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用储液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65562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用储液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用储液罐,特别是涉及不但能没有偏移地设置储液罐的流出管,也能防止由此引起的噪音,可以提高可信度,还能降低制造成本的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用储液罐(ACCMULATOR FORTWIN ROTARY COMPRESSOR)。
背景技术
在一般情况下,压缩机是将机械能量转换成压缩性流体的压缩能量的机器,通常可分为活塞式压缩机、涡旋式压缩机、离心式压缩机及叶片式压缩机。
旋转式压缩机主要适用于空调等的空气调节器,最近有一种对称形成有旋转轴而具有多个压缩部的所谓复式旋转式压缩机,它能提高容量且降低负荷重量。
图1是示意了现有技术的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的结构的纵向截面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示意了储液罐的结构的纵向截面图。图3是示意了现有技术的其它储液罐结构的纵向截面图。
如图1至图2所示,现有技术的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由以下部分构成,即,将多个制冷剂吸入管SP1、SP2和一个制冷剂排出管DP连通设置的外壳1;设置在上述外壳1的上侧而由定子2a和转子2b构成且能产生旋转力的电动机构部2;在上述外壳1的下侧以上下方向设置,且通过旋转轴3传达到上述电动机构部2产生的旋转力,压缩制冷剂的第1压缩机构部10及第2压缩机构部20。
另外,在上述各压缩机构部10、20的入口侧连接设置有用于从吸入制冷剂分离出液状制冷剂的一个储液罐30,储液罐30的出口分别与后面要叙述的第1汽缸11的吸入口11a及第2汽缸21的吸入口21a连接设置。
上述第1压缩机构部10由以下部件构成以环形形状形成且设置在外壳1内部的第一汽缸11;覆盖上述第1汽缸11的上下两侧而一起形成第1内部空间V1且沿着半径方向支撑旋转轴3的上部轴承12及中间轴承13;可旋转地与上述旋转轴3的上侧偏心部结合,且在第1汽缸11的第1内部空间V1旋转的同时压缩制冷剂的上部旋转活塞14;在第1汽缸11沿着半径方向可移动地结合而使得加压触接到上部旋转活塞14外周面的,且将上述第1汽缸11的第1内部空间V1划分为第1吸入室和第1压缩室的第1叶片(图中未示出);可开闭地与上部轴承12的中央部分所具备的第1排出端口12a前端且可调节从第1压缩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排出的第1排出阀15。
上述第2压缩机构部20由以下部件构成以环形形状形成且设置在外壳1内部的第1汽缸11下侧的第2汽缸21;覆盖第2汽缸21上下两侧而一起形成第2内部空间V1且沿着半径方向及轴方向支撑旋转轴的中间轴承13及下部轴承22;可旋转地与旋转轴3的上侧偏心部结合,且在第2汽缸21的第2内部空间V2旋转的同时压缩制冷剂的第2旋转活塞23;在第2汽缸21沿着半径方向可移动地结合而使得加压触接到第2旋转活塞23外周面的,且将上述第2汽缸21的第2内部空间V2划分为第2吸入室和第2压缩室的第2叶片(图中未示出);可开闭地与下部轴承22的中央部分所具备的第2排出端口22a前端且调节从第2压缩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排出的第2排出阀24。
另一方面,上述储液罐30包括以下部件内部具有用于分离液状制冷剂和气状制冷剂的过滤网32的同时具有液状制冷剂气状制冷剂的收容空间的外罩31;设置在上述外罩31的上端而流入制冷剂的流入管33;以″L″字形状形成的同时贯通外罩31的下端而形成,且其一端置于过滤网32的下侧,另一端分别与已连接在第1汽缸11和第2汽缸21各吸入口11a21a的第1制冷剂吸入管SP1和第2制冷剂吸入管SP2相连接的第1流出管34及第2流出管35。
其中,上述外罩31由连接有流入管33的上部外罩31a和有上述各流出管3435插入而结合的下部外罩31b构成,在上述下部外罩31b上分别结合有前面所述的第1流出管34和第2流出管35。
附图中没有进行说明的符号32a是过滤孔。
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的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的工作如下。
即,给电动机构部2的定子2a加入电源使转子2b旋转,旋转轴3和转子2b一起旋转且将电动机构部2的旋转力传达到第1压缩机构部10和第2压缩机构部20使得各自的旋转活塞1423在各个汽缸11 21内偏心旋转,随着制冷剂气体通过连接在第1汽缸11和第2汽缸21的第1制冷剂吸入管SP1和第2制冷剂吸入管SP2,轮流被吸入到各自的吸入空间后被压缩到一定压力时通过各排出端口12a 22a轮流被排出到外壳1的内部,且上述过程反复执行。
这时,第1制冷剂吸入管SP1和第2制冷剂吸入管SP2分别与插入结合在储液罐30的外罩31的第1流出管34和第2流出管35连接,流入上述外罩31而通过过滤网32的气状制冷剂通过各流出管34、35和制冷剂吸入管SP1、SP2后被吸入到汽缸11、21的吸入空间,而被过滤网32过滤出来的液状制冷剂通过过滤孔32a沉积在外罩31底部后再通过周围的热量被气化而上升后,通过各流出管34、35和制冷剂吸入管SP1、SP2被吸入到汽缸11、21的吸入空间。
但是,现有的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的储液罐中,上述各流出管34、35插入结合到外罩31的下端后通过焊接而被固定,而在这样的焊接过程中各流出管34、35产生偏移且发生噪音,可信度低下。
即,将上述各流出管34 35通过焊接固定到外罩31时,发生各流出管34、35偏移而接触或张开的现象,由此引发压缩机运行时发生异常噪音的问题,而且通过过滤网32被过滤的液状制冷剂直接流入到各流出管34、35而发生引发异常磨耗等的降低可信度的问题。
为此,现有的技术如图3所示,在外罩31的内部设置单独的支撑架36,在这个支撑架36里插入各流出管34、35,从而可以没有偏移得进行固定。
但是,如此的支撑架36的设置不容易,且由于压缩机在运行时发生的振动而导致支撑架36和各流出管34、35之间发生异常噪音的问题。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用储液罐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用储液罐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用储液罐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用储液罐,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用储液罐,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用储液罐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用储液罐,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不但能没有偏移地设置储液罐的流出管,也能防止由此引起的噪音,可以提高可信度,还能降低制造成本,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用储液罐,其复式旋转式压缩机具有多个压缩部,且每个压缩部具有独立的吸入管,其包括具有用于分离液状制冷剂和气状制冷剂的过滤网,且具备有液状制冷剂及气状制冷剂的收容空间的外罩;形成在上述外罩的上端且用于制冷剂流入的流入管;为了使通过上述过滤网而分离的气状制冷剂流到上述各压缩部而贯通外罩的下端,设置其入口端形成在上述外罩的内部,输出端形成在上述外罩的外部,同时与上述各吸入管连接的多个流出管;形成在上述外罩的内部,且将上述各流出管的吸入端一概连通而固定的固定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用储液罐,其中所述的固定管包括,形成在上述过滤网下侧的本管,以及可连通且一体地形成在上述本管的底部,与上述各流出管的流入口结合的多个枝管。
前述的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用储液罐,其中所述的各枝管是通过焊接或者压入的结构方式与上述各流出管结合。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为了达到前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用储液罐,其复式旋转式压缩机具有多个压缩部,且每个压缩部具有独立的吸入管,其包括具有用于分离液状制冷剂和气状制冷剂的过滤网,且具备有液状制冷剂及气状制冷剂的收容空间的外罩;形成在上述外罩的上端且用于制冷剂流入的流入管;为了使通过上述过滤网而分离的气状制冷剂流到上述各压缩部而贯通外罩的下端而设置,且其入口端形成在上述外罩的内部,输出端形成在上述外罩的外部,同时与上述各吸入管连接的多个流出管;形成在上述外罩的内部,且将上述各流出管的吸入端一概连通而固定的固定管。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用储液罐,其中上述固定管包括,形成在上述过滤网下侧的本管,以及可连通且一体地形成在上述本管的底部,与上述各流出管的流入口结合的多个枝管。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用储液罐,其中上述各枝管枝管是通过焊接或者压入的方式与上述各流出管结合。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使本实用新型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用储液罐具有明显的技术进步性,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下列优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用储液罐,不但能没有偏移地设置储液罐的流出管,也能防止由此引起的噪音,可以提高可信度,还具有降低制造成本,简化制造工序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特殊结构的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用储液罐,其具有上述诸多的优点及实用价值,并在同类产品中未见有类似的结构设计公开发表或使用而确属创新,其不论在产品结构或功能上皆有较大的改进,在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用储液罐具有增进的多项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而具有产业的广泛利用价值,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示意了现有技术的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的结构的纵向截面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示意了储液罐的结构的纵向截面图。
图3是示意了现有技术的其它储液罐结构的纵向截面图。
图4是示意了具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液罐的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结构的纵向截面图。
图5是示意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液罐结构的纵向截面图。
附图中主要符号的说明101外壳102电动机构部110,120压缩机构部 130储液罐131外罩132过滤网133流入管 134,135流出管136固定管 136a本管136b枝管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用储液罐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图4是示意了具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液罐的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结构的纵向截面图,图5是示意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液罐结构的纵向截面图。
如图3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复式旋转式压缩机包括有多个制冷剂吸入管SP1、SP2和制冷剂排出管DP相互连通地设置的外壳101;设置在上述外壳101的上侧且由产生旋转力的定子102a和转子102b构成的电动机构部102;在上述外壳101的下侧以上下方向形成,通过旋转轴103传达到从电动机构部102发生的旋转力而分别压缩制冷剂的第1压缩机构部110及第2压缩机构部120;为了使上述各压缩机构部110、120吸入气体状态的制冷剂而与各压缩机构部110、120入口侧连接设置而成,且从吸入的制冷剂中分离出液状制冷剂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液罐130。
上述第1压缩机构部110由以下部件构成以环形形状形成且设置在外壳101内部的第一汽缸111;覆盖上述第1汽缸111的上下两侧而一起形成第1内部空间V1且沿着半径方向支撑旋转轴103的上部轴承112及中间轴承113;可旋转地与上述旋转轴103的上侧偏心部结合,且在第1汽缸11的第1内部空间V1旋转的同时压缩制冷剂的上部旋转活塞114;在第1汽缸111沿着半径方向可移动地结合而使得加压触接到上部旋转活塞114外周面的,且将上述第1汽缸111的第1内部空间V1划分为第1吸入室和第1压缩室的第1叶片(图中未示出);可开闭地与上部轴承112的中央部分所具备的第1排出端口112a前端且可调节从第1压缩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排出的第1排出阀115。
上述第2压缩机构部120由以下部件构成以环形形状形成且设置在外壳101内部的第1汽缸111下侧的第2汽缸121;覆盖第2汽缸121上下两侧而一起形成第2内部空间V1,且沿着半径方向及轴方向支撑旋转轴的中间轴承113及下部轴承122;可旋转地与旋转轴103的上侧偏心部结合,且在第2汽缸121的第2内部空间V2旋转的同时压缩制冷剂的第2旋转活塞123;在第2汽缸121沿着半径方向可移动地结合而使得加压触接到第2旋转活塞123外周面的,且将上述第2汽缸121的第2内部空间V2划分为第2吸入室和第2压缩室的第2叶片(图中未示出);可开闭地与下部轴承122的中央部分所具备的第2排出端口122a前端且调节从第2压缩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排出的第2排出阀124。
另一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的储液罐130包括以下部件内部具有用于分离液状制冷剂和气状制冷剂的过滤网132的同时具有液状制冷剂气状制冷剂的收容空间的外罩131;设置在上述外罩131的上端而流入制冷剂的流入管133;为了使通过上述过滤网132的气状制冷剂流到上述各压缩机构部110、120而以″L″字形状形成,同时贯通上述外罩131下端而形成,使其入口端设置在上述外罩131的内部,出口端设置在上述外罩131的外部的同时,分别与已连接在第1汽缸111和第2汽缸121的各吸入口111a、121a第1制冷剂吸入管SP1和第2制冷剂吸入管SP2相连接的第1流出管134及第2流出管135;设置在上述外罩131的内部且将上述各流出管134、135的入口端一概可连通地固定的固定管136。
上述外罩131由连接有流入管133的上部外罩131a和有上述各流出管134、135插入而结合的下部外罩131b构成,在上述下部外罩131b上分别独立地结合有前面所述的第1流出管134和第2流出管135。
上述固定管136是包括有设置在过滤网132下侧的本管136a,以及可连通地一体形成在上述本管136a的底部且与上述各流出管134、135流入口结合的多个枝管136b构成的一种歧管(manifold),能使各流出管134、135的入口端一齐被固定,其中上述各流出管134、135的入口端是通过焊接或者压入的方式被一体固定在固定管136的枝管136b上。
另一方面,附图中没有进行说明的符号132a是过滤孔。
具备了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储液罐的压缩机具有如下的功效。
给电动机构部的定子102a加入电源而使旋转轴103和转子102b一起旋转时,第1压缩机构部110和第2压缩机构部120的各旋转活塞114、123在各自的汽缸111、121内偏心旋转,同时反复吸入制冷剂气体后进行压缩再排出的一系列过程。
这时,与上述各压缩机构部110、120结合的第1制冷剂吸入管SP1和第2制冷剂吸入管SP2再与插入结合于储液罐130的外罩131的第1流出管134和第2流出管135相互连接,流入到上述外罩131而通过了过滤网132的气状制冷剂再通过固定管136及各流出管134、135和制冷剂吸入管SP1、SP2后被吸入到汽缸111、121的吸入空间,而被过滤网132过滤出来的液状制冷剂通过过滤孔132a沉积在外罩131的底部,再被周围的热量气化而上升后重新通过固定管136及各流出管134、135和制冷剂吸入管SP1、SP2被吸入到汽缸111、121的吸入空间。
其中,上述储液罐130的各流出管134、135的入口端通过设置在外罩131内部的固定管136而可连同地一齐被固定,如此的结构能使各流出管134、135通过焊接而被固定在外罩131时不会产生偏移,可以事先防止现有技术中由于流出管的偏移引起的噪音及可信度的降低,同时能降低制作各流出管134、135所需要的材料费用。
而且,这样的固定管136比现有的支撑架,其组装工序简单,从而能整体上简化储液罐130的组装工序,提高生产效率。
上述如此结构构成的本实用新型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用储液罐的技术创新,对于现今同行业的技术人员来说均具有许多可取之处,而确实具有技术进步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用储液罐,其复式旋转式压缩机具有多个压缩部,且每个压缩部具有独立的吸入管,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具有用于分离液状制冷剂和气状制冷剂的过滤网,且具备有液状制冷剂及气状制冷剂的收容空间的外罩;形成在上述外罩的上端且用于制冷剂流入的流入管;为了使通过上述过滤网而分离的气状制冷剂流到上述各压缩部而贯通外罩的下端,设置其入口端形成在上述外罩的内部,输出端形成在上述外罩的外部,同时与上述各吸入管连接的多个流出管;形成在上述外罩的内部,且将上述各流出管的吸入端一概连通而固定的固定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用储液罐,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固定管包括,形成在上述过滤网下侧的本管,以及可连通且一体地形成在上述本管的底部,与上述各流出管的流入口结合的多个枝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用储液罐,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各枝管是通过焊接或者压入的结构方式与上述各流出管结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复式旋转式压缩机用储液罐,其复式旋转式压缩机具有多个压缩部,且每个压缩部具有独立的吸入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用于分离液状制冷剂和气状制冷剂的过滤网,且具备有液状制冷剂及气状制冷剂的收容空间的外罩;形成在上述外罩的上端且用于制冷剂流入的流入管;为了使通过上述过滤网而分离的气状制冷剂流到上述各压缩部而贯通外罩的下端而设置,且其入口端形成在上述外罩的内部,输出端形成在上述外罩的外部,同时与上述各吸入管连接的多个流出管;形成在上述外罩的内部,且将上述各流出管的吸入端一概连通而固定的固定管。本实用新型不但能没有偏移地设置储液罐的流出管,也能防止由此引起的噪音,可以提高可信度,还具有降低制造成本,简化制造工序的功效。
文档编号F25B43/00GK2821494SQ20052011379
公开日2006年9月27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12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12日
发明者徐弘锡 申请人: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