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至少三个滚子组件的可相对运动的壳的家用制冷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75915发布日期:2018-08-14 18:25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家用制冷器具,其具有用于食物的、通过内部容器的壁来限界的接收空间。此外,该家用制冷器具包括能移动地支承在接收空间中的壳组件。该壳组件包括第一壳,该第一壳布置在家用制冷器具的、构造成用于封闭接收空间的门上并且与该门运动耦合。此外,该壳组件包括第二壳,该第二壳以能够相对于第一壳运动的方式支承。这两个壳分别构造成用于接收食物。第二壳具有第一滚子组件,第二壳能够通过第一滚子组件在第一壳上移动,并且第二壳具有第二滚子组件,第二壳通过第二滚子组件在内部容器的侧壁上的导向装置上受导向。



背景技术:

这种构型例如由US 2015/0028735 a1已知。在此处,两个壳能够单个地并由此相对彼此地运动。然而,所述壳即使至少在第一壳的一定的运动行程中也相互运动耦合。根据相应地实现的拉出状态,则可以使两个壳可被个别地触及。然而,在由现有技术已知的构型中,上方的第二壳的可靠的运动是受限的。在一定的拉出位置中可能出现壳的不期望的脱开。第二壳由此也可能落下或从轨迹中脱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家用制冷器具,在该家用制冷器具中改进壳组件的上述两个壳的运动导向。

该任务通过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家用制冷器具来解决。

根据本发明的家用制冷器具包括用于食物的、通过内部容器的壁来限界的接收空间。该家用制冷器具包括能移动地支承在接收空间中的壳组件。该壳组件包括第一壳,该第一壳布置在家用制冷器具的、构造成用于封闭接收空间的门上。该第一壳也与该门运动耦合。这意味着,在操纵尤其是前侧的外部构件及由此前侧的、封闭家用制冷器具的部件的门时,第一壳携同运动并由此在这种运动中丝毫没有相对运动出现在门与第一壳之间。此外,壳组件包括相对于第一壳分开独立的第二壳,该第二壳以能够相对于第一壳运动的方式受支承。壳组件的至少两个壳分别构造成用于接收食物(如菜肴和饮料)。这些壳尤其构造成相应一件式的盆状容器。

第二壳包括第一滚子组件,该第二壳能够借助第一滚子组件在第一壳上移动。上述两个壳沿着竖直方向进而叠置地布置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堆叠状地彼此定位。由此,下方的第一壳也形成用于第二壳的载体。此外,第二壳具有第二滚子组件,该第二滚子组件相对于第一滚子组件分开独立并且关于这方面也位置不同地布置在第二壳上。通过该第二滚子组件使第二壳在构造在内部容器的侧壁上的导向装置上受导向。由此,两个分开独立的机械耦合部位与第二壳的这两个滚子组件连接,即一方面为与第一壳的机械耦合以及另一方面为与内部容器的机械耦合。

本发明的重要构思在于,第二壳具有第三滚子组件,该第三滚子组件沿着第二壳的深度方向考虑相对于第一滚子组件错开地布置。对此附加地或替代地,第二壳具有第四滚子组件,该第四滚子组件沿着第二壳的深度方向考虑相对于第二滚子组件错开地布置。

由此,本发明的重要构思是,除了第一和第二滚子组件以外,第二壳还具有至少一个另外的、相对于前述滚子组件分开独立的滚子组件,其中,该另外的滚子组件沿着第二壳的深度方向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滚子组件错开地布置。

通过将第二壳构造成具有至少一个超出上述两个第一滚子组件的、另外的分开独立的滚子组件的这种构型,改进了第二壳相对于第一壳的运动导向而且改进了这两个壳相互间的运动耦合式导向。由此,在这些壳彼此或相互间的所有拉出情况下,实现了可靠的运动导向进而防止了第二壳从其运动轨道中不期望地打滑或脱开。

滚子组件应理解为这样的构型,该构型具有至少两个分开独立的滚子,其中,这些滚子沿着深度方向布置在相同的位置上进而布置在相同的深度区段或相同的深度水平上,沿着宽度方向考虑,这些滚子布置在第二壳的相对置的侧上并且彼此间隔开地布置。

以有利的方式可以设置为:不仅设有第三滚子组件而且设有第四滚子组件。在具有四个分开独立的滚子组件的第二壳的这种构型中,再次改进上文所提到的优点。

在一个有利的方式方案中可以设置为:第三滚子组件如此布置在第二壳上,以使得第二壳借助于第三滚子组件而能够在第一壳上移动。通过第三滚子组件的这种定位及其与第一壳的耦合机构,实现了第二壳在具有至少两个分开独立的滚子组件的第一壳上的运动导向。通过将这些滚子组件沿着深度方向也还彼此错开地布置,沿着深度方向考虑,即使在这两个壳彼此的相对位置最不同的情况下,总是实现了第二壳在第一壳上的可靠定位,并且也实现了第二壳在第一壳上的、非常稳定且笔直的运动导向。由此,也防止了第二壳相对于第一壳在水平平面中发生不期望的转动和/或防止了第二壳相对于第一壳发生围绕沿着家用制冷器具的宽度方向定向的水平轴线的不期望的倾翻。由此,在所有位置中,也实现了这两个壳彼此实际水平的位态(Lage)。

尤其可以设置为:第四滚子组件如此布置在第二壳上,以使得第二壳在内部容器的侧壁上的导向装置中受导向。通过这种构型也实现了第二壳的个别的机械耦合(即与该导向装置的双重机械耦合)。通过这种实体的构型,实现了第二壳在该导向装置上的总是可靠的机械耦合,并且在此,由此也在相应的拉出位置中,总是实现了第二壳的可靠的导向和保持。由此,也尤其总是有利于第二壳的水平位态。

尤其是可以设置为:第三滚子组件和第四滚子组件沿着第二壳的深度方向考虑以及在滚子组件的串联布置方面考虑布置在第一滚子组件与第二滚子组件之间。由此,在第二壳的沿着深度方向所测定的长度上,实现了上述四个滚子组件彼此相应的分布。在第二壳的该长度上的相应的尤其是均匀的分布,再次显著地有利于上文所提到的优点,因为由此即使在最不同的拉出位置中也总是使得第二壳能够不仅在内部容器上而且相对于第一壳以及在第一壳上实现了可靠的保持和导向。即使在给第二壳相当程度地装入食物并且由此引起第二壳的相应的重量时,也仍实现了第二壳的可靠且目标准确的运动导向。

尤其是可以设置为:第三滚子组件沿着第二壳的深度方向考虑以及在滚子组件的串联布置方面考虑布置在第一滚子组件与第二滚子组件之间。对此附加地或替代地,可以设置为:第三滚子组件沿着第二壳的深度方向考虑以及在滚子组件的串联布置方面考虑布置在第四滚子组件与第二滚子组件之间。通过这种构型,沿着第二壳的深度方向考虑,以交替的方式构造有如下滚子组件:该滚子组件与第一壳机械地接触或能够与其机械地接触或耦合,并且衔接到前述滚子组件上地布置有如下滚子组件:该滚子组件与侧壁上的导向装置可耦合或耦合,其中,于是又沿着深度方向衔接到前述滚子组件上地布置有如下滚子组件:该滚子组件又与第一壳可耦合或耦合,并且又衔接到前述滚子组件上地沿着深度方向考虑布置有如下滚子组件:该滚子组件又与侧壁上的导向装置可耦合或耦合。由此,在与第一壳可耦合或耦合的滚子组件之间构造有沿着深度方向所测定的足够的间距,从而即使在拉出位置(或第一壳与第二壳之间的相对运动)不同时也总是构造成第二壳在第一壳上的紧密(satt)且多点地安置。于是,相应的情况适用于第二壳与导向装置之间,从而在此即使在第二壳的最不同的拉出位置中也构造有第二壳在导向装置上的、也沿着第二壳深度方向考虑的多点支承。这种多点支承分别通过滚子组件进而通过配属于滚子组件的滚子来构造。

以有利的方式可以设置为:第一滚子组件布置在第二壳的、沿着第二壳的深度方向所测定的深度(或长度)的前四分之一深度中。由此,第一滚子组件相对远地在前方构造进而构造得非常相邻于第二壳的前端部。当上述两个壳在沿着深度方向测定的情况下以其前壁彼此间隔开得最大时,则通过这种非常远地向前牵拉的滚子组件也仍然实现第一滚子组件与第一壳的接触。

在一个有利的方式方案中可以设置为:第二滚子组件布置在第二壳的、沿着第二壳的深度方向所测定的深度(或长度)的后四分之一深度中。通过这种构型可以实现第二壳在导向装置上的相应的保持和导向,从而此处不仅在尤其第二壳的已推入的最大位置的情况下而且在尤其第二壳的已拉出的最大位置的情况下,该第二滚子组件仍总是与导向装置处于接触。

优选可以设置为:第三滚子组件布置在第二壳的、沿着第二壳的深度方向所测定的深度(或长度)的后三分之一深度中。以有利的方式,在这种构型中也设置为:第二壳的底部(或下侧)不在整个沿着深度方向所测定的长度上平坦地构造,而是该底部的后方区域倾斜地朝上走向。这种倾斜地朝上设置的底部区域的尺寸如此测定,使得第三滚子组件不布置在所述倾斜设置的底部区域中,而是以直接衔接于所述倾斜设置的底部区域的方式布置在与之衔接的、第二壳的底部的平坦的底部区域中。就此而论,然后有利地设置为:第三滚子组件布置在底部的平坦的底部区域的后四分之一深度中。由此,在不同的拉出位置中实现:第一和第三滚子组件与第一壳接触,其中,第二壳在第一壳上的相应的运动导向经由沿着深度方向考虑至少两个滚动支承来实现。

尤其是可以设置为:第四滚子组件布置在第二壳的、沿着第二壳的深度方向所测定的深度(或长度)的前一半深度中。由此通过使该第四滚子组件进一步向前移位的方式,则能够与第二滚子组件相组合地实现相应的情况,即:即使在特定的拉出位置中,也构造有多个与侧壁上的导向装置相支承的支承部位,进而以沿着第二壳的深度方向测定的方式在各种方面构造有至少两个借助导向装置所实现的滚子支承结构。

在一个非常有利的实施方案中可以设置为:沿着第二壳的深度方向考虑,这四个滚子组件如此彼此布置,以使得在这两个壳相对于内部容器的每个位置(或每个状态)中和/或在这两个壳彼此的每个位置(或每个状态)中,这四个滚子组件中的至少两个滚子组件始终与个别的耦合部件(即一方面是第一壳及另一方面是导向装置)处于接触。尤其是,在第一壳已完全拉出的状态下以及在同时第二壳已完全推入的状态下,第一滚子组件和第三滚子组件与第一壳无触碰地布置。第二滚子组件和第四滚子组件于是与导向装置耦合。由此实现,这两个壳沿着家用制冷器具的深度方向考虑可以最大程度地彼此移动。由此,第一壳可以经由其装料开口的整个面从上方是可触及的。第二壳于是不再处于这样的位置中:在该位置的情况下,该第二壳会局部地遮盖第一壳的该装料开口。尽管如此,正是在该状态下,第二壳可靠地得到保持和导向,因为始终还构造有沿着深度方向考虑的多点支承结构。由此,也在该状态下防止了围绕第二壳的沿着家用制冷器具宽度方向的轴线发生倾翻。于是也能够直到第二壳的已推入的位置或已推入的状态而实现第二壳的可靠的水平移动。

另一方面则也实现,第一壳在已完全拉出的状态下布置以及同时第二壳也在已完全拉出的状态下布置。在这些壳的这些位置中,于是第二壳与导向装置脱耦,从而第二和第四滚子组件与导向装置无触碰地布置。于是,第一滚子组件和第三滚子组件与第一壳的支承条进行接触。在这些位置中,第二壳已拉出到如此程度,使得其装料开口基本上完全未占用(尤其是完全未占用),并且从上方相应地可相当程度地被触及。并且不再通过内部容器的盖壁而局部地被遮盖。

除了这些壳彼此的这种提到的极限位置的调整的、在家用制冷器具中特别优选地提供的可行方案以外,还存在有所述壳彼此的另外的位置或状态,在所述另外的位置或状态中:要么是下方的滚子组件中的至少一个滚子组件并由此是至少第一或第三滚子组件与第一壳处于接触,这在上述两个滚子组件中的仅一个滚子组件与第一壳处于接触的情况下;要么是所有两个另外的滚子组件(即第二滚子组件和第四滚子组件)与导向装置处于接触。如果另一方面给定为这样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仅仅第二或仅仅第四滚子组件与导向装置处于接触,则此时两个另外的滚子组件(即第一滚子组件和第三滚子组件)与第一壳处于接触。由此实现这些壳相对于耦合部件的以及相对彼此的机械稳定的运动导向。于是,也可靠地维持所述壳彼此的水平位态。此外,各个滚子支承结构不会不期望地受到强烈的机械负载,从而可以避免在各个滚动轴承上出现不期望的力峰值。

此外,通过第三滚子组件和/或第四滚子组件的附加的构型来提高运动导向相对于其它支承结构而言的轻便性。也实现较低磨损的构型,并且降低尤其在导向装置上的运行噪音。正是相对于具有轨道(例如伸缩式拉出部)的构型而言,具有另外的滚子组件的布置方案具有上文所提到的优点。

在一个有利的方式方案中可以设置为:第一壳具有容器部分和在上边缘上向外突出到容器部分上的支承条。第二壳通过滚子组件中的至少一个滚子组件而能够在支承条的上侧上移动,其中,支承条在其上侧上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向上突出的导向条。该导向条尤其一件式地构造在支承条上进而集成到该支承条中地构造。尤其当沿着移动方向进而沿着家用制冷器具的深度方向实施这两个壳之间的相对运动时,通过这种向上突出的导向条防止了沿着宽度方向在这两个壳之间发生侧向上的错位及由此水平的错位。由此,附加地也防止了这两个壳发生不期望的侧向上的彼此移动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如有可能第二壳从第一壳中落下。

优选可以设置为:第一壳具有容器部分和在上边缘上向外突出到容器部分上的支承条,其中,第二壳通过滚子组件中的至少一个滚子组件而能够在支承条的上侧上移动,其中,支承条在背离上侧的下侧上在横截面方面沟槽状地或槽状地构造。由此,支承条在一剖切平面中垂直于其沿着家用制冷器具的深度方向所测定的纵向延伸范围而构造成例如也回转的U形件。通过支承条的这种造型,以特别有利的方式实现到相对于该支承条分开独立的拉出部上的可靠的安置。这种拉出部尤其构造成重载拉出部(Schwerlastauszug)。拉出部布置在内部容器的侧壁的内侧上。通过支承条的这种构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该拉出部的拉出轨道的从上方所进行的安置以及局部的包围作用(Umgreifen),从而于是也避免了支承条相对于这种拉出部发生不期望的滑下或侧向上的打滑。因此,实现支承条在这种拉出部上的非常定位准确的布置。然后通过这种构型也在第一壳从接收空间中被拉出时实现无卡住的或无张开(verspreizenfrei)的运动过程。

尤其是可以设置为:支承条以沟槽区域安置在这些所提到的拉出部或拉出装置上。

尤其是可以设置为:第二壳在下侧上具有至少一个向下突出的耦合元件,用于在第一壳移动时与第一壳进行耦合。由此,该耦合元件尤其是携动件类型或拉出携动件。于是,从第一壳的一定的拉出位置开始实现了这两个壳之间的自动的耦合。然后通过这种构型也实现:在拉出第一壳时,第二壳首先仍停留在其已推入结束位置中,并且从一定的中间拉出位置开始则经由该至少一个向下突出的耦合元件出现与第二壳的这种耦合,并且于是实现这两个壳之间在另外的拉出行程上直到已拉出的结束位置的运动耦合。这一方面具有以下优点:在拉出第一壳时第二壳从确定的拉出行程开始携动,于是另一方面在已拉出的状态下两个壳可从上方触及,因为所述壳沿着深度方向以限定的错位彼此定位。

尤其是可以设置为:沿着家用制冷器具的高度方向考虑,与第一壳的背壁的上边缘相比,所述至少一个向下突出的耦合元件布置成向下延伸得更远。尤其是,由此在一个有利的方式方案中,耦合元件沿着家用制冷器具的高度方向与背壁接触,并且于是耦合元件与第一壳的背壁之间进行耦合。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可以设置为:第一壳具有容器部分和在上边缘上向外突出到容器部分上的支承条,其中,第二壳通过滚子组件中的至少一个滚子组件而能够在支承条的上侧上移动,并且至少一个支承条在其所属的上侧上具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构造成用于在第一壳移动时与第二壳的第一滚子组件进行耦合的耦合元件。由此,提供非常有利的、壳移动时的耦合原理。以简单的方式,在拉出第一壳时,该第一壳首先如此长时间地单独运动,直到尤其第二壳上的、最前方的、能够与支承条进行耦合的滚子组件滚入到凹槽(Mulde)中。于是实现自动的耦合,并且在进一步拉出第一壳时,在另外的向外的运动行程上,第二壳与第一壳运动耦合。另一方面,则通过简单地克服了针对沉入到凹槽中的滚子组件的滚子的运动出来的滚动阻力而能够通过使用者手动地进行脱耦。也即,如果在第一壳的、耦合之后所实现的另外的拉出位置中,第二壳应单独运动(例如推入或也完全拉出),则这可以通过简单且对使用者友好地克服该滚动阻力来实现。

尤其是,凹槽的、沿着家用制冷器具的高度方向所测定的高度(即凹槽的最深的部位的高度)如此构型,使得在具有凹槽的滚子组件的耦合状态下,第二壳的底部沿着高度方向仍与支承条进而也与第一壳间隔开。由此,防止在其上发生研磨,由此实现轻便的运动并且也实现低磨损的运动。

尤其是可以设置为:导向装置是集成在侧壁中的肋条。内部容器尤其是一件式的、由合成材料构成的构件,该构件可以拉深地制成。在这种工艺中,则可以使该导向装置相同地携同拉出。

以说明词“上”,“下”,“前”,“后”,“水平”,“竖直”,“深度方向”,“宽度方向”,“高度方向”等等来说明在根据规定使用和根据规定布置器具的情况下以及在观察者然后尤其站立在器具之前并沿着器具方向看去的情况下得到的位置和方向。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由权利要求、附图和附图说明来得出。之前在说明中所列举的特征和特征组合、以及接下来在附图说明中所列举和/或在附图中单独地示出的特征和特征组合不仅能够在各个所说明的组合中使用,而且能够在其他组合中使用,而不离开本发明的范围。由此,本发明的以下实施方式也应被视为包括或者公开:所述实施方式在附图中未明确示出和阐释,然而由来自于所阐释的实施方式的分开独立的特征组合得知并能够其产生。由此不具有原始撰写的独立权利要求的所有特征的实施方式和特征组合也应被视为公开。此外,超出或偏离以权利要求的援引所阐述的特征组合的实施方式和特征组合尤其通过上述实施方案应被视为公开。

附图说明

接下来根据示意性的附图更详细地阐释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示出:

图1:根据本发明的家用制冷器具的实施例的立体图示;

图2:根据图1的家用制冷器具在壳组件已推入的状态下的透明的竖直剖面视图;

图3:根据图2的、处于壳组件的拉出位置中的图示;

图4:不具有门的家用制冷器具的透明前视图;

图5:图4中的部分剖面图的放大图示;

图6:壳组件的另外的实施例的立体图示;

图7:根据图1的、处于根据图6的壳组件的第一拉出状态中的家用制冷器具的透明的竖直剖面视图;

图8:根据图1的、处于根据图6的壳组件的第二拉出状态中的家用制冷器具的透明的竖直剖面视图;

图9:具有壳组件的壳的家用制冷器具的部分区域的立体前视图;以及

图10:具有壳组件的壳的、处于特定的拉出位置中的家用制冷器具的部分区域的立体剖切图示。

附图中,相同的或功能相同的元件设有相同的参考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以示意性图示示出家用制冷器具1,该家用制冷器具构造成用于接收及保藏食物。家用制冷器具1可以是冷藏器具或冷冻器具或冷藏-冷冻-组合式器具。在本实施例中,家用制冷器具1是冷藏-冷冻-组合式器具。

家用制冷器具1包括壳体2,在该壳体中构造有用于食物的第一接收空间,该第一接收空间是冷藏空间。该第一接收空间能够通过门3来封闭,该门在图1中在已闭合的状态下示出。门3能够围绕沿着高度方向(Y方向)定向的轴线摆动,并且门3布置在壳体2上。

此外,家用制冷器具1包括内部容器4,该内部容器以其壁限界出第二接收空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接收空间是冷冻空间5。

在本实施例中,在冷冻空间5中布置有多个壳,所述壳分别构造成用于接收食物(如菜肴和饮料)。在本实施例中,在冷冻空间5中布置有两个分开独立的壳,这些壳可以沿着深度方向(Z方向)移动。出于条理清楚的考虑,接下来仅更详细地阐释该壳组件6的两个壳,其中,壳组件6也可以具有多于两个壳。壳组件6包括第一壳7,该第一壳在本实施例中呈现为沿着高度方向处于最下方的壳。壳组件6的这些壳尤其沿着高度方向考虑叠置地布置并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堆叠状定位。

第一壳7布置在构造成用于封闭冷冻空间5的门8上,并且与该门8运动耦合。门8仅仅能够线性地移动,并且只能够沿着深度方向运动,其中,这经由第一壳7的相应的拉出支承来实现。这意味着,第一壳7在沿着宽度方向相对置的侧壁上与各个优选是重载拉出部的拉出装置进行耦合。这些拉出装置布置在内部容器4的竖直侧壁上。

此外,壳组件6包括第二壳9,该第二壳也只可以通过线性运动沿着家用制冷器具1的深度方向来回移动。这两个壳7和9也相对彼此能运动地支承。

这两个壳7和9构造成盆状容器并且只可以从上方触及。

门8在已闭合的状态下呈现为家用制冷器具1的外部构件并且优选于是与上方的门3齐平地布置,其中,这些门3和8彼此无关地运动并由此可以被操纵。

图2中以示意性的竖直剖面视图(剖切平面是图1中的Y-Z-平面)示出家用制冷器具1并且就此也透明地示出。此处,未示出门3。

如图2中能够看出,第一壳7固定在门8的面向冷冻空间5的内侧10上并且与门8运动耦合。尤其是可以设置为:第一壳7挂入在固定于该内侧10上的门角件11上。

第一壳7在相对置的竖直侧壁上的上边缘12上具有在侧向上向外突出的支承条13和14。此外,在这些支承条13、14上,第一壳7安置或从上方挂入在所提到的拉出装置上,所述拉出装置布置在内部容器4的相对置的竖直侧壁上。为此,在图3中示例性地示出拉出装置27(左侧的拉出装置),该拉出装置尤其构造成重载拉出部。在右侧布置有另外的拉出装置15(图4)。

此外能够看出,第二壳9借助第一滚子组件16而能移动地支承在第一壳7、尤其支承在支承条13和14上。在一般性的实施方案中,滚子组件分别包括至少两个滚子,从而在第一滚子组件16中,第一滚子在支承条13上滚动,并且第二滚子在支承条14上滚动。此处于是示出如下滚子:在对家用制冷器具1进行前侧观察的情况下,该滚子布置在左侧,并且可以在支承条14上滚动。当谈及其它滚子组件时,这关于相应左侧的滚子的图示方面于是随后即使在其它附图中也适用。

此外,第二壳9包括第二滚子组件17。第一滚子组件16以其至少两个滚子沿着高度方向考虑进一步向下延伸超过第一壳7的底部18,以便能够在这些支承条13和14上滚动,而与之不同的是,第二滚子组件17向上错开,从而实现第二滚子组件17与导向装置19(图4)以及与另外的导向装置20的机械耦合(图4)。这些导向装置19和20一件式地构造到内部容器4中并且尤其是附靠在该内部容器的竖直侧壁上的、向内突出的肋条,第二滚子组件17的滚子从上方安置在所述肋条上并且在此处可以顺沿滚动。此外,图4中示出,另外的滚子组件23的两个滚子23a(图6)和23b安置在这些相对置的导向装置19和20上。相应地,第二滚子组件17的滚子也在第二壳9的不同的拉出位置中贴靠在导向装置19和20上。

如能够看出的是,第一滚子组件16处于第二壳9的、沿着深度方向考虑的前四分之一深度中。尤其是,该第一滚子组件16构造成相邻于第二壳9的前壁21。

第二滚子组件17沿着第二壳9的该深度方向考虑布置在第二壳9的、沿着该深度方向所测定的长度的后四分之一深度中。

此外,第二壳9包括第三滚子组件22,该第三滚子组件也具有至少两个相对置的滚子。该第三滚子组件22又相应于第一滚子组件16地如此布置,即,滚子组件布置成用于安置到支承条13和14上或安置在所述支承条的上侧上进而第三滚子组件22的滚子沿着深度方向相对于底部18向下延伸。

如所示出的实施方案中能够看出的是,第三滚子组件22沿着第二壳9的深度方向考虑构造在后四分之一深度中。尤其是,在本实施方案中能够看出,底部18在其整个延伸上沿着深度方向不是平坦地构造,而是具有平坦的前方区域18a和向后衔接到该平坦的前方区域上的、斜着向上定向的第二底部区域18b。第三滚子组件22只布置在平坦的底部区域18a中,然而尤其布置在该平坦的底部区域18a的沿着深度方向所测定的长度的、沿着深度方向所测定的后四分之一深度中。

如能够看出的是,沿着该深度方向并且在滚子组件的串联布置方面考虑,第三滚子组件22布置在第一滚子组件16与第二滚子组件17之间,并且然而分别布置成相对于这两个滚子组件16和17错开。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9也还包括第四滚子组件23。同样又相对于其它滚子组件16、17和22分开独立的第四滚子组件23也又包括至少两个相对置的滚子23a和23b。此处,这些至少两个滚子23a和23b也从上方安置在导向装置19和20上,如这也已经相应地阐释那样。

如还能够看出的是,该第四滚子组件23沿着深度方向并且在滚子组件的串联布置方面考虑布置在第二壳9的前一半深度中。第四滚子组件23布置在第一滚子组件21与第三滚子组件22之间并且也沿着深度方向又相对于这两个滚子组件21和23错开地布置。

此外能够看出,第四滚子组件23构造在沿着深度方向所测定的、第一滚子组件16与第三滚子组件22之间的间距的中间的三分之一间距中。

如就此而论图2中所示出的,上述四个滚子组件16、17、22和23沿着深度方向考虑分别交替地定位,这意味着,向上定向的且借助滚子在导向部19和20上能滚动地支承的滚子组件跟随着借助滚子向下定向的且在第一壳7上能滚动地支承的滚子组件。此外,上述四个滚子组件16、17、22、23沿着第二壳9深度方向关于其间距方面考虑基本上均匀地分布。

图2中示出壳组件6的已完全推入的状态。

如果此时在拉出门8时进而也在拉出第一壳7时到达中间拉出位置(Zwischenauszugsstellung),则在该中间拉出位置中进行第一壳7与第二壳9的耦合。为此,在底部18(且尤其是平坦的底部区域18a)的下侧上向下突出地构造有至少一个耦合元件、优选两个耦合元件24和25。耦合元件24和25也可被称为拉出携动件元件(Ausziehmitnehmerelement)。与第一壳7的上边缘12实施的情况相比,这些耦合元件24和25沿着高度方向向下延伸得更远。由此实现了,在该中间拉出位置的情况下于是出现相应的机械耦合,其方式为,第一壳7的背壁26碰撞在耦合元件24和25上进而出现相应的耦合,从而在随后接下来将门8连同此时运动耦合的第一壳7进一步拉出的情况下也自动地出现第二壳9与第一壳7的运动耦合,并且使该第二壳此时运动耦合地携同拉出,尤其直到第一壳7的已完全拉出的位置。

为此,然后根据图3而且在图1中的示意性的图示中实现这种已完全拉出的结束状态。此时能够看出,不仅第一壳7而且第二壳9于是已经可以从上方触及。在超过了第二壳9的这种自动地到达的另外的中间拉出位置时,第二壳9于是也还可以通过使用者进一步拉出、尤其是也可以完全拉出,从而该第二壳可以完全从上方经由其整个上部开口被触及,所述另外的中间拉出位置通过第一壳7从该第一中间拉出位置直到第一壳7的结束位置进行运动耦合以及拉出所实现。就此而论,第二壳9的这种进一步向前推移可以从第一壳7的、在图1和图3中所到达的已拉出的结束位置出发来实施,从而就此而论第二壳9于是又可以进一步拉出并且就此而论可以相对于第一壳7运动。

在第一壳7的所有拉出位置中而且在第二壳9的所有拉出位置中总是实现:上述四个滚子组件16、17、22和23中的至少两个滚子组件与相应设置的耦合部件处于接触。

此外,在示出家用制冷器具1的区域的透明前视图的图4的图示中,支承条13和14构造成回转的U形件,在所述前视图中布置有壳组件6。由此,所述支承条可以特别有利地从上方安置到拉出装置15和27上并且相对于拉出装置15和27保持成定位准确。

此外能够看出,在上侧13a上而且在上侧14a上,支承条13或14具有向上突出的导向条28和29。如还尤其在示出图4的部分剖面图的放大图示的图5中能够看出的是,导向条28和29的布置如下:即,这些导向条在侧向上直接邻接到滚子组件16和22上进而抑制第二壳9相对于第一壳7的、沿着宽度方向(X方向)出现的打滑。图4中示出第一滚子组件16的滚子16a和16b,这些滚子在该状态下安置在上侧13a和14a上。

图6中以立体图示示出家用制冷器具1的另外的实施例,在该另外的实施例中,壳组件6不同于迄今的实施方案。此处,代替于耦合元件24和25而实现另外的耦合原理。此处,在上侧13a上构造有凹陷部30,和/或,在上侧14a上构造有凹陷部31。此处,这些呈凹陷部30和31形式的沟槽状凹槽构造成拉出携动件元件。这些凹陷部构造在上侧13a和/或上侧14a的中间的三分之一长度中。

图6中,为了能够看到这些凹陷部30和31,第一壳7在已完全拉出的状态下示出,而第二壳9在已完全推入的状态下示出。在该位置中,如能够看出的是,第一壳7的装料开口从上方完全无遮盖地布置并且在其整个面尺寸上可触及。

在该位置中,第一滚子组件16和第三滚子组件22脱耦进而相对于第一壳7无触碰地布置进而与上侧13a和14a不接触。这些滚子组件沿着深度方向考虑比支承条13和14的后端部更后面或更里面。

如果上述两个壳7和9尤其在已推入到冷冻空间5中的状态下布置,并且于是从该状态出发第一壳7被拉出,则这在与第二壳9所进行的运动耦合没有限定地构造的情况下实现。

这意味着,第一壳7的运动优选在第二壳9没有运动的情况下进行。尤其是,可以构造有未示出的约束元件,该约束元件于是将第二壳9保持在其已推入的状态中。这种实施方案即使在如尤其是上文对图2至5所阐释的其它实施方案中也是可能的。由此,防止第二壳9可能发生不期望的携同运动,在该携同运动的情况下,第二壳9的运动然而会以不同于第一壳7的速度进行并由此在壳7和9同时进行运动时仍会出现壳7和9之间的相对运动。

如果于是在第一壳7的这种拉出时又到达中间拉出位置,在该中间拉出位置中,于是第一滚子组件16的滚子进入到凹陷部30和31中,则由此实现壳7和9之间的耦合。在第一壳7于是所实现的另外拉出的情况下,第二壳9与该第一壳运动耦合并且自动地携同拉出,而不会出现相对于第一壳7的相对运动。第一壳7于是所实现的已完全拉出的状态在图7中示出。

从该状态出发,然后使用者可以手动地使第二壳7相对于第一壳9移动、例如再推入,如这在图8中所示出的。在此处,第二壳9在图6中已经立体地示出的已完全推入的状态此时从侧面以透明图示来示出。

然而可从图7出发,于是进行第二壳9的完全拉出,从而例如第一壳7的装料开口则会被遮盖,并且第二壳9的装料开口会完全无遮盖地定位且从上方在整个尺寸上可触及。在该位置中,第一滚子组件16和第三滚子组件22安置在上侧13a和14a上,而第二滚子组件17和第四滚子组件23于是与导向装置19和20无触碰进而脱耦地布置。

图9中以放大立体图示示出冷冻空间5的区域中的家用制冷器具1。第二壳9部分示出。能够看出滚子组件16、22和23。

图10中以另外的放大立体图示示出家用制冷器具1。在该图示中,示出壳7和9的位置的状态,如该状态在图7中所示出的。此处能够看出,第一滚子组件16还布置在支承条14的上侧14a上,而后一滚子组件22不再定位在该上侧14a上。上述两个上滚子组件17和23在壳7和9的该位置中进行定位,以使得沿着深度方向处于前方的第四滚子组件23与导向装置20无接触进而不再具有机械滚动功能。与此不同的是,沿着深度方向处于后上方的第二滚子组件17仍安置在该导向装置20上进而与该导向装置处于机械接触。在壳7和9相对彼此以及分别相对于内部容器4的这种特定的拉出位置中,上述四个滚子组件中的两个滚子组件仍与分别各自的不同的展开装置(即支承条14的上侧14a以及内部容器4上的构造成附靠的肋条的导向装置20)处于接触。相应的情况也适用于第二壳9的上述四个滚子组件16、17、22和23的相对置的滚子,这些滚子在对家用制冷器具1进行前侧观察的情况下布置在右侧。

附图标记列表

1 家用制冷器具

2 壳体

3 门

4 内部容器

5 冷冻空间

6 壳组件

7 第一壳

8 门

9 第二壳

10 内侧

11 门角件(Türwinkel)

12 上边缘

13 支承条

13a 上侧

14 支承条

14a 上侧

15 拉出装置

16 第一滚子组件

16a 滚子

16b 滚子

17 第二滚子组件

18 底部

18a 平坦的前方底部区域

18b 第二底部区域

19 导向装置

20 导向装置

21 前壁

22 第三滚子组件

23 第四滚子组件

23a、23b 滚子

24 耦合元件

25 耦合元件

26 背壁

27 拉出装置

28 导向条

29 导向条

30 凹陷部

31 凹陷部

Y 高度方向

Z 深度方向

X 宽度方向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