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121533阅读:来源:国知局
础上,凹陷部200位于下风板20的中部,凹陷部200与下风板20之间通过平面过渡连接,即第一出风单元40形成于风道上板10的中部,下风板20朝向风道上板10的板面上对应第一出风单元40的位置,形成有远离风道上板10方向凹陷的第二凹陷部26,第二凹陷部26与下风板20的两端通过平面过渡连接。
[0031]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下风板20朝向风道上板10的板面23为折面,该折面沿下风板20的长度方向的截面为弯折面,即第二凹陷部26为折线的底部,第二凹陷部26至下风板20两端沿平面平滑过渡连接。其中,折线所形成的夹角(朝向出风口 120)约为20°。风道上板10面向下风板20的板面为平面。通过第二凹陷部26的设置,空调器I的出风口120的出风量得到增加,有利于减小出风口 120的风压。
[0032]凹陷部200沿下风板20宽度方向的截面与弧形板50的周向末端51的切线之间所成的最大夹角为10°。优选范围为1°至5°之间,夹角优选为5°。其中,弧形板50周向末端51的切线为下风板20距离风道上板10距离最远处对应的直线,即为第一出风单元40对应距离风道上板10最远的位置对应的直线。此处的夹角,随着第一出风单元40的位置不同而不同,一定意义上说明下风板20的变形弯曲、弯折或偏移度。
[0033]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下风板20可为曲板。当然,折面也可以由两块板拼接而成。
[0034]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凹陷部200位于下风板20的长度方向的任意一端,即第一出风单元40形成于下风板20的端部,下风板20远离第一出风单元40的第一端24与风道上板10之间的距离,小于下风板20靠近第一出风单元40的第二端25与所风道上板10之间的距离。
[0035]进一步地,空调器I还包括蜗壳30,下风板20为蜗壳30的导风板。
[0036]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蜗壳30的出风处设置有用于引导风流向的导风板,其导风板可与蜗壳30的外壳一体设置。风道上板10可以为蜗壳30的蜗舌,风道上板10和下风板2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为蜗壳30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本实施例中,将风道上板10和下风板20设为蜗壳30的部分,使得空调器I出风调节在蜗壳30出风时进行。
[0037]进一步地,第一出风单元40形成于风道上板10和下风板20的中部,风道上板10朝向下风板20的板面上对应第一出风单元40的位置,形成有朝远离下风板20方向凹陷的第三凹陷部(图未示),第三凹陷部与风道上板10的两端通过曲面过渡连接。
[0038]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风道上板10朝向下风板20的板面为曲面,该曲面沿风道上板10的长度方向的截面为抛物面,即第三凹陷部为二次曲线的底部,第三凹陷部至下风板20两端沿二次曲线平滑过渡连接。其中,二次曲线所形成的夹角(朝向出风口 120)约为20°。下风板20面向风道上板10的板面为平面。通过第三凹陷部的设置,空调器I的出风口 120的出风量得到增加,有利于减小出风口 120的风压。
[0039]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风道上板10可为曲板,即朝向下风板20和背离下风板20的板面平行。
[0040]进一步地,第一出风单元40形成于风道上板10和下风板20的中部,风道上板10朝向下风板20的板面上对应第一出风单元40的位置,形成有远离下风板20方向凹陷的第四凹陷部(图未示),第四凹陷部与风道上板10的两端通过平面过渡连接。
[0041]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风道上板10朝向下风板20的板面为折面,该折面沿风道上板10的长度方向的截面为弯折面,即第四凹陷部为折线的底部,第四凹陷部至风道上板10两端沿平面平滑过渡连接。其中,折线所形成的夹角(朝向出风口 120)约为20°。下风板20面向风道上板10的板面为平面。通过第四凹陷部的设置,空调器I的出风口 120的出风量得到增加,有利于减小出风口 120的风压。
[0042]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风道上板和与所述风道上板相对设置的风道下板,所述风道上板和所述风道下板限定出风道和出风口; 所述风道下板包括弧形板和下风板,所述弧形板具有周向末端,所述下风板与所述弧形板的周向末端连接,所述下风板上设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从所述弧形板的周向末端沿着远离所述周向末端的切线的方向和远离所述弧形板的径向方向延伸。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位于所述下风板的中部,所述凹陷部与所述下风板之间通过曲面过渡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位于所述下风板的中部,所述凹陷部与所述下风板之间通过平面过渡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位于所述下风板的长度方向的任意一端。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沿所述下风板宽度方向的截面与所述弧形板的周向末端的切线之间所成的最大夹角为10°。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沿所述下风板宽度方向的截面与所述弧形板的周向末端的切线之间所成的最大夹角为5°。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蜗壳,所述弧形板为所述蜗壳的导风板。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上板朝向所述下风板的板面为平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风道上板和与所述风道上板相对设置的风道下板,所述风道上板和所述风道下板限定出风道和出风口;所述风道下板包括弧形板和下风板,所述弧形板具有周向末端,所述下风板与所述弧形板的周向末端连接,所述下风板上设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从所述弧形板的周向末端沿着远离所述周向末端的切线的方向和远离所述弧形板的径向方向延伸。本实用新型,通过凹陷部的设置,使得出风道和出风口对应凹陷部的位置的出风量大于其它位置的出风量,相比现有的空调器的出风方式改变了风道,增加了出风空间,增加了出风量,使得风的流通更加顺畅,从而减小了出风口的风压,最终降低了空调器的噪音。
【IPC分类】F24F13/10, F24F13/24, F24F1/00
【公开号】CN204786780
【申请号】CN201520402950
【发明人】迟莽, 郑和清, 张勇, 李超
【申请人】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1月18日
【申请日】2015年6月11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