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循环膜反应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862045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内循环膜反应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循环膜反应器,包括有外筒和膜组件,外筒内设置有一内套管,所述的膜组件呈圆柱形结构,膜组件设置在内套管内,所述外筒的下端筒壁上设置有进水口,外筒的底面两端上分别设有曝气口,两端的曝气口位于内套管的外侧,所述圆柱形结构的膜组件内连通有出水管,所述的出水管穿过外筒伸出。本实用新型结构改进简单,增设有内套管且在内套管外侧进行曝气,大大改善了混合液供氧条件,使混合液在反应器内形成环流,提高了气液传质效果,抑制膜堵塞。
【专利说明】内循环膜反应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分离过滤【技术领域】,主要是一种内循环膜反应器。

【背景技术】:
[0002] 膜反应器在水处理方面应用广泛,目前常规膜反应器在运行中容易导致放置膜组 件一侧的水流速度变小,从而导致气液传质效果变差、膜组件堵塞,甚至发生短流现象。因 而需要有能改善常规膜反应器内气液传质效果、流态的均匀性以及提高水流速度、抑制膜 堵塞现象的发生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内循环膜反应器,其结构改进简单, 增设有内套管且在内套管外侧进行曝气,大大改善了混合液供氧条件,使混合液在反应器 内形成环流,提高了气液传质效果,抑制膜堵塞。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 -种内循环膜反应器,包括有外筒和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筒内设置有一 内套管,内套管与外筒的内底面之间设置有一定距离,所述的膜组件呈圆柱形结构,圆柱形 结构的膜组件设置在内套管内,所述外筒的下端筒壁上设置有进水口,所述外筒的底面两 端上分别设有曝气口,两端的曝气口位于内套管的外侧,所述圆柱形结构的膜组件内连通 有出水管,所述的出水管穿过外筒伸出。
[0006] 所述圆柱形结构的膜组件是由PVC板、铁丝网和筛絹(孔径100 μ m)制成。
[0007]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0008] 本实用新型结构改进简单,增设有内套管且在内套管外侧进行曝气,大大改善了 混合液供氧条件,使混合液在反应器内形成环流,提高了气液传质效果,抑制膜堵塞。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 参见图1,一种内循环膜反应器,包括有外筒1和膜组件2,所述的外筒1内设置有 一内套管3,内套管3与外筒1的内底面之间设置有一定距离,所述的膜组件2呈圆柱形结 构,圆柱形结构的膜组件2设置在内套管3内,所述外筒1的下端筒壁上设置有进水口 4,所 述外筒1的底面两端上分别设有曝气口 5,两端的曝气口 5位于内套管3的外侧,所述圆柱 形结构的膜组件2内连通有出水管6,所述的出水管6穿过外筒1伸出。
[0011] 所述圆柱形结构的膜组件2是由PVC板、铁丝网和筛絹(孔径100 μ m)制成。
[0012] 本实用新型中外筒1高1000cm,直径50cm ;内套管高50cm,直径30cm ;内套管3距 外筒内底部15cm;内套管内圆柱形结构的膜组件2上下底直径为20cm,高40cm。在外筒1 底部内套管3的外侧设置曝气口 5,当操作运行时,在内套管外侧进行曝气,大大改善了混 合液供氧条件,使混合液在反应器内形成环流,提高了气液传质效果。
[0013] 实验过程中,气体由气泵提供,通过曝气口经由气体分布器分散到外筒内中,利用 液面和出水管的出水高度差自动出水。
[0014] 实验所用的模拟工业废水采用进水为安庆师范学院的校园生活污水,其中初始pH =6. 8, COD = 408mg/L,TN (总氮)=110mg/L,TP (总磷)=7mg/L。
[0015] 常规膜反应器与内循环膜反应器处理效果比较

【权利要求】
1. 一种内循环膜反应器,包括有外筒和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筒内设置有一 内套管,内套管与外筒的内底面之间设置有一定距离,所述的膜组件呈圆柱形结构,圆柱形 结构的膜组件设置在内套管内,所述外筒的下端筒壁上设置有进水口,所述外筒的底面两 端上分别设有曝气口,两端的曝气口位于内套管的外侧,所述圆柱形结构的膜组件内连通 有出水管,所述的出水管穿过外筒伸出。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循环膜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形结构的膜组 件是由PVC板、铁丝网和筛絹制成。
【文档编号】C02F3/02GK204138411SQ201420283971
【公开日】2015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28日
【发明者】汪德进 申请人:安庆师范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