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95453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系统,尤其涉及包括用于加热制冷剂的加热器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通常,普通的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等,其 构成一热交换循环,用以为房间制热或制冷。在制热模式下,室外热交换器被用作蒸发器, 而室内热交换器被用作膨胀器。更详细而言,与室外空气热交换之后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 换器中被蒸发的同时,在压缩机中被压缩为高温和高压,并在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同 时在室内热交换器中被冷凝,从而为房间制热。在制热模式下,空调系统可包括用于加热在室外热交换器中蒸发的制冷剂的加热 器。当室外温度非常低时,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中的蒸发进行得并不顺畅。在此情况下, 加热器将制冷剂加热并将其传送至压缩机。更详细而言,在室内热交换器中冷凝的制冷剂 在室外热交换器中被蒸发且被加热器加热并被吸入压缩机。然而,在根据现有技术的空调系统中,当在室内热交换器中冷凝的制冷剂被加热 器加热时,也就是说当制冷剂的蒸发并不在室外热交换器中进行时,制冷剂会集聚在室外 热交换器中。因此,造成了热交换循环中的制冷剂不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提高热效率的空调系统。技术方案根据本发明一示范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其包括压缩机,用于压缩制 冷剂;室内热交换器,用于在加热操作中使从压缩机中排出的制冷剂冷凝;室外热交换器, 用于使在室内热交换器中冷凝的制冷剂蒸发;热交换器,用于在室外热交换器中进行蒸发 以使吸入压缩机内的制冷剂与高温的工作液进行热交换;以及加热器,其包括加热室、传热 部件、两个电极、多个碳纳米管加热元件以及绝缘构件,所述加热室形成有一通道,被传送 至热交换器的工作液在该通道中流动,所述传热部件的一个表面与在通道中流动的工作液 接触,所述两个电极设置在传热部件的另一表面上,所述碳纳米管加热元件彼此隔开地设 置在传热部件的另一表面上并且连接于电极的两个端部,所述碳纳米管加热元件与传热部 件的接触面积为传热部件与工作液的接触面积的50%或更多,所述绝缘构件使电极与碳纳 米管加热元件绝缘。根据本发明一示范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其包括压缩机,用于压缩制 冷剂;室内热交换器,用于在加热操作中使从压缩机中排出的制冷剂冷凝;室外热交换器, 用于使在室内热交换器中冷凝的制冷剂蒸发;以及加热器,其包括加热室、传热部件、两个 电极、多个碳纳米管加热元件以及绝缘构件,所述加热室形成有一通道,制冷剂在该通道中 流动,所述传热部件的一个表面与在通道中流动的制冷剂接触,所述两个电极设置在传热部件的另一表面上,所述多个碳纳米管加热元件彼此隔开地设置在传热部件的另一表面上 并且分别连接于电极的两个端部,所述碳纳米管加热元件与传热部件的接触面积为传热部 件与工作液的接触面积的50%或更多,所述绝缘构件使电极与碳纳米管加热元件绝缘。有益的技术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更为高效地实现有效加热。


图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配置图;图2为示意性地示出构成本发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室外机的立体图;图3为示出构成本发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加热器的立体图;图4为示出构成本发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加热器的分解立体图;图5为示出一种加热器的热效率的图表;图6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加热器的主要组件的纵 向剖视图;图7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加热器的主要组件的纵 向剖视图;以及图8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示范性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配置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最佳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组件。图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配置图,图2为示意性示 出构成本发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室外机的立体图。首先参照图1,空调系统通过使与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循环的制冷剂 发生热交换来为房间制冷或制热。该空调系统包括多个室内机100和100'、室外机200和 加热器300。更详细而言,室内机100和100'各自设有室内热交换器110和110',室内热交 换器110和110'在制热模式下被用作冷凝器,而在制冷模式下被用作蒸发器。换言之,在 制热模式下,室内热交换器110和110'接收在下文将描述的压缩机220中压缩的制冷剂并 使该制冷剂冷凝。在制冷模式下,室内热交换器110和110'接收在下文将描述的室外热交 换器210中冷凝的制冷剂并使该制冷剂蒸发。另外,室内机100和100'各自设有线性膨胀阀(LEV) 120和120'。室内机100 和100'的线性膨胀阀120和120'用于在制冷模式下使在室内热交换器110和110'中蒸 发的制冷剂膨胀。在制热模式下,室内机100和100'的线性膨胀阀120和120'开启以使 制冷剂通过。同时,室外机200设有室外热交换器210。室外热交换器210在制热模式下被用作 蒸发器,而在制冷模式下被用作冷凝器。换言之,在制热模式下,室外热交换器210使在室 内热交换器110和110'中冷凝的制冷剂蒸发并将该制冷剂传送至压缩机220。在制冷模 式下,室外热交换器210使制冷剂冷凝并将该制冷剂传送至室内热交换器110和110'。
同时,室外机200设有压缩机220。压缩机220压缩制冷剂并将其排出至室内热交 换器110和110 ‘或室外热交换器210。更详细而言,在制热模式下,压缩机220压缩制冷剂 并将其排出至室内热交换器110和110',而在制冷模式下将其排出至室外热交换器210。室外机200设有线性膨胀阀230。在制热模式下,室外机200的线性膨胀阀230使 在室内热交换器110和110'中冷凝的制冷剂膨胀并将该制冷剂传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10。 在制冷模式下,室外机200的线性膨胀阀230关闭,或者该线性膨胀阀230的开启被控制。另外,室外机200设有并行管(parallel pipe) 240和止回阀250。平行管240连 接于制冷剂管,被传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10的制冷剂在该并行管中并行流动。止回阀250 安装在并行管240中。室外机200设有四通阀沈0。四通阀260安装在制冷剂管中,在压缩机220中被压 缩并从压缩机220排出的制冷剂在该制冷剂管中流动。在制热模式下,四通阀260将在压 缩机220中被压缩的制冷剂排出至室内热交换器110和110',并切换到制热模式以将在 室外热交换器210中蒸发的制冷剂吸入压缩机220。在制冷模式下,四通阀260将在压缩 机220中被压缩的制冷剂排出至室外热交换器210,并切换到制冷模式以将在室外热交换 器210中冷凝的制冷剂传送至室内热交换器110和110'。室外机200设有第一连接管271、第二连接管273和第三连接管275。第一连接管 271将室外热交换器210与加热器300连接。在制热模式下,在室外热交换器210中蒸发并 被传送至加热器300的制冷剂在第一连接管271中流动。第二连接管273将连接室内热交 换器110、110'和室外热交换器210的制冷剂管与加热器300连接,在制热模式下在室内 热交换器110、110'中冷凝并被传送至加热器300的制冷剂在第二连接管273中流动。此 外,第三连接管275将压缩机220与加热器300连接。在制热模式下被加热器300加热并 被吸入压缩机200的制冷剂在第三连接管275中流动。另外,室外机200设有第一阀281和第二阀观3。第一阀281安装在第一连接管 271中。当在制热模式下使用加热器300加热制冷剂时、以及当在制热模式下不使用加热器 300时,第一阀281关闭,或者在制冷模式下第一阀开启。第二阀283安装在第二连接 管273中。当在制热模式下使用加热器300加热制冷剂时、以及当在制热模式下不使用加 热器300时第二阀观3开启,或者在制冷模式下第二阀283关闭。室外机200设有旁通管291和第三阀四3。旁通管291将制冷剂管(在制热模式 下从压缩机220排出并被传送至室内热交换器110、110'的制冷剂在该制冷剂管中流动) 与第一连接管271连接。在压缩机220中被压缩并排出至室外热交换器210的制冷剂在旁 通管中流动。第三阀293安装在第二连通管中。第三阀293仅当在室外热交换器 210中集聚的制冷剂再流通到热交换循环中时开启。在制热模式下,加热器300用来加热在室外热交换器210中蒸发的制冷剂。参照 图2,加热器300可安装在构成室外机200外壳的箱体201内的一侧。以下,将结合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加热器的组件。图3为示出构成本发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加热器的立体图,图4为示出构成本 发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加热器的分解立体图。参照图3和图4,加热器300包括加热室310、多个加热部件以及传热部件320。加 热器300构成为一个单元,其中包括有加热室310、多个加热部件以及传热部件320。在加热室310中设置有制冷剂在其中流动的通道P。加热部件被加热,以便加热在通道P中流动 的制冷剂,而传热部件320将热量从加热器传递到制冷剂。在第一示范性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加热室310包括第一加热室310、第二加热 室310'和第三加热室310〃。第一加热室310通过第二连接管273接收制冷剂,并且第一 加热室310和第二加热室310'通过第一连接导管(connection tube)Tcl彼此连接。另 外,第二加热室310'和第三加热室310〃通过第二连接导管Tc2彼此连接,并且第三加热 室310〃通过第三连接管275传送制冷剂。根据需要加热的制冷剂的量来控制加热室310、 310'及310"的数量。同时,参照图4,加热室310包括加热室本体311、加热室盖316和多个密封件319。 在此情况下,加热室本体311和加热室盖316可以由耐热性合成树脂材料模制而成。另外, 当加热室本体311和加热室盖316可由金属材料模制成时,应进一步设置用于隔绝在通道 P中流动的制冷剂的隔热件。加热室本体311大体上形成为一个表面敞开的多面体形状。在加热室本体311中 具有用于形成通道P的预定空间。另外,在加热室本体311中设有多个分隔肋(barrier rib) 312。分隔肋312将加 热室本体311的内部空间加以分隔,以大体上形成盘管形的通道P。更详细而言,分隔肋312 在加热室本体311中在加热室本体311的内短边方向上形成为长形。在这种构造中,分隔 肋312的一端连接于加热室本体311的长边方向上的一端,而分隔肋312的另一端与加热 室本体311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端相隔开。借助分隔肋312而形成为盘管形的通道P包括多个平直段Pl和多个连接段P2。 平直段Pl在加热室本体311的短边方向上形成为长形,而连接段P2在加热室本体311的 长边方向上将两个彼此相邻的平直段Pl的端部彼此连接。一些分隔肋312(在第一示范性实施例中为两个分隔肋31 形成为具有比其余的 分隔肋312相对更宽的宽度。为便于说明,将分隔肋312中具有相对更宽的宽度的分隔肋312称作固定肋 (fixing rib)313。加热室本体311设有两个连通孔(图未示),该连通孔与通道P的两端分别连通。 连通孔连接至用于从外部供给制冷剂的输入管(drawing tube)Ti或者用于将加热后的 制冷剂传送到外部的输出管(draw tube) To,或连接至第一连接导管Tcl和第二连接导管 Tc2。加热室本体311的边界面(edge surface)和固定肋313各自设有多个第一结合 孔314和第二结合孔315。第一结合孔314用于固定加热室盖316,第二结合孔315用于固 定传热部件320。同时,加热室盖316形成为具有能够封闭加热室本体311的敞开表面的尺寸和形 状。加热室盖316的一个表面的边缘在紧密地贴附在加热室本体311的边界面上的状态下 通过结合孔(图未示)结合。为此目的,加热室盖316设有第一通孔317。第一通孔317是 使得与第一结合孔314结合的结合孔所穿过的部分。密封件319用于防止在通道P中流动的制冷剂发生泄漏。密封件319设置在加热 室本体311与加热室盖316之间。更详细而言,设置在彼此紧密贴附的加热室本体311的边界面与加热室盖316的一个表面的边缘之间。传热部件320设置在加热室310中,也就是设置在加热室本体311与加热室盖316 之间。传热部件320用于将热量从加热部件传递到在通道P中流动的制冷剂。传热部件320 构成了加热室本体311和通道P。由此,在通道P中流动的制冷剂接触传热部件320的一个 表面。为此目的,传热部件320由具有预定的导热性的材料模制而成,并且传热部件320至 少形成为其尺寸和形状能够封闭加热室本体311的内部空间。因此,在第一示范性实施例 中,传热部件320形成为矩形金属板。另外,传热部件320设有多个第二通孔321。第二通 孔321是为了固定传热部件320使得与第二结合孔315结合的结合孔(图未示)穿过的部 分。加热部件设置在传热部件320的另一表面上,该另一表面是传热部件320的与在 通道P中流动的制冷剂接触的一个表面的相对侧。在第一示范性实施例中,加热部件包括 两个电极331、多个碳纳米管加热元件333和绝缘构件335.更详细而言,电极331彼此隔开地设置在传热部件320的上述另一表面上。在第一 示范性实施例中,电极331在传热部件320的长边方向上形成为长形,并且在传热部件320 的短边方向上彼此隔开。碳纳米管加热元件(以下称为“CNT加热元件”)是指一种由碳纳米管构成的材料, 该碳纳米管具有通过将由六个碳原子形成的六边形彼此连接而构成的管形形状。CNT加热 元件333在传热部件320的短边方向上形成为长形以在传热部件320的宽度方向上彼此隔 开。在此情况下,CNT加热元件333完全地设置在传热部件320的与在通道P内流动的制 冷剂接触的区域中,除了对应于固定肋313的区域之外。如上文所述,构造多个CNT加热元 件的原因在于,即使某一个或多个CNT加热元件333断开连接,其余的CNT加热元件仍会正 常工作。CNT加热元件33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电极331。在此情况下,彼此相邻的CNT加热 元件333之间的间距被设定为小于传热部件320的短边方向上的宽度。另外,多个CNT加 热元件333与传热部件320的接触面积的总和被设定成至少为传热部件320与在通道P中 流动的制冷剂的接触面积的50%或更多。这样是为了在CNT加热元件333不致短路的范围 内最大程度地加热在通道P中流动的制冷剂。绝缘构件335用于使电极331与CNT加热元件333绝缘。例如,绝缘构件335完 全敷设或涂覆在传热部件320的设有电极331和CNT加热元件333的另一表面上。另外,加热器300包括三个双金属片(bimetal) 340以防止CNT加热元件333过热。 当CNT加热元件333的温度达到或超过预定的安全温度时,双金属片340中断向CNT加热 元件333的供电。在第一示范性实施例中,双金属片340固定于安装托架350上,而安装托 架350与传热部件320 —起固定于加热室本体311。为此目的,在该安装托架上形成有多个 第三通孔351。穿过第三通孔351和第二通孔321的结合部件与第二结合孔315结合。在 第一示范性实施例中,双金属片340实质上感测加热室310中的温度。然而,双金属片340 也可以直接感测CNT加热元件333的温度。同时,依据CNT加热元件133的输出,电极31可以连接至单相或三相输入电源。例 如,当CNT加热元件133的输出为4KW或更少时,电极可连接至单相输入电源,而当输出为 4KW或更多时,电极可连接至三相输入电源。以下,将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效果。
参照图1,在使用加热器300的制热模式下,室外机200的线性膨胀阀230、第一阀 和第三阀关闭,而第二阀开启。加热部件320用于加热流过加热器300的制冷剂。由此,在 热交换循环内流动的制冷剂被加热器300加热并被吸入压缩机220。四通阀260切换到制 热模式。更详细而言,在压缩机220中被压缩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260被排出到室内热交 换器110和110'。被传送到室内热交换器110和110'的制冷剂经热交换而被冷凝。由 此,房间被制热。随后,在室内热交换器110和110'中冷凝的制冷剂在其流经开启的室内机100 和100'的线性膨胀阀120和120'的状态下在第二连接管273中流动并被传送到加热器 300。在此情况下,借助第二阀283使在第二连接管273中流动并被传送到加热器300的制 冷剂膨胀。同时,被传送到加热器300的制冷剂在加热室310中,也就是通道P中流动。在通 道P中流动的制冷剂经由第三连接管275被吸入压缩机220。当然,当配置多个加热室310 时,制冷剂经由连接导管Tcl和Tc2在多个加热室310的通道P中流动。当通电时,CNT加热元件333被加热。来自CNT加热元件333的热能经由传热部 件320被传送至在通道P中流动的制冷剂。换言之,在通道P中流动的制冷剂被CNT加热 元件333加热。然而,在第一示范性实施例中,CNT加热元件333被配置成能够在它们之间不致发 生短路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加热在通道P中流动的制冷剂。因此,通过使用CNT加热元件 333,可以更为稳定有效地加热在通道P中流动的制冷剂。另外,当CNT加热元件333过热时,对CNT加热元件333的供电被双金属片340切 断。因此,能够避免由于CNT加热元件333的过热而导致的问题,例如在通道P中流动的制 冷剂的过热或者传热部件320或加热室310损坏的问题。被加热器300加热的制冷剂在第三连接管275中流动并被吸入压缩机220,从而制 冷剂流通形成热交换循环。在此情况下,由于第三阀293关闭,避免了在压缩机220中被压 缩的制冷剂流入旁通管并被排出至室外热交换器210的现象。另外,通过止回阀250, 避免了在压缩机220中被压缩的制冷剂经由平行管240被排出到室外热交换器210的现象。图5为示出一种加热器的热效率的图表。参照图5,可看到的是,CNT加热元件333的热效率与正温度系数(PTC)加热器和 护套式加热器的热效率相比相对要高。换言之,当供给相同的电能时,CNT加热元件333的 热效率约为95%,而PTC加热器的热效率约为55%,护套式加热器的热效率约为65%。另外,与护套式加热器相比,CNT加热元件333可进行变化从而具有多种形状。与 PTC加热器相比,CNT加热元件333能够容易地确保刚性。因此,与相关领域中普通的PTC 加热器或护套式加热器相比,CNT加热元件333在热效率等方面可具有优良的表现。尽管已结合目前认为切实可行的示范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应理解的是本发 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相反,本发明旨在涵盖包括在随附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 的各种变型和等效配置。在前述示范性实施例中配置有三个双金属片,但并非必须以此为限。也就是说,可根据加热室的尺寸而将双金属片设定为不同的数量。另外,在前述示范性实施例中,加热室被配置成三个并在短边方向上彼此隔开,而 加热室的数量和配置方向并不以此为限。发明形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组 件。图6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加热器的主要组件的纵 向剖视图。在第二示范性实施例中,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相同的组件使用与图3、图4中相 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将省略对其详细的描述。参照图6,在第二示范性实施例中,传热部件320上设有多个补强成形部323。补 强成形部323是通过将传热部件320的一部分成型来形成,以防止传热部件320的热变形。 在此情况下,补强成形部323是通过将传热部件320的一部分朝向通道P的相对侧(即朝 向加热室盖316、而非加热室本体)成型来形成。由此,借助补强成形部可以最小化对在通 道P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干扰,并且可相对地增大与在通道P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接触面积。以下,将结合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组 件。图7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加热器的主要组件的纵向剖视图。在第三示 范性实施例中,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相同的组件使用与图3、图4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并将省略对其详细的描述。参照图7,在第四示范性实施例中,加热室盖316的内侧设有多个补强成形部,即 补强肋318。补强肋318用于防止传热部件320的热变形。为此目的,补强肋318从加热室 盖316的内侧表面延伸,并且补强肋的前端紧密地贴附在传热部件320的另一表面上。更 优选地,补强肋318形成在与任一分隔肋312对应的位置上。因此,传热部件320被彼此对 应的分隔肋312和补强肋318压迫,从而能够更为有效地防止传热部件320的热变形。以下,将结合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第四示范性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组 件。图8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示范性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配置图。在第四示范性实 施例中,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相同的组件使用与图1至图4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将省 略对其详细的描述参照图8,第四示范性实施例包括副热交换器410、热交换器430、加热管440、储液 罐450、流体管道450和泵470。副热交换器410被供以流通形成热交换循环的制冷剂。加 热器300加热储存在储液罐450中的工作液。另外,热交换器430使被供给到副热交换器 410的制冷剂与被加热器300加热的工作液进行热交换。加热管440和流体管道460分别 构成使被传送到副热交换器410的制冷剂和被加热器300加热的工作液循环流通的部分。 因此,流经加热管440的制冷剂和在流体管道460中流动的工作液在热交换器430中充分 地进行热交换。泵470用于使存储在储液罐450中的工作液在热交换器430中流通或者将 该工作液输送到热交换器430,由此实现通过使用热交换器430的加热器300加热。同时,构成本发明第四示范性实施例的加热器300可被配置成与构成本发明第一 至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加热器具有相同的构造。然而,在第一至第三示范性实施例中,制冷剂是被加热器直接加热,而在第四示范性实施例中,则是工作液被加热器300加热。此外, 当工作液是水时,被加热器300加热的工作液(即水)的一部分可用作热水。工业实用性如上文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空调系统可获得下列效果。首先,在本发明中,在制热模式下,制冷剂在被制冷剂加热器加热的状态下吸入压 缩机。因此,能够确保具有足够的热效率。在本发明中,制冷剂被碳纳米管加热元件加热。因此,通过碳纳米管加热元件可以 更有效地加热制冷剂。在本发明中,形成供制冷剂在其中流动的通道的加热室和碳纳米管加热元件构成 为一个单元。因此,以更加简化加热器的构造,从而简化加热器的安装。另外,在本发明中,可根据所需的加热量,通过将加热室相互连接而使用多个加热 室。因此,可容易地根据所需的加热量来改变加热器的设计。在本发明中,多个CNT加热元件与同制冷剂或工作液接触的传热部件的接触面积 的总和被设定为该传热部件接触制冷剂或工作液的接触面积的50%或更多。另外,碳纳米 管加热元件之间的间距被设定为等于或小于碳纳米管加热元件的宽度。因此,碳纳米管加 热元件可以在能够避免传热部件热变形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加热流体。另外,在本发明中,制冷剂或工作液在其中流动的流大体上被形成为盘管形,并且 碳纳米管加热元件沿平行于制冷剂或工作液在该通道中流动的方向设置。因此,在该流中 流动的制冷剂或工作液被碳纳米管加热元件更高效地加热。此外,在本发明中,依据碳纳米管加热元件的是否过热,通过双金属片为碳纳米管 加热元件供电。由此,能够更安全地加热流体。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系统,包括 压缩机,用于压缩制冷剂;室内热交换器,用于在制热操作中使从所述压缩机中排出的制冷剂冷凝; 室外热交换器,用于使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中冷凝的制冷剂蒸发; 热交换器,用于在室外热交换器中进行蒸发以使吸入压缩机内的制冷剂与高温的工作 液进行热交换;以及加热器,包括加热室,其形成有一通道,被传送至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工作液在所述 通道中流动;传热部件,其一个表面与在所述通道中流动的所述工作液接触;两个电极,设 置在所述传热部件的另一表面上;多个碳纳米管加热元件,彼此隔开地设置在所述传热部 件的所述另一表面上,并且连接于所述电极的两个端部,所述碳纳米管加热元件与所述传 热部件的接触面积为所述传热部件与工作液的接触面积的50%或更多;以及绝缘构件,其 使所述电极与所述碳纳米管加热元件绝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还包括储存所述工作液的储液罐,其中,储存于所述储液罐中的工作液被传送至所述加热器,并在被加热的状态下被传 送至所述热交换器,在与所述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状态下被传送至所述储液 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工作液是水,并且被所述加热器加热的水 的一部分用作热水。
4.一种空调系统,包括 压缩机,用于压缩制冷剂;室内热交换器,用于在制热操作中使从所述压缩机中排出的制冷剂冷凝; 室外热交换器,用于使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中冷凝的制冷剂蒸发;以及 加热器,包括加热室,其形成有一通道,制冷剂在所述通道中流动,传热部件,其一个 表面与在所述通道中流动的所述制冷剂接触;两个电极,设置在所述传热部件的另一表面 上;多个碳纳米管加热元件,彼此隔开地设置在所述传热部件的所述另一表面上并且分别 连接于所述电极的两个端部,所述碳纳米管加热元件与所述传热部件的接触面积为所述传 热部件与工作液的接触面积的50%或更多;以及绝缘构件,其使所述电极与所述碳纳米管 加热元件绝缘。
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通道整体地形成为盘管形。
6.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通道包括多个彼此平行的平直段以及 连接所述平直段的一端的连接段。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碳纳米管加热元件沿平行于所述平直段的 方向形成为长形,并且在平行于所述平直段的方向上彼此隔开一间距,该间距小于在与所 述平直段平行的方向上所述碳纳米管加热元件的宽度。
8.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加热室包括加热室本体,其一个表面为敞开,并且所述通道形成在所述加热室本体中;以及 加热室盖,用于封闭敞开的所述加热室本体的一个表面。
9.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通道通过多个设置在所述加热室中的 分隔肋而整体地形成为盘管形。
10.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配置有多个所述加热室,以使得设置在各 个加热室中的多个连接构件通过多个连接构件而被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传热部件形成为矩形板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碳纳米管加热元件在所述传热部件的短 边方向上形成为长形,并且在所述传热部件的长边方向上以预定间距彼此隔开。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彼此相邻的所述碳纳米管加热元件之间的间 距小于所述碳纳米管加热元件在所述传热部件的长边方向上的宽度。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系统。在本发明中,在制热模式下,在室外热交换器中蒸发的制冷剂在由包含碳纳米管加热元件的加热器加热的状态下被吸入压缩机。由此,本发明能够更稳定及有效地实现加热。
文档编号F25B1/00GK102057236SQ200980121219
公开日2011年5月11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4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4日
发明者李相宪 申请人:Lg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