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量减容处理装置以及减量减容处理装置中的气流形成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59635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减量减容处理装置以及减量减容处理装置中的气流形成机构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是涉及减量减容处理装置以及减量减容处理装置中的气流形成机构。再详细说明的话,涉及能够对厨房垃圾等含有水分的废弃物进行减量减容处理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以及减量减容处理装置中的气流形成机构。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开发出如下技术:为了削减对在家庭等产生的垃圾进行废弃的成本,对垃圾进行减量减容化。若能够对垃圾进行减量减容化,则垃圾的运输成本、燃烧成本能够降低,进而关系到地球温暖化气体的削减。而且能够减少在家庭中用于垃圾保管的空间,能够为了抑制腐坏而某种程度上地延长保管期间。这样,还能够获得能够削减垃圾丢弃次数的优点。

例如,在如从家庭排出的厨房垃圾那样含有水分的废弃物中,在存放的过程中就有由于腐坏而发臭的可能性。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开发了对含有水分的废弃物进行干燥的装置(专利文献1~4)。在利用这种装置时,通过使加热空气与含有水分的废弃物接触进行干燥,能够防止废弃物的腐坏,因此,能够防止在保管时发臭。而且,通过水分消失,由此,能够对废弃物进行减量减容化。因此,通过使用上述装置,即使对于含有水分的废弃物也能够进行某程度较长期间的保管并且能够削减保管空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9006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平4-11038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9-15935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1-25734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第407348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装置中,构成为设置具有用于收纳废弃物的空间的壳体,在该壳体中安装所有设备。设置成上述构成的一个理由是,由于在加热厨房垃圾等废弃物的情况下,从废弃物发出的臭气变强,因此使该臭气不会向外部发出。另外,设置了用于对废弃物供给加热空气的鼓风机,但是若将所有设备封入壳体内,则变得容易使该送风机的动作音、由鼓风造成的气流所产生的声音等降低,这也是设置成上述构成的一个理由。

但是,通过采用上述那样的构成,装置自身会大型化,因此,在家庭等进行使用的情况下,需要在装置的设置场所获取某程度的空间。

若将装置放在厨房用水池下方,只在使用时取出,则能够防止装置对空间的占有。但是,上述装置由于内置了所有设备,因此壳体大型化且重量增加,所以,难以轻松地取出或收纳。而且,由于大型化,因此必须使用于收纳的空间拓宽到某种程度,难以确保进行收纳的场所。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小型化且适用性优秀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以及所涉及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所采用的气流形成机构。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第1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是通过加热使被处理物减量减容化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收纳容器,在一端具有开口,并且形成有收纳上述被处理物的收纳空间;以及加热空气供给部,被设置于该收纳容器的开口且能够相对于该收纳容器的开口进行拆装,该加热空气供给部具备:循环部,该循环部具备使上述收纳空间内的空气循环的循环流路;排出部,将在上述循环部的循环流路中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向外部排出;以及吸引部,该吸引部具备吸引流路,该吸引流路在该吸引部被安装于上述收纳容器的开口的状态下,将被配置于该收纳容器内的内表面与被配置于该收纳容器外的外表面之间连通,向该收纳容器导入外部空气,上述循环部具备:加热单元,对在上述循环流路中流动的气流进行加热;以及气流形成单元,在上述循环流路中形成气流,在上述循环流路中,向上述收纳空间供给空气的供给口形成于被配置于上述收纳容器内的内表面,上述吸引部的吸引流路被形成为上述收纳空间侧的开口即流入口与上述供给口邻接。

第2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在第1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吸引部的吸引流路被设置为上述流入口包围上述供给口的周围。

第3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在第1或第2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循环流路被设置为上述供给口位于上述加热空气供给部的中心,上述循环流路在上述供给口具备扩散板。

第4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在第1~第3任一项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排出部具备排出流路,该排出流路将上述循环流路中的上述气流形成单元的下游侧的流路与外部之间连通,在该排出流路形成有净化部件收纳空间以及减速空间,该净化部件收纳空间收纳有对排出的空气进行净化的净化部件,该减速空间设置于该净化部件收纳空间的上游侧,该减速空间的截面面积比位于该减速空间的上游侧的该排出流路的截面面积更大,上述排出流路被设置为空气向该减速空间流入的流出口的轴向与连通部的轴向不同轴,该连通部将该减速空间与上述净化部件收纳空间连通。

第5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在第1~第3任一项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具备对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上述加热单元在上述循环部中被设置于上述气流形成单元的下游侧,上述控制部具备加热控制部,该加热控制部被设置在上述气流形成单元的上流侧,且根据上述气流形成单元的上游侧的空气的温度,对上述加热单元的动作进行ON-OFF控制,上述控制部具备动作停止功能,该动作停止功能是基于由该加热控制部进行的加热单元的ON-OFF的周期,判断被处理物的干燥状态并停止装置的动作的功能。

第6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在第1~第5任一项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具备被配置于上述收纳空间内的内置壳体,该内置壳体在一端具有开口且在底部形成有贯通孔,上述循环流路被设置为上述供给口位于上述加热空气供给部的中心,上述气流形成单元具备被插入到上述内置壳体的开口中的分隔壁,该分隔壁被形成为在被插入到上述内置壳体的开口中的状态下,其外周面位于该内置壳体的开口内表面附近。

第7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在第1~第6任一项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循环流路被设置为上述供给口位于上述加热空气供给部的中心,上述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具备被配置于上述收纳空间内的内置壳体,该内置壳体在一端具有开口且在底部形成有贯通孔,上述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在上述底部的中心附近具备与周边部相比通气性低的低通气部。

第8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在第1~第7任一项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具备被配置于上述收纳空间内的内置壳体,该内置壳体在一端具有开口且在底部形成有贯通孔,上述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具备在上述底部直立设置的轴状部。

第9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在第1~第8任一项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加热空气供给部的下端缘相对在将该加热空气供给部安装于上述收纳容器时的装置的中心轴倾斜,上述加热空气供给部具备:控制部,对上述加热单元和/或上述气流形成单元的动作进行控制;以及倾斜检测部,对该加热空气供给部的倾斜进行检测,上述的控制部具有动作停止功能,该动作停止功能是在上述倾斜检测部检测出上述加热空气供给部的倾斜时,将上述加热单元和/或上述气流形成单元的动作停止的功能。

第10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在第9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加热空气供给部,沿其下端缘的倾斜方向,从上游侧开始将收纳有上述加热单元及气流形成单元的机器收纳空间、以及设置有上述排出部的排出空间按照该顺序排列配置,在上述排出空间设置有对排出的空气进行净化的净化部件。

第11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在第9或第10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排出部具备排出流路,该排出流路穿过上述排出空间,将上述循环流路中的上述气流形成单元的下游侧的流路与外部之间连通,在该排出流路形成有净化部件收纳空间以及减速空间,该净化部件收纳空间收纳有上述净化部件,该减速空间设置于该净化部件收纳空间的上游侧,上述排出流路被设置为空气向上述减速空间流入的方向与空气从该减速空间向上述净化部件收纳空间流入的方向不同轴。

第12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在第9~第11任一项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具备被配置于上述收纳空间内的内置壳体,该内置壳体在一端具有开口且在底部形成有贯通孔,上述加热空气供给部具备在该加热空气供给部被安装于上述收纳容器时,被插入到该收纳容器内的插入部,该插入部的下端开口被形成为在内部能收纳上述内置壳体的上端的大小。

第13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是通过加热空气使被处理物减量减容化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由第1~第5、第9~第11发明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空气供给部构成。

第14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中的气流形成机构,是通过加热使被收纳于收纳空间的被处理物减量减容化的装置中的气流形成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循环部,该循环部具备使上述收纳空间内的空气循环的循环流路;以及吸引部,该吸引部具备吸引流路,该吸引流路将上述收纳空间与外部之间连通,向该收纳空间内导入外部空气,上述循环部具备:加热单元,对在上述循环流路中流动的气流进行加热;以及气流形成单元,在上述循环流路中形成气流,上述吸引部的吸引流路被形成为上述收纳空间侧的开口即流入口与在上述循环流路中对上述收纳空间供给空气的供给口邻接。

第15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中的气流形成机构,在第14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气流形成机构具备排出部,该排出部将在上述循环部的循环流路中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排出到外部,上述排出部具备排出流路,该排出流路将在上述循环流路中的上述气流形成单元的下游侧的流路与外部之间连通,在该排出流路形成有净化部件收纳空间以及减速空间,该净化部件收纳空间收纳有对排出的空气进行净化的净化部件,该减速空间设置于该净化部件收纳空间的上游侧,该减速空间的截面面积比位于该减速空间的上游侧的该排出流路的截面面积更大,上述排出流路被设置为空气向该减速空间流入的流出口的轴向与连通部的轴向不同轴,该连通部将该减速空间与上述净化部件收纳空间连通。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1发明,由于使收纳容器内的空气循环,因此,能够减少空气的加热所需要的能量。而且,通过将在循环流路中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从排出部排出到外部,从而,能够对收纳容器的收纳空间内的压力进行减压。因此,即使将加热空气供给部设置成能够相对收纳容器进行拆装,也能够防止被处理物的臭气等泄漏到外部。另外,通过从循环部的供给口吹出的气流,能够对通过吸引部的吸引流路朝向收纳空间的外部空气的流动进行增速。这样,能够将气流形成单元小型化,因此,还能够减少装置的噪音。进而,在气流形成单元能够小型化时,能够将包括加热空气供给部的装置小型化。而且,由于将加热空气供给部设置成能够相对收纳容器进行拆装,因此,能够将两者分离保管。这样,与将加热空气供给部和收纳容器一体化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收纳装置的空间。另外,由于能够轻量化,因此,能够提高活用性。

根据第2发明,能够有效地形成通过吸引部的吸引流路朝向收纳空间的外部空气的流动,因此,能够使外部空气导入的效率优良,能够提高干燥效果。

根据第3发明,能够通过扩散板,将被加热的空气供给到收纳容器的收纳空间内部,因此,能够抑制被处理物的干燥状态的不均,能够提高干燥效率。

根据第4发明,由于能够使流入净化部件收纳空间的空气的流速变慢,因此,能够使空气从净化部件收纳空间所收纳的净化部件整体通过。这样,能够有效地将净化部件应用到空气的净化中,因此,能够使由净化部件进行的除臭等的效率优良。另外,由于能够使空气相对净化部件收纳空间整体均匀地通过,因此,净化部件收纳空间的静区等减少,与单纯地使空气通过的情况相比,能够延长净化部件的寿命。

根据第5发明,由于对被处理物的干燥状态进行检测,停止装置的动作,因此,能够节省电费,能够效率良好地对被处理物进行干燥。而且,没有直接测量被处理物的温度,因此,能够使装置的构成简单化。

根据第6发明,能够防止从供给口供给的加热空气在没有与被处理物接触的状态下被循环,因此,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由加热空气进行的被处理物的干燥。

根据第7发明,由于变得容易对位于内置壳体周边部的被处理物供给加热空气,因此,能够抑制被处理物的干燥状态的不均,还能够提高干燥效率。

根据第8发明,由于变得容易对被层叠的被处理物的内部供给空气,因此,能够促进被处理物的干燥,能够防止产生干燥不均、不充分的干燥。

根据第9发明,在将加热空气供给部放置在地面等的情况下,由于加热空气供给部倾斜,因此,在倾斜检测部检测出该倾斜时,通过控制部来停止加热单元和/或气流形成单元的动作。因此,在减容干燥操作结束后,能够防止忘记停止加热单元和/或气流形成单元。

根据第10发明,能够提高将加热空气供给部放置在地面等时的稳定性。

根据第11发明,由于能够使流入净化部件收纳空间的空气的流速变慢,因此,能够使空气在净化部件收纳空间所收纳的净化部件整体通过。这样,能够有效地将净化部件应用于空气的净化,因此,能够使由净化部件进行的除臭等的效率优良。另外,能够使空气相对净化部件收纳空间整体均匀地通过,因此,净化部件收纳空间的静区减少,与单纯地让空气通过的情况相比,能够延长净化部件的寿命。

根据第12发明,由于插入部的下端缘倾斜,因此,在将其前端部分放入收纳容器内时,能够将加热空气供给部安装于收纳容器。因此,将加热空气供给部安装于收纳容器的操作变得容易。而且,在将加热空气供给部安装于收纳容器时,能够将内置壳体的上端收纳于插入部内,因此,能够将内置壳体定位于规定的位置。

根据第13发明,在放入了被处理物的容器的开口处设置装置时,能够通过加热空气对容器内的被处理物进行干燥。而且,由于不需要设置专用的容器,因此,不需要将被处理物移换到专用的容器。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被处理物的加热干燥处理。另外,装置变得紧凑,能够缩小收纳装置的空间。

根据第14发明,能够通过从循环部的供给口吹出的气流,对通过吸引部的吸引流路内朝向收纳空间的外部空气的流动增速。这样,能够将气流形成单元小型化,能够减少装置的噪音。

根据第15发明,由于能够使流入净化部件收纳空间的空气的流速减慢,所以,能够使空气在净化部件收纳空间内所收纳的净化部件整体通过。这样,能够有效地将净化部件应用于空气的净化,能够使由净化部件进行的除臭等的效率优良。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实施方式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的示意外观立体图,(B)是本实施方式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的示意俯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剖面向视图,是对于循环流路21的罩c1、c2表示外观的图。

图3是图1的III-III线剖面向视图。

图4是图1的IV-IV线剖面向视图。

图5是图1的V-V线剖面向视图。

图6(A)是图3的VIA-VIA线剖面向视图,(B)是图2的VIB-VIB线剖面向视图。

图7(A)是图2的VIIA-VIIA线剖面向视图,(B)是图2的VIIB-VIIB线剖面向视图。

图8是在空气流入口11h设置了扩散板21p的本实施方式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的概括说明图。

图9是将加热空气供给部10与收纳部件2分离后的状态的概括说明图。

图10是只由加热空气供给部10构成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的单体图,(A)是侧视图,(B)是剖面图。

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B的示意外观立体图。

图12(A)是本实施方式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B的示意俯视图,(B)是加热空气供给部60的单体示意仰视图。

图13是图12(A)的XIII-XIII线剖面向视图。

图14(A)是图13的XIVA-XIVA线剖面向视图,(B)是图13的XIVB-XIVB线剖面向视图。

图15是图12(A)的XV-XV线剖面向视图。

图16(A)是加热空气供给部60的单体示意侧视图,(B)是加热空气供给部60的单体示意主视图。

图17是加热空气供给部60的单体示意纵剖面图。

图18是将加热空气供给部60放置在地面上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是用于对被处理物进行减量减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使加热后的空气与被处理物的接触,来对被处理物的进行减量减容,以便能够将装置小型化且能够减少噪音等。

然而,通过本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被处理的被处理物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列举出从家庭排出的厨房垃圾,但并不限定于此。

(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的概括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具备:收纳被处理物的收纳容器2、以及对该收纳容器2提供加热空气的加热空气供给部10。

上述的加热空气供给部10设置为能够相对收纳容器2拆装(参照图9),因此,能够将这两者分离并保管。这样,与加热空气供给部10和收纳容器2一体化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收纳本实施方式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的空间。另外,还能够进行本实施方式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的轻量化,因此,能够提高适用性。

以下,对各部分进行说明。

(收纳容器2)

如图9所示,收纳容器2是上端有开口2s的有底筒状的元件。该收纳容器2具有在内部收纳被处理物的收纳空间2h,收纳空间2h通过开口2s与外部连通。对该收纳容器2的原料没有特别限定,只要以不会由于从加热空气供给部10供给的加热空气而软化或变形的原料来形成即可。

另外,在图2中示出了在收纳空间2h内收纳了内置壳体51的状态。在没有使用内置壳体51的情况下,在收纳了内置壳体51的部分来收纳被处理物。

(加热空气供给部10)

如图9所示,加热空气供给部10设置为能够与收纳容器2的开口进行拆装。具体来说设置为:在安装于收纳容器2的开口2s时,能够通过加热空气供给部10塞住开口2s,能够将收纳空间2h和外部之间隔断。

另外,所谓“能够将收纳空间2h与外部之间隔断”是包括如下两种状态的概念,将收纳空间2h与外部之间密封地隔断的状态,以及在收纳空间2h和外部之间具有某程度的通气性,但通气阻力变大的状态。作为后者的状态来说,能够列举出在收纳容器2的开口2s的内表面与加热空气供给部10的外表面之间,存在形成了狭窄的间隙的部分。

加热空气供给部10在主体壳体11的内部具有循环部20、排出部30以及吸引部40。进而,通过有效地配置循环部20、排出部30、吸引部40,由此,能够设为紧凑的构造,并且,能够相对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有效地供给加热空气。例如,如图1和图9所示,当本实施方式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的剖面是圆形的情况下,能够将加热空气供给部10的直径设为150-300mm程度,将高度设为100-200mm程度,将加热空气供给部10安装于收纳容器2后的高度成为200-400mm程度。进而,在本实施形态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为上述那样的大小时,能够处理5公升左右的被处理物。也就是说,本实施形态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与处理相同程度量的被处理物的以往的装置相比,能够增大1/2~2/3左右的大小。

(循环部20)

如图3所示,循环部20具有用于使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的空气循环的循环流路21。在该循环流路21内设有使循环流路21内产生空气流动的气流形成单元22、以及对在循环流路21内流动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单元23。

因此,在使气流形成单元22动作时,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内的空气被吸引到循环流路21内。被吸引的空气在循环流路21内流动期间通过加热单元23被加热成为加热空气。进而,加热空气从循环流路21再次返回到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内,因此,通过该加热空气,对收纳空间2h内的被处理物进行加热,使其干燥。

为了能够更加具体的说明该构造,如图3和图6(A)所示,在加热空气供给部10内的主体壳体11中,在收纳容器2的与内底面对置的面(以下,称为主体壳体11的底面11b),形成空气流入口11h和排出口21g。也就是说,在主体壳体11的底面11b,形成空气流入口11h和排出口21g。

空气流入口11h是对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内供给加热空气的开口,形成于主体壳体11的底面11b的大致中央(如图6(A)所示)。循环流路21具备从该空气流入口11h朝向主体壳体11的外表面延伸的筒状框架21f。具体来说,筒状框架21f其下端与主体壳体11的底板11p连结,以便包围空气流入口11h。另外,还具有将筒状框架21f的内部的空间称为对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供给加热空气的循环流路21的供给流路21a的情况。

在该筒状框架21f内(也就是说供给流路21a内),从主体壳体11的外表面侧朝向底面11b将气流形成单元22、加热单元23按照该顺序来排列。

气流形成单元22配置为能够形成从主体壳体11的外表面侧朝向底面11b的气流(也就是说朝向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的气流)。对于该气流形成单元22来说,虽然能够使用一般的风扇和鼓风机,但若为上述那样的能够形成气流的装置,则不特别限定。另外,该气流形成单元22通过没有图示的控制部(内置于加热空气供给部10)被控制动作。

另外,加热单元23对由气流形成单元22形成的气流进行加热。在加热单元23中,虽然能够使用一般的电加热器等,但只要能加热上述气流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另外,加热单元23通过没有图示的控制部的加热控制部被控制动作。

另一方面,排出口21g是将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内的空气吸入循环流路21的开口。换言之,是将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内的空气向循环流路21排出的开口。该排出口21g由沿着加热空气供给部10的周边部排列的多个贯通孔形成。也就是说,排出口21g的多个贯通孔配设为包围上述供给口21a的周围(如图6(A)所示)。

循环流路21具备:连通排出口21g的多个贯通孔与筒状框架21f内部之间的返回流路21b。该返回流路21b具备覆盖部21c和通气部21d。覆盖部21c由被设置为覆盖排出口21g的多个贯通孔的罩部件c1、以及主体壳体11的底板11p形成。通气部21d被设置为:连通覆盖部21c与筒状框架21f内部的比气流形成单元22更靠主体部11外表面侧的空间(上部空间)之间。该通气部21d由筒状框架21f的外表面、以及被设置为覆盖该外表面的罩部件c2形成。该罩部件c2被设置为覆盖到筒状框架21f的上端为止。也就是说,循环流路21被设置为筒状框架21f被收纳于返回流路21b的状态(如图3所示)。

(排出部30)

另外,如图4所示,加热空气供给部10具备排出部30。该排出部30具备:连通筒状框架21f内与外部之间的排出流路31。该排出流路31被设置为连通筒状框架21f内的比气流形成单元22更靠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侧的空间(下部空间)与外部之间。具体来说,在筒状框架21f中,能够使朝向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内的气流的一部分,通过排出部30的排出流路31排出到外部。该排出部30的排出流路31在通气部21d的罩部件c2的外表面与主体壳体11的内表面之间,具有被配置为包围罩部件c2外表面的净化部件35。进而,通过该净化部件35将空气排出。

(吸引部40)

接着,如图2和图4、图5所示,加热空气供给部10具备吸引部40。该吸引部40被设置为用于补充通过排出部30被排出到外部的空气。该吸引部40具备连通外部与筒状框架21f内部之间的吸引流路41。该吸引流路41具备:设置于加热空气供给部10的外表面的吸引口41a、连通与筒状框架21f的上部空间之间的一般流路42、以及连通吸引口41a与筒状框架21f下部空间之间的加速流路43。

具体来说,在通气部21d的罩部件c2的上部,设有覆盖罩部件c2上端的盖部件44,通过该盖部件44来覆盖罩部件c2的上端。在该盖部件44的侧面设有导入外部空气的吸引口41a。另一方面,在罩部件c2的上端的中央部设有将该上端与盖部件44之间的空间(流入空间41h)和罩部件c2内部的空间(筒状框架21f的上部空间)连通的流路,也就是说,形成一般流路42。另外,该一般流路42可以由单纯的贯通孔形成,也可以由筒状部件形成。

另外,在罩部件c2的上端的周边部,与一般流路42分开单独地设有一对贯通孔g、g(如图4、图7(B)所示)。该一对贯通孔g、g经由一对连接流路43b、43b,分别与筒状框架21f的下部空间连通。具体来说,在罩部件c2的内部设有一对连接流路43b、43b,该一对连接流路43b、43b与通过排出口21g从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吸引的空气进行流动的流路(返回流路21b的通气部21d)分离。该一对连接流路43b、43b被配设为夹着筒状框架21f。然后,在筒状框架21f设有多个贯通孔h,该贯通孔h将一对连接流路43b、43b与筒状框架21f的下部空间连通。具体来说,在各个连接流路43b分别设有2处贯通孔h。

在设有该多个贯通孔h的位置分别设有分离壁43w,分别设有将筒状框架21f的下部空间内分离成多个的贯通孔h附近的空间与其他空间。也就是说,在筒状框架21f的下部空间内,形成有由分离壁43w和筒状框架21f内表面所包围的多个流出通路43c。进而,该各分离壁43w其下端延伸到筒状框架21f的下端附近为止。也就是说,通过一对贯通孔g、g、一对连接流路43b、43b、多个贯通孔h、以及多个流出通路43c形成加速流路43。然后,加速流路43中的下端开口(相当于专利请求范围所说的流入口)配设成包围空气流入口11h的中心。换言之,在通过加热单元23的位置且穿过空气流入口11h将加热气体供给到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内的流路(筒状框架21f)的开口(相当于专利请求范围所说的供给口)的周围且附近配置流出通路43c的下端开口(相当于专利请求范围所说的流入口)。

由于具有以上那样的构成,因此,在使加热空气供给部10的气流形成单元22动作时,能够产生从筒状框架21f朝向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的气流,能够通过加热单元23对该气流进行加热后供给到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

另一方面,通过气流形成单元22的动作,筒状框架21f的上部空间成为气压低的状态。这样,在返回流路21b内形成从排出口21g朝向筒状框架21f上部空间的气流。也就是说,成为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内的空气被吸引到筒状框架21f的上部空间的状态。

因此,通过使气流形成单元22动作,能够使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内的空气循环。这样,由于使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内的空气,也就是加热空气循环,因此,能够减少空气加热所需要的能量。

而且,在设置有上述那样的空气流入口11h和排出口21g时,能够使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内的空气的流动接近为相对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的中心轴而轴对称的流动。这样,能够相对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内的被处理物使加热空气大致均匀地接触,因此,能够抑制被处理物的干燥状态的不均。

另外,由于使循环流路21循环的一部分加热空气从排出部30被排出,因此,能够对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内的压力进行减压。因此,即使将加热空气供给部10设置成能够相对收纳容器拆装,也能够防止被处理物的臭气向外部泄漏。

进而,使循环流路21循环的一部分加热空气从排出部30被排出,另一方面,通过吸引部40从外部导入外部空气。这样,能够一边使加热空气循环,一边使与被处理物接触而湿度变高的气体与湿度低的外部气体进行交换,因此,能够提高干燥效率。

而且,通过吸引部40被吸引的外部空气通过由循环部20的气流形成单元22生成的负压,从外部被吸引。这样,即使没有设置用于将外部空气导入吸引部40的特殊的风扇也可以,因此,能够将装置小型化并且进行节能化。

在此,在仅用气流形成单元22,来实施在循环流路21中流动的气流的形成、以及从吸引部40的吸引流路41通过的外部空气的导入的情况下,还会产生必须将气流形成单元22大型化的情况。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中,作为吸引部40,除了一般流路42之外,还具备如上述那样配置的加速流路43,因此,即使不使气流形成单元22大型化,也能够效率良好地导入外部空气。

如图4、图5所示,加速流路43其流入口位于循环流路21的筒状框架21f的供给口的附近。因此,在加热空气从筒状框架21f的供给口朝向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内流动时,由于该加热空气的流动,能够对从加速流路43的流出通路43c的下端开口流入的空气(外部空气)进行增速。另外,与气流形成单元22的能力相比,能够增多从循环流路21向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供给的空气的量,因此,能够将气流形成单元22小型化。而且,在气流形成单元22小型化时,还能够减少气流形成单元22产生的声音、振动,因此,还能够减少本实施方式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的噪音。

而且,通过设置加速流路43,能够使湿度低的外部空气在与加热空气的接触较少的状态下与被处理物接触。这样,与仅使加热空气与被处理物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促进被处理物的干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中,通过循环部20的循环流路21使加热空气循环,因此,气流形成单元22被维持为暴晒于高温的空气中的状态。但是,通过一般流路42将外部空气供给到筒状框架21f内,从而,还能够使气流形成单元22与较低温度的空气(外部空气)也进行接触。因此,能够抑制气流形成单元22由于被暴晒于高温空气中的状态下进行动作而导致的损伤。

另外,配置加速流路43的流入口的位置如上所述,只要不设置为包围循环流路21的筒状框架21f的供给口即可。只要配置于发挥上述功能(对外部空气进行增速的功能)的位置即可。但是,在如上那样配置时,能够抑制与被处理物接触的外部空气的不均,因此,能够抑制被处理物的干燥状态的不均。

而且,加速流路43的流入口还可以配置为将循环流路21的筒状框架21f的供给口的周围整体包围。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上述功能(对外部空气进行增速的功能),因此,能够使外部气流导入的效率良好,能够提高干燥效果。

(关于排出部30)

排出部30还可以将加热空气直接排出,但是如上述所示,从净化部件35通过后再排出到外部是所希望的。若设置成上述的构成,则在通过装置来处理被处理物时,能够抑制装置的周边的环境恶化。作为净化部件35,能够使用例如公知的除臭剂、将空气中含有的有害成分除去的过滤器、活性炭等。

而且,在排出部30的排出流路31设置以下那样的净化部件收纳空间34,在该净化部件收纳空间34配置净化部件35是所希望的。若设置为上述的构成,则与使排出的空气仅单纯地通过净化部件35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净化部件35有效地应用于空气的净化。这样,能够使由净化部件35造成的除臭等的效率优良。而且,能够相对净化部件收纳空间34整体而使空气均匀地通过,因此,净化部件收纳空间34的静区等减少,与单纯地使空气通过相比,能够延长净化部件35的寿命。

以下,对排出部30的排出流路31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主体壳体11设置了排出流路31。该排出流路31由设置于筒状框架21f周围的、由循环流路21的罩部件c1、c2、主体壳体11的侧面、上部罩12包围的空间、以及和一对连通流路32、32形成。(如图3所示)

上述的筒状框架21f的周围的空间通过一对分离板31a、31a以及多个分离板31b,被分离成收纳排出流路31的净化部件35的一对净化部件收纳空间34、34和一对减速空间33、33。

一对分离板31a、31a配设为与主体壳体11的底板11p大致平行,以便将循环流路21的罩部件c2与主体壳体11的侧面之间连接。一对分离板31a、31a配置为在两个分离板31a中的筒状框架21f的周向的相互对置的端部之间设置空间。另外,在一对分离板31a、31a中的筒状框架21f的周向的两端与上部罩12之间分别设置了分离板31b。也就是说,形成有由分离板31a及一对分离板31b、31b、循环流路21的罩部件c2、主体壳体11的侧面所包围的箱状的空间。该一对箱状空间成为一对净化部件收纳空间34、34。也就是说,在循环流路21的罩部件c2的周围形成一对净化部件收纳空间34、34。在构成该净化部件收纳空间34的壁面之中,一对分离板31b、31b、循环流路21的罩部件c2、以及主体壳体11的侧面不具有通气性。另一方面,在上部罩12中形成各净化部件收纳空间34的部分、以及分离板31a具有通气性。例如,上部罩12的上述部分、分离板31a形成贯通孔,或形成为网格状。也就是说,各净化部件收纳空间34设为能够在从分离板31a朝向上部罩12的方向上流动空气。

另一方面,在管状框架21f的周围的上述空间之中,形成净化部件收纳空间34的部分以外的部分成为减速空间33。该减速空间33具有一对上游侧空间33a、33a和一对下游侧空间33b、33b。具体来说,一对上游侧空间33a、33a设置于不同的净化部件收纳空间34的相互对置的分离板31b、31b之间。另外,一对下游侧空间33b、33b设置于分离板31a的下方。

而且,减速空间33中的一对空间33a、33a通过一对连通流路32、32与筒状框架21f的下部空间连通。该一对连通流路32、32均配设为筒状框架21f的下部空间侧的一端的开口成为朝向上述气流形成单元23的状态。另外,一对连通流路32、32的另一端均配置为其开口朝向主体壳体11的侧面的状态。

由于排出流路31是以上那样的构成,因此,通过气流形成单元23被形成的气流的一部分通过一对连通流路32、32流入到减速空间33中的一对空间33a、33a。进入到一对空间33a、33a的空气从一对空间33a、33a,通过一对下游侧空间33b、33b、一对净化部件收纳空间34、34,向外部排出。也就是说,能够通过一对净化部件收纳空间34、34内的净化部件35,排出到外部。

而且,一对空间33a、33a的截面面积比一对连通流路32、32的截面面积要大得多,另外,包含一对空间33a、33a和一对下游侧空间33b、33b的减速空间33的容积也很大。为此,流入一对空间33a、33a的气流在进入一对空间33a、33a时被减速。这样,空气从减速空间33(也就是说一对下游侧空间33b、33b)向一对净化部件收纳空间34、34流入的速度也变慢,因此,能够使空气通过被收纳于净化部件收纳空间34内的净化部件35整体。也就是说,能够防止如流入速度较快的情况那样的空气在净化部件35的一部分穿过的状态。这样,能够将净化部件35有效地应用于空气的净化,因此,能够使由净化部件35造成的除臭等的效率优良。而且,能够使空气相对净化部件收纳空间34整体均匀地通过,因此,净化部件收纳空间34的静区(空气不通过的区域)比使空气单纯地通过净化部件35相比,能够延长净化部件35的寿命。

特别是一对连通流路32、32的另一端开口的朝向(开口的轴向)与空气从减速空间33向净化部件收纳空间34流入的方向(也就是说专利请求范围所说的将净化部件收纳空间连通的连通部的轴向)朝向不同的朝向。也就是说,设置为一对连通流路32、32的另一端开口的轴向与从减速空间33向净化部件收纳空间34流入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为非同轴。这样,能够防止从一对连通流路32、32流入的空气直接流入到净化部件收纳空间34,因此,能够容易防止空气从净化部件35的一部分穿过的情况。

另外,更优选地,在减速空间33为上述那样的构成的情况下,一对连通流路32、32的另一端开口的轴向配置为朝向主体壳体11的侧面的状态且成为斜上方。在设为上述配置时,即使流入到一对空间33a、33a的空气,即使存在趋势,也是向一对空间33a、33a的上方流入。也就是说,变得难以一对连通流路32、32直接流入到一对净化部件收纳空间34、34,也难以直接流入道一对下游侧空间33b、33b。因此,能够可靠地减慢流入到一对净化部件收纳空间34、34的空气的流速。

在上述的例子中,说明了设置一对净化部件收纳空间34的情况。但是,净化部件收纳空间34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

另外,在图1~图5中,虽然在上部罩12的上表面设置有一个被覆罩13,但是也可以不设置该被覆罩13。通过设置被覆罩13,能够抑制被排出的空气的流动,因此,能够提高净化部件收纳空间34内的净化部件35与空气的接触效率。

(关于控制部)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具备控制装置的动作的控制部。该控制部具有如下功能:基于由设置于装置的操作按钮等进行的输入来控制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的动作。例如,根据电源的ON-OFF,来控制气流形成单元22、加热单元23的动作。另外,具有如下功能:在具有基于定时器的输入的情况下,使气流形成单元22、加热单元23动作规定的时间,或从规定的时间开始使气流形成单元22、加热单元23动作,开始被处理物的干燥处理等。

特别是,控制部具有在被处理物的干燥状态成为规定的状态时,使装置的动作,也就是说,使气流形成单元22、加热单元23的动作停止的功能(即加热控制部)是所希望的。该加热控制部判断被处理物的干燥状态的方法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还可以设置与被处理物接触的传感器,直接判断被处理物的干燥状态。另外,还可以设置为:对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内的空气的湿度和/或温度、在循环流路21中流动的加热空气的湿度和/或温度进行测量,根据该测量值判断被处理物的干燥状态。

进而,在通过加热控制部对加热单元23的动作进行ON-OFF控制,将加热空气维持成规定的温度并且对被处理物进行干燥的情况下,不直接测量被处理物的温度,而能够判断被处理物的干燥状态。例如,在将热电偶等设置于气流形成单元22的上游侧(即筒状框架21f内部的上部空间)时,根据空气的温度,加热控制部对加热单元23的动作进行ON-OFF。例如,在空气的温度超过一定温度时,加热控制部将加热单元23设为OFF,在空气温度下降一定温度时,加热控制部将加热单元23设为ON。在这种情况下,若把握加热单元23的ON-OFF的周期时,则能够不直接测量被处理物的温度,而粗略地把握被处理物的温度(即干燥状态)。也就是说,不需要设置测量温度的特别的传感器,因此,能够将装置的构成简单化。

能够仅以加热单元23的ON-OFF的周期来把握干燥状态的内容基于如下理由。首先,在被处理物含有水分的情况下,为了使水分蒸发而夺走空气中的热。也就是说,通过对被处理物供给气化热,由此从收纳空间2h返回的空气的温度降低,ON的时间变长。另一方面,随着被处理物的干燥进行,对被处理物供给的气化热减少,因此,从收纳空间2h返回的空气温度的降低变少。因此,加热单元23的ON-OFF的周期变短。进而,在对一定以上的被处理物进行干燥时,变得不需要供给气化热,因此,ON-OFF的周期变得大致恒定。因此,加热单元23的ON-OFF的周期变短,在变成以大致恒定的周期进行ON-OFF时使装置的动作停止。这样,在被处理物被适当地干燥后的状态下,能够使装置的动作停止,装置不需要在进行动作,因此,能够节省电费,能够节能化。

在上述的控制部的加热控制部,例如,能够采用双金属片式恒温器、湿度传感器等。当然,并不限定于此是不言而喻的。

(扩散板)

另外,在加热空气供给部10的中心配置空气流入口11的情况下,在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内所收纳的被处理物中,对位于中央位置的被处理物容易供给加热气体。但是,对于位于收纳空间2h的周边部处的被处理物,难以使加热空气接触。在此,在使加热空气均匀地与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内收纳的被处理物整体接触的方面上,还可以将扩散加热空气的流动的扩散板设置于空气流入口11h。

例如,如图8所示,在空气流入口11h设置将板材组装成格子状的扩散部件21p。然后,扩散部件21p的开口设置为与加热单元23相比,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侧的开口变得更大。也就是说,在扩散部件21p的板材间形成的流路设置为随着朝向收纳空间2h而截面扩大。这样,能够对加热空气的流动在某种程度上整流,且该流动扩散(设置成更宽广)。这样,能够将加热后的空气供给到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的整体,能够抑制被处理物的干燥状态的不均,还能够提高干燥效率。

另外,扩散部件21p的构成只要是能够形成如上述那样的加热空气的流动即可,并不限定于上述那样的形状。例如,还能够使用具有贯通孔的多孔板等来作为扩散部件21p,该贯通孔形成为从一面朝向另一面截面变宽。

(内置壳体51)

如上所述,还可以在收纳容器2中直接加入被处理物进行加热干燥。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中,能够将加热空气供给部10从收纳容器2上拆卸下来,因此,能够简单地进行收纳容器2的清扫等。另外,能够将收纳容器2自身用作放入被处理物的垃圾桶。

另一方面,收纳容器2具有某程度的大小,因此,难以放置在厨房的水槽等空间有限的场所。这里,还可以设置内置壳体51,该内置壳体51设置为能够与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拆装。在这种情况下,若将内置壳体51形成为能够设置于水槽等的大小,则只要将能放入厨房的水槽等的废弃物的内置壳体51放入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就能够进行废弃物的处理。也就是说,不需要将废弃物(被处理物)转移到收纳容器2,废弃物的处理变得容易。

作为上述的内置壳体51,例如图4所示,能够使用如下容器,该容器在内部具有通过上端的开口51s与外部连通的中空的空间51h,在底部51b具有多个贯通孔51g。在使用上述形状的内置壳体51时,能够将从加热空气供给部10的空气流入口11h供给的加热空气从开口51s向空间51h内导入。进而,能够将从内置壳体51的空间51h内的被处理物通过的加热空气从底部51b的多个贯通孔51g排出。这样,能够使加热空气有效地与被处理物接触,因此,能够有效地实施由加热空气进行的被处理物的处理。

另外,内置壳体51其截面形状是与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大致相似的形状,成为在其外表面与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内表面之间形成间隙的形状是所希望的。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收纳容器2的收纳空间2h内的加热空气的流动接近为以收纳空间2h的中心轴为中心的轴对称流,因此,能够使被处理物的处理状态均匀。

另外,在内置壳体51的底部设置了腿部。该腿部被设置为用于形成空间,该空间用于使加热空气在内置壳体51的底部与收纳容器2的内底面之间流动。但是,在内置壳体51中,在将排出加热空气的孔不设置于底部而设置于侧面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必设置腿部。

(内置壳体51的构成)

在加热空气供给部10的空气流入口11h配置于收纳空间2h的中央的情况下,在内置壳体51的底部51b的中心附近设置空气难以通过(通气阻力大)的低通气部是所希望的。例如,将在内置壳体51的底部51b形成的贯通孔51g在底部51b的中央部设置得少(或者缩小贯通孔51g,不设置贯通孔51g),在周边部设置得多(或者大)。在这种情况下,在内置壳体51的开口51s的位置,能够将向内置壳体51的中心附近被供给的加热空气以在朝向底部51b流动期间从中心附近向周边部扩散的方式进行流动。这样,变得容易对位于内置壳体51周边部的被处理物供给加热空气,因此,能够抑制被处理物的干燥状态的不均,还能够提高干燥效率。

另外,还可以在内置壳体51设置从底部51b朝向开口51s延伸的轴状的部件。在被处理物被收纳在内置壳体51内的情况下,若被处理物被层叠的密度变高,则加热气体通过被处理物时的阻力变大。这样,加热气体仅在阻力小的流路中流动,被处理物的干燥状态的不均可能会变大。但是,在设置有轴状的部件时,由于在轴状的部件的周边形成间隙,因此,加热气体会从该间隙流动到被处理物内部为止。这样,变得容易对被层叠的被处理物的内部供给空气,因此,能够促进被处理物的干燥,能够防止产生干燥不均、不充分的干燥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设置轴状的部件的位置、根数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还可以在底部51b的中心附近仅设置一根轴状的部件,还可以从底部51b的中心轴起同心圆状地设置多根轴状的部件。

另外,轴状的部件的截面形状也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设成圆形、星型等的截面。

轴状的部件的长度也没有特别限定,其前端从被层叠的被处理物上表面突出的程度的长度是优选的。

进而,内置壳体51还具有载放着内置壳体51的水接受部(对应日语:受水部)。若设置上述的水接受部,则即使从内置壳体51内的被处理物中出来的水分从贯通孔51g滴下,也能够将该水分保持于水接受部内。这样,能够防止收纳容器2被从被处理物中出来的水分污染。

(分隔壁)

在设置上述那样的内置壳体51的情况下,供给到内置壳体51的加热空气不向被处理物流动,而是可能会沿着被处理物的表面(上表面)流动。这样,该加热空气可能会从内置壳体51的上端与加热空气供给部10之间的间隙穿过,从循环流路的排出口被排出。也就是说,加热空气可能未对被处理物的干燥做出贡献而从收纳容器2被排出。

在此,如图3~图5所示,在设置了内置壳体51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加热空气供给部10设置在内置壳体51的开口51s处插入的分隔壁11w。例如,以将加热空气供给部10的空气流入口11h包围的方式设置分隔壁。进而,将分隔壁11w形成为其前端被插入到内置壳体51内,并且其外径位于内置壳体51的开口51s的内表面附近的位置。在设置这样的分隔壁11w时,从空气流入口11h被供给的加热空气不会从内置壳体51的上端与加热空气供给部10之间的间隙逸出。这样,能够防止加热空气没有与被处理物充分接触的状态下进行循环的情况,因此,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由加热空气进行的被处理物的干燥。

(其他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B)

在上述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中,对加热空气供给部10的循环流路20内的筒状框架21f配置于加热空气供给部10的大致中央,加热空气供给部10的空气流入口11h配置于主体壳体11的底面11b的大致中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

但是,加热空气供给部10的循环流路20的筒状框架21f、空气流入口11h还可以不必配置于主体壳体11、底面11b的中央部。例如,还可以设为如下所示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B那样的构成。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与上述的减量减容装置1实质上共同的构成适当地省略。

(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B)

如图11所示,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B具备加热空气供给部60和收纳容器2B。

(加热空气供给部60)

如图13所示,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B的加热空气供给部60与上述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的加热空气供给部10同样地,在主体壳体61内具有循环部70、排出部80、吸引部90。进而,加热空气供给部60通过对循环部70、排出部80、吸引部90的配置进行设置,从而成为比加热空气供给部10更紧凑的构造。

(收纳容器2B)

收纳容器2B与上述的收纳容器2同样地,是在上端具有开口的有底筒状的容器。该收纳容器2B仅由收纳内置壳体51的部分构成。具体来说,在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的收纳容器2中,成为能够将加热空气供给部10内的主体壳体11插入到收纳容器2的上部的形成。另一方面,在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B的收纳容器2B中,成为仅将加热空气供给部60的下端插入到收纳容器2B的上端开口的形状。进而,收纳容器2B形成为其上端的外径变成与加热空气供给部60的主体壳体61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大小。通过设置成上述那样的构成,低收纳容器2其高度变低。

如上所述,在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B中,加热空气供给部60与收纳容器2B均被紧凑化。而且,在将加热空气供给部60载放在收纳容器2B的上端的状态下,对收纳容器2B内的被处理物供给加热空气。因此,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B与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相比,能够将装置整体小型化。

例如,如图11和12所示,在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B的截面为圆形的情况下,将加热空气供给部60的直径设为150~250mm程度、将高度设为100~200mm,使将加热空气供给部60安装于收纳容器2B后的状态下的高度成为200~350mm程度。进而,在将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B形成为如上述那样的大小时,能够处理到12L左右为止的被处理物。

(加热空气供给部60)

以下,对加热空气供给部60的各部进行详细说明。

(循环部70)

如图13所示,循环部70具有循环流路71。在该循环流路71内设置有气流形成单元72和加热单元73。

具体来说,如图13~15所示,在加热空气供给部60的主体壳体61中,在主体壳体61的底面61b形成有加热空气流入口61h以及排出口61g。另外,在加热空气流入口61h的附近形成有外部空气导入口61s。

加热空气流入口61h是对给收纳容器2B的收纳空间2h内供给加热空气的开口,形成于从主体壳体61的底面61b的中央偏移后的位置(如图12(B))。循环流路71具有从该加热空气流入口61h朝向主体壳体11的外表面延伸的筒状框架71f。具体来说,筒状框架71f其下端与主体壳体61的底板连结,以便包围加热空气流入口61h。进而,该筒状框架71f设置于比将主体壳体61一分为二的线更靠一侧的位置。也就是说,筒状框架71f配设于将主体壳体61一分为二的线的一侧的区域(相当于专利请求范围中的机器收纳空间)。另外,在与筒状框架71f被配设的区域相反一侧的区域中,配置有后述的排出部80。相当于专利请求中的排出空间。

另外,还具有将筒状框架71f的内部的空间称为对收纳容器2B的收纳空间2h内供给加热空气的循环流路71内的供给流路71a的情况。

在该筒状框架71f内(也就是供给流路71a内),从主体壳体61的外表面侧朝向底面61b侧,将气流形成单元72、加热单元73按照该顺序排列。也就是说,与上述的气流形成单元22和加热单元23同样地,气流形成单元72形成朝向收纳容器2B的收纳空间2h的气流,用加热单元73对气流进行加热,并将该加热空气供给到收纳容器2B的收纳空间2h。另外,气流形成单元22、加热单元23通过没有图示的控制部(内置于加热空气供给部60)被控制动作。

另一方面,排出口61g是将收纳容器2B的收纳空间2h内的空气吸入到循环流路71内的开口。换言之,是将收纳容器2B的收纳空间2h内的空气排出到循环流路71的开口。例如,在图12中,排出口61g在主体壳体61的周缘设置有3处,但是设置排出口61的数量并没有特别限定。

循环流路71具备将排出口61g与筒状框架71f内部之间连通的返回流路71b。该返回流路71b具备被覆部71c和通气部71d。被覆部71c通过被设置为将排出口61g的多个贯通孔覆盖的罩部件c3、以及主体壳体61的底板61p被形成。通气部71d被设置为将被覆部71c与筒状框架71f内部的比气流形成单元72更靠主体部61外表面侧的空间(上部空间)连通。该通气部71d通过筒状框架71f的外表面、以及被设置为覆盖该外表面的罩部件c4被形成。该罩部件c4被设置为到筒状框架71f的上端为止进行覆盖。也就是说,循环流路71被设置为在返回流路71b内收纳筒状框架71f的状态(如图13和图15所示)。

(排出部80)

另外,如图13所示,加热空气供给部60具备排出部80。该排出部80具备将筒状框架71f内与外部之间连通的排出流路81。该排出流路81被设置为将筒状框架71f内的比气流形成单元72更靠收纳容器2B的收纳空间2h侧的空间(下部空间)与外部之间连通。换句话说,能够在筒状框架71f中,将朝向收纳容器2B的收纳空间2h的气流的一部分通过排出部80内的排出流路81排出到外部。

(吸引部90)

然后,如图13、图17所示,加热空气供给部60具备吸引部90。该吸引部90设置为用于补充通过排出部80被排出的空气。该吸引部90具备将主体壳体61的上部与设置于底面61b的外部空气导入口61s之间连通的吸引流路91。该吸引流路91被设置于主体壳体61的外壁与通气部71d的罩部件c4之间,被形成为从循环流路71分离的状态。

由于具有以上那样的构成,因此,在使加热空气供给部60的气流形成单元72动作时,能够产生从筒状框架71f朝向收纳容器2B的收纳空间2h的气流,能够通过加热单元73对该气流进行加热后供给到收纳容器2B的收纳空间2h。

另一方面,通过气流形成单元72的动作,筒状框架71f的上部空间成为气压低的状态。因此,在返回流路71b内形成从排出口71g朝向筒状框架71f的上部空间的流动。也就是说,成为收纳容器2B的收纳空间2h内的空气被吸引到筒状框架71f的上部空间的状态。

所以,通过使气流形成单元72动作,能够使收纳容器2B的收纳空间2h内的空气循环。这样,使收纳容器2B的收纳空间2h内的空气即加热空气循环,因此,能够减少空气的加热所需要的能量。

另外,在循环流路71中循环的一部分加热空气通过排出部80被排除,因此,能够对收纳容器2B的收纳空间2h内的压力进行减压。因此,即使将加热空气供给部60设置成能够相对收纳容器进行拆装,也能够防止被处理物的臭气等泄漏到外部。

进而,在循环流路71中循环的一部分加热空气通过排出部80被排出,另一方面,通过吸引部90从外部导入外部空气。这样,能够一边使加热空气循环,一边将与被处理物接触而湿度变高的气体与湿度低的外部空气进行交换,因此,能够提高干燥效率。

而且,通过吸引部90被吸引的外部空气通过由循环部70的气流形成单元72所生成的负压从外部被吸引。这样,即使在吸引部90不设置用于对该吸引部90导入外部空气的特别的风扇也可以,因此,能够将装置小型化,能够进行节能化。

而且,在加热空气供给部60中,在加热空气流入口61h的附近形成有外部空气导入口61s。这样,从加热空气流入口61h向收纳部2的收纳空间2h供给的加热空气的流动有助于来自吸引部90的外部空气导入,因此,能够效率良好地导入外部空气。

进而,在设置有与循环流路71分离的吸引部90时,能够使湿度低的外部空气在与加热空气接触少的状态下与被处理物接触。这样,与仅使加热空气与被处理物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促进被处理物的干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中,通过循环部70的循环流路71使加热空气循环,因此,气流形成单元72会被维持成暴晒于高温的空气中的状态。但是,如图13所示,在与吸引部90分开单独地设置将循环流路71与外部连通的外部空气导入通路72s时,也能够使气流形成单元72与较低温度的空气(外部空气)接触。因此,还能够抑制气流形成单元72在被暴晒于高温的空气中的状态下进行动作而导致的损伤。

此外,设置了外部空气导入通路72s的情况下,事先缩小外部空气导入通路72s的流路直径。这样,能够防止所需以上的外部空气从外部空气导入通路72s被导入,因此,能够防止来自吸引部90的外部空气导入效果降低。

(关于排出部80)

排出部80还可以设为将加热空气直接排出,但是如上所述,优选地,在通过净化部件85之后向外部排出。在设为上述那样的构成时,在通过装置对被处理物进行处理时,能够抑制装置周边的环境恶化。作为净化部件85,例如能够使用公知的除臭剂、将空气中含有的有害成分除去的过滤器及活性炭等。

进而,在排出部80的排出流路81设置如下那样的净化部件收纳空间84,在该净化部件收纳空间84配置净化部件85是所希望的。在设为上述那样的构成时,与使排出的空气单纯地仅在净化部件85通过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将净化部件85应用于空气的净化。这样,能够使由净化部件85进行的除臭等的效率优良。另外,能够使空气相对净化部件收纳空间84整体均匀地通过,因此,净化部件收纳空间84的静区减少,与使空气单纯地通过的情况相比,能够增长净化部件85的寿命。

以下,对排出部80的排出流路81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13和图17所示,在主体壳体61设置有排出流路81。该排出流路81具备其下端与主体壳体61的底板连结的筒状框架81f(如图14(A)所示)。该筒状框架81f相对将主体壳体61一分为二的线被配置于筒状框架71f的相反一侧。

该筒状框架81f在上端部具备上部板81a,在比上部板81a更下方,在从底板稍微分离的位置具备下部板81b。上部板81a与下部板81b均形成为具有通气性的构造。例如,还可以如图13、图17所示设置有多个贯通孔而具有通气性,还可以设置多个狭缝而具有通气性。在该上部板81a与下部板81b之间配置有净化部件85。也就是说,上部板81a与下部板81b之间的空间成为净化部件收纳空间84。

另一方面,在净化部件收纳空间84与底板61p之间形成有减速空间83(如图14所示)。进而,以包围减速空间83的周围的方式在筒状框架81f的下部的周围形成有连通流路82的减速部82b。该减速部82b通过在筒状框架81f的下部设置的开口s与减速空间83连通。

另外,该减速部82b通过连通流路82的流入部82a与筒状框架71f的下部空间连通。该流入部82a被配置为筒状框架71f的下部空间侧的一端的开口朝向上述气流形成单元72的状态。另外,流入部82a的另一端被配置为其开口朝向筒状框架81f的侧面的状态。

排出流路81为如上那样的构成,因此,通过气流形成单元72形成的气流的一部分从连通流路82的流入部82a以及减速部82b通过,流入减速空间83。进入减速空间83的空气从减速空间83流入净化部件收纳空间84,通过净化部件85排出到外部。也就是说,能够通过净化部件85对空气进行净化,将净化后的空气排出到外部。

在此,将减速部82b与减速空间83连通的开口s其朝向是与从流入部82a向减速部82b流入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也就是说,开口s设置于与流入部82a的另一端不对置的位置。例如,如图14所示,开口s被设置为以流入部82a的另一端的位置为基准,从筒状框架81f的中心轴旋转90度后的位置。这样,从流入部82a向减速部82b流入的空气与筒状框架81f的侧面碰撞而改变流动的方向,沿着筒状框架81f流动。进而,在开口s的位置进一步改变流动的方向,流入减速空间83。也就是说,从流入部82a向减速部82b流入的空气使流动的方向较大地至少变化2次后流入减速空间83,因此,在流入减速空间83后的阶段中,速度较大地变慢。而且,在流入净化部件收纳空间84时,进一步使流动的方向变化,因此,由于流入净化部件85的空气的速度变慢,所以能够使空气通过净化部件85整体。也就是说,能够防止成为如流入速度快时那样的空气在净化部件85的一部分穿过的状态。这样,能够有效地将净化部件85应用于空气的净化,因此,能够使由净化部件85进行的除臭等的效率优良。而且,能够使空气相对净化部件收纳空间84整体均匀地通过,因此,净化部件收纳空间84的静区(空气不通过的区域)减少,与单纯地使空气在净化部件85通过的情况相比,能够延长净化部件85的寿命。

(关于加热空气供给部60的下端缘)

如图16所示,加热空气供给部60从侧面观察时,形成为其下端缘成为相对加热空气供给部60的中心轴倾斜的状态。换言之,被设置为相对在将加热空气供给部60安装于收纳容器2B时的装置的中心轴,该加热空气供给部60的下端缘倾斜。

具体来说,加热空气供给部60内的主体壳体61具备在该主体壳体61的底板61p被直立设置的腿部件61r。该腿部件61r被设置为包围在底板61p设置的加热空气流入口61h,该腿部件61r被形成为大致筒状。该腿部件61r被设置为其中心轴与主体壳体61的中心轴同轴。进而,腿部件61r的下端缘61e被设置成以其相对中心轴倾斜的截面将圆筒切下后得到的状态。例如,腿部件61r的下端缘61e被形成为相对加热空气供给部60的中心轴倾斜5~20°程度。

(关于控制部)

另外,加热空气供给部60也与加热空气供给部10同样地,具备对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该控制部除了加热空气供给部10的控制部的功能之外,还具有以下的功能。

加热空气供给部60的控制部具备倾斜检测部。该倾斜检测部具有在加热空气供给部60的中心轴相对铅垂方向倾斜规定的倾斜角度以上时发送信号的功能。例如,具有在加热空气供给部60的中心轴相对铅垂方向倾斜5°以上时发送信号的功能。如上所述,若腿部件61r的下端缘61e相对加热空气供给部60的中心轴倾斜5~20°程度,则在以使腿部件61r的下端缘61e与地面相接的方式放置加热空气供给部60时,成为加热空气供给部60的中心轴相对铅垂方向倾斜5°以上的状态(如图18(B)所示)。因此,倾斜检测部发出加热空气供给部60倾斜的信号。

然后,加热空气供给部60的控制部具有在倾斜检测部发出加热空气供给部60倾斜的信号时,将气流形成单元72和加热单元73这两者或者一者的动作停止的动作停止功能。

若加热空气供给部60的控制部具有上述那样的功能,则在由加热空气供给部60进行的减容干燥操作结束后,将加热空气供给部60从收纳容器2B拆下,放置在地面等时,自动地使气流形成单元72和加热单元73的动作停止。也就是说,即使忘记停止气流形成单元72和加热单元73的动作,将加热空气供给部60从收纳容器2B拆下放置在地面等,也能够使气流形成单元72和/或加热单元73停止。将气流形成单元72、加热单元73在动作状态下放置在地面等时,可能会通过加热空气对地面进行加热。但是,通过在控制部设置上述功能,能够防止上述那样的问题产生。

另外,万一在上述功能没有停止的情况下,尤其会通过加热空气对被腿部件61r包围的部分持续进行加热。在此,若在腿部件61r的下端设置切口g,或者设置贯通孔,则能够将加热空气排出到外部,因此,能够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

另外,腿部件61r的下端缘61e的倾斜还可以向任意的方向倾斜。但是,在将加热空气供给部60配置成腿部件61r的下端缘61e与地面相接的状态下,从加热空气供给部60的重心穿过的铅垂线在地面等与由腿部件61r包围的空间的中心附近相交是所希望的。在设为上述那样的构成时,在将加热空气供给部60以腿部件61r的下端缘61e与地面相接的方式进行放置时,能够稳定地配置加热空气供给部60。

尤其是,在沿着腿部件61r的下端缘61e的倾斜方向,从上游侧开始,以机器收纳空间、排出空间这样的顺序排列时,能够提高将加热空气供给部60放置于地面等的情况下的稳定性。

另外,在腿部件61r的下端缘61e倾斜时,容易将其前端(即最下端,在图16(A)中为左下端)放入收纳容器2B内。也就是说,在将腿部件61r的下端缘61e放入收纳容器2B的开口,放下加热空气供给部60时,自然地调整姿势,以便加热空气供给部60的中心与收纳容器2B的中心对齐。因此,将加热空气供给部60设置于收纳容器2B的操作变得容易。

而且,若腿部件61r的下端缘61e倾斜,则在将其前端放入收纳容器2B的内表面与内置壳体50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中时,能够简单地将内置壳体50定位于规定的位置。也就是说,仅将加热空气供给部60放入收纳容器2B的开口,放下加热空气供给部60,就能够被腿部件61r的内表面引导,内置壳体50被收纳于腿部件61r的内部,被配置于规定的位置(例如,内置壳体50的中心轴与加热空气供给部60的中心轴(即收纳容器2B的中心轴))大致一致的位置。也就是说,即使不对固定内置壳体50进行定位而将其放入收纳容器2B,在以上述那样的方法将加热空气供给部60设置于收纳容器2B时,也能够自动地将内置壳体50配置于规定的位置。

另外,上述这样的腿部件61r在如上述的加热空气供给部60那样,被设置于加热单元73偏移后的位置的情况之外,也就是说,即使在如上述的加热空气供给部10那样的构造中也能够采用。

(盖板95)

在上述的加热空气供给部60的主体壳体61的底面61b设有盖板95。该盖板95形成得比内置壳体50的上端开口略小。而且,盖板95在被安装于主体壳体61的底面61b的状态下,被形成为其下端与内置壳体50的上端缘大致相同高度。另外,在盖板95中,在与加热空气流入口61h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用于使加热空气通过的贯通孔95h。

因此,即使在内置壳体50所收纳的被加热物的量较多,从内置壳体50的上端开口涌出更高的状态下,也能够防止被加热物从内置壳体50溢出。

(其他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

上述的加热空气供给部10、加热空气供给部60还可以单独地成为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如图10、图16所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在单独设置供被处理物放入的容器,在其开口设置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即,加热空气供给部10、加热空气供给部60)时,也能够使从减量减容处理装置供给的加热空气与容器内的被处理物接触。因此,能够通过加热空气对被处理物进行干燥。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需要设置供被处理物放入的专用的容器,因此,在事先设置供厨房垃圾等放入的容器,在该容器设置减量减容处理装置时,能够对被处理物进行干燥。也就是说,在处理被处理物时,不需要将被处理物转换到专用的容器中,因此,被处理物的加热干燥处理变得容易。

而且,减量减容处理装置没有设置用于放入被处理物的专用的容器,因此,能够使减量减容处理装置自身紧凑。这样,能够缩小收纳该减量减容处理装置的空间。例如,能够在收纳棚等仅保管仅由加热空气供给部10或加热空气供给部60构成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供被处理物放入的容器能够事先设置于水槽等。这样,与将加热空气供给部10或加热空气供给部60与容器这两者进行保管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保管空间。

另外,仅由加热空气供给部10或加热空气供给部60构成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成为使容器内的大部分的空气循环的构造,另外,成为从外部空气吸入一部分的空气的构造。因此,能够防止容器内的空气直接泄漏到外部。这样,即使被处理物产生厨房垃圾等的臭气,也能够防止臭气泄漏到外部。

另外,在容器的开口设置仅由加热空气供给部10或加热空气供给部60构成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的情况下,还可以设置将减量减容处理装置的外表面与容器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堵住的密封部件。在设置密封部件时,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容器内的空气泄漏到外部。

(其他的气流形成机构)

另外,还可以将上述的加热空气供给部10或加热空气供给部60的气流形成机构设置于其他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食品烘干机、食材烘干机及餐具烘干机等。在这种情况下,在设置了气流形成机构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等中,能够通过循环部使空气循环,能够通过从循环部的供给口吹出的气流,来对从吸引部的吸引流路内穿过并朝向收纳空间的外部空气的流动进行增速。这样,能够将设置了气流形成机构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等小型化,因此,能够减少减量减容处理装置等的噪音。

同样地,在设置了加热空气供给部10、加热空气供给部60那样的排出部时,能够使流入净化部件收纳空间的空气的流速减慢,因此,能够使空气在被净化部件收纳空间所收纳的净化部件整体通过。这样,能够有效地将净化部件应用到空气的净化,能够使由净化部件进行的除臭等的效率优良。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适合作为对厨房垃圾等具有水分的被处理物进行干燥处理的装置。

符号说明

1 减量减容处理装置

2 收纳容器

2h 收纳空间

10 加热空气供给部

20 循环部

21 循环流路

22 气流形成单元

23 加热单元

30 排出部

31 吸引流路

33 减速空间

34 净化部件收纳空间

35 净化部件

40 吸引部

41 吸引流路

51 内置壳体

60 加热空气供给部

70 循环部

71 循环流路

72 气流形成单元

73 加热单元

80 排出部

81 吸引流路

83 减速空间

84 净化部件收纳空间

85 净化部件

90 吸引部

91 吸引流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