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滚式过滤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877058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翻滚式过滤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翻滚式过滤装置,其设有一过滤槽,该过滤槽设有水输入端及水输出端连接至容水空间;至少一导流座设置于该容水空间内,该导流座与该容水空间之间形成有一外流道,该导流座内部设有一内流道;至少一动力单元设于过滤槽,分别对于该外流道及内流道产生一水流或气体推动压力;一第一过滤单元于该内流道内区隔出一第一空间,该第一空间内设入有多个第一生物载体;一第二过滤单元于该外流道内区隔出一第二空间,该第二空间内设入有多个第二生物载体;使第一、二生物载体可以充份与污水接触,借以提高硝化菌分解效率及生长速度,可净化水质进而达到循环供水的作用。
【专利说明】翻滚式过滤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翻滚式过滤装置,尤其是指一种施予一水流推动压力或气体推动压力,使生物载体可以于水中充分翻滚,而得以与污水全面接触,借以提高硝化菌的分解效率及生长速度的过滤构造。
【背景技术】
[0002]目前一般水族或养殖用的过滤装置,通常可以区分为物理性过滤及生物性过滤两大类,物理性过滤主要是以去除水中的残饵及鱼类的排泄物为主,而生物性过滤则是置入有生物球或生物块,用以培养硝化菌净化水质为主,因此,有如中国台湾2006年6月21日所公告的新型第M292274号「鱼缸气动式过滤装置」专利案,其揭露:由内置过滤槽的鱼缸、气动式汲水器及打气机所组合而成,利用打气机供气而使气动式汲水器产生气泡,推动过滤槽内的水输出至鱼缸养殖槽,并促使养殖槽内的水流经过滤槽后再输出至养殖槽,以使鱼缸内的水产生循环流动,进而达到净化水质与增加水中溶氧含量的功效。
[0003]惟,该专利前案的构造其用以培养硝化菌的滤材为固定式,因此无法使滤材的各个部位,均能与水中的溶氧或氨进行全面接触,因此可被利用来培养硝化菌的面积相当有限,而会形成滤材的浪费,并且溶氧效果不佳。
[0004]又有如中国台湾1996年7月I日所公告的新型第280097号「一种用以处理畜牧废水的反应槽改良构造」专利案,其揭露:由若干个好氧\厌氧分解槽与若干个厌氧分解槽经间隔排列设置所构成;其中,好氧\厌氧分解槽内设有一组一半暴露于水面上的生物转盘,并于其槽底设有可供给空气的给气管,而厌氧分解槽设于好氧\厌氧分解槽之后,并于其槽内设有一沉没于水面下的生物转盘,嗣畜牧废水可先引入好氧\厌养分解槽再流入厌氧分解槽,而借由好氧\厌氧分解槽可先对畜牧废水中的氨进行硝化作用及部份脱硝作用,以将氨分解成硝酸盐及将部份的硝酸盐转换成氮气,然后借由厌氧分解槽再进行进一步的脱硝作用,以将硝酸盐完全的分解成氮气,进而达到将畜牧废水中对生态环境有害的氨予以有效大量去除分解成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氮氧。
[0005]惟该专利前案分别设有多个好氧\厌氧分解槽与厌氧分解槽,因此在体积上相当大,需要占用相当大的空间来容置安装;然而最主要的,正因各个好氧\厌氧分解槽的溶氧效果有限,进而促使各个好氧\厌氧槽的硝化与脱硝作用效果减弱,故在使用上的实际效率不佳。
[0006]又有中国台湾2013年2月16日所公开的发明第201307216号「具有环状排列微生物载体的废水处理方法与装置」专利案,其揭露:于一反应槽中设置多个环状排列的载体供微生物附着生长,反应槽中可分成一上反应区、一入水流道区以及一下反应区,入水流道区是被这些载体所围绕,而且连通上、下反应区,微生物包含有自营性脱硝菌,而可产生厌氧氨氧化法(Anammox)反应将废水中的NH4+以及N02-转换成氮气,从而达到去除水中总氮的目的;由于载体能够避免过多微生物随着放流水排出反应槽,而将微生物尽可能地保留于反应槽内部,故此一废水处理方法与装置具有较佳的处理效率。[0007]惟,该专利前案的微生物载体仍为固定式,同样无法与水中的溶氧或氨进行全面接触,因此可被利用来培养硝化菌\脱硝菌的面积仍有限,故使用效果不佳。
[0008]有鉴于此,本设计人针对上述过滤装置结构设计上未臻完善所导致的诸多缺失及不便,而深入构思,且积极研究改良试做而开发设计出本案。
实用新型内容
[000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翻滚式过滤装置,其可提高硝化菌分解效率及生长速度,可净化水质进而达到循环供水的作用。
[0010]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0011]一种翻滚式过滤装置,包括有:
[0012]一过滤槽,其设有一容水空间;至少一导流座,其设置于所述过滤槽的容水空间内,所述导流座的周缘与所述容水空间之间形成有一循环相通的外流道,所述导流座设有至少一开口,所述导流座的内部设有一内流道;至少一动力单元,其设于所述过滤槽,分别对于所述外流道及内流道产生一水流推动压力或一气体推动压力;至少一第一过滤单元,其设于该内流道内,所述第一过滤单元设有具多个第一透孔的一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于所述内流道内区隔出一第一空间,所述第一空间内设入有多个个第一生物载体。
[0013]上述第一生物载体为一生物球或一生物方块。
[0014]上述翻滚式过滤装置还于所述外流道内设有至少一第二过滤单元,所述第二过滤单元设有具多个第二透孔的一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于所述外流道内区隔出一第二空间,所述第二空间内设入有多个第二生物载体。
[0015]4、如权利要求3所述翻滚式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生物载体为一生物方块或一生物球。
[0016]上述导流座设有上、下相对应的两开口,并由所述两开口的一侧,分别向内延伸各设置有一呈弧形且相对应的导流部,所述导流部连通所述内流道。
[0017]上述动力单元设有一马达,所述马达经由一减速齿轮减速后,再透过一传动元件带动多个叶片旋转,所述叶片位于所述导流座的开口位置处,分别对于所述外流道及内流道产生所述水流推动压力。
[0018]上述传动兀件为一皮带、一链条或一齿轮。
[0019]上述动力单元设有一压力泵,所述压力泵连接有一输送管,所述输送管设置有多个出口端,所述出口端分布于所述外流道及所述内流道,所述压力泵产生所述水流推动压力或所述气体推动压力,而透过所述出口端对于所述外流道及内流道输出一水流或一气泡。
[0020]上述过滤槽设有一水输入端及一水输出端分别连接至所述容水空间。
[0021]上述过滤槽连通至一养殖槽,所述养殖槽利用水位差的溢流方式输入水至所述过滤槽,而所述过滤槽则安装一抽水马达进行抽水输出水至所述养殖槽,或是所述过滤槽利用水位差的溢流方式输出水至所述养殖槽,而所述养殖槽则安装一抽水马达进行抽水输入水至所述过滤槽。
[0022]上述过滤槽于所述容水空间的底部凹设有一厌氧区,所述厌氧区内密布有多个第三生物载体。[0023]上述第三生物载体为一细砂、一小石子、一陶瓷环、一多孔隙物体或一密度大于I的塑料颗粒。
[0024]上述翻滚式过滤装置还设有一溶氧单元,所述溶氧单元内部设有一弯折的入水流道,所述入水流道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入水口及一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所述过滤槽连通,又所述入水口与所述入水流道之间设有一供氧端。
[0025]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翻滚式过滤装置具有下列的优点:
[0026]1.本实用新型翻滚式过滤装置可以使生物载体于污水中充分的翻滚,而得以与污水全面的完全接触,借以提高硝化菌对于水中氨的分解效率,并促使硝化菌可以快速生长。
[0027]2.本实用新型翻滚式过滤装置并配合对于污水中输入氧气,借以使硝化菌可以充分获得氧气,以帮助其生长,得以快速的净化污水,以提高过滤时的分解效率。
[0028]3.本实用新型翻滚式过滤装置亦可于该外流道位置处取消该第二过滤单元的设置,当该污水流经至该外流道时,仅可以单纯作为新旧污水交换之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构造示意图;
[0030]图2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上视图;
[0031]图3为本实用新型产生翻滚流动的示意图;
[0032]图4为本实用新型溶氧单元的使用示意图;
[0033]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过滤单元产生翻滚流动的放大示意图;
[0034]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产生气体推动压力的动力单元构造示意图;
[0035]图7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利用厌氧区进行脱硝作用的示意图。
[0036]符号说明
[0037]I过滤槽11容水空间 12水输入端
[0038]13水输出端 2导流座21外流道
[0039]22开口23内流道24导流部
[0040]3动力单元 31马达32减速齿轮
[0041]33传动元件 34叶片4第一过滤单元
[0042]41第一隔板 411第一透孔 42第一空间
[0043]43生物球 5第二过滤单元51第二隔板
[0044]511第二透孔 52第二空间 53生物方块
[0045]6溶氧单元 61入水流道 62入水口
[0046]63出水口64供氧端7动力单元
[0047]71压力泵72输送管73出口端
[0048]8过滤槽81容水空间 82厌氧区
[0049]83第三生物载体 A污水B氧气
[0050]C养殖槽D抽水马达。
【具体实施方式】
[0051]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0052]首先,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有过滤槽1、导流座2、动力单元3、第一过滤单元4、第二过滤单元5及溶氧单元6,其中:
[0053]过滤槽1,其内部设有一容水空间11,又该过滤槽I设有一水输入端12及一水输出端13分别连接至该容水空间11,该水输入端12及该水输出端13可采用一水位差的溢流方式及加装抽水马达抽水的配合使用,而达到水输入及水输出的供水作用。
[0054]导流座2,其设有至少一个以上,而并排设于该过滤槽I的容水空间11内,并且该导流座2的周缘与该过滤座I的容水空间11之间,形成有一上、下循环相通的外流道21,该导流座2设有至少一开口 22,本实施例设置有上、下两相对应的开口 22,又该导流座2内部设有一内流道23,并由该两开口 22的一侧,分别向内延伸各设置有一呈弧形且相对应的导流部24,该导流部24连通该内流道23。
[0055]动力单元3,其至少设有两组,该动力单元3设有一马达31,该马达31经由一减速齿轮32减速后,再透过一传动元件33带动多个叶片34旋转,该叶片34分别位于该导流座2的开口 22位置处,借以分别对于该外流道21及内流道23产生一水流推动压力(或气体推动压力),且该两组的动力单元3所产生的水流推动压力的方向为相反,该传动元件33为皮带、链条或齿轮。
[0056]第一过滤单元4,其利用具有多个第一透孔411的两第一隔板41于该内流道23内区隔出一第一空间42,该第一空间42内设入有多个第一生物载体,该第一生物载体可为一生物球43,以供容纳有硝化菌,该生物球43并受到该第一隔板41的阻隔,而不会离开该第一空间42。
[0057]第二过滤单元5,其利用具有多个第二透孔511的两第二隔板51于该外流道21内区隔出一第二空间52,该第二空间52内设入有多个第二生物载体,该第二生物载体可为一生物方块53,以供容纳有硝化菌,该生物方块53并受到该第二隔板51的阻隔,而不会离开该第二空间52。
[0058]溶氧单元6,其连接于该过滤槽I的入水端12,该溶氧单元6内部设有一弯折的入水流道61,该入水流道6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入水口 62及一出水口 63,该出水口 62与该入水端12连通,以供输入一水流,又该入水口 62与该入水流道61之间设有一供氧端64,以
供输入一氧气。
[0059]使用时,如图3所示,其于该溶氧单元6的入水口 62连接至一水源,以供输入有一污水A,该水源可以为一养殖槽C、水族箱、养殖池或污水池,又该供氧端64则可连接至一氧气瓶或制氧设备,以供输入有氧气B (如图4所示),当该污水A经由该入水口 62进入至该溶氧单元6后,会与该供氧端64所输入的氧气B接触,并将其带动流经该入水流道61,当污水A及氧气B在流经该弯折的入水流道61时,会有足够的时间使该氧气B完全溶入于该污水A内,而该污水A会再由该出水口 63输出,再经由该水输入端12进入至该过滤槽I的容水空间11内,并且分别流入至该外流道21及内流道23内,当启动该动力单元3的马达31,其经由该减速齿轮32减速后,再经由该传动元件33缓慢的带动该叶片34旋转,当该叶片34旋转时,可以分别对于该外流道21及内流道23产生一水流推动压力,借由每一个叶片34转动至该内流道23内时(如图5所示),会推动该内流道23内的污水A开始循环流动,当该污水A流经到该第一过滤单元4时,会由该第一隔板41的第一透孔411进入到该第一空间42内,而使该污水A推动该等生物球43,受到污水A的推力影响,会使该等生物球43开始翻滚,因此可使该等生物球43的每一面及每一个角落,均可以充份的与该污水A接触,而存在于该生物球43上各个部位的硝化菌,则可以利用该生物球43与污水A充分接触时,可以将污水A中所携带来的氨完全的分解掉,借以可净化水质,并且硝化菌也可以吸收污水A中的氧气B,以提高其分解效率及生长速度;又每一个叶片34转动至该外流道21内时,会推动该外流道21内的污水A开始循环流动,而使通过该第一过滤单元4新的污水A可以与所进入旧的污水A进行交换,当该污水A流经到该第二过滤单元4时,会由该第二隔板51的第二透孔511进入到该第二空间52内,而使该污水A推动该等生物方块53,受到污水A的水流推动压力影响,会使该等生物方块53开始翻滚,因此可使该等生物方块53的每一面及每一个角落,均可以充份的与该污水A接触,而存在于该生物方块53上各个部位的硝化菌,则可以利用生物方块53与污水A充分接触时,可以将污水A中所携带来的氨完全分解掉,借以可净化水质,并且硝化菌也可以吸收污水A中的氧气B,以提高其分解效率及生长速度,如此,经由该第一过滤单元4及第二过滤单元5所过滤净化后之水,则可经由该过滤槽I中的水输出端13输出,以供再次循环重复利用,又该过滤槽I与该养殖槽C之间的供水方式,可于该养殖槽C利用水位差的溢流方式(或安装一抽水马达进行抽水)由该水输入端12输入水至该过滤槽1,而该过滤槽I则安装一抽水马达D进行抽水(或利用水位差的溢流方式)由该水输出端13输出水至该养殖槽C,借以可达到循环供水的作用。
[0060]又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亦可以于该外流道21位置处取消该第二过滤单元5的设置,单独利用该内流道23的第一过滤单元4进行硝化作用,用以分解污水A中的氨,而污水A流经至该外流道21时,仅单纯作为新、旧污水A交换之用。
[0061]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如图6所示,其中该动力单元7设有一压力泵71,该压力泵71连接有一输送管72,该输送管72设置有多个出口端73,该等出口端73可分布于该外流道21及内流道23,利用该压力泵71产生一水流推动压力或一气体推动压力,可透过该等出口端73对于该外流道21及内流道23输出一水流或气泡,利用该水流或该气泡,同样可以使该第一空间42内的生物球43,以及该第二空间52内的生物方块53,分别产生翻滚的作用,而使该等生物球43及该等生物方块53的每一面及每一个角落,均可以充份的与该污水A接触,同样可以达到提高过滤时分解效率的功效。
[0062]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如图7所示,该过滤槽8于该容水空间81的底部凹设有一厌氧区82,该厌氧区82内密布有多个第三生物载体83,该等第三生物载体83可为一细砂、小石子、陶瓷环、多孔隙物体或密度大于I的塑料颗粒,借以可供有厌氧细菌容纳于其中,当该污水A通过该等第三生物载体83时,该厌氧细菌可以将污水A中经硝化作用所产生的硝酸盐,进行脱硝作用将其完全分解成无害的氮气,借以维持过滤的生态平衡。
[0063]上述实施例和附图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权利要求】
1.一种翻滚式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过滤槽,其设有一容水空间; 至少一导流座,其设置于所述过滤槽的容水空间内,所述导流座的周缘与所述容水空间之间形成有一循环相通的外流道,所述导流座设有至少一开口,所述导流座的内部设有一内流道; 至少一动力单元,其设于所述过滤槽,分别对于所述外流道及内流道产生一水流推动压力或一气体推动压力; 至少一第一过滤单元,其设于该内流道内,所述第一过滤单元设有具多个第一透孔的一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于所述内流道内区隔出一第一空间,所述第一空间内设入有多个个第一生物载体。
2.如权利要求1所 述翻滚式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生物载体为一生物球或一生物方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翻滚式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于所述外流道内设有至少一第二过滤单元,所述第二过滤单元设有具多个第二透孔的一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于所述外流道内区隔出一第二空间,所述第二空间内设入有多个第二生物载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翻滚式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生物载体为一生物方块或一生物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翻滚式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座设有上、下相对应的两开口,并由所述两开口的一侧,分别向内延伸各设置有一呈弧形且相对应的导流部,所述导流部连通所述内流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翻滚式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单元设有一马达,所述马达经由一减速齿轮减速后,再透过一传动元件带动多个叶片旋转,所述叶片位于所述导流座的开口位置处,分别对于所述外流道及内流道产生所述水流推动压力。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翻滚式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元件为一皮带、一链条或一齿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翻滚式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单元设有一压力泵,所述压力泵连接有一输送管,所述输送管设置有多个出口端,所述出口端分布于所述外流道及所述内流道,所述压力泵产生所述水流推动压力或所述气体推动压力,而透过所述出口端对于所述外流道及内流道输出一水流或一气泡。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翻滚式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槽设有一水输入端及一水输出端分别连接至所述容水空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翻滚式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槽连通至一养殖槽,所述养殖槽利用水位差的溢流方式输入水至所述过滤槽,而所述过滤槽则安装一抽水马达进行抽水输出水至所述养殖槽,或是所述过滤槽利用水位差的溢流方式输出水至所述养殖槽,而所述养殖槽则安装一抽水马达进行抽水输入水至所述过滤槽。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翻滚式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槽于所述容水空间的底部凹设有一厌氧区,所述厌氧区内密布有多个第三生物载体。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翻滚式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生物载体为一细砂、一小石子、一陶瓷环、一多孔隙物体或一密度大于I的塑料颗粒。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翻滚式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一溶氧单元,所述溶氧单元内部设有一弯折的入水流道,所述入水流道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入水口及一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所 述过滤槽连通,又所述入水口与所述入水流道之间设有一供氧端。
【文档编号】C02F3/30GK203498153SQ201320514779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2日
【发明者】林群超 申请人:林群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