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冷机组用多功能多吸气集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53554阅读:5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制冷机组用多功能多吸气集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冷机组用多功能多吸气集管。



背景技术:

现阶段制冷机组多吸气集管一般功能单一,且不宜解决回油问题。如果不外设单独的气液分离器,容易导致压缩机液击。且若外设气液分离器,管路就会变得复杂,阀门增加,导致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存问题提供了一种制冷机组用多功能多吸气集管。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制冷机组用多功能多吸气集管,包括吸气集管壳体、分支出气管、进液口、出液口、主进气口;在吸气集管壳体的上方设置分支出气管;在吸气集管壳体的一侧设置分液腔,另一侧设置集液腔,进液口设置在分液腔的底部,出液口设置在集液腔的顶部,在吸气集管壳体的内部分液腔与集液腔之间设置多根液体排管,在吸气集管壳体的中心位置设置主进气口。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分支出气管的下端连接吸气上翻弯管,在吸气上翻弯管的侧面设置吸油孔。

进一步优选的,在吸气集管壳体上方设置多个分支出气管,中间的吸气上翻弯管8都弯向远离主进气口的一端,两端的吸气上翻弯管弯向中间。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吸油孔的直径为Φ6mm~Φ10mm。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各根液体排管错缝布置。

本制冷机组用多功能吸气集管主进气口连接制冷系统回气管道,分支出气管连接压缩机,来自系统的制冷回气从主进气口进入后,在直径相对较大的集管内实现气液体分离,液体落在下部,因为吸气上翻弯管的存在,压缩机只吸走分离后的气体,从而不会出现吸进较多液体引起液击的情况。

供液通过进液口进入分液腔后进入多根液体排管,然后再集液腔汇集后通过出液口后进入制冷系统的末端。

制冷系统回气通过主进气口到达吸气上翻弯管的过程中,流过设置在主进气口一侧的液体排管与之换热,这样就同时实现了供液的过冷以及提高了吸气的过热度;供液过冷可以提高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提高吸气的过热度可以有效降低压缩机液击的可能。

其中进液口设置在分液腔的底部,出液口设置在集液腔的顶部,以此保证液体排管内始终是满液状态,以提高换热效率。

各根液体排管错缝布置,以获得更大的有效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的同时,尽可能减小对吸气造成的阻力。

吸油孔的直径为Φ6mm~Φ10mm,设置在吸气上翻弯的侧面。可以少量吸取集管底部的油或油液混合物,以保证压缩机的回油,同时不引起液击。

中间的吸气上翻弯管都弯向远离主进气口的一端,避免系统回气直接进入支吸气管。以提高气液分离的效果。同时,两端的吸气上翻弯管弯向中间,以保证进入各个吸气支管的气体相对较均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制冷机组用多功能吸气集管同时适用于氨、氟利昂、二氧化碳制冷系统的多吸气机组。

2.本制冷机组用多功能吸气集管同时实现了气液分离、液体过冷、吸气过热功能,提高了制冷效率,把压缩机液击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且解决了吸气集管的回油问题。

3.本制冷机组用多功能吸气集管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了换热效率,并使到达分支出气管的气体相对均匀。

4.使用本制冷机组用多功能吸气集管就无需再外设单独的气液分离器、回热器等。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从而大大降低了造价。

5.本制冷机组用多功能吸气集管的分支出气管可根据压缩机数量加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4为图3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6为图5的剖视图;

其中:1.为分支出气管;2.为吸气集管壳体;3.为进液口;4.为出液口;5.为主进气口;6.为液体排管;7.为吸油孔;8.为吸气上翻弯管;9.为分液腔;10.为集液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原理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如图1-6,一种制冷机组用多功能多吸气集管,包括吸气集管壳体2、分支出气管1、进液口3、出液口4、主进气口5;在吸气集管壳体2 的上方设置分支出气管1;在吸气集管壳体2的一侧设置分液腔9,另一侧设置集液腔10,进液口3设置在分液腔9的底部,出液口4设置在集液腔10的顶部,在吸气集管壳体2的内部分液腔9与集液腔10之间设置多根液体排管6,在吸气集管壳体2的中心位置设置主进气口5。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分支出气管1的下端连接吸气上翻弯管8,在吸气上翻弯管8的侧面设置吸油孔7。

进一步优选的,在吸气集管壳体2上方设置多个分支出气管1,中间的吸气上翻弯管8都弯向远离主进气口5的一端,两端的吸气上翻弯管8弯向中间。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吸油孔7的直径为Φ6mm。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各根液体排管6错缝布置。

本制冷机组用多功能吸气集管主进气口5连接制冷系统回气管道,分支出气管 1连接压缩机,来自系统的制冷回气从主进气口5进入后,在直径相对较大的集管内实现气液体分离,液体落在下部,因为吸气上翻弯管8的存在,压缩机只吸走分离后的气体,从而不会出现吸进较多液体引起液击的情况。

供液通过进液口3进入分液腔9后进入多根液体排管6,然后再集液腔10汇集后通过出液口4后进入制冷系统的末端。

制冷系统回气通过主进气口5到达吸气上翻弯管8的过程中,流过设置在主进气口5一侧的液体排管与之换热,这样就同时实现了供液的过冷以及提高了吸气的过热度;供液过冷可以提高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提高吸气的过热度可以有效降低压缩机液击的可能。

其中进液口3设置在分液腔9的底部,出液口4设置在集液腔10的顶部,以此保证液体排管6内始终是满液状态,以提高换热效率。

各根液体排管6错缝布置,以获得更大的有效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的同时,尽可能减小对吸气造成的阻力。

吸油孔7的直径为Φ6mm,设置在吸气上翻弯8的侧面。可以少量吸取集管底部的油或油液混合物,以保证压缩机的回油,同时不引起液击。

两端的吸气上翻弯管8都弯向远离主进气口5的一端,避免系统回气直接进入支吸气管。以提高气液分离的效果。同时,两端的吸气上翻弯管8相对向中间倾斜,以保证进入各个吸气支管的气体相对较均匀。

实施例2,如图1-6,一种制冷机组用多功能多吸气集管,包括吸气集管壳体2、分支出气管1、进液口3、出液口4、主进气口5;在吸气集管壳体2的上方设置分支出气管1;在吸气集管壳体2的一侧设置分液腔9,另一侧设置集液腔10,进液口3设置在分液腔9的底部,出液口4设置在集液腔10的顶部,在吸气集管壳体2的内部分液腔9与集液腔10之间设置多根液体排管6,在吸气集管壳体2的中心位置设置主进气口5。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分支出气管1的下端连接吸气上翻弯管8,在吸气上翻弯管8的侧面设置吸油孔7。

进一步优选的,在吸气集管壳体2上方设置多个分支出气管1,中间的吸气上翻弯管8都弯向远离主进气口5的一端,两端的吸气上翻弯管8弯向中间。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吸油孔7的直径为Φ10mm。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各根液体排管6错缝布置。

本制冷机组用多功能吸气集管主进气口5连接制冷系统回气管道,分支出气管1连接压缩机,来自系统的制冷回气从主进气口5进入后,在直径相对较大的集管内实现气液体分离,液体落在下部,因为吸气上翻弯管8的存在,压缩机只吸走分离后的气体,从而不会出现吸进较多液体引起液击的情况。

供液通过进液口3进入分液腔9后进入多根液体排管6,然后再集液腔10汇集后通过出液口4后进入制冷系统的末端。

制冷系统回气通过主进气口5到达吸气上翻弯管8的过程中,流过设置在主进气口5一侧的供液盘管(在图中没有标出具体位置)与之换热,这样就同时实现了供液的过冷以及提高了吸气的过热度;供液过冷可以提高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提高吸气的过热度可以有效降低压缩机液击的可能。

其中进液口3设置在分液腔9的底部,出液口4设置在集液腔10的顶部,以此保证液体排管6内始终是满液状态,以提高换热效率。

各根液体排管6错缝布置,以获得更大的有效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的同时,尽可能减小对吸气造成的阻力。

吸油孔7的直径为Φ10mm,设置在吸气上翻弯8的侧面。可以少量吸取集管底部的油或油液混合物,以保证压缩机的回油,同时不引起液击。

两端的吸气上翻弯管8都弯向远离主进气口5的一端,避免系统回气直接进入支吸气管。以提高气液分离的效果。同时,两端的吸气上翻弯管8相对向中间倾斜,以保证进入各个吸气支管的气体相对较均匀。

实施例3,如图1-6,一种制冷机组用多功能多吸气集管,包括吸气集管壳体 2、分支出气管1、进液口3、出液口4、主进气口5;在吸气集管壳体2的上方设置分支出气管1;在吸气集管壳体2的一侧设置分液腔9,另一侧设置集液腔 10,进液口3设置在分液腔9的底部,出液口4设置在集液腔10的顶部,在吸气集管壳体2的内部分液腔9与集液腔10之间设置多根液体排管6,在吸气集管壳体2的中心位置设置主进气口5。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分支出气管1的下端连接吸气上翻弯管8,在吸气上翻弯管8的侧面设置吸油孔7。

进一步优选的,在吸气集管壳体2上方设置多个分支出气管1,两端的吸气上翻弯管8都弯向远离主进气口5的一端,两端的吸气上翻弯管8向中间倾斜。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吸油孔7的直径为Φ8mm。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各根液体排管6错缝布置。

本制冷机组用多功能吸气集管主进气口5连接制冷系统回气管道,分支出气管 1连接压缩机,来自系统的制冷回气从主进气口5进入后,在直径相对较大的集管内实现气液体分离,液体落在下部,因为吸气上翻弯管8的存在,压缩机只吸走分离后的气体,从而不会出现吸进较多液体引起液击的情况。

供液通过进液口3进入分液腔9后进入多根液体排管6,然后再集液腔10汇集后通过出液口4后进入制冷系统的末端。

制冷系统回气通过主进气口5到达吸气上翻弯管8的过程中,流过设置在主进气口5一侧的供液盘管?(在图中没有标出具体位置)与之换热,这样就同时实现了供液的过冷以及提高了吸气的过热度;供液过冷可以提高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提高吸气的过热度可以有效降低压缩机液击的可能。

其中进液口3设置在分液腔9的底部,出液口4设置在集液腔10的顶部,以此保证液体排管6内始终是满液状态,以提高换热效率。

各根液体排管6错缝布置,以获得更大的有效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的同时,尽可能减小对吸气造成的阻力。

吸油孔7的直径为Φ8mm,设置在吸气上翻弯8的侧面。可以少量吸取集管底部的油或油液混合物,以保证压缩机的回油,同时不引起液击。

两端的吸气上翻弯管8都弯向远离主进气口5的一端,避免系统回气直接进入支吸气管。以提高气液分离的效果。同时,两端的吸气上翻弯管8相对向中间倾斜,以保证进入各个吸气支管的气体相对较均匀。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