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64416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剂释放装置,更具体地涉及这样一种制冷剂释放装置,其安装在采用对人体有害的气体作为制冷剂的汽车空调的制冷循环中。
背景技术
一般的汽车空调包括压缩机,用于压缩通过制冷循环而流通的制冷剂;冷凝器,用于使压缩的制冷剂冷凝;接收器/干燥器,用于将冷凝后的制冷剂分离成气体和液体,并暂时存储通过制冷循环流通的制冷剂;膨胀装置,用于限制和膨胀通过气体/液体分离而分离的液体制冷剂;和蒸发器,用于蒸发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其返回到压缩器中。
尽管在汽车空调的制冷循环中,已经采用CFC替代物(HFC-134a)作为制冷剂,但是,从全球变暖的角度考虑,需要采用导致全球变暖的可能性较小的制冷剂。作为这种制冷剂,考虑了例如,二氧化碳、HFC-152a、丁烷和丙烷。
然而,当采用这些物质作为汽车空调的制冷剂时,如果设置在车厢中的蒸发器或管道破裂而致使制冷剂释放到车厢内,在制冷剂为二氧化碳的情况下,则存在由于缺少氧气而导致窒息的危险;而在制冷剂为易燃气体(例如,HFC152a)的情况下,则存在发生火灾的危险。这些对乘客都有严重的危害。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例如当蒸发器由于老化而产生裂缝时,或者甚至在制冷循环的部件例如由于碰撞事故而受到严重损坏时,都需要防止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释放到车厢中。
为此,一种建议是将释放装置预先安装在采用易燃制冷剂的汽车空调的压缩机的相应高压侧和低压侧,从而当发生碰撞事故而导致气囊工作时,使释放装置工作,以将制冷循环中的易燃制冷剂释放到车厢外部(参见,例如Mahmoud Ghodbane,Ph.D.,James A.Baker,William R.Hill,和Stephen O.Andersen,Ph.D.,‘具有直接释放安全系统的R-152a汽车空调(R-152a Mobile A/C with Directed Relief Safety System)’,第4和13页。[在线]。SAE(汽车工程协会(The Society of AutomotiveEngineers)),2003交换制冷剂系统演讲稿(Altemate Refrigerants SystemSymposium presentations)08/01/2003。[2004-03-12检索得到]摘自互联网<URLhttp//www.sae.org/altrefrigerant/presentations/preswhill.pdf>)。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与上述文献所披露的相同或相似问题而做出的,并且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冷剂释放装置,该装置具有能够释放在制冷循环中的有害制冷剂或易燃制冷剂的特殊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制冷剂释放装置,该装置用于将填充在汽车空调用的制冷剂循环中的制冷剂释放到大气中,其包括薄膜,其设置成阻塞连接到制冷循环的制冷剂进入通道;和薄膜破坏部分,其用于破坏薄膜,以将从制冷循环引入到制冷剂进入通道中的制冷剂释放到大气中。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的描述将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点,其中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1A和1B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概要的图。图1A是该制冷剂释放装置的俯视图,而图1B是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前视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中央纵向剖视图。
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在通电状态下的中央纵向剖视图。
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在未通电状态下的中央纵向剖视图。
图5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在制冷剂释放状态下的中央纵向剖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中央纵向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中央纵向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中央纵向剖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中央纵向剖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中央纵向剖视图。
图11A和11B是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视图。图11A是制冷剂释放装置的俯视图,而图11B是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中央纵向剖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中央纵向剖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中央纵向剖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中央纵向剖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中央纵向剖视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中央纵向剖视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中央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A和1B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概要的图,其中图1A是制冷剂释放装置的俯视图,而图1B是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前视图。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中央纵向剖视图。
该制冷剂释放装置包括主体10,该主体10形成用于连接到制冷循环的管路的接头,并且主体10具有沿其中心轴线贯穿而形成的制冷剂进入通道11。该主体10具有设置在其上表面上的金属薄膜12,如图2所示,该薄膜阻塞所述制冷剂进入通道11。金属薄膜12沿经过制冷剂进入通道11外部的点13的同心圆,例如通过激光焊接,焊接到主体10上,从而使该金属薄膜12沿其整个圆周气密地密封在主体10上。
如图2所示,在主体10上设置有螺线管,该螺线管构成了薄膜破坏部分。更具体地,沿垂直于金属薄膜12的平面的方向以可前、后移动的方式设置刺穿杆14。该刺穿杆14具有朝着金属薄膜12的顶端,从而该刺穿杆形成为尖角的形状,且该刺穿杆刚性地固定在螺线管的可移动芯部15上。可移动芯部15受到弹簧16沿远离固定芯部17的方向的推压作用。固定芯部17具有沿轴向贯穿而形成的孔,刺穿杆14和弹簧16布置在该孔中。如图2所示,固定芯部17具有下端,该下端一体地形成有径向向外突出的凸缘部分,以便形成磁路,并且该芯部还设有一用于允许制冷剂逸出到大气中的水平孔。
围绕可移动芯部15和固定芯部17的外周设置有线圈18。用于线圈18的线轴具有用于容纳可移动芯部15和固定芯部17的容器以及用于将制冷剂释放到大气中的管道19,该容器和管道19例如通过树脂与线轴整体形成。制冷剂释放装置安装在发动机室中的制冷剂管路上,并且如果安装制冷剂释放装置的位置不适于释放制冷剂,则可以将一软管连接在管道19上,从而将制冷剂引导到用于释放制冷剂的适当位置。在线圈18的外部,设置有用于形成磁路的磁轭20,且通过敛缝将其固定在主体10上。考虑到磁轭20连接在制冷剂循环的管路上,所以将磁轭20形成为使其外周具有螺母形状。
下面,将参照图3和图4描述上述结构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操作。
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在通电状态下的中央纵向剖视图,而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在未通电状态下的中央纵向剖视图。图5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在制冷剂释放状态下的中央纵向剖视图。
首先,当制冷剂释放装置待命时,电流没有流过线圈18,所以,可移动芯部15受到弹簧16沿远离固定芯部17方向的推压作用,从而使刺穿杆14放置在其顶端远离金属薄膜12的待命位置处,如图2所示。
现在,例如假设响应由制冷剂传感器检测到的来自蒸发器的制冷剂的泄漏,或由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汽车碰撞,则向线圈18提供例如大约20毫秒的脉冲电流,使可移动芯部15抵抗弹簧16的推力而受到固定芯部17的吸引作用。这使得固定在可移动芯部15上的刺穿杆14朝着金属薄膜12向前移动,从而当可移动芯部15被吸引到固定芯部17时,刺穿杆14的形成为锐角的顶端穿破金属薄膜12,如图3所示。
当停止向线圈18提供脉冲电流时,如图4所示,可移动芯部15通过弹簧16的推力移动远离固定芯部17,并且刺穿杆14由从破裂的金属薄膜12吹出的制冷剂推回。此后,如图5所示,金属薄膜12在从由于金属薄膜12破裂而形成的孔吹出的制冷剂的力作用下而爆裂,结果增大了该孔的尺寸,从而使在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通过管道19立即释放到大气中。这防止了大量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释放到车厢内,从而可以防止由于释放的制冷剂而导致的窒息事故,或由于释放的制冷剂着火而导致的火灾事故。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中央纵向剖视图。在图6中,与图2中相同的组成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了对它们的详细说明。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采用金属薄膜12作为用于阻塞制冷剂进入通道11的薄膜,而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采用陶瓷板21作为该薄膜。因为陶瓷板21不能焊接在主体10上,所以在陶瓷板21和主体10之间设置一O形环22,用于防止制冷剂泄漏。应该指出的是,尽管在本实施例中采用陶瓷板21(该陶瓷板21属于受到冲击容易破碎的脆性材料)作为薄膜,但是,也可以采用玻璃板。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中央纵向剖视图。在图7中,与图6中相同的组成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了对它们的详细说明。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采用陶瓷板21作为用于阻塞制冷剂进入通道11的薄膜,而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采用膜23。例如,可以采用聚酰亚胺作为膜23的材料。当然,也可以采用由与主体10的材料不同的材料而制成的且不能通过焊接密封在该主体10上的金属薄膜12来代替膜23。
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中央纵向剖视图。在图8中,与图7中相同的组成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了对它们的详细说明。
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包括挡圈24,该挡圈用于从大气侧保持膜23,且作为对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附加部件。膜23由聚酰亚胺制成,当其长时间暴露于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压力下时,有时会以朝着大气侧膨胀的方式发生变形,而膜23的这种变形可通过挡圈24来防止。
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中央纵向剖视图。在图9中,与图7中相同的组成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了对它们的详细说明。
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具有由薄金属部分形成的薄膜部分25,该部分作为用于阻塞制冷剂进入通道11的薄膜。在本实施例中,该薄膜部分25通过使固定芯部17在其大气侧的壁变薄而与该固定芯部17整体形成。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中央纵向剖视图。在图10中,与图7中相同的组成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了对它们的详细说明。
虽然根据第一至第五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通过形成在其侧面上的管道19将制冷剂释放到大气中,但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构造为从其上部释放制冷剂,如图10所示。
更具体地,将套筒26布置在用于线圈18的线轴中,并且通过压配将固定芯部17如图10所示刚性地固定在套筒26的下端。另外,将用于在固定芯部17和磁轭20之间形成磁路的盘27固定在套筒26的下端。如图10所示,在套筒26的上端固定一止动件28,该止动件用于防止可移动芯部15从套筒26移出,并且该止动件28的中心部分开口,以形成制冷剂释放孔30。可移动芯部15具有沿其长度方向贯穿延伸的排放孔29。因此,当膜23被刺穿杆14穿破时,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就流过排放孔29,并通过贯穿止动件28的中心部分形成的制冷剂释放孔30而释放到大气中。应该指出的是,由于套筒26的其中装配有止动件28的端部从磁轭20突出,所以可在该端部连接一软管,用于从与制冷剂释放孔30不同的位置处将排放的制冷剂释放到大气中。
图11A和11B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图,其中,图11A是制冷剂释放装置的俯视图,而图11B是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中央纵向剖视图。在图11A和11B中,与图10中相同的组成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了对它们的详细说明。
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与根据第一至第六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不同之处在于,在根据第一至第六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中,用于穿破薄膜的薄膜破坏部分相对于薄膜设置在大气侧,而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中,该薄膜破坏部分相对于薄膜朝着制冷循环设置。
在该制冷剂释放装置中,套筒26的下端固定在主体10的制冷剂进入通道11上,而其上端固定在固定芯部17上。如图11B所示,可移动芯部15设置在固定芯部17的下方,且受到弹簧16沿远离固定芯部17方向的推压作用,而刺穿杆14固定在可移动芯部15上,并且其尖端如图11B所示朝上指向。如图11B所示,金属薄膜12设置在固定芯部17的上端面上。该金属薄膜12夹设在固定芯部17和贯穿形成有制冷剂释放孔30的磁轭20之间,并且由O形环22密封。通过设置在制冷剂进入通道11中的垫圈31和C形环32来防止可移动芯部15脱落。安装构件33例如通过焊接固定在磁轭20的外周上。
该制冷剂释放装置构造成这样,即,通过使螺线管通电,使可移动芯部15被吸引到固定芯部17上,从而使固定在可移动芯部15上的刺穿杆14穿破金属薄膜12,而当螺线管断电时,可移动芯部15被弹簧16推回,以便使刺穿杆14从金属薄膜12中缩回,从而确保制冷剂通道。这允许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经过制冷剂进入通道11和可移动芯部15的排放孔29,以经由通过刺穿杆14穿破金属薄膜12所形成的孔和制冷剂释放孔30释放到大气中。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中央纵向剖视图。在图12中,与图11中相同的组成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了对它们的详细说明。
根据第八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构造成这样,即,通过带底套筒34形成薄膜,且通过刺穿杆14穿破带底套筒34的底部。更具体地,将带底套筒34以使其底部从磁轭20的中央开口部分突出的方式设置在用于线圈18的线轴中,并且如图12所示,使该带底套筒34的下开口端固定于盘27的开口限定部上。该带底套筒34容纳有通过敛缝固定于其上的固定芯部17,而受到弹簧16沿远离固定芯部17的方向推压的可移动芯部15设置在该固定芯部17的下方位置。刺穿杆14固定在可移动芯部15上,以使其尖端与带底套筒34的底部相对。
由于这种结构,当螺线管通电时,可移动芯部15被吸引到固定芯部17上,从而使固定在可移动芯部15上的刺穿杆14穿破带底套筒34的底部,并形成贯穿的孔。当螺线管断电时,可移动芯部15被弹簧16推回,从而使刺穿杆14从带底套筒34的底部缩回,这样,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就通过制冷剂进入通道11、可移动芯部15的排放孔29、以及由带底套筒34的底部的破裂而形成的孔释放到大气中。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中央纵向剖视图。在图13中,与图11中相同的组成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了对它们的详细说明。
根据第九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构造成这样,即,将用于穿破薄膜的薄膜破坏部分设置在该薄膜的内侧,并且该薄膜构造成通过使金属部分变薄而形成的薄膜部分25。在本实施例中,薄膜部分25与固定芯部17形成为一体。当由于螺线管通电而使可移动芯部被吸引到固定芯部17上时,固定于可移动芯部15上的刺穿杆14就穿破固定芯部17的薄膜部分25,结果形成了贯通孔。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中央纵向剖视图。在图14中,与图2中相同的组成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了对它们的详细说明。
根据第十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与根据第一至第十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不同之处在于,根据第一至第十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构造成通过螺线管来获得刺穿杆14的推力,而根据本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构造成通过在永磁铁和电磁铁之间产生的吸引力和排斥力来获得刺穿杆14的推力。
根据第十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所述电磁铁包括线圈18;为中空圆柱形的第一铁芯35和为中空圆柱形且带有凸缘的第二铁芯36,且两者都设置在用于线圈18的线轴中;和磁轭20。该第一铁芯35和第二铁芯36分开设置,且它们相对的端面根据提供给线圈18的脉冲电流的极性而被磁化成N极或S极。
永磁铁37以可轴向前、后移动的方式设置在第一铁芯35中,而铁制件38和刺穿杆14固定在该永磁铁37上。铁制件38被磁化成永磁铁37一端的极性,铁制件38固定于永磁铁的这一端。铁制件38为成H形截面的盘状,且其周边位于第一铁芯35和第二铁芯36的相对端面之间。当制冷剂释放装置待命时,被永磁铁37磁化的铁制件38被吸引到第一铁芯35处,从而使其停止在图14所示的位置处。换句话说,该铁制件38被吸引到第一铁芯35处,以使其自身保持在被吸引的位置。
在上述结构的制冷剂释放装置中,假设当向线圈18提供特定方向的脉冲电流时,第一铁芯35的吸引铁制件38的端面被磁化成具有与被永磁铁37磁化的铁制件38的磁极相同的磁极,而与第一铁芯35的该端面相对的第二铁芯36的端面被磁化成具有与第一铁芯35的端面的极性相反极性的磁极。这使得铁制件38和第一铁芯35相互排斥,而铁制件38和第二铁芯36相互吸引,从而使得铁制件38朝着第二铁芯36移动,以被吸引至此。此时,刺穿杆14穿破金属薄膜12以形成贯通孔。
然后,当向线圈18提供相反方向的脉冲电流时,铁制件38和第一铁芯35相互吸引,而铁制件38和第二铁芯36相互排斥,从而使铁制件38从金属薄膜12往回拉刺穿杆14,并且通过所形成的孔吹出的制冷剂往回推刺穿杆14,由此,铁制件38最终被吸引至第一铁芯35处,从而使刺穿杆14从金属薄膜12缩回。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中央纵向剖视图。在图15中,与图14中相同的组成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了对它们的详细说明。应该指出的是,在图16中,为了同时显示制冷剂释放装置处于相应操作位置的两个状态,图15的右半部分显示了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待命状态,而图15的左半部分则显示了该装置的工作状态。
根据第十一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与根据第十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根据第十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中,所述薄膜破坏装置设置在薄膜的外侧,而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中,将该薄膜破坏装置设置在薄膜的内侧,通过使第一铁芯35的中心部分变薄而形成的薄膜部分25来实现用于阻塞制冷剂进入通道11的薄膜,用通过磁轭20形成的制冷剂释放孔30来代替用于释放制冷剂的管道19,并且还将安装构件33固定于磁轭20的外周上。
在该制冷剂释放装置中,将永磁铁37的外径减小,以在永磁铁37和第二铁芯36之间形成通道,且使铁制件38形成有轴向贯穿其延伸的排放孔29。而且,第二铁芯36呈中空的圆柱形,并且在该第二铁芯和磁轭20之间设置了用于形成磁路的盘27。此外,在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待命状态下,铁制件38被吸引到第二铁芯36处。
在上述结构的制冷剂释放装置中,例如,当向线圈18提供正脉冲电流时,铁制件38作用,以使其排斥第二铁芯36而吸引第一铁芯35,从而被吸引到该第一铁芯35,由此使刺穿杆14穿破第一铁芯35的薄膜部分25,以形成贯通孔。之后,当向线圈18提供负脉冲电流时,铁制件38作用,以使其排斥第一铁芯而吸引第二铁芯36,从而被吸引到第二铁芯36,由此使刺穿杆14返回其待命位置。因此,制冷剂在经过制冷剂进入通道11、在第二铁芯36和永磁铁37之间的间隙、铁制件38的排放孔29和通过薄膜部分25形成的孔之后,从制冷剂释放孔30释放到大气中。
图16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中央纵向剖视图。在图16中,与图14中相同的组成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了对它们的详细说明。
根据第十二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与根据第十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根据第十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中,采用由与主体10的材料相同的材料而制成的金属薄膜12作为用于阻塞制冷剂进入通道11的薄膜,并且通过将该薄膜焊接在主体10上而将主体10密封,而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中,采用由与主体10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制成该膜23或金属薄膜12,并用O形环22进行密封,且不是通过施加相反极性的脉冲电流而是通过弹簧39来完成使刺穿杆14在穿破膜23之后返回到待命位置的操作。为此,该制冷剂释放装置具有设置在铁制件38和盘状的第二铁芯36之间的弹簧39。
根据该制冷剂释放装置,当向线圈18提供脉冲电流时,铁制件38排斥第一铁芯35而吸引第二铁芯36,从而使其朝着第二铁芯36移动,直到其抵靠线轴的台阶部分,由此使刺穿杆14穿破膜23而形成贯通孔。之后,当停止提供脉冲电流时,如图16所示,铁制件38、永磁铁37和刺穿杆14被弹簧39向上推,且当铁制件38被吸引到第一铁芯35时停止。这使得制冷剂在经过制冷剂进入通道11和通过膜23形成的孔之后从管道19释放到大气中。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中央纵向剖视图。在图17中,与图16中相同的组成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了对它们的详细说明。
根据第十三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是通过相对于根据第十实施例的制冷剂释放装置增加一部件而形成的,该部件用于增大刺穿杆14穿破金属薄膜12的力。更具体地,该制冷剂释放装置具有设置在永磁铁37和磁轭20之间的弹簧40。
由于这种结构,当向线圈18提供特定方向的脉冲电流时,不仅铁制件38与第一铁芯35相互排斥和铁制件38与第二铁芯36相互吸引,而且作用有弹簧40的推压力,以辅助刺穿杆14刺向金属薄膜12。这使得刺穿杆14在增大其由电磁力所产生的初始速度之后撞击金属薄膜12,从而使其可更有力地穿破该金属薄膜12。
随后,当向线圈18提供相反方向的脉冲电流时,铁制件38被回拉以吸引到第一铁芯35,而制冷剂从通过金属薄膜12形成的孔中吹出,以从管道19释放到大气中。
由于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剂释放装置包括薄膜和薄膜破坏部分,因此可以提供结构简单,且由此制造成本较低的制冷剂释放装置。
前面的内容被认为只是对本发明的原理进行举例说明。另外,由于许多改变和变化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不希望将本发明局限于所示和所述的确切结构和用途上,因此,所有合适的改变和等价物都可以被认为落入在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所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制冷剂释放装置,该装置用于将填充在汽车空调用的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释放到大气中,其包括薄膜,其布置成阻塞与制冷剂循环连接的制冷剂进入通道;和薄膜破坏部分,其用于穿破所述薄膜,以将从制冷剂循环引入到制冷剂进入通道中的制冷剂释放到大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破坏部分包括刺穿杆,其布置成沿垂直于所述薄膜的平面的方向可前、后移动,且具有朝着薄膜并形成为带有尖端形状的顶端;和推力产生部分,该部分用于产生使刺穿杆沿其前、后方向移动的推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剂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力产生部分是螺线管,该螺线管构造成,使沿远离一固定芯部的方向受到推压的可移动芯部具有固定于其上的刺穿杆,该固定芯部设置在存在有所述薄膜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剂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力产生部分包括永磁铁,其用于以使所述刺穿杆可沿其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所述刺穿杆;电磁铁,该电磁铁用于沿其前、后方向驱动所述永磁铁,并且该电磁体具有沿所述永磁铁的前、后方向分开的铁芯;和铁制件,该铁制件固定在所述永磁铁上,以使该铁制件定位在铁芯的相对端面之间,用于与该铁芯相吸引和排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剂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力产生部分具有弹簧,该弹簧沿所述刺穿杆朝着薄膜向前移动的方向推压所述永磁铁。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剂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力产生部分具有弹簧,该弹簧沿所述刺穿杆相对薄膜向后移动的方向推压所述永磁铁。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剂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刺穿杆通过被吸引到铁芯的永磁铁使其自身保持在待命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破坏部分设置在所述薄膜朝着大气的一侧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破坏部分相对于所述薄膜朝着所述制冷剂进入通道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是由与形成制冷剂进入通道的主体的材料相同的材料而制成的金属薄膜,所述薄膜焊接到所述主体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是由与形成制冷剂进入通道的主体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制成的,该薄膜通过密封构件与形成制冷剂进入通道的主体紧密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是构成所述薄膜破坏部分的构件之一,且其形成为使其与刺穿杆的顶端相对的至少一部分较薄。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是一带底套筒的底部,该带底套筒具有连接到制冷剂进入通道的开口端,并且容纳所述薄膜破坏部分的可移动部分。
全文摘要
提供了一种制冷剂释放装置,当制冷剂释放到车厢内,或当存在制冷剂释放到车厢内的危险时,该装置将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释放到车厢的外部。预先将金属薄膜焊接到与制冷循环的管路相连接的主体上,以阻塞制冷剂进入通道。当检测到制冷剂泄漏到车厢内或发生车辆碰撞时,向螺线管的线圈提供脉冲电流,从而将可移动芯部吸引到固定芯部。这使得固定于可移动芯部上的刺穿杆用其尖端刺穿金属薄膜,以形成贯穿该金属薄膜的孔。当停止提供脉冲电流时,该刺穿杆通过弹簧返回到待命位置处,以使制冷剂借助于开口孔通过管道而释放到车厢外部。
文档编号F25B45/00GK1673655SQ200510056808
公开日2005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22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23日
发明者广田久寿 申请人:株式会社Tgk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