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流空调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901790阅读:来源:国知局
直管上的换热翅片进行热交换,从而改变空气的温度。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案中,直通窗口 30的大小可远大于蒸发器50的换热间隙的大小,以尽量避免或减少空气通过直通窗口 30时与换热翅片52发生热交换而改变温度。
[0043]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多个换热翅片52被布置成使得直通窗口 30形成在蒸发器50的位于其上下两端和左右两端之间的中间区域。也就是说,位于蒸发器50中间的部分区域内的导管51上未设置换热翅片52。具体地,可在蒸发器50中间划分出具有一定大小的任意形状(例如圆形、方形等)的区域,位于该区域内的导管上未设置换热翅片52,以形成孔型窗口。未设置换热翅片52的区域形成了直通窗口 30,即直通窗口 30可为孔型窗口。本领域技术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实施方式还可以为:多个蒸发器直管可沿横向并排设置,位于蒸发器50的最上端和最下端之间的任意一个或多个蒸发器直管上未设置换热翅片52,以在蒸发器50的中间区域形成沿横向延伸的长条型窗口 ;或位于蒸发器50的最左端和最右端之间的并排设置的多个蒸发器直管沿纵向上同一区域内未设置换热翅片52,以在蒸发器50的中间区域形成沿纵向延伸的长条形窗口。未设置换热翅片52的区域形成了直通窗口 30,即直通窗口 30可为长条型窗口。
[0044]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混流装置100的示意性剖视图,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混流空调100的蒸发器50的示意性结构图。结合图5和图6,在该实施例中,蒸发器50的多个换热翅片52被布置成使得直通窗口 30形成在蒸发器50的最上端和/或最下端。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多个换热翅片52可布置在蒸发器50的位于其最上端和最下端之间的中间区域内。多个换热翅片52也可布置在蒸发器50的位于其最上端以下的区域内。多个翅片52还可布置在蒸发器50的位于其最下端以上的区域内。具体地,位于蒸发器50最上端的导管51上未设置换热翅片52,以在蒸发器50最上端形成长条形窗口(参考图6中的虚线框);或位于蒸发器50最下端的导管51上未设置换热翅片52,以在蒸发器50最下端形成长条形窗口(参考图6中的虚线框);或位于蒸发器50最上端和最下端的导管51上均未设置换热翅片52,以在蒸发器50最上端和最下端均形成长条形窗口。从而在未设置换热翅片52的区域形成了蒸发器50的直通窗口 30,即直通窗口 30可为长条形窗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实施方式还可以为:仅位于蒸发器50最上端和/或最下端的导管51上的部分区域内未设置换热翅片52,以形成孔型窗口,即直通窗口 30可为孔型窗口。
[0045]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混流装置100的蒸发器50的示意性结构图,在该实施例中,多个换热翅片52被布置成使得直通窗口 30形成在蒸发器50的最左端和/或最右端。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多个换热翅片52可布置在蒸发器50的位于其最左端和最右端之间的中间区域内。多个换热翅片52也可布置在蒸发器50的位于其最左端往右的区域内。多个翅片52还可布置在蒸发器50的位于其最右端往左的区域内。具体地,位于蒸发器50最左端的导管51上未设置换热翅片52,以在蒸发器50最左端形成长条形窗口(参考图7中的虚线框);或位于蒸发器50最右端的导管51上未设置换热翅片52,以在蒸发器50最右端形成长条形窗口(参考图7中的虚线框);或位于蒸发器50最左端和最右端的导管51上均未设置换热翅片52,以在蒸发器50最左端和最右端均形成长条形窗口。从而在未设置换热翅片52的区域形成了蒸发器50的直通窗口 30,即直通窗口 30可为长条形窗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实施方式还可以为:仅位于蒸发器50最左端和/或最右端的导管51上的部分区域内未设置换热翅片52,以形成孔型窗口,即直通窗口 30可为孔型窗口。
[0046]在本实用新型其他的实施方案中,多个换热翅片52以两种不同的密度布置在蒸发器50的导管51上,使得以较大密度布置的多个换热翅片52之间形成蒸发器50的换热间隙,使得以较小密度布置的多个换热翅片52之间形成蒸发器50的直通窗口 30。也就是说,通过将蒸发器50的部分区域内设置密度较小的换热翅片52,使多个换热翅片52之间的间隙足以使空气直接通过,并不与换热翅片52进行热交换。以较小密度布置的多个换热翅片52的区域可以位于蒸发器的上下两端、左右两端或中间,且本实用新型并不对该区域的形状做任何限定。
[004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3和图5,蒸发器50可倾斜地设置在壳体10内。一方面,其可以增大由风机20驱动的空气与蒸发器50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另一方面,其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设置体积相对较大的蒸发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混流空调100的体积。具体地,蒸发器50大致为平板状,以进一步增大空气与蒸发器50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尚换热效率。
[0048]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5所示,风机20可为涡壳式离心风机,其风道23配置成沿气流吹送方向渐扩,以增大风机20的出风面积,使风机20送出的风均匀地经过蒸发器50。也就是说,风道23的出口可延伸至蒸发器50的最低端。具体地,离心风机内部具有用于引导气流流动的风道23,风道23的出口朝向蒸发器50,并与蒸发器50连续设置,以使风道23内的气流最大程度的全部通过蒸发器50所在的区域。具体地,涡壳式离心风机可包括外部的涡壳21和位于涡壳21内的风扇22。涡壳21内部形成了离心风机的风道23,离心风机可驱动空气由混流空调100进风口 11进入离心风机的风道23内,并经风扇22加速后吹出。
[0049]混流空调100运行时,环境空间(例如室内)的空气经由进风口 11进入壳体10内。如图3至图5所示,图中直线箭头所示方向为混流空调100中的空气流动方向。进入壳体10内的全部或大部分空气进入风机20,并在风机20的作用下加速吹送至风机20的下游。从风机20吹送出的空气部分经过位于风机20下游的蒸发器50的换热间隙进行换热后到达位于蒸发器50下游的混流空间40。从风机20吹送出的另一部分空气经过蒸发器50的直通窗口 30直接进入混流空间40,并在混流空间40内与经过换热后的空气充分混合。充分混合后的空气从出风口 12吹送出,从而缓和了出风口 12送出风的温度。
[0050]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所称的“上”、“下”、“左”、“右”、“前”和“后”均是以混流空调100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基准而言的。
[0051]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主权项】
1.一种混流空调,包括: 壳体,具有用于从环境空间引入空气的进风口和用于将空气送回至环境空间的出风P ; 风机,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配置成促使空气从所述进风口朝所述出风口流动;和蒸发器,设置在所述风机的下游且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形成有允许空气进行混合的混流空间,其中 所述蒸发器具有允许空气通过并与其进行热交换的换热间隙和允许空气直接通过的直通窗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流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包括用于流通换热介质的导管和穿设在所述导管上的多个换热翅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流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换热翅片被布置成使得所述直通窗口形成在所述蒸发器的最上端和/或最下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流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换热翅片被布置成使得所述直通窗口形成在所述蒸发器的最左端和/或最右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流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换热翅片被布置成使得所述直通窗口形成在所述蒸发器的位于其上下两端和左右两端之间的中间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流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换热翅片以两种不同的密度布置在所述蒸发器的导管上,使得以较大密度布置的多个换热翅片之间形成所述蒸发器的换热间隙,使得以较小密度布置的多个换热翅片之间形成所述蒸发器的直通窗口。
7.根据权利要求3-6任意一项所述的混流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直通窗口为孔型窗口或长条形窗口。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流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换热翅片在所述导管上间隔设置,以在所述多个换热翅片之间形成所述蒸发器的换热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流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为涡壳式离心风机,其风道配置成沿气流吹送方向渐扩;且 所述离心风机的风道出口朝向所述蒸发器,并与所述蒸发器连续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流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流空调为立柜式空调,所述进风口开设在所述壳体的下部前侧和/或两侧, 所述出风口开设在所述壳体的上部前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流空调,包括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风机和蒸发器。风机用于促使空气从进风口朝出风口流动。蒸发器设置在风机的下游且与出风口之间形成有允许空气进行混合的混流空间。蒸发器具有允许空气通过并与其进行热交换的换热间隙和允许空气直接通过的直通窗口,以致在风机的作用下朝出风口流动的空气经由蒸发器本身的换热间隙和蒸发器的直通间隙流入混流空间,并经由出风口送回至环境空间。本实用新型的混流空调可缓和出风口的出风温度,提高空调的舒适度。
【IPC分类】F24F13-06, F24F13-30, F24F1-00
【公开号】CN204611957
【申请号】CN201520185043
【发明人】谢涛, 唐林强, 张立臣, 徐培培, 王文杰, 栾明业
【申请人】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2日
【申请日】2015年3月30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