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控制制冷压缩机通断的压力式温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81289发布日期:2019-05-28 20:59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控制制冷压缩机通断的压力式温控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温控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控制制冷压缩机通断的压力式温控器。



背景技术:

温控器是指根据工作环境的温度变化,在开关内部发生物理形变,从而产生某些特殊效应,产生导通或者断开动作的一系列自动控制元件,也叫温控开关、温度保护器和温度控制器,简称温控器。

温控器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根据不同种类的温控器应用在家电、电机、制冷或制热等众多产品中,制冷压缩机在使用过程中也会使用到温控器,制冷压缩机是制冷系统的核心和心脏,压缩机引的能力和特征决定了制冷系统的能力和特征,现有的制冷压缩机的压力式温控器还存在着温度调节速度效率低的问题,为此,我们推出了一种用于控制制冷压缩机通断的压力式温控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控制制冷压缩机通断的压力式温控器,它具有温度调节速度效率高的优点,解决了温度调节速度效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控制制冷压缩机通断的压力式温控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底壁设有供电机构,所述供电机构的顶部设有换流机构,所述壳体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逆变器,两个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有第一导线,所述壳体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稳压器,两个所述第一导线远离两个逆变器的一端分别与稳压器的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供电机构包括移动电源、第二导线、充电插头和第一集电环,所述换流机构包括按压筒、转把、固定圈、强力弹簧、第二集电环、绝缘连接柱、第三导线、转动板和电触头。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内底壁放置有移动电源,所述移动电源的输入端电连接有第二导线,所述第二导线远离移动电源的一端电连接有充电插头,所述充电插头的输入端贯穿壳体的内侧壁并延伸至壳体的外部,所述移动电源的输出端电连接有第一集电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供电机构将电流传输到两个逆变器的输入端,为其提供直流电,再通过逆变器将其转化为不同幅度的交流电,提高了电流强度,减少了电流耗损。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按压筒,所述按压筒的顶端贯穿壳体的内顶壁并延伸至壳体的上方,所述按压筒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转把,所述按压筒的外表面套设有固定圈,所述固定圈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强力弹簧,所述强力弹簧的顶端与壳体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所述按压筒的内部设有第二集电环,所述第二集电环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绝缘连接柱,所述绝缘连接柱远离第二集电环的一端与按压筒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按压筒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转动板,所述转动板的上表面设有电触头,所述第二集电环的外表面电连接有第三导线,所述第三导线远离第二集电环的一端依次贯穿按压筒的内侧壁和转动板的外表面与电触头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绝缘连接柱可以避免第二集电环漏电的可能性,提高了换流机构的安全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按压筒的外表面与壳体相接触处套设有滑动管,所述滑动管竖直长度值大于壳体的厚度值。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滑动管可以避免按压筒的外表面与壳体直接接触,从而导致按压筒的外表面受到直接磨损,提高了温控器整体的工作效率与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线的外表面套设有定位卡扣,所述定位卡扣的外表面与壳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定位卡扣可以避免第一导线在使用过程中线路散落,减少第一导线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提高了温控器的安全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电源的外表面套设有限位圈,所述限位圈的底面与壳体的内底壁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限位圈可以限制移动电源在工作过程中的晃动幅度,提高了移动电源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延长了移动电源的使用寿命。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用于控制制冷压缩机通断的压力式温控器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设置供电机构将电流传输到两个逆变器的输入端,为其提供直流电,再通过逆变器将其转化为不同幅度的交流电,提高了电流强度,减少了电流耗损,通过设置绝缘连接柱可以避免第二集电环漏电的可能性,提高了换流机构的安全稳定性。

2、本发明通过设置滑动管可以避免按压筒的外表面与壳体直接接触,从而导致按压筒的外表面受到直接磨损,提高了温控器整体的工作效率与使用寿命,通过设置定位卡扣可以避免第一导线在使用过程中线路散落,减少第一导线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提高了温控器的安全稳定性,通过设置限位圈可以限制移动电源在工作过程中的晃动幅度,提高了移动电源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延长了移动电源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壳体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壳体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按压筒俯视图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工作原理图。

图中:1-壳体,2-供电机构,201-移动电源,202-第二导线,203-充电插头,204-第一集电环,3-换流机构,301-按压筒,302-转把,303-固定圈,304-强力弹簧,305-第二集电环,306-绝缘连接柱,307-第三导线,308-转动板,309-电触头,4-逆变器,5-第一导线,6-稳压器,7-滑动管,8-定位卡扣,9-限位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控制制冷压缩机通断的压力式温控器,包括壳体1,壳体1的内底壁设有供电机构2,供电机构2的顶部设有换流机构3,壳体1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逆变器4,逆变器4是把直流电能转变成交流电的设备,两个逆变器4的输出端电连接有第一导线5,壳体1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稳压器6,逆变器4和稳压器6均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电路元件,两个第一导线5远离两个逆变器4的一端分别与稳压器6的输入端电连接。

进一步的,供电机构2包括移动电源201、第二导线202、充电插头203和第一集电环204,壳体1的内底壁放置有移动电源201,移动电源201的输入端电连接有第二导线202,第二导线202远离移动电源201的一端电连接有充电插头203,充电插头203的输入端贯穿壳体1的内侧壁并延伸至壳体1的外部,移动电源201的输出端电连接有第一集电环204,通过设置供电机构2将电流传输到两个逆变器4的输入端,为其提供直流电,再通过逆变器4将其转化为不同幅度的交流电,提高了电流强度,减少了电流耗损。

进一步的,换流机构3包括按压筒301、转把302、固定圈303、强力弹簧304、第二集电环305、绝缘连接柱306、第三导线307、转动板308和电触头309,壳体1的内部设有按压筒301,按压筒301的顶端贯穿壳体1的内顶壁并延伸至壳体1的上方,按压筒30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转把302,按压筒301的外表面套设有固定圈303,固定圈30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强力弹簧304,强力弹簧304的顶端与壳体1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按压筒301的内部设有第二集电环305,第二集电环305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绝缘连接柱306,绝缘连接柱306远离第二集电环305的一端与按压筒30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按压筒30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转动板308,转动板308的上表面设有电触头309,第二集电环305的外表面电连接有第三导线307,第三导线307远离第二集电环305的一端依次贯穿按压筒301的内侧壁和转动板308的外表面与电触头309电连接,通过设置绝缘连接柱306可以避免第二集电环305漏电的可能性,提高了换流机构3的安全稳定性。

进一步的,按压筒301的外表面与壳体1相接触处套设有滑动管7,滑动管7竖直长度值大于壳体1的厚度值,通过设置滑动管7可以避免按压筒301的外表面与壳体1直接接触,从而导致按压筒301的外表面受到直接磨损,提高了温控器整体的工作效率与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第一导线5的外表面套设有定位卡扣8,定位卡扣8的外表面与壳体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定位卡扣8可以避免第一导线5在使用过程中线路散落,减少第一导线5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提高了温控器的安全稳定性。

进一步的,移动电源201的外表面套设有限位圈9,限位圈9的底面与壳体1的内底壁固定连接,通过设置限位圈9可以限制移动电源201在工作过程中的晃动幅度,提高了移动电源201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延长了移动电源201的使用寿命。

工作原理:当需要对温控器进行调节时,启动移动电源201,然后按压按压筒301下滑,当按压筒301内部的第二集电环305套设在第一集电环204的外面后,通过第一集电环204将直流电传输至第二集电环305,第二集电环305再通过第三导线307将直流电送至电触头309,转动转把302,将其转至两个逆变器4的底部将电触头309转至其底部与其输入端相接触,通过逆变器4将其转化为不同档位的交流电送至稳压器6,完成了对温控器的调节作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