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器实时监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86494阅读:49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净水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能够实时监测净水器水质情况的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对于水质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人们对于水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目前,生活饮用水净水器已经大量进入普通家庭,有些净水器的净化层级较多,设置相对复杂,净水效果好,经过净化后的水可以直接饮用,安全性较高。

目前,我国大部分净水器还没有实现智能化,净水器滤芯需要定期清洗和更换,用户不能实时了解净水器中滤芯的使用情况,无法得知滤芯是否达到使用寿命,是否需要跟换,从而不能保证每次过滤后的水是干净和健康的。滤芯长时间使用后污渍堆积,过滤效果下降,需要不定期的清洗和更换。目前无法实时了解与监控净水器装置的各个参数情况,使用起来不方便。滤芯更换的周期和次数仅凭使用者的经验,存在较大的饮水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实时监测净水器水质情况的净水器实时监控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净水器实时监控系统,包括净水器、监测装置和控制终端,所述净水器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前端设有原水电磁阀,出水口后端设有净水电磁阀,所述监测装置分别与原水电磁阀和净水电磁阀电路连接,所述监测装置 包括水质传感器、PCB板和电源,PCB板上设有无线通讯模块,所述水质传感器设在净水器的出水口,监测装置通过所述无线通讯模块与控制终端连接;所述净水器至少由前置粗滤过滤器和后置精滤过滤器组成。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监测装置包括壳体和设在壳体内的储水腔,储水腔一端与所述净水器的出水口连通,储水腔另一端连接水龙头,所述监测装置的壳体内还设有电加热装置,电加热装置与所述PCB板和电源电路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加热装置为即热式加热器,所述监测装置的壳体上设有控制按键和显示屏。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前置粗滤过滤器是陶瓷滤芯过滤器,所述后置精滤过滤器是复合分子筛过滤器。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陶瓷滤芯过滤器和复合分子筛过滤器通过设在其上端的支架连接和固定。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架的上表面设有开口卡槽,所述监测装置通过开口卡槽安装在支架上并形成可拆卸的活动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无线通讯模块包括WiFi通讯模块或蓝牙通信模块。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终端是智能手机。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水质传感器包括TDS传感器、ph传感器、浊度传感器、ORP传感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通过WiFi或蓝牙通信模块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实时传输到使用者的手机APP上显示,实现自动监控和通 过手机操作进行监控,从而确保经净水器过滤后的水是干净和健康的。同时也可通过网络实现对机器的实时远程监控。本发明还能即时加热经过净化的水,不仅水质更加安全,有助于人们的健康,而且水温可以根据需要及时调整,实现自动控制,使用十分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复合分子筛过滤器,2、陶瓷滤芯过滤器,3、净水器进水口,4、监测装置出水口,5、开口卡槽,6、监测装置壳体,7、监测装置进水口,8、电源插头,9、支架,10、净水器出水口,11、原水电磁阀,12、净水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净水器实时监控系统,包括净水器、监测装置和控制终端,所述净水器设有进水口3和出水口10,进水口3前端设有原水电磁阀11,出水口10后端设有监测装置,监测装置出水口4的后端设有净水电磁阀12,监测装置分别与原水电磁阀11和净水电磁阀12电路连接,监测装置设有水质传感器、PCB板和电源,PCB板上设有无线通讯模块,监测装置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与控制终端连接;所述净水器至少由前置粗滤过滤器和后置精滤过滤器组成。

本实施例中,监测装置通过电源插头8与外接电源连接,监测装置包括壳体6和设在壳体6内的储水腔,储水腔一端通过进水口7和净水器出水口10与净水器的连通,储水腔另一端通过出水口4连接水龙头,监测装置的壳体6内还设有电加热装置,电加热装置与所述PCB板和电源电路连接。

本实施例电加热装置为即热式加热器,监测装置壳体6上设有控制按键和显示屏。所述前置粗滤过滤器是陶瓷滤芯过滤器2,后置精滤过滤器是复合分子 筛过滤器1。陶瓷滤芯过滤器2和复合分子筛过滤器1通过设在其上端的支架9连接和固定。

所述支架9的上表面设有开口卡槽5,监测装置壳体6通过开口卡槽5安装在支架9上并形成可拆卸的活动连接。本实施例无线通讯模块包括WiFi通讯模块或蓝牙通信模块,本实施例控制终端是智能手机,所述水质传感器包括TDS传感器、ph传感器、浊度传感器、ORP传感器。

上述实施例仅限于说明本发明的构思和技术特征,其目的在于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了解发明的技术方案和实施方式,并不能据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所作的等同替换或等效变化,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