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泥热水解连续生产的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89678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污泥热水解生产的工艺,具体是一种污泥热水解连续生产的工艺。



背景技术:

污泥高温热水解是其中一种高效的污泥预处理技术。污泥高温热水解预处理工艺流程是以高含固的脱水污泥(含固率10%~20%)为对象,采用高温(155℃~170℃)、高压(~6bar)对污泥进行热水解和闪蒸处理,脱水污泥经高温、高压和压力瞬间释放,迫使污泥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使污泥中的胞外聚合物和大分子有机物发生水解,并破解污泥中微生物的细胞壁,强化物料的可生化性能,改善物料的流动性。污泥热水解主要用于(1)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降低污泥含水率;(2)提高污泥的厌氧消化性能,提高污泥厌氧消化的沼气产量,进一步降低沼渣的含水率,有利于厌氧消化后沼渣的资源化利用;(3)用于获取反硝化碳源,污泥热水解后的水解液中含有较丰富的挥发性脂肪酸,因此将污泥水解液作为碳源用于反硝化脱氮系统可以节约外加碳源的费用;(4)基于隐性生长的污泥减量。剩余污泥先经过细胞溶化处理,然后返回曝气池作为基质被其他微生物利用,这种基于细胞溶解产物的生长方式称为隐性生长。由于微生物的隐性生长,剩余的活性污泥量大大减少。另外,对含有重金属的污泥,经热水解后,污泥中的重金属主要存在于固相中,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迁移性较水解前有明显的降低,可大大降低重金属的危害性。

目前,污泥热水解技术工业化应用中多采用釜式序批次工艺,要实现连续化生产需多套装置并行,多列装置进料、出料需频繁切换,反应中温度频繁升温和降温,生产运行和最终水解效率波动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污泥热水解连续生产的工艺,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污泥热水解连续生产的工艺,包含以下步骤:

a、将脱水污泥与溶胞促进剂一起加入换热器中;

b、从换热器流出的污泥进入加热器中进行加热;

c、从加热器流出的污泥进入匀浆罐进行搅拌均匀;

d、对搅拌均匀后的污泥进行二次加热;

e、二次加热后的污泥进入反应釜中进行处理;

f、从反应釜中流出的污泥进入闪蒸罐进行处理,最终得到水解后的产品。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匀浆罐内温度保持在95℃,反应时间30~60min。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闪蒸罐压力保持在0.2mpa,平衡温度为12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增加了高效换热器和加热器,解决了物料在连续输送过程中升温升压的问题,调整生产操作方法解决了物料在反应釜中压力、温度、停留时间不变,同时保证物料先进先出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一种实现污泥热水解连续化生产的工艺,该工艺需增加一套高效换热器,用以热水解液给冷泥加热,同时使水解液温度降到适宜的输送温度。需增加两套高效加热器,用以对物料加热使物料达到需要的反应温度和压力。增加一套增压泵,保证反应釜在稳定反应压力下物料的连续输入。

上述污泥热水解单元按常理至少应依次包括包括污泥浆化、污泥热水解、污泥泄压闪蒸。

本发明适用任何含有污泥热水解单元的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如污泥热水解+污泥厌氧消化单元、污泥热水解+污泥压滤单元、污泥热水解+污泥好氧单元。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试验的污泥为污水处理厂经离心脱水后的污泥,污泥的理化性质为:

含固率17.8%

scod4129.6mg/l

粘度65000cp

污泥采用连续污泥热水解工艺进行处理,反应主流程包括污泥浆化、污泥热水解、污泥泄压闪蒸。反应流程如图1所示。

浆化罐内温度保持在95℃,反应时间30~60min;污泥热水解过程中,使其温度升至165℃,压力0.6mpa,热水解反应约30~45min;闪蒸过程中,闪蒸罐压力保持在0.2mpa,平衡温度为120℃。

试验反应器处理量为100l/小时。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泥热水解连续生产的工艺,该工艺需增加一套高效换热器,用以热水解液给冷泥加热,同时使水解液温度降到适宜的输送温度。需增加两套高效加热器,用以对物料加热使物料达到需要的反应温度和压力。增加一套增压泵,保证反应釜在稳定反应压力下物料的连续输入,本发明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增加了高效换热器和加热器,解决了物料在连续输送过程中升温升压的问题,调整生产操作方法解决了物料在反应釜中压力、温度、停留时间不变,同时保证物料先进先出的技术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王健;王晓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利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8.15
技术公布日:2017.12.0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