加湿装置以及具有加湿装置的空调机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422327阅读:来源:国知局
湿件4和金属板以2mm间隔配置。
[0103]在图10中如附图标记102所示,在将加湿件4和平板状的金属板以2mm间隔配置的比较例中,可看到加湿性能与加湿件之间的风速成比例地提高,通过与图7进行对比可知,不论空气31的流动方向如何,加湿性能都相同。
[0104]另一方面,在图10中如附图标记104所示,在使空气31的流动方向与图5以及图6相反的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例中,加湿性能与加湿件之间的风速成比例地增加这种趋势与比较例相同。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例中,相对于加湿件之间的风速的加湿性能的斜率也与比较例大致相同,在这方面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例不同。
[0105]这样,在设置有如下的风向偏向板5的情况下,加湿性能提高但相对于加湿件之间的风速的加湿性能的斜率几乎不变,该风向偏向板5具有多个开口部8并在远离上风侧的开口部8的一边具有风向偏向部6,风向偏向板5的平板面5a与风向偏向部6的上风侧的面6b所成的角度Θ1为30° (风向偏向部6从平板面5a突出的突出长度α为1.9mm)。这种情况可认为是受风向偏向板5的影响、向加湿件4的碰撞被促进而提高加湿性能,但由于相对于加湿件之间的风速的加湿性能的斜率不变化,因此可认为未产生空气31的紊乱的效果或效果小。
[0106]接着,对风向偏向部6的下风侧的面6a和风向偏向板5的平板面5a所成的角度ΘI与加湿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0107]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加湿装置I的风向偏向部6的下风侧的面6a与平板面5a所成的角度Θ I和加湿性能的计测结果的图表。在图11中,横轴表示角度Θ 1,纵轴表示加湿件4的每单位面积以及单位时间内的加湿量作为加湿性能。如图11所示,在角度Θ I为90。时,示出最大的加湿性能,± (90° -Θ I)的值越小、即角度Θ I越接近90°,加湿性能越大。
[0108]另外,在角度0 1为0°?90°的范围内,在增大角度Θ1、即增大风向偏向部6的前端部朝向上风侧从平板面5a离开的角度时,示出加湿性能提高的趋势。但是,在角度Θ1比90°大的范围内,具有如下趋势:随着角度Θ I增大,加湿性能降低。这种情况可认为是:在角度Θ I为90°的范围内,因风向偏向使得空气31向加湿件4的碰撞被促进而提高了加湿性能,但在比90°大的范围内,随着角度Θ I增大,向加湿件4的碰撞被抑制而导致加湿性能降低。
[0109]如以上说明所述,风向偏向板5的风向偏向部6等间隔地配置在空气31通过的风向偏向板5的平板面5a,并向与空气31的通风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地设置成与空气31碰撞就行了。优选为,以风向偏向板5的平板面5a与风向偏向部6的下风侧的面6a所成的角度Θ I (风向偏向部6从风向偏向板5的平板面5a朝向上风方向离开的角度)为90°以下的方式形成风向偏向部6。这是因为:角度Θ I越接近90°,加湿性能越提高(参照图11),但针对加湿件之间的风速的加湿性能的变化量根据角度Θ I是比90°大还是小而不同(参照图7以及图10),在角度Θ I比90°小时,伴随着加湿件之间的风速的上升的加湿性能的变化量增大。
[0110]另外,图5以及图8所示的风向偏向板5在由风向偏向板5上下各自的端部夹着的中间部分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连串的风向偏向部6,但风向偏向部6的具体形状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如下所述构成。
[0111]图12是说明实施方式I的变形例的风向偏向板5的图,图12(a)是加湿件4以及风向偏向板5的立体图,图12(b)是从通风方向观察加湿件4以及风向偏向板5的图。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针对各开口部8,在上下方向上隔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风向偏向部6。而且,如图12(b)所示,风向偏向部6在上下方向上左右交替呈锯齿状地从风向偏向板5两侧的平板面5a突出。即便是如上所述的结构,也可以在空气31中形成紊流,可以促进空气31与加湿件4之间的气液接触而提高加湿性能。
[0112]另外,风向偏向部6的形状也可以是平板、圆柱、圆锥、棱柱、棱锥等,考虑加工性来确定风向偏向部6的形状即可。另外,也可以将风向偏向部6相对于风向偏向板5中的空气31的通过面即平板面5a双方呈锯齿状或并列状配置。
[0113](实施方式I的效果)
[0114]如以上结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I以及具有加湿装置I的空调机20,在加湿件4的旁边或多张加湿件4彼此之间隔着一定间隙设置有具有风向偏向部6的风向偏向板5。因此,不增加加湿件4的张数、面积而且不对加湿件4的形状实施复杂的加工,就能够大幅增加来自加湿件4的加湿量。并且,可以谋求提高加湿件4单体的性能,因此,可以减少加湿件4所需的张数。因此,也可以降低加湿水30的供给量,能够以低运行成本使其工作。另外,加湿件4是平板结构,是在其对面设置风向偏向板5的结构,因此,例如与使加湿件4自身变形来使空气形成紊流的结构相比,可以降低压力损失。
[0115]实施方式2.
[0116]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1,以与实施方式I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加湿装置I与实施方式I同样可以应用于空调机20。
[0117]图13是从与通风方向正交的正上方观察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I的概略结构图。在前述实施方式I中,例如如图2所示,在空气31通过的风向偏向板5的平板面5a上,多个风向偏向部6沿通风方向以等间隔配置。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2中,如图13所示,将通风方向上的风向偏向部6彼此的间隔设为使上风侧的间隔比下风侧的间隔宽。
[0118]在向加湿件4供给加湿水30来进行加湿运转时,从加湿件4的上风侧的空气31开始被加湿,因此,下风侧的空气31的相对湿度相比上风侧增高。由于加湿能力与蒸气压成比例,因此,当空气中的湿度高时,加湿性能降低,所以,越到加湿件4的下风侧,从加湿件4蒸发的加湿水30越减少。因此,为了在加湿件4的下风侧促进加湿,在通风方向上,上风侧与下风侧相比,使风向偏向部6彼此的间隔更宽,在风向偏向板5上设置有多个风向偏向部
6o
[0119]关于工作,由于与实施方式I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120](实施方式2的效果)
[0121]如本实施方式2那样,构成为越到上风侧、风向偏向部6彼此的间隔越宽,由此,在下风侧空气31的紊流化被促进,在形成了紊流的空气31与上风侧的加湿件4的平面接触时,空气31以高蒸发性被加湿。因此,能够以高效率对与上风侧相比水的饱和率高的下风侧的空气31进行加湿,可以实现较高的加湿量。另外,由于可以谋求提高加湿件4单体的性能,因此,可以减少加湿件4所需的张数。因此,也可以降低加湿水30的供给量,能够以低运行成本使其工作。
[0122]另外,由于低湿度的空气31流入加湿件4的上风侧,因此,上风侧的加湿被促进。其结果是,自来水中含有的水垢成分在加湿件4的上风侧析出而堵塞加湿件4的细孔部,从而有可能降低加湿性能。在本实施方式2中,通过对加湿件4的下风侧积极地进行加湿,可以使加湿件4的蒸发量在上风侧和下风侧接近均匀,水垢的析出也接近均匀,因此,可以谋求加湿件4的长寿命化。
[0123]实施方式3.
[0124]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1,以与实施方式I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加湿装置I与实施方式I同样可以应用于空调机20。
[0125]图14是从与通风方向正交的正上方观察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I的概略结构图。在前述实施方式I中,例如如图2所示,在空气31通过的风向偏向板5的平板面5a上,多个风向偏向部6沿通风方向以等间隔配置。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3中,如图14所示,将通风方向上的风向偏向部6彼此的间隔设为上风侧的间隔比下风侧的间隔窄。
[0126]在向加湿件4供给加湿水30来进行加湿运转时,加湿能力与蒸气压成比例,因此,当空气中的湿度低时,加湿性能提高。因此,为了在加湿件4的上风侧促进加湿,在通风方向上,上风侧与下风侧相比,使风向偏向部6彼此的间隔更窄,在风向偏向板5上设置有多个风向偏向部6。
[0127]关于工作,由于与实施方式I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128](实施方式3的效果)
[0129]如本实施方式3那样,构成为越到上风侧、风向偏向部6彼此的间隔越窄,由此,在上风侧空气31的紊流化进一步被促进,形成了紊流的空气31与上风侧的加湿件4的平面接触而使得空气31以高蒸发性被加湿。另外,水的饱和率高的空气在下风侧通过,利用风向偏向部6附加加湿效果。另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