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滤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20297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净水滤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净水滤筒以及具备该净水滤筒的净水器。
背景技术
作为具备净水滤筒的净水器,已知一种所谓水壶型的净水器。该水壶型的净水器构成为使净水滤筒介于位于上侧的生水储存部和位于下侧的净水储存部之间。储存在生水储存部中的生水因自重通过净水滤筒流入净水储存部,并在净水滤筒内被净化。作为设置在水壶型的净水器中的净水滤筒,可以举出例如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净水滤筒。作为以往的净水滤筒,在图9中表示一个例子。在净水滤筒1000中,吸附剂1001和中空纤维膜1009作为过滤材料配置在容器内。容器主要具备:上方开口,且用于容纳过滤材料的筒状的壳体1002b ;以及用于堵塞该筒状壳体1002b的上部开口的圆筒状盖1002a。圆筒状盖1002a在容器内构成成为空气捕集部的空间1003,在圆筒状盖1002a的上侧中央设置有用于排出在净水滤筒内产生的气泡的空气排出口 1006。此外,在圆筒状盖1002a的侧面设置有生水导入口 1004。此外,中空纤维膜1009利用灌封树脂1010固定在容器内,在灌封树脂1010的下方设置有通过过滤材料而得到的净水的净水排出口 1007。另外,在图10中,表示具备图9所示的净水滤筒1000的水壶型的净水器2000的概要图。净水器2000具有构成生水储存部2004的内容器2002、以及构成净水储存部2003的外容器2001。内容器2002具有滤筒容纳部2002b,净水滤筒1000配置在该滤筒容纳部2002b中。积存在生水储存部2004中的生水从生水导入口流入净水滤筒内,因自重通过配置有过滤材料的净水部而被净化。得到的净水从净水排出口流入净水储存部2003。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特表2003 - 5146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但是,一般来说,在输送净水滤筒时等,有时会发生内部的过滤材料从生水导入口漏出的情况。如果漏出的过滤材料附着于净水滤筒的嵌合部,则会粘着于滤筒容纳部而无法配置净水滤筒,会导致生水不通过净水滤筒的内部而从生水储存部向净水储存部流出的情况。因此,必须采取防止微粉附着于嵌合部的保护措施。作为这样的微粉应对措施,可以列举出例如用树脂片等覆盖生水供给口以防止微粉向外部漏出的措施。此外,可以列举出即使在微粉漏出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包装方式防止微粉附着于嵌合部的措施。但是,采取这些措施存在包装变多的倾向,因此需要一种从环保的观点考虑也能更简便地进行微粉应对的净水滤筒。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便地进行微粉应对的净水滤筒。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因此,本发明是一种净水滤筒,其配置在净水器的生水储存部与净水储存部之间,并使用过滤材料对生水进行净化,上述净水滤筒的特征在于,容纳上述过滤材料的容器在上表面具有朝向内部凹陷的凹部,在该凹部的至少侧面上形成有用于向内部导入上述生水的生水导入口。此外,本发明是一种具备上述净水滤筒的净水器。发明的效果通过做成本发明的结构,能够容易地采取防止微粉附着于嵌合部的保护措施,以廉价获得高质量的滤筒。


图1是用于对本发明的净水滤筒的结构进行说明的概要剖视图。图2是用于对本发明的净水滤筒的结构进行说明的概要剖视图。图3是用于对本发明的净水滤筒的结构进行说明的概要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净水滤筒的结构例的概要剖视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净水滤筒的结构例的概要剖视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净水滤筒的结构例的概要剖视图。图7是用于对安装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净水滤筒的净水器的结构进行说明的概要剖视图。图8是用于对安装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净水滤筒的净水器的结构进行说明的概要剖视图。
图9是表示以往的净水滤筒的结构例的概要剖视图。图10是用于对安装有以往的净水滤筒的净水器的结构进行说明的概要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涉及配置在净水器的生水储存部与净水储存部之间并使用过滤材料对生水进行净化的净水滤筒。此外,在本发明的净水滤筒中,用于容纳过滤材料的容器在上表面具有朝向内部凹陷的凹部,在该凹部的至少侧面上形成有用于向内部导入生水的生水导入口。通过做成这种结构,能够稳定地向容器内部供给生水。以下,使用图1对本发明的净水滤筒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用于对本发明的净水滤筒的结构进行说明的概要剖视图。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以配置于净水器的状态作为基准来记载净水滤筒的上下方向。在图1中,净水滤筒100具有容器102,该容器102在内部容纳有吸附剂101作为用于净化生水的过滤材料。在容器102的上表面形成有凹部103,在凹部103的侧面103a上形成有用于向内部导入生水的生水导入口 104。凹部103以向容器内凹下的方式形成于容器102的上表面的中央附近。此外,在容器102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向外排出在容器102内产生的气泡等空气的空气排出口 106。也就是说,容器102在形成于凹部侧面103a与构成容器102的侧面的外壁之间的空间105的上侧部分具有空气排出口 106。在容器102内产生的气泡等空气积存在凹部侧面103a与容器102的侧面外壁之间的空间105中,并从空气排出口 106向外排出。此外,作为过滤材料的吸附剂101位于容器102内且配置在凹部底面103b的下侦U。吸附剂101利用隔壁108配置在容器102内,该隔壁108能使净水通过,并能将吸附剂
保持在容器内。此外,在容器102的下部,设置有用于排出使生水通过吸附剂101而得到的净水的净水排出口 107。生水从形成于凹部侧面103a的生水导入口 104进入容器102内。进入容器102内的生水因自重流向下方,利用吸附剂101被净化。使生水通过吸附剂101而得到的净水从净水排出口 107向净水器的净水储存部流出。在本发明中,通过在容器102的上表面形成凹部,并在凹部的侧面设置生水导入口,从而能够稳定地向容器内部供给生水。关于本发明的效果在后面将更为具体地进行说明。为了提供防止内部过滤材料的微粉附着的高质量的滤筒,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净水滤筒的情况下,必须对设置在容器的侧面的上侧整周上的所有生水供给口,或者设在外周的过滤容器的嵌合部进行保护。与此相对,在本发明的结构中,对顶面(平面)进行保护即可。也就是说,用密封件等覆盖凹部的上侧以防止微粉从凹部漏出即可。以下,关于本发 明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作为过滤材料,其是具有净化生水的功能的材料,可以举出例如吸附剂或者中空
纤维膜等。作为吸附剂,可以举出粉末状吸附剂或者对该粉末状吸附剂进行了颗粒化的粒状吸附剂,或者纤维状吸附剂等。作为这样的吸附剂,可以举出例如天然物系吸附剂(天然沸石、银沸石、酸性白土等)、或者合成物系吸附剂(合成沸石、细菌吸附聚合物、磷矿石、分子筛、硅胶、硅铝凝胶、多孔质玻璃等)等无机系吸附剂。此外,作为吸附剂,优选使用活性碳,而作为活性碳可以举出例如粉末状活性碳、粒状活性碳、纤维状活性碳、块状活性碳、挤压成型活性碳、成型活性碳、合成物系粒状活性碳、合成物系纤维状活性碳等。此外,作为吸附齐U,除了无机系吸附剂之外,也可以使用有机系吸附剂,作为有机类吸附剂,可以举出例如分子吸附树脂、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纤维、螯合树脂、螯合纤维、高吸收性树脂、高吸水性树脂、吸油性树脂、吸油剂等。其中,优选使用对生水中的残余氯或霉味、三卤甲烷等有机化合物的吸附力优异的活性碳。就吸附剂而言,一般情况下,其越细则比面积越大,反应速度越快,因此其净化能力变高。但是,如果过细则容易从空气排出口或生水导入口漏出。因此,就粒状的吸附剂而言,优选累计筛余质量95%的粒径为0.4mm以上。作为活性碳,优选具有填充密度0.1g 0.5g/ml、碘吸附量800 4000mg/g、粒度0.075 6.3mm的性状的活性碳。此外,如果在活性碳中混入银,则能抑制细菌和微生物的繁殖。在作为吸附剂使用活性炭时,可以将净水滤筒内的活性碳的质量设定为例如10 200g的范围。如图2所示,在净水滤筒中,作为过滤材料除了吸附剂之外也可以具有中空纤维膜109。在图2中,在容器102的下端,使用灌封树脂110将中空纤维膜109固定在容器内,中空纤维膜109的端部在灌封树脂的与配置有过滤材料的一侧的面相反的面侧设置开口。在使用灌封树脂110时,灌封树脂110代替了图1的隔壁108。关于吸附剂和中空纤维膜的配置,如图2所示,优选在上游侧配置过滤材料,在下游侧配置中空纤维膜。作为中空纤维膜,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可以举出例如由纤维素系、聚烯烃(聚乙烯、聚丙烯)系、聚乙烯醇系、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聚醚系、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系、聚砜系、聚丙烯腈系、聚四氟乙烯(特氟隆(注册商标))系、聚碳酸酯系、聚酯系、聚酰胺系、芳香族聚酰胺系等各种材料构成的物质。其中,如果考虑中空纤维膜的处理性和加工特性等,进而考虑在丢弃时能焚烧等,则优选聚乙烯或聚丙烯等聚烯烃系的中空纤维膜。此外,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关于中空纤维膜,优选外径20 2000 μ m、孔径
0.01 I μ m、空隙率20 90%、膜厚5 300 μ m的中空纤维膜。此外,中空纤维膜优选表面具有亲水基团的所谓亲水化中空纤维膜。如上所述,在容器102的上表面形成有凹部103,在凹部侧面103a上形成有生水导入口 104。作为生水导入口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从有效地使生水通过而不使内部的吸附剂通过或难以使内部的吸附剂通过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网状部件形成。网状部件的材料并没有特别限定。作为网状部件的材料可以使用例如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此外,优选使用具有比吸附剂的最小粒径小的开口的网状部件。就生水导入口而言,可以在凹部的侧面上设置I个以上,为了不妨碍过滤速度,优选使开口部较大。此外,由于生水导入口将生水储存部的生水全部导入容器内,因此优选以生水导入口的下端与凹部的底面相同高度的方式形成。
`
此外,在凹部侧面103a和构成容器102的侧面的外壁之间设有空间105,该空间105成为捕集在滤筒内产生的气泡等空气的空气捕集部。在空间105的上侧的容器部分形成有用于排出积存在该空间105内的空气的空气排出口 106。作为空气排出口的形状,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可以设成例如圆形、椭圆形、多边形,也可以设成不规则形状。关于空气排出口 106的形状,虽然可以适当地进行选择,但是例如空气排出口的直径可以设为0.6mm以上。通过将空气排出口的直径设成0.6mm以上,能够迅速地向外排出空气。此外,可以考虑容纳于容器内的吸附剂的大小来进行选择。再有,就上述的直径而言,在圆形的情况下指直径、在椭圆形的情况下指长轴、在多边形的情况下指最长的对角线、在不规则的情况下指最大宽度。作为容器的形状,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可以设成例如圆柱状、椭圆柱状、多角柱状等。此外,容器在其上表面、即配置于净水器时的上侧的面上具有凹部,在该凹部的侧面上形成有生水导入口。凹部优选配置在上表面的中央。通过在上表面的中央设置凹部,从而能够更均匀地向容器内部供给生水。此外,优选使容器的侧面的形状与凹部的侧面的形状为相同形状。空气排出口可以在凹部的上层部分设置I个以上。关于空气排出口的配置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在设置多个空气排出口时,可以以分别相邻的空气排出口的距离分别相等的方式将其设置在凹部的上层部分。空气排出口可以设置例如2 10个,优选设置3 8个,更优选设置4 6个。此外,凹部的底面103b能够减少容纳在容器内的过滤材料的偏斜。例如即使在滤筒倾斜的情况下,凹部的底面也能减少过滤材料的偏斜,因此能够抑制短传(short pass)的发生。此外,由于也能减少过滤材料的偏斜,因此过滤材料接触生水导入口的情况变少,微粉从生水导入口漏出的情况也变少。从进一步减少过滤材料的偏斜,进而顺利地进行过滤的观点考虑,优选凹部的底面外径与容器外壁的内径之差为4mm 20mm,更优选6mm 8mm。此外,关于凹部的大小(或体积)和空气捕集部的大小(或体积)可以适当地进行选择。例如,在如图3所示的净水滤筒中,凹部以比图1的结构小的方式形成。此外,关于凹部的深度优选20mm以上,更优选30mm以上。此外,关于凹部的生水导入口,更优选配置为距离凹部的底面IOmm以上。在图7中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净水滤筒的净水器的结构例。图7所示的净水器200是所谓水壶型净水器。净水器200的主体包括:供给并储存自来水等生水的生水储存部204 ;安装在生水储存部204的底部的净水滤筒100 ;以及位于生水储存部204和净水滤筒100的下方的净水储存部203。储存在生水储存部204内的生水因自重通过净水滤筒100时被净化,并向下流至净水储存部203。净水器200具备:上端开口的有底筒型的外容器201 ;以及从外容器201的上端开口插入而配置在外容器201内的、上端开口的有底筒型的内容器202。内容器202配置在外容器201的一半左右或其以下的深度,通过相对于外容器201的上半部分在除了预定的间隙205之外的部分无间隙地嵌合,从而在内容器202内形成上述生水储存部204。此外,在内容器202的底壁202a与外容器20`1的底壁201a之间设置有净水储存部203。间隙205以从净水储存部203向上方延伸设置的方式形成,作为注入净水时的注入通路发挥作用。在内容器202的上端开口嵌入有上盖部206。在上盖部206上,例如可以在中央开设供水口,并设置用于将该供水口从其上方堵塞的开闭自如的挡板。此外,形成于间隙205的上端的开口作为注入口发挥作用,在该注入口上设置有注入盖207。在内容器的底壁202a上设有用于容纳净水滤筒的容纳部202b,内容器的底壁202a以朝向该容纳部202b平缓地向下倾斜的方式形成。净水滤筒的容纳部202b朝向净水储存部凹陷地设置于内容器的底壁202a。净水滤筒100以从上方嵌入的方式安装于容纳部202b。容纳部202b的底部中央开口,生水储存部204和位于其下方的净水储存部203经由容纳部202b及该底部的开口连通,即经由安装于容纳部202b的净水滤筒100连通。此外,在本发明中,也能抑制微粉的飞扬。通过设成本发明的结构,在将净水滤筒设置在净水器中并使生水流入生水储存部时,从周围流过来的水在设置于容器的上表面的凹部互相碰撞,能够降低水势。因此,不降低过滤处理速度等过滤性能而能抑制生水流入时的微粉飞扬。实施方式I参照图4对净水滤筒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图4中,净水滤筒100的容器102主要具备:容纳过滤材料,并构成净水部的筒状的壳体102b ;用于堵塞该壳体102b的上部开口的上部盖102a ;以及配置在上述壳体102b的下端的下部盖102c。上部盖102a在中央具有截面形状为圆形的凹部103,在使用上部连接部112将上部盖102a连接于壳体102b时,使凹部103进入壳体102b内。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上部盖102a与壳体102b的连接部配置在比凹部的底面靠上侧,从而能将吸附剂101填塞至凹部的底面103b附近并将其容纳。关于上部盖102a与壳体102b的连接,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可以使用例如粘接或熔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平面状的密封部件覆盖容器的上表面,即使微粉从生水导入口漏出也不会从凹部103出来,微粉不会附着于嵌合部。因此,能够容易进行防止微粉附着于嵌合部的保护措施。此外,配置有过滤材料的净水部由凹部的底面103b和壳体的壁面构成。此外,在凹部侧面103a和壳体的壁面之间设置有空间105,滤筒内的气泡等空气流入该空间105内,并从设于上部盖102a的一部分的空气排出口 106将空气排出,该上部盖102a位于空间105的上方。此外,在凹部的侧面103a上设有用于向滤筒内的净水部导入生水的生水导入口104。从生水导入口 104导入内部的生水因自重通过空间105并到达配置有吸附剂101的净水部。生水导入口 104使用网状部件形成,其构成为可以使生水通过但使吸附剂难以通过。此外,在壳体102b的下部设置有将吸附剂101保持在壳体内且能使净水通过的隔壁108。配置有吸附剂101的净水部由上述凹部底面103b、壳体壁面、隔壁108构成。在壳体102b的下部开口设置有具有净水排出口 107的下部盖102c。下部盖102c用下部连接部1 13与壳体102b连接。通过吸附剂101被净化的净水从设于下部盖102c的中央的净水排出口 107向外排出。下部盖102c以朝向净水排出口 107平缓向下倾斜的方式形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成在上部盖102a的侧面设有设置垫片等弹性体111的槽部,并利用弹性体111使其紧密嵌合的密封结构。通过采用这样的密封结构,如图7所示,能够以紧密嵌合于内容器202的滤筒容纳部202b的状态进行容纳。此外,在图4 (b)中表示内置有中空纤维膜的净水滤筒的结构例。在该结构中,灌封树脂110具有代替图4 Ca)的隔壁的功能。实施方式2此外,生水导入口也可以设置于凹部的底面。在图5中表示除了设置于凹部的侧面的生水导入口(以下也称作第一生水导入口)104a之外,还具有设置于凹部的底面的生水导入口(以下也称作第二生水导入口)104b的净水滤筒的概要图。如图5所示,也可以在凹部的底面设置生水导入口,通过设成这样的结构,还能向凹部底面的下侧的吸附剂有效地供给生水,并能提高过滤效率。在凹部的底面设置生水导入口时,生水导入口可以设定I个以上,优选使用网状部件形成。实施方式3此外,生水导入口也可以设置于容器的侧面。在图6中表示除了设置于凹部的侧面的生水导入口 104a之外,还具有设置于容器外壁的侧面的生水导入口(以下也称作第三生水导入口)104c的净水滤筒的概要图。如图6所示,也可以在容器的侧面设置第三生水导入口,通过设成这样的结构,能够有效地向容器内供给生水。在图8中表示在净水器300中安装有本实施方式的净水滤筒的概要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生水导入口 104c优选形成为第一生水导入口 104a的高度。此外,第三生水导入口 104c的下端部与第一生水导入口 104a的下端部优选形成为同一高度。此外,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净水滤筒以使容纳部302b的上端开口与第三生水导入口 104c的下端部的高度相同的方式安装在净水器内。流入生水储存部304的水从第一生水导入口 104a和第三生水导入口 104c供给到容器内。符号的说明100一净水滤筒,101一吸附剂,102一容器,102a—上部盖,102b—壳体,102c—下部盖,103—凹部,103a—凹部侧面,103b—凹部底面,104—生水导入口,104a—第一生水导入口,104b—第二生水导入口,104c—第三生水导入口,105—空间(空气捕集部),106—空气排出口,107—净水排出口,108—隔壁,109—中空纤维膜,110—灌封树脂,111—弹性体,112—上部连接部,113—下部连接部,200—净水器,201—外容器,202—内容器,203—净水储存部,204—生水储存部,205—间`隙,206—上盖部,207—注入盖。
权利要求
1.一种净水滤筒,配置在净水器的生水储存部与净水储存部之间,并使用过滤材料对生水进行净化,其特征在于, 容纳上述过滤材料的容器在上表面具有朝向内部凹陷的凹部,在该凹部的至少侧面上形成有用于向内部导入上述生水的生水导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水滤筒,其特征在于, 上述容器在形成于上述凹部的侧面与构成上述容器的侧面的外壁之间的空间的上侧部分,具有用于排出空气的空气排出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净水滤筒,其特征在于, 上述容器在上述过滤材料的下侧具有用于排出通过上述过滤材料而得到的净水的净水排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净水滤筒,其特征在于, 上述过滤材料位于上述容器内,且配置在上述凹部的底面的下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净水滤筒,其特征在于, 上述容器至少包括形成有上述凹部的上部盖和容纳上述过滤材料的壳体, 上述上部盖和上述壳体在 比上述凹部的底面靠上侧的位置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净水滤筒,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凹部的底面也形成有生水导入口。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净水滤筒,其特征在于, 在构成上述容器的侧面的外壁上也形成有生水导入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净水滤筒,其特征在于, 形成于构成上述容器的侧面的外壁上的生水导入口配置成形成于上述凹部的侧面的生水导入口的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净水滤筒,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过滤材料配置有吸附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净水滤筒,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过滤材料还配置有中空纤维膜,在上游侧配置有上述吸附剂,在下游侧配置有上述中空纤维膜。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净水滤筒,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空纤维膜使用灌封树脂固定在上述容器内,上述中空纤维膜的端部在上述灌封树脂的与配置有上述过滤材料的一侧的面相反的面侧设置开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净水滤筒,其特征在于, 上述生水导入口使用网状部件形成。
13.—种净水器,具备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净水滤筒。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简便地进行微粉应对的净水滤筒。本发明是一种净水滤筒,其配置在净水器的生水储存部与净水储存部之间,并使用过滤材料对生水进行净化,上述净水滤筒的特征在于,容纳上述过滤材料的容器在上表面具有朝向内部凹陷的凹部,在该凹部的侧面上形成有用于向内部导入上述生水的生水导入口。
文档编号C02F1/28GK103108835SQ201180043448
公开日2013年5月15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8日
发明者竹田初美, 畠山厚 申请人:三菱丽阳可菱水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