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分离器和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6802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气液分离器和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气液分离器和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系统一般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室内换热器以及室外换热器,压缩机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分别与四通阀的接口连通,室外换热器的一端与四通阀连通,室外换热器的另一端与室内换热器的一端连通,室内换热器的另一端与四通阀的一接口连通。为了提高空调系统的工作效率,通常会在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之间设置一闪蒸器,也即该闪蒸器将上述的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连通,并且该闪蒸器还与压缩机的回气口连通,以在空调系统制热或者制冷过程中对压缩机进行补气,以提高压缩机的工作效率。然而,冷媒在空调系统中循环流动时,因为吸热放热的原因会形成气液共存的状态,为了避免压缩机发生液击现象,影响压缩机的寿命,通常会设置一储液器,该储液器能够将从闪蒸器排至压缩机的压缩腔内的冷媒进一步的气液分离。如此设置,则会导致整个空调系统的结构过于繁杂。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气液分离器,旨在简化现有的空调系统的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气液分离器,其包括:第一罐体,上端的侧壁设置有排气口;第二罐体,上端设有排气管,下端设置有两通气口,所述排气管自所述第一罐体的顶部插入所述第一罐体内并伸至所述第一罐体的下端。优选地,所述排气管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一罐体的底部之间的间距为5-30mm。优选地,所述气液分离器还包括两个插接管,两所述插接管分别与对应的通气口连接。优选地,所述插接管具有位于所述第二罐体外的第一段、以及与所述第一段连接并伸至所述第二罐体内的第二段,所述第二段远离所述第一段的端口封堵设置,且所述第二段设置有多个通气孔。优选地,所述通气孔的孔径为1-3mm。优选地,所述气液分离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罐体内并套设于所述排气管上的隔板,所述隔板设置有多个通孔。优选地,所述通孔的孔径为1-4mm。优选地,所述气液分离器还包括出气管,所述出气管与所述排气口连接。优选地,所述气液分离器还包括安装基座,所述安装基座与所述第一罐体的下端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系统,其包括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压缩机、四通阀以及气液分离器;所述压缩机的具有出气口和两个回气口,所述出气口和一所述回气口分别与所述四通阀的一接口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四通阀的一接口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一通气口连接;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另一通气口连接,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四通阀的另一接口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排气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另一回气口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并且在第一罐体上设置与压缩机的回气口连通排气口;在第二罐体的上端设置排气管,下端设置两排气口,该排气管自第一罐体的上端插入第一罐体内并延伸至第一罐体下端,两通气口中的一个与室外换热器连通,另一个与室内换热器连通。从室外换热器或室内换热器排至第二罐体内的冷媒一部分从第二罐体的一通气口排出,另一部分通过排气管排至第一罐体内,由于液态冷媒的密度大于气态冷媒的密度,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排气管进入第一罐体内的液态冷媒存留在第一罐体的下端,而气态冷媒通过第一罐体的排气口回流至压缩机的压缩腔内,实现了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的分离和存储。由于现有的空调系统中对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进行分离和储存需要两个不同的装置,而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气液分离器能够在第二罐体中实现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的分离的同时,还能存储液态冷媒,进而有利于简化空调系统的结构。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气液分离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隔板的结构示意;图3为本实用新型空调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空调系统16插接管10气液分离器161第一段11排气口162第二段12通气口161a对接部20室内换热器162a通气孔30室外换热器17隔板40压缩机171让位孔13第一罐体172通孔14第二罐体18出气管15排气管50四通阀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为了简化现有空调系统的结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的气液分离器,请参照图1,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气液分离器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上述气液分离器10应用于空调系统100,其具有一排气口11和两通气口12,两通气口12中的一个通气口12与空调系统100的室内换热器20连通,另一通气口12与空调系统100的室外换热器30连通,该气液分离器10的排气口11与空调系统100的压缩机40的回气口连通。具体的,上述气液分离器10包括第一罐体13和第二罐体14。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罐体13和第二罐体14均沿竖直方向安装。上述排气口11设置在第一罐体13的上端的侧壁。上述两通气口12均设置在第二罐体14的下端,可以理解的是,两通气口12可以设置在第二罐体14的下端端部,当然也可以设置在第二罐体14的侧壁邻近下端端部的位置;第二罐体14的上端设置有排气管15,该排气管15为U型管,其从第一罐体13的顶部插入第一罐体13内并向下伸至第一罐体13的下端。具体的,排气管15的出气端与第一罐体13的底部之间的间距为5-30mm。如此设置,保证了排气管15与第一罐体13的底部之间有足够大的空间来储存液态冷媒,避免了液态冷媒将排气管15的出气端封堵,确保了该气液分离器10能够正常工作。上述室外换热器30中的冷媒通过第二罐体14的一通气口12循环至第二罐体14内,而循环至第二罐体14内的冷媒一部分从另一通气口12循环至室内换热器20中,第二罐体14内另一部分的冷媒从排气管15循环至第一罐体13内。由于液体的密度大于气态冷媒的密度,通过排气管15循环至第一罐体13内的液体存留在第一罐体13的下端,气态冷媒通过第一罐体13的排气口11循环至压缩机40的压缩腔内,以对压缩机40进行补气。需要说明的是,冷媒从室内换热器20循环至第二罐体14的过程与上述冷媒从室外换热器30循环至第二罐体14中的过程相似,在此就不再赘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罐体13和第二罐体14,并且在第一罐体13上设置与压缩机40的回气口连通排气口11;在第二罐体14的上端设置排气管15,下端设置两排气口11,该排气管15自第一罐体13的上端插入第一罐体13内并延伸至第一罐体13下端,两通气口12中的一个与室外换热器30连通,另一个与室内换热器20连通。从室外换热器30或室内换热器20循环至第二罐体14内的冷媒一部分从第二罐体14的一通气口12排出,另一部分通过排气管15循环至第一罐体13内,由于液态冷媒的密度大于气态冷媒的密度,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排气管15进入第一罐体13内的液态冷媒存留在第一罐体13的下端,而气态冷媒通过第一罐体13的排气口11循环至压缩机40的压缩腔内,以对压缩机40进行补气,提高压缩机40的工作效率。由于现有的空调系统中对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进行分离和储存需要两个不同的装置,而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气液分离器10能够在第二罐体14中实现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的分离的同时,还能存储液态冷媒,进而有利于简化空调系统的结构。上述气液分离器10还包括两个插接管16,并且该插接管16分别与对应的通气口12连接。如此设置,方便了第二罐体14与室外换热器30和室内换热器20的连通。需要说明的是,该插接管16需要耐高温和低温,其优选为铜管,该铜管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与第二罐体14固定连接。进一步地,上述插接管16具有位于第二罐体14外的第一段161、以及与第二段162连接并伸至第二罐体14内的第二段162。第一段161远离第二段162的端部设置有对接部161a,该对接部161a用于与连通室外换热器30或者室内换热器20的管路插接,如此设置,有便于空调系统100的组装。第二段162远离第一段161的端口封堵设置,并且第二段162的侧壁设置有多个通气孔162a。可以理解的是,多个通气孔162a可以沿第二段162的长度方向排布,也可以沿第二段162的周向排布。优选地,上述多个通气孔162a的孔径为1-3mm。上述室外换热器30或室内换热器20的冷媒依次通过第一段161和第二段162而进入第二罐体14内,由于通气孔162a的孔径小于第二段162的直径,冷媒在通过第二段162上的通气孔162a时,冷媒的速度会提高,进而加速了第二罐体14内冷媒的流动速度,从而有利于第二罐体14中的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进入第一罐体13内,进而有利于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的分离。上述气液分离器10还包括安装于第一罐体13内的隔板17,该隔板17将第一罐体13分隔成上下两部分。为了方便上述第一罐体13的排气管15插至第二罐体14的下端,该隔板17设置有让位孔171。上述第二罐体14上端的排气管15从第一罐体13的上端插至第一罐体13内并伸至第一罐体13的下端时,穿过该隔板17的让位孔171。可以理解的是,隔板17还可以对排气管15进行定位,进而避免了排气管15在第二罐体14受到冲击时产生晃动。上述隔板17上还设置有多个通孔172,多个通孔172用于将上下两部分连通。优选地,多个通孔172的孔径为1-4mm。如此设置,一方面有利于第一罐体13内的冷媒的气液分离,即通过排气管15进入第一罐体13下端的冷媒向第一罐体13的上端流动时,高速流动的冷媒在接触到隔板17后,冷媒中的液态冷媒会凝结在隔板17上,无法穿过通孔172,只有气态冷媒能够穿过隔板17上的通孔172流动至第一罐体13的上端;另一方面,由于气态冷媒在流动时速度较快,气态冷媒摩擦第一罐体13的内壁会产生噪音,缩小气态冷媒传输通道的孔径,有利于降低气态冷媒产生的噪音,进而有利于降低整体空调系统100工作时产生的噪音,提高了用户的体验。上述气液分离器10还包括出气管18,该出气管18与第一罐体13的排气口11连接。如此设置,方便第一罐体13与空调系统100的压缩机40的回气口连通,进而方便了空调系统100的组装。需要说明的是,该出气管18需要耐高温和低温,其优选为铜管,该铜管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与第一罐体13固定连接。上述气液分离器10还包括安装基座(未图示),该安装基座与第一罐体13固定连接,由于第一罐体13和第二罐体14之间通过排气管15固定连接,因此在将第一罐体13固定至安装基座上时,第二罐体14也被固定安装,从而便于了该气液分离器10的固定安装。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系统100,该空调系统100包括室内换热器20、室外换热器30、压缩机40以及上述气液分离器10;压缩机40、四通阀、室内换热器20和室内换热器20依次连通,形成冷媒循环回路。具体的,上述压缩机40具有出气口和两个回气口,压缩机的出气口和一回气口分别与四通阀的一接口连通;上述室外换热器30的一端与四通阀的一接口连通,室外换热器30的另一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10的一通气口12连接;室内换热器20的一端与气液分离器10的另一通气口12连接,上述室内换热器20的另一端与所述四通阀的另一接口连通;上述气液分离器10的排气口11与压缩机40的回气口连通。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空调系统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进一步地,上述压缩机40为双缸压缩机,其包括壳体、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壳体上设有出气口,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分别设在壳体内,第一气缸的回气口与四通阀的一接口连通,第二气缸的回气口与上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一罐体13的排气口11连通。也就是说,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进行独立压缩过程,从第一气缸排出的压缩后的冷媒和从第二气缸排出的压缩后的冷媒分别排入到壳体内,然后从出气口排出。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