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生化系统去氨氮能力的水处理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1807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剂,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提高生化系统去氨氮能力的水处理剂。



背景技术:

废水中的氨氮是水体富营养化和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完全的含氮污染物的任意排放会引起水中藻类及其他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并且氨氮会造成饮用水异味,增加自来水厂运行负荷;增加给水消毒和工业循环杀菌处理过程中的耗氯量;工业应用中,对某些金属,特别是铜具有腐蚀性;污水回用时,再生水中氨氮可促使输水管道和用水设备中微生物的繁殖,形成生物垢,堵塞管道和用水设备,并影响换热效率。

目前常见的水处理剂主要包括无机絮凝剂和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两大类。其中每种化学产品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当遇到有复杂的其他化学物质时就容易失效,而且使用化学产品后,在水中会留下化学残留物,容易对水体带来副作用甚至造成新的污染。因此具有生物分解性和安全性的水处理剂成为研究的热点。

废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和少部分无机物能够被微生物作为营养物质加以利用,使微生物获得需要的能量或者合成新的细胞,这些能够被微生物利用的物质称为底物。如果污水中的底物是可降解的,说明该污水能够采用生物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生物方法按净化原理可分为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由于活性污泥法研究充分,运行管理方便,经济成本适宜,因而在城市污水处理中普遍采用物理法与活性污泥法相结合。这种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的可行性,简称污水的可生化性。

向废水中加入强氧化剂能够使废水中的具有大分子链的有机物开环断链,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有机物,小分子有机物更有利于微生物的降解利用,对微生物降解起到关键的作用,有效的提高废水的可生化能力。而多数强氧化剂作为化学产品,在水中残留容易对水体带来副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生化系统去氨氮能力的水处理剂,其利用生物菌种对废水中的氨氮等有害物质进行分解,以提高废水的可生化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提高生化系统去氨氮能力的水处理剂,包括下述以重量份表示的组分:

所述营养物质包括维生素、氨基酸、蔗糖、乳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微生物以污水用的有机物质为食物,同时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在污水中本身的有机物质不足时,营养物质作为食物继续为微生物供给食物,进一步促进微生物的的生长,提高水体的净化效果,在污染物得到净化后,这些微生物会随污染物和营养物质的减少而减少直至消亡,转化为无害的碳水化合物,不容易对水体产生副作用,减少发生二次污染的情况发生;并且采用生物酶和微生物的结合,酶是由植物、动物、细菌、真菌及所有生命体自然产生且赖以生存的蛋白质,它是促进化学反应而不改变自身的催化剂,生物酶通过将污水中大分子有机物和无机物化小成方便微生物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大大提高了净化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营养物质还包括氯化钠。所述微生物包括嗜盐菌、异养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嗜盐菌在高盐浓度下仍具有较高的活性从而弥补异养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在高盐浓度下活性较低的缺陷,并且营养物质中加入氯化钠为嗜盐菌提供提高活性的环境,同时使异养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先具有较低的活性,使嗜盐菌先发挥作用,嗜盐菌将长链有机污染物降解为可生化性较高、且容易被微生物吸收的短链小分子物质,同时经过嗜盐菌对短链小分子物质和氨氮的吞噬作用,对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氨氮起到净化作用;在嗜盐菌发挥作用后,异养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继续发挥作用,吸收嗜盐菌降解出的短链小分子物质,并且对水体中的氨氮进行硝化和反硝化作用,降低氨氮浓度,加快了净化效率并且延长了净化时间,进一步提高水体中的污染物的可生化性。

作为优选,所述填料包括污泥。所述还填料包括硅藻土和纳米二氧化钛。

上述技术方案中,污泥、硅藻土和纳米二氧化钛均为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的非离子基材,纳米二氧化钛的表面效应有利于使生物酶和微生物分布均匀,并且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更加充足的载体空间。硅藻土具有多孔结构而能够作为纳米二氧化钛和微生物的载体,纳米二氧化钛化学稳定性高,无毒无污染不容易对水体产生二次污染,并且其在光照下容易产生具有强氧化作用的超氧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羟基自由基,能将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氨等多数有害有机物分解成短链的小分子物质甚至分解成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能够加快生物酶和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提高增加可生化性的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生物酶包括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脂肪酶。

本发明的优点是:

1、微生物会随污染物和营养物质的减少而减少直至消亡,转化为无害的碳水化合物,不容易对水体产生副作用,减少发生二次污染的情况发生;

2、生物酶、微生物以及促进新陈代谢的营养物质的结合,大大的提高对有害物质的分解效率,延长分解时间,有利于提高污染物的可生化性;

3、生物酶、微生物以及促进新陈代谢的营养物质的结合,降低微生物对生存条件的要求,并且采用嗜盐菌,增强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在更多不同环境中也能够发挥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制备方法仅仅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构思前提下对本发明制备方法的简单改进都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所有物质均为市售。

实施例一:

1、称量

填料:污泥20g、硅藻土45g、纳米二氧化钛10g;

生物酶:蛋白酶5g、淀粉酶6g、纤维素酶7g、脂肪酶8g;

微生物:嗜盐菌15g、异养硝化细菌10g、反硝化细菌10g;

营养物质:维生素10g、氨基酸20g、蔗糖20g、乳清20g、氯化钠15g;

2、微生物培养

将步骤1中称量好的嗜盐菌、异养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通过检测后,第一代的接种体被转移到经无菌处理的250升生物发酵器中在室温下进行二十四小时的生长,然后制成菌液备用;

3、混合

将步骤2中制得的菌液与步骤1中称量好的生物酶在容器中进行混合,充分混合后将营养物质与填料加入上述容器中,再次混合后制得提高生化系统去氨氮能力的水处理剂。

使用本实施例中的水处理剂在某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处理,将该水处理剂投入处理池中,依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对处理池的进水和出水水质检测,检测结果表示:进水中氨氮浓度为450mg/L,出水中氨氮浓度为15mg/L,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

实施例二:

1、称量

填料:污泥25g、硅藻土50g、纳米二氧化钛20g;

生物酶:蛋白酶7g、淀粉酶5g、纤维素酶6g、脂肪酶4g;

微生物:嗜盐菌14g、异养硝化细菌15g、反硝化细菌11g;

营养物质:维生素9g、氨基酸18g、蔗糖20g、乳清19g、氯化钠14g;

2、微生物培养

将步骤1中称量好的嗜盐菌、异养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通过检测后,第一代的接种体被转移到经无菌处理的250升生物发酵器中在室温下进行二十四小时的生长,然后制成菌液备用;

3、混合

将步骤2中制得的菌液与步骤1中称量好的生物酶在容器中进行混合,充分混合后将营养物质与填料加入上述容器中,再次混合后制得提高生化系统去氨氮能力的水处理剂。

使用本实施例中的水处理剂在某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处理,将该水处理剂投入处理池中,依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对处理池的进水和出水水质检测,检测结果表示:进水中氨氮浓度为500mg/L,出水中氨氮浓度为15mg/L,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

实施例三:

1、称量

填料:污泥35g、硅藻土58g、纳米二氧化钛20g;

生物酶:蛋白酶11g、淀粉酶9g、纤维素酶8g、脂肪酶7g;

微生物:嗜盐菌17g、异养硝化细菌8g、反硝化细菌8g;

营养物质:维生素7g、氨基酸30g、蔗糖25g、乳清28g、氯化钠10g;

2、微生物培养

将步骤1中称量好的嗜盐菌、异养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通过检测后,第一代的接种体被转移到经无菌处理的250升生物发酵器中在室温下进行二十四小时的生长,然后制成菌液备用;

3、混合

将步骤2中制得的菌液与步骤1中称量好的生物酶在容器中进行混合,充分混合后将营养物质与填料加入上述容器中,再次混合后制得提高生化系统去氨氮能力的水处理剂。

使用本实施例中的水处理剂在某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处理,将该水处理剂投入处理池中,依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对处理池的进水和出水水质检测,检测结果表示:进水中氨氮浓度为400mg/L,出水中氨氮浓度为15mg/L,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

实施例四:

1、称量

填料:污泥35g、硅藻土35g、纳米二氧化钛10g;

生物酶:蛋白酶5g、淀粉酶9g、纤维素酶8g、脂肪酶7g;

微生物:嗜盐菌15g、异养硝化细菌11g、反硝化细菌11g;

营养物质:维生素10g、氨基酸20g、蔗糖20g、乳清28g、氯化钠14g;

2、微生物培养

将步骤1中称量好的嗜盐菌、异养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通过检测后,第一代的接种体被转移到经无菌处理的250升生物发酵器中在室温下进行二十四小时的生长,然后制成菌液备用;

3、混合

将步骤2中制得的菌液与步骤1中称量好的生物酶在容器中进行混合,充分混合后将营养物质与填料加入上述容器中,再次混合后制得提高生化系统去氨氮能力的水处理剂。

使用本实施例中的水处理剂在某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处理,将该水处理剂投入处理池中,依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对处理池的进水和出水水质检测,检测结果表示:进水中氨氮浓度为480mg/L,出水中氨氮浓度为15mg/L,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

实施例五:

1、称量

填料:污泥25g、硅藻土40g、纳米二氧化钛20g;

生物酶:蛋白酶11g、淀粉酶9g、纤维素酶6g、脂肪酶4g;

微生物:嗜盐菌14g、异养硝化细菌8g、反硝化细菌15g;

营养物质:维生素9g、氨基酸30g、蔗糖20g、乳清19g、氯化钠10g;

2、微生物培养

将步骤1中称量好的嗜盐菌、异养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通过检测后,第一代的接种体被转移到经无菌处理的250升生物发酵器中在室温下进行二十四小时的生长,然后制成菌液备用;

3、混合

将步骤2中制得的菌液与步骤1中称量好的生物酶在容器中进行混合,充分混合后将营养物质与填料加入上述容器中,再次混合后制得提高生化系统去氨氮能力的水处理剂。

使用本实施例中的水处理剂在某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处理,将该水处理剂投入处理池中,依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对处理池的进水和出水水质检测,检测结果表示:进水中氨氮浓度为420mg/L,出水中氨氮浓度为15mg/L,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

实施例六:

1、称量

填料:污泥20g、硅藻土50g、纳米二氧化钛20g;

生物酶:蛋白酶7g、淀粉酶6g、纤维素酶7g、脂肪酶8g;

微生物:嗜盐菌17g、异养硝化细菌11g、反硝化细菌11g;

营养物质:维生素7g、氨基酸18g、蔗糖25g、乳清28g、氯化钠15g;

2、微生物培养

将步骤1中称量好的嗜盐菌、异养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通过检测后,第一代的接种体被转移到经无菌处理的250升生物发酵器中在室温下进行二十四小时的生长,然后制成菌液备用;

3、混合

将步骤2中制得的菌液与步骤1中称量好的生物酶在容器中进行混合,充分混合后将营养物质与填料加入上述容器中,再次混合后制得提高生化系统去氨氮能力的水处理剂。

使用本实施例中的水处理剂在某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处理,将该水处理剂投入处理池中,依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对处理池的进水和出水水质检测,检测结果表示:进水中氨氮浓度为440mg/L,出水中氨氮浓度为15mg/L,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