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氧化沟脱氮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3776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氧化沟脱氮装置,属于水、废水、污水或污泥的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印染废水中通常会含有NO3-、NH4+,这些离子的存在会影响排放废水的总含氮量,总含氮量过高,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因此,处理过程中通常进行脱氮处理。常用的脱氮方式主要由三种:第一种是采用氧化沟的结构,如图1所示的装置,其按照图1所示将处理池分为曝气区1a(硝化区)和非曝气区(反硝化区),曝气区1a(硝化区)溶解氧要求在3-5mg/L,非曝气区(反硝化区)单次过流反应时间非常短,实际溶解氧远高于0.5mg/l,氧化沟内硝化反应充足而反硝化反应不充分,总氮去除率一般在40%-50%;第二种是先设置一个反硝化工艺系统或反硝化区,再曝气处理系统(设置硝化工艺段)或硝化区,曝气处理系统(设置硝化工艺段)或硝化区的泥水混合物通过内回流送至反硝化工艺系统或反硝化区,其操作过程中反硝化工艺段或反硝化区的污废水作为碳源,要求内回流比控制在100-300%,流量较大,对管道内径要求较高,建造成本高;第三种是污废水曝气处理系统(作为硝化段)后单独设置反硝化处理系统(作为反硝化段),曝气处理系统(作为硝化段)溶解氧要求在3-5mg/L,将NH4+转化为NO2-,属于有氧处理区,反硝化处理系统(作为反硝化段)则将溶解氧控制在0.5mg/L以下,将NO3-转化为N2,需要外加CH3OH作为反硝化碳源,其处理成本较高。 如第一种氧化沟的结构,改造复杂且难度大。

基于此,做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脱氮工序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申请提供一种氧化沟脱氮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氧化沟脱氮装置,包括进水管、曝气区、反硝化区、回流污泥管和出水管,所述的曝气区与反硝化区分配在方形脱氮装置中,曝气区按照废水流向依次为曝气区一、曝气区二、曝气区三和曝气区四,并以蛇形回路分布,反硝化区包括反硝化区一和反硝化区二,且曝气区四与反硝化区一之间设置返流口,返流口处设置泵将曝气区四的废水压入反硝化区一中,所述的进水管位于曝气区与反硝化区之间,且其末端分别与曝气区一和反硝化区一连通,反硝化区一与反硝化区二之间设置隔板,而反硝化区与曝气区三之间设置溢流板;所述的出水管位于溢流板外侧;所述的回流污泥管设置于曝气区一与曝气区四所在端的中部,且回流污泥管与进水管同侧。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

所述的曝气区内设置有弧形转向壁,转向壁分为外壁、中壁和内壁,曝气区一和曝气区二之间通外壁与中壁之间的流道连通,曝气区三与曝气区四之间通过中壁与内壁之间的流道连通。

所述的溢流板为两面均为弧形板,分别作为曝气区二与曝气区三、反硝化区一与反硝化区二的转向壁。

所述的曝气区设置曝气群,曝气区和反硝化区均设置有推进器,以推动废水流动。

将本申请应用于印染废水的脱氮处理,待处理废水自进水管进入时,进行分流,一部分之间经曝气池底部进入曝气区一,另一部分则经反硝化区一底部进入反硝化区一,进入曝气区一的废水经曝气区一、曝气区二、曝气器三、曝气区四四道曝气后,由返流口的泵打入反硝化区一中,与进水管进入的废水一起在反硝化区一、反硝化二中依次进行两次反硝化反应,待反应完毕,反硝化区的废水超过溢流板时,自溢流板漫出溢流板,并经由出水管排出至沉淀池处,回流污泥管则将沉淀池的污泥回流至曝气区一中,继续进行反应。

本申请在处理印染废水时,废水在曝气区和反硝化区中进行不断的循环和蛇形流向分布,且反硝化区与曝气区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区域,既满足了反硝化区反硝化反应的充分进行,又在同等空间范围内,延长了废水在脱氮装置中的停留时间,有效提高脱氮效率,处理后废水中氮含量由进水管处得80-90mg/L降低至出水管处的10mg/L以下,脱氮处理后可直接进行排放,而不会造成富营养化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标号:A1. 曝气区一;A2. 曝气区一;A3. 曝气区一;A4. 曝气区一;B1. 反硝化区一;B2. 反硝化区一;1. 进水管;2. 返流口;3. 隔板;4. 溢流板;5. 曝气群;6. 推进器;7. 回流污泥管;8. 出水管;9. 转向壁;91. 外壁;92. 中壁;93. 内壁。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一种氧化沟脱氮装置,结合图1,包括进水管1、曝气区、反硝化区、回流污泥管7和出水管8,曝气区与反硝化区分配在方形脱氮装置中,反硝化区位于一角,曝气区位于反硝化区外的三个角上,并对反硝化区形成半包围模式,曝气区按照废水流向依次为曝气区一A1、曝气区二A2、曝气区三A3和曝气区四A4,并以蛇形回路分布,反硝化区包括反硝化区一B1和反硝化区二B2,且曝气区四A4与反硝化区一B1之间设置返流口2,返流口2处设置泵将曝气区四A4的废水压入反硝化区一B1中;进水管1位于曝气区四A4与反硝化区一B1之间,且其末端分别与曝气区一A4和反硝化区一B1连通,反硝化区一B1与反硝化区二B2之间设置隔板3,而反硝化区二B2与曝气区三A3之间设置溢流板4,该溢流板4靠近曝气区二A2的一端与装置内壁固定,而靠近曝气区三A3的一端则形成一个狭窄通道;出水管8位于溢流板4外侧;回流污泥管7设置于曝气区一A1与曝气区四A4所在端的中部,且回流污泥管7与进水管1同侧。其中,曝气区内设置有弧形转向壁9,转向壁9分为外壁91、中壁92和内壁93,曝气区一A1和曝气区二A2之间通外壁91与中壁92之间的流道连通,A3和曝气区四A4之间通过中壁92与内壁93之间的流道连通;溢流板4为两面均为弧形板,分别作为曝气区二A2与曝气区三A3、反硝化区一B1和反硝化区二B2的转向壁;每个曝气区中均设置有至少有一组曝气群5,每个曝气区和反硝化区中均设置有推进器6,以推动废水流动。

将本申请应用于印染废水的脱氮处理,待处理废水自进水管1进入时,进行分流,一部分之间经曝气池底部进入曝气区一A1,另一部分则经反硝化区一B1底部进入反硝化区一B1,进入曝气区一A1的废水经曝气区一A1、曝气区二A2、曝气器三A3、曝气区四A4四道曝气后,由返流口2的泵打入反硝化区一B1中,与进水管1进入的废水一起在反硝化区一B1、反硝化二B2中依次进行两次反硝化反应,待反应完毕,反硝化区的废水超过溢流板4时,自溢流板4漫出,并经由出水管8排出至沉淀池处,回流污泥管7则将沉淀池的污泥回流至曝气区一A1中,继续进行反应。

本申请在处理印染废水时,废水在曝气区和反硝化区中进行不断的循环和蛇形流向分布,且反硝化区与曝气区形成相对独立的两个区域,既满足了反硝化区反硝化反应的充分进行,同时,经泵供入反硝化区的流体中额外增加印染废水,该印染废水的添加量控制在反硝化区总进水量的1/4-1/5,以确保反硝化区中废水停留时长,可作为反硝化碳源使用,降低成本,并有效提高脱氮效率,处理后废水中氮含量由进水管处得80-90mg/L降低至出水管处的10mg/L以下,脱氮处理后可直接进行排放,而不会造成富营养化现象。

以上内容是结合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所提供技术方案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创造具体实施只局限于上述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创造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