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式化粪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5130阅读:10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移动式化粪池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粪池领域,特别是一种可移动式化粪池。



背景技术:

传统的化粪池只是在适当的地面挖一个坑,然后在坑底和周围砌砖加固及防漏,但是此类的化粪池由于是不能移动的,在住所重新规划或者搬迁时一般都是做报废处理,很难在新的环境下得到利用,由此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同时这种报废的化粪池也容易影响周围的环境。由此,一种简单方便的可移动化粪池很符合当今的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便移动并且可以多次利用的化粪池,以便最大限度的节约人力成本和保护人居环境。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方案是:

一种可移动式化粪池,包括罐体,入口,出口、开口及加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罐体由2个隔层分为3个隔间,分别为初处理间,中处理间,后处理间,所述的隔层上有溢流口,溢流口处安装有阻隔块,所述的开口设置有单独的端盖。

所述的阻隔块可以是“[”形、“C”形或者“<”形。

所述的入口的地面垂直高度比出口的地面垂直高度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是可移动式的,方便了移动及多次利用,在节约成本和保护人居环境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隔层结构示意图

图4为阻隔块11为“[”形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阻隔块11为“C”形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阻隔块11为“<”形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零部件的名称及序号:

罐体1、入口2、出口3、开口4、加固板5、隔层6、初处理间7、中处理间8、后处理间9、溢流口10、阻隔块11、端盖12、水封弯头13。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罐体1、入口2、出口3、开口4、加固板5、隔层6、初处理间7、中处理间8、后处理间9、溢流口10、阻隔块11、端盖12、水封弯头13。

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简图如图1、图2所示,当大小便粪水由入口2被冲入初处理间7后,会逐渐的增多并发酵,水位会不断的增高,在到达一定高度后水位会越过水封弯头13的下端,即客观上形成了水封的效果,达到了物理除臭的功能,在粪水再继续增多,水位不断上升达到溢流口10时,会通过溢流口10流入到中处理间8中,在中处理间8中,会进行进一步的分解以致分层,同样的道理,中处理间8的水位在达到溢流口10时,会通过溢流口10进入到后处理间9内,在后处理间9中会进行最后的分解沉淀,以便在水位到达出口3时为纯粹的液体状,由于入口2比出口3的地面垂直高度高,故不会出现处理液从入口2倒灌的现象。

如图3所示,在使用的过程中,隔层6所起的作用就是把罐体1的内部分割成3个部分:即初处理间7、中处理间8、后处理间9。相对于传统的坑状化粪池或者不分隔间的化粪池,具有多次沉降分解后排出的作用。由于隔层6上设置有阻隔块11(在更靠近入口2的隔层6的左侧,而不是右侧),客观上对那些没有得到适度沉降的粪便起到了阻隔作用,不至于出现块状的粪便会直接经过出口3流出。

端盖12匹配于3个开口4,因为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杂物或者淤泥沉积于各个处理间,这时就可以很方便的打开端盖12,使用铲子等工具把其捞出来,恢复罐体内部的使用空间。

加固板5做为加强部分,对罐体进行了适当的加固,以防止罐体使用年限久远后出现变形,同时也方便本实用新型的移动。

以上的例子及图是针对阻隔块11为“[”形的情况。

针对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阻隔块11也可以有其他的形状,例如“C”形或者“<”形等例如形成半包围的形状,都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相应效果,见图5,图6。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