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压旋式污泥干化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863512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小型压旋式污泥干化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小型压旋式污泥干化机,壳体的上端设有进料口和进泥口,壳体内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辊压混料机和第二辊压混料机、第一压片机、整流桶、活门开闭机、第二压片机,所述第一辊压混料机和第二辊压混料机并排设置在进料口和进泥口的下方,且以相反的方向转动;搅拌机设在整流桶内,活门设在整流桶底部,通过活门开闭机控制活门的伸缩进而控制整流桶底部的开口开启或关闭;第一、第二压片机上分别设有滤布;所述皮带传送机设在壳体的底部,皮带传送机的一端伸出壳体外。该污泥干化机有效解决了解决脱水污泥含水率过高的问题,能够使污泥得到快速干化,使污泥的含水率降低至50?55%,便于后续运输和处置,从而使干化污泥得到综合利用,为环境保护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专利说明】小型压旋式污泥干化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泥处理的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小型压旋式污泥干化机。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得到了高速发展,据 《2013-2017年中国污泥处理处置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2010年我国城 镇污水处理厂已经建有2500多座,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已达到每天1. 22亿吨,为实现国家的 减排目标和水环境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污水厂的建设及运行伴随产生了大量剩余 污泥,以含水率80%计,全国年污泥总产水量将很快突破3000万吨,污泥处理形势十分严 峻。
[0003] 由于我国污水厂在建设过程中,长期以来"重水轻泥",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基本 实现了污泥的初步减量化,但未实现污泥的稳定化处理。据统计,约80%污水厂建有污泥的 浓缩脱水设施,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减量化;约有80%的污泥未经稳定化处理,污泥中含有恶 臭物质、病原体、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物从污水转移到陆地,导致污染物进一步扩散,污泥 对环境产生的危害巨大,使得已经建成投运的大污水处理设施的环境减排效益大打折扣。
[0004] 目前,市政污水处理厂所产生的浓缩污泥经过脱水后,含水率仍有75~85%,不利于 运输以及后续处置。而国内外已有的污泥干化处理设备,一般都由复杂的机械构成,需要占 用大量的场地,其运行需要较大的能量消耗。因此,污泥的最终出路是污水处理厂目前面临 的一个巨大难题。


【发明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小型压旋式污泥干化机,有效解决了 脱水污泥含水率过高的问题,能够使污水处理厂的脱水污泥得到快速干化,便于后续运输 和处置。
[0006]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小型压旋式污泥干化机,包括壳体、第一辊压混料 机、第二辊压混料机、第一压片机、整流桶、搅拌机、活门开闭机、第二压片机、皮带传送机, 所述壳体的上端设有进料口和进泥口,壳体内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辊压混料机和第二辊 压混料机、第一压片机、整流桶、活门开闭机、第二压片机,所述第一辊压混料机和第二辊压 混料机位于进料口和进泥口的下方,第一辊压混料机与第二辊压混料机并排设置,且以相 反的方向转动;所述第一压片机上设有第一滤布;所述搅拌机设在整流桶内,整流桶的外 壁上设有保温层,所述整流桶的底部设有一个开口,安装在活门开闭机上的活门设在整流 桶底部,且通过活门开闭机控制活门的伸缩进而控制整流桶底部的开口开启或关闭;活门 开闭机的下方设有整流壁,第二压片机设在活门的正下方,所述第二压片机上设有第二滤 布;所述皮带传送机设在壳体的底部,且位于整流壁和第二压片机的下方,皮带传送机的一 端伸出壳体外。
[0007] 所述第一辊压混料机的半径为1〇〇_,其圆周上设有6个突起的锥形齿块,每个锥 形齿块的高度为37mm,所述第一棍压混料机以顺时针方向转动,转速为120转/min;所述 第二辊压混料机的半径为200mm,其圆周上设有12个突起的锥形齿块,每个锥形齿块的高 度为75mm,所述第二棍压混料机以逆时针方向转动,转速为60转/min。
[0008] 所述第一辊压混料机与第二辊压混料机以相反的方向转动,转动过程中,所述第 一辊压混料机圆周上的锥形齿块与第二辊压混料机圆周上的锥形齿块相互咬合,其咬合间 隙为10?30mm。
[0009] 所述第一滤布和第二滤布分别设在第一辊压混料机和第二辊压混料机的条形滚 轮上,所述第一滤布和第二滤布为吸水性滤布。
[0010] 所述搅拌机为高速搅拌机,搅拌机的主体轮半径为200mm,其圆周上设有12个突 起的齿块,每个齿块的高度为75mm,所述搅拌机以顺时针方向转动,转速为120转/min,所 述搅拌机通过控制器控制,每旋转5min,停止2min。 toon] 当搅拌机旋转时,设在整流桶底部的活门是关闭的,当搅拌机停止旋转时,设在整 流桶底部的活门通过活门开闭机打开。
[0012] 所述进泥口投放的是脱水污泥,所述进料口投放的是干化促进剂。
[0013] 所述的干化促进剂为CaO和钙化粉土的混合物,CaO与钙化粉土的体积比为9 :11。
[0014] 所述脱水污泥与干化促进剂投放的体积比为:脱水污泥:干化促进剂=80 :20。
[0015] 所述的皮带传送机是由两个驱动轮和一条传送带组成,所述传送带环绕在两个驱 动轮上。
[0016]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占地面 积小,能量消耗较少,降低了污泥的处理成本,且有效解决了解决脱水污泥含水率过高的 问题,通过对污泥的三次挤压及吸水,使脱水污泥得到快速干化,使污泥的含水率降低至 5(Γ55%,便于后续运输和处置,从而使干化污泥得到综合利用,为环境保护以及促进社会经 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是图1沿A-A剖面线的剖视图。
[0019] 图3是图1沿B-B剖面线的剖视图。
[0020] 图4是图1沿C-C剖面线的剖视图。
[0021] 图中:1-进料口,2-进泥口,3-第一辊压混料机,4-第二辊压混料机,5-第一压片 机,6-第一滤布,7-搅拌机,8-整流桶,9-保温层,10-活门开闭机,11-活门,12-第二压片 机,13-滤布,14-整流壁,15-驱动轮,16-皮带传送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3] -种小型压旋式污泥干化机,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第一辊压混料机3、第二辊压 混料机4、第一压片机5、搅拌机7、整流桶8、活门开闭机10、第二压片机12、皮带传送机16。 所述壳体的上端设有进料口 1和进泥口 2,所述进泥口 2投放的是脱水污泥,所述进料口 1 投放的是干化促进剂。壳体内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辊压混料机3和第二辊压混料机4、第 一压片机5、整流桶8、活门开闭机10、第二压片机12。所述第一辊压混料机3和第二辊压 混料机4位于进料口 1和进泥口 2的下方,第一辊压混料机3与第二辊压混料机4并排设 置,且以相反的方向转动;所述第一辊压混料机3的半径为100mm,其圆周上设有6个突起 的锥形齿块,每个锥形齿块的高度为37mm,所述第一辊压混料机3以顺时针方向转动,转速 为120转/min;所述第二辊压混料机4的半径为200mm,其圆周上设有12个突起的锥形齿 块,每个锥形齿块的高度为75_,所述第二辊压混料机4以逆时针方向转动,转速为60转/ min。所述第一压片机5上设有第一滤布6 ;所述搅拌机7设在整流桶8内,整流桶8的外壁 上设有保温层9,所述整流桶8的底部设有一个开口,安装在活门开闭机10上的活门11设 在整流桶8底部,且通过活门开闭机10控制活门11的伸缩进而控制整流桶8底部的开口 开启或关闭。所述搅拌机7采用高速搅拌机,搅拌机7的主体轮半径为200mm,其圆周上设 有12个突起的齿块,每个齿块的高度为75mm,所述搅拌机7以顺时针方向转动,转速为120 转/min,所述搅拌机通过控制器控制,每旋转5min,停止2min。当搅拌机7旋转时,设在整 流桶8底部的活门11是关闭的,当搅拌机7停止旋转时,设在整流桶8底部的活门11通过 活门开闭机10打开。活门开闭机10的下方设有整流壁14,第二压片机12设在活门11的 正下方,所述第二压片机12上设有第二滤布13 ;所述皮带传送机16设在壳体的底部,且位 于整流壁14和第二压片机12的下方,皮带传送机16的一端伸出壳体外,所述的皮带传送 机16是由两个驱动轮15和一条传送带组成,所述传送带环绕在两个驱动轮15上。
[0024] 如图2所示,转动过程中,所述第一辊压混料机3圆周上的锥形齿块与第二辊压混 料机4圆周上的锥形齿块相互咬合,由于第一辊压混料机3的半径小于第二辊压混料机4 的半径,因此,此处的咬合为非严密咬合,而是留有10?30mm的间隙。
[0025] 从图3和图4中可以看出,第一辊压混料机3和第二辊压混料机4上分别设有两 个以上条形滚轮,所述第一滤布6和第二滤布13分别设在第一辊压混料机3和第二辊压混 料机4的条形滚轮上,所述第一滤布6和第二滤布13采用吸水性滤布。
[0026] 使用本机械,步骤如下:
[0027] (1)将脱水污泥由设备上部的进泥口投加入,同时将干化促进剂由设备上部的进 料口投加入。所用的脱水污泥与干化促进剂的体积比为:脱水污泥=CaO :钙化粉土 =80 :9 : 11。
[0028] (2)由壳体上部进料口和进泥口投入的物料,在重力作用下落到两个辊压混料机 的衔接部位,在两个辊压混料机的转动作用带动向下运动。两个辊压混料机以相反的方向 转动,其圆周上所带的锥形齿块在转动中相互咬合,但此处的咬合并非严密咬合,而是留有 l(T30mm的间隙。这样既保证了对干化促进剂与污泥的联合挤压混合,又保证粗颗粒物料顺 利通过混料机而不会发生卡阻。此处两个辊压混料机3、4的锥形齿块在咬合作用对干化促 进剂与污泥的实施了第一次挤压,在混合物料的同时促使其发生放热化学反应。
[0029] (3)从两个辊压混料机的间隙中被挤出的混合污泥物料,落到第一压片机5上,接 受第二次挤压,成为片状污泥。由于第一压片机5的条形滚轮上包裹有吸水性滤布6,可以 对接受挤压的污泥中的水分进行少量吸收。
[0030] (4)从第一压片机5挤出的片状污泥,落入高速搅拌机7所在的整流桶8内。片 状污泥落入整流桶8内时,安装在整流桶8底部的活门11是关闭的。高速搅拌机7每旋转 5min,停止2min。高速搅拌机7旋转时,整流桶8底部的活门11是关闭的。当高速搅拌机 7停止旋转时,整流桶8底部的活门11通过活门开闭机10打开,使得整流桶8内的污泥下 落至第二压片机12。
[0031] (5)经过高速搅拌机7旋转搅拌后的污泥物料,落到第二压片机12上,接受第三次 挤压,成为干化片状污泥。在第二压片机12的条形滚轮上,同样包裹有吸水性滤布13,可以 对接受挤压的污泥中的水分进行再次吸收。
[0032] (6)从第二压片机12挤出的片状干化污泥,落至皮带传送机16上,被输送出污泥 干化机,最终得到的干化污泥含水率为5(Γ55%,可方便后续的运输和处理。上述实施例是对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具体说明,并非对其限制,凡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所作的 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 小型压旋式污泥干化机,包括壳体、第一辊压混料机、第二辊压混料机、第一压片机、 整流桶、搅拌机、活门开闭机、第二压片机、皮带传送机,其特征是所述壳体的上端设有进料 口和进泥口,壳体内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辊压混料机和第二辊压混料机、第一压片机、整 流桶、活门开闭机、第二压片机,所述第一辊压混料机和第二辊压混料机位于进料口和进泥 口的下方,第一辊压混料机与第二辊压混料机并排设置,且以相反的方向转动;所述第一压 片机上设有第一滤布;所述搅拌机设在整流桶内,整流桶的外壁上设有保温层,所述整流桶 的底部设有一个开口,安装在活门开闭机上的活门设在整流桶底部,且通过活门开闭机控 制活门的伸缩进而控制整流桶底部的开口开启或关闭;活门开闭机的下方设有整流壁,第 二压片机设在活门的正下方,所述第二压片机上设有第二滤布;所述皮带传送机设在壳体 的底部,且位于整流壁和第二压片机的下方,皮带传送机的一端伸出壳体外。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压旋式污泥干化机,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辊压混料机的半 径为IOOmm,其圆周上设有6个突起的锥形齿块,每个锥形齿块的高度为37_,所述第一棍 压混料机以顺时针方向转动,转速为120转/min;所述第二辊压混料机的半径为200mm,其 圆周上设有12个突起的锥形齿块,每个锥形齿块的高度为75mm,所述第二辊压混料机以逆 时针方向转动,转速为60转/min。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压旋式污泥干化机,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辊压混料机与第 二辊压混料机以相反的方向转动,转动过程中,所述第一辊压混料机圆周上的锥形齿块与 第二棍压混料机圆周上的锥形齿块相互咬合,其咬合间隙为10?30mm。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压旋式污泥干化机,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滤布和第二滤布 分别设在第一辊压混料机和第二辊压混料机的条形滚轮上,所述第一滤布和第二滤布为吸 水性滤布。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压旋式污泥干化机,其特征是所述搅拌机为高速搅 拌机,搅拌机的主体轮半径为200mm,其圆周上设有12个突起的齿块,每个齿块的高度为 75mm,所述搅拌机以顺时针方向转动,转速为120转/min,所述搅拌机通过控制器控制,每 方宠转5min,停止2min。
6. 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小型压旋式污泥干化机,其特征是当搅拌机旋转 时,设在整流桶底部的活门是关闭的,当搅拌机停止旋转时,设在整流桶底部的活门通过活 门开闭机打开。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压旋式污泥干化机,其特征是所述进泥口投放的是脱水 污泥,所述进料口投放的是干化促进剂。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小型压旋式污泥干化机,其特征是所述的干化促进剂为CaO 和钙化粉土的混合物,CaO与钙化粉土的体积比为9 :11。
9. 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小型压旋式污泥干化机,其特征是脱水污泥与干化促进 剂投放的体积比为:脱水污泥:干化促进剂=80 :20。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压旋式污泥干化机,其特征是所述的皮带传送机是由 两个驱动轮和一条传送带组成,所述传送带环绕在两个驱动轮上。
【文档编号】C02F11/12GK204022638SQ201420424581
【公开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30日
【发明者】吉晋兰, 张驰, 段斌 申请人:吉晋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