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226800阅读:来源:国知局
渐缩再渐扩。
[0024]如上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在沿两个所述贯流风扇的中轴线间连线的方向上,所述引风部内口径最窄处为所述引风部远离所述引风口的末端,所述引风部内口径最窄处的宽度为所述贯流风扇半径的1.2-2倍;所述送风部靠近所述引风口的始端所在处的内口径的宽度为所述贯流风扇半径的2.1-3倍;所述送风部内口径最窄处的宽度为所述贯流风扇半径的1.5-2.5倍。
[00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室内机上形成送风口和进风口、在贯通风道上形成出风口、在室内机中形成与出风方向朝向出风口的风扇,使得风扇与混风的贯通风道距离较近,经换热器换热后的热交换风能够在风扇的作用下以较短的路径和较快的速度均匀地进入到贯通风道内,在贯通风道内向前运动的同时在贯通风道内形成较大的负压,引入外部较多的非热交换风与热交换风混合形成混合风,混合风能够从送风口快速、均匀地扩散到人体各部位,使得人体不同部位感受的温度较为均匀、舒适;而且,贯通风道具有后方的引风部和前方的送风部,出风口形成在引风部与送风部之间,从而,利用引风部对吸入的非热交换风进行梳理,不仅有助于提高吸风量,且能够提高非热交换风与热交换风的混合均匀性,同时,利用引风部与送风部的间隔部及送风部提供足够的混合空间,进一步保证混风均匀性,提高送风的舒适性及均匀性。此外,通过在引风口处或引风部内形成风量调节部,能够根据需要调节从引风口进入贯通风道的引风量,实现对引风量的有效控制,从而满足不同用户或同一用户不同使用状态下对是否引风的选择性使用需求,且能够调节混合风中所含有的热交换风与非热交换风的比例,适用范围广。
[0026]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0028]图2图1空调室内机的后视图;
[0029]图3是图1空调室内机的侧视图;
[0030]图4是图1的A-A’向剖面图;
[0031]图5是图1空调室内机的结构分解图;
[0032]图6是图1的空调室内机在挡板完全关闭状态下的A-A’向剖面图;
[0033]图7是图1的空调室内机在挡板处于非完全关闭状态下的A-A’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35]首先,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涉及到的技术术语作一简要说明:
[0036]下述在提到每个结构件的前或后时,是以结构件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来定义的;对于多个结构件的排列位置进行前或后的描述时,也是以多个结构件构成的装置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所做的定义。而且,需要说明的是,用前或后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结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实用新型的限制。下述的热交换风是指来自空调内部、经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风;非热交换风是指来自空调所处环境空间的风,是相对于热交换风而言、不是直接来自于热交换器的风;混合风是指热交换风与非热交换风混合形成的风。
[0037]请参见图1至图5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的一个实施例,具体来说是一立式空调室内机。其中,图1、图2和图3分别是该实施例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后视图和侧视图,图4是图主视图中A-A’向剖面图,而图5是空调室内机的结构分解图。
[0038]该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有壳体,在壳体上形成有送风口和两个进风口。具体而言,壳体包括前壳1和后壳2,两者可拆卸式装配在一起。在前壳1上形成有送风口 11,在后壳2上、具体来说是在后壳2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第一进风口 21和第二进风口 22,在第一进风口 21和第二进风口 22之间形成有引风口 23。而且,送风口 11与引风口 23均为长条状,且在位置与大小上均相适配。例如,送风口 11与引风口 23在前后方向上位置相对应,长度上相等或基本相等,宽度也相等或基本相等。当然,在长度或宽度上也可以不相等,例如,为实现大面积送风,送风口 11长度和宽度均大于引风口 23的长度和宽度。该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对于送风口 11与引风口 23的长度,综合考虑到柜机要求高度及室内人体一般活动区域,优选长度为lm左右,且下端距离地面一定距离,例如,下端距离地面50cm左右。
[0039]在壳体上和/或壳体内部形成有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3,其中,贯通风道3的两端分别与送风口 11和引风口 23相连通。具体来说,贯通风道3的前端与送风口 11相连通,贯通风道3的后端与引风口 23相连通。而且,送风口 11形成贯通风道3的前端开口,引风口 23形成贯通风道3的后端开口。此处所限定的壳体上和/或壳体内部形成贯通风道3,是指形成贯通风道3的风道壁可以是与壳体形成为一体;可以是单独的、能够与壳体固定或不与壳体固定的风道壁;当然也可以是部分风道壁与壳体形成为一体,部分风道壁与壳体上形成的部分风道壁相固定。
[0040]对于贯通风道3,其包括有间隔设置的引风部31和送风部32。具体而言,引风部31位于整个贯通风道3的后部,从引风口 23开始、向着送风口 11方向延伸;送风部32位于整个贯通风道3的前部,从送风口 11开始,向着引风口 23方向延伸。引风部31远离引风口 23的一端、也即引风部31的前端为引风部31的末端,送风部32靠近引风口 23的一端、也即送风部32的后端为送风部32的始端,在引风部31的末端与送风部32的始端之间形成有两个长条状出风口,分别为左侧的第一出风口 41和右侧的第二出风口 42。在每个出风口与一个进风口之间各形成有一个风扇,风扇的出风方向朝向对应的出风口,风扇长度与对应的出风口相适配,且风扇配置为将风从进风口引入、并经出风口送至贯通风道3内。具体来说,在位于左侧的第一出风口 41和位于左侧的第一进风口 21之间形成有第一风扇51,第一风扇51配置为将壳体外部的风从第一进风口 21引入、并经第一出风口 41送至贯通风道3内;在位于右侧的第二出风口 42和位于右侧的第二进风口 22之间形成有第二风扇52,第二风扇52配置为将壳体外部的风从第二进风口 22引入、并经第二出风口 42送至贯通风道3内。在每个风扇与一个进风口之间还形成有换热器。具体来说,在第一风扇51和第一进风口 21之间形成有第一换热器81,在第二风扇52和第二进风口 22之间形成有第二换热器82。而且,风扇的长度优选为大于对应的出风口的长度及换热器的长度。该实施例通过在室内机上形成长条状的送风口 11和进风口、在贯通风道3上形成长条状出风口、在室内机中形成与长条状出风口适配的风扇,使得风扇与混风的贯通风道3距离较近,经换热器换热后的热交换风能够在风扇的作用下以较短的路径和较快的速度均匀地进入到贯通风道3内,在贯通风道3内向前运动的同时在贯通风道3内形成较大的负压,从引风口23引入外部较多的非热交换风与热交换风混合形成混合风,混合风能够从长条状的送风口11快速、均匀地扩散到人体各部位,使得人体不同部位感受的温度较为均匀、舒适。而且,贯通风道3具有后方的引风部31和前方的送风部31,两个出风口形成在引风部31与送风部32之间,从而,利用引风部31对吸入的非热交换风进行梳理,不仅有助于提高吸风量,且能够提高非热交换风与热交换风的混合均匀性,同时,利用引风部31与送风部32的间隔部及送风部32提供足够的混合空间,进一步保证混风均匀性,提高送风的舒适性及均匀性。此夕卜,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