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善河湖污染底泥沉降性能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88362发布日期:2018-06-02 05:58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善河湖污染底泥沉降性能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河湖污染底泥工业化处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改善河湖污染底泥沉降性能的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河湖污染底泥工业化处置系统对底泥的处置通常是经沉砂处理后直接进入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实践表明该方法对含泥量较高的泥浆沉降效果较差,尤其是在连续运行时沉淀池出水含泥量较高,不利于后续的水质净化。

混凝/絮凝技术促进污泥脱稳凝聚,改善沉降性能方面应用广泛,常用的混凝方式包括搅拌器强制搅拌。根据室外给排水设计手册要求,搅拌器桨叶距池壁的距离不大于0.25m,若单纯使用该方法,当池壁宽度较大时,要达到足够的搅拌强度对桨叶直径要求较高,需配备的电机功率、尺寸较大,安装麻烦,后期检修困难。

由于沉砂池溢流泥浆具备一定的初动能和位置势能,随着泥浆的下跌,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通过消能作用将动能转化为内能,则可强化泥浆内部的相互作用,达到强化混合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原有沉砂池溢流泥浆收集池改造混凝池,PAC与泥浆能充分混合的新型混凝/絮凝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改善河湖污染底泥沉降性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池包括集泥槽、PAC投加管、弧形挡板、螺旋推进器,所述集泥槽沿混凝池四周布置,所述弧形挡板位于所述集泥槽下方,所述螺旋推进器位于混凝池池底,所述PAC管位于所述集泥槽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集泥槽包括槽底开孔区和槽底封闭区,所述槽底开孔区位于沉砂池溢流区对面,用于排放收集的沉砂池溢流泥浆,所述槽底封闭区位于沉砂池溢流区下方及相邻池壁,用于形成预混合区。

进一步地,所述PAC投加管沿沉砂池溢流区布置,位于所述集泥槽顶端,底部开设数个孔口用于实现多点加药,投加的PAC与泥浆在所述槽底封闭区进行预混合,然后流向所述槽底开孔区。

进一步地,所述弧形挡板轴线位于所述集泥槽槽底开孔区正下方,正对所述集泥槽槽底轴线,用于反弹已经与PAC预混合的从所述集泥槽孔口排出的具有一定流速的泥浆,借助反弹时的碰撞消能作用实现泥浆与PAC的强化混合。

进一步地,所述螺旋推进器为四桨叶结构,通过钢支架固定在所述混凝池池底,沿排泥方向产生推流作用,用于形成PAC与泥浆的二次强化混合。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

(1)利用沉砂池原有的溢流泥浆收集池进行混凝池改造,不需单独设置混凝池,建造成本低,速度快,便于发挥改造效能。

(2)PAC采用多点注入方式,在预混合区与泥浆即可进行初步的混合。

(3)采用具有一定动能的泥浆下落过程中与挡板产生的冲击碰撞来进行泥浆与PAC的强化混合,充分利用泥浆本身的动能;

(4)利用混凝池底部螺旋推进器的推流作用对泥浆与PAC进行二次强化混合,同时调整泥浆流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混凝池等效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PAC投加管的孔口分布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PAC投加管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絮凝池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混凝池 23 挡流墙

11 拦污栅 24 排泥管

12 集泥槽 25 泥浆泵

13 弧形挡板 31 Ⅰ号输泥管

14 集泥槽孔口 32 Ⅱ号输泥管

15 螺旋推进器 4 投药系统

2 絮凝区 41 PAC溶解投加系统

21 桨板 42 PAM溶解投加系统

22 桨板支架 43 PAC投加管

431 孔口。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改善河湖污染底泥沉降性能的装置包括混凝池1、絮凝池2、输泥管3和加药系统4,所述混凝池1在沉砂池原有溢流泥浆收集池基础上进行改造,所述絮凝池2为网格形机械搅拌池,包括搅拌强度分为强中弱三级,所述加药系统包括PAC溶解投加系统41、PAM溶解投加系统42。

请参照图2,进一步地,所述混凝池1包括集泥槽12、弧形挡板13、螺旋推进器15,所述集泥槽12设置在所述混凝池1池壁上,部分槽底开孔,所述弧形挡板13设置在所述集泥槽12下方,所述螺旋推进器15布置在所述混凝池1池底,所述PAC投加管13沿原沉砂池溢流区布置,位于所述集泥槽12顶部。

在具体实施例中,原沉砂池处理能力为Qm3/h,溢流泥浆收集池长Lm,宽Bm。所述集泥槽12沿沉砂池泥浆收集池池壁布置,包括封闭区121和开孔区122,所述封闭区121沿沉砂池溢流区池壁及相邻池壁布置,所述开孔区122沿沉砂池溢流区对面池壁布置,具体设计如下:所述集泥槽12断面尺寸0.3×0.3m,所述设计泥浆从孔口排出的平均流速1m/s,孔口总面积为m2,尺寸0.1×0.1m,孔口位于所述开孔区122中心区域,孔口轴线与所述开孔区122轴线重合,孔口个数个,孔口中心间距m;

所述弧形挡板13为铸铁材质,布置在距所述开孔区122槽底0.2-0.3m处,挡板断面宽度0.4m,起拱度为0.1m;所述螺旋推进器15位于所述混凝池1池底轴线位置,采用四叶桨形式,桨叶直径m。

请参照图2、图3、图4,进一步地,所述PAC溶解投加系统41包括PAC投加管43,所述PAC投加管43沿沉砂池溢流区池壁顶端布置,在管底靠所述集泥槽12一侧开若干个圆形孔口,孔口圆心与所述PAC投加管43圆心连线与水平线夹角45°。

在具体实施例中,PAC配制浓度w=10%,投药量ρ=200-500mg/L,管内流速v=1m/s,

则PAC溶液流量m3/h,管径m,在所述PAC投加管43上开设N2个(根据PAC投加管长度确定,一般取5-10)孔口,孔口中心点间距m,孔口直径m。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