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混凝沉淀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91488发布日期:2018-07-07 18:25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体化混凝沉淀器。



背景技术:

目前,工业污水处理的大体工艺是采用“物理预处理+生物处理”,其中,物理处理中,加药混凝沉淀是常用方法。常规的混凝沉淀器的设计是分为:加药混凝和沉淀两个阶段,加药混凝又分为:絮凝阶段和助凝阶段。工业污水在絮凝阶段与药剂发生絮凝反应形成细小矾花,在助凝阶段,污水中絮凝好的细小矾花在助凝剂的作用下形成大块的矾花。污水经过加药混凝形成大块的矾花的后经过管道输送至沉淀池进行自然沉淀,实现泥水分离。这种常规的加药混凝沉淀方法,常采用钢结构一体化设备来实现。这种常规的钢结构一体化混凝沉淀器存在以下缺点:一是占地面积大。混凝反应和沉淀两个阶段,在不同反应池实现;二是絮凝好的污泥在进入沉淀池前,容易受外力影响,是絮凝体发生解体,使之出水变差;三是部分絮凝沉淀物容易在混凝反应区域沉积,需要定期对混凝反应区进行清洗,增加污水处理人员的工作量;四是混凝区域需要两台搅拌机,能耗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体化混凝沉淀器,能够在一个池子内完成混凝反应和沉淀两个阶段的新型一体化混凝沉淀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反应室、集泥斗、出水堰、导流筒、搅拌机,所述反应室顶部开口,开口处固定连接有顶盖,反应室底部外侧固接有支撑架,反应室底部固接有所述集泥斗,集泥斗与反应室连通,集泥斗底部设置有排泥口,反应室上部固接有所述出水堰,所述导流筒顶部密封且固接于出水堰底部中心,导流筒底部位于反应室下部,反应室侧壁上部还设置有进水口,进水口通过进水管与导流筒上部连通,所述进水管与反应室侧壁之间固接有第一加药管,导流筒中部与反应室侧壁之间固接有第二加药管,所述搅拌机设置于顶盖外侧,搅拌机的搅拌轴穿过顶盖和出水堰设置于导流筒内部并与导流筒同轴,所述搅拌轴的外圆周面上分别固接有上层桨叶、下层桨叶,所述上层桨叶位于导流筒上部,所述下层桨叶位于导流筒中部。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筒底部内壁还固定连接有十字隔板。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筒底部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有反射板,所述反射板为倒漏斗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筒外侧通过加强筋与反应室内壁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集泥斗为漏斗结构,所述排泥口内还设置有排泥阀。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

1.占地面积小,将常规的混凝、助凝两个反应区集合成一个中心混凝反应区,置于沉淀器中心位置,节省占地面积,比常规方法减少20%以上的占地面积。

2.絮凝好的污泥直接进入沉淀分离段,不受外力影响,避免絮凝体解体,影响出水水质,泥水分离效果优于常规方法。

3.减少排泥操作,本机只有集泥斗需要排泥,工作量少。

4.采用双层桨叶搅拌,能够提高混凝效率,减少一台搅拌机,降低能耗,比常规方法节约三分之一以上的能源。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实用新型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反应室;2.集泥斗;3.出水堰;4.导流筒;5.搅拌机;6.顶盖;7.支撑架;8.排泥口;9.排泥阀;10.进水口;11.进水管;12.第一加药管;13.第二加药管;14.搅拌轴;15.上层桨叶;16.下层桨叶;17.十字隔板;18.反射板;19.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下图1所示,一体化混凝沉淀器,包括反应室1、集泥斗2、出水堰3、导流筒4、搅拌机5,所述反应室1顶部开口,开口处固定连接有顶盖6,反应室1底部外侧固接有支撑架7,反应室1底部固接有所述集泥斗2,集泥斗2与反应室1连通,集泥斗2底部设置有排泥口8,所述排泥口8内还设置有排泥阀9,集泥斗2内收集反应室1底部沉淀的大块结实的矾花。打开排泥口8内的排泥阀9,即可排出集泥斗2内的沉淀物,而漏斗结构的集泥斗2更利于沉淀物的排出。

反应室1上部固接有所述出水堰3,所述导流筒4顶部密封且固接于出水堰3底部中心,导流筒4底部位于反应室1下部,反应室1侧壁上部还设置有进水口10,进水口10通过进水管11与导流筒4上部连通,待处理的污水从进水口10通过进水管11进入导流筒4内,在导流筒4内进行处理。

所述进水管11与反应室1侧壁之间固接有第一加药管12,通过第一加药管12向进水管11内加入絮凝剂,污水在进水管11内发生絮凝反应生成细小的矾花。

导流筒4中部与反应室1侧壁之间固接有第二加药管13,通过第二加药管13向导流筒4中部加入助凝剂,细小的矾花凝结成大块结实的矾花。

所述搅拌机5设置于顶盖6外侧,搅拌机5的搅拌轴14穿过顶盖6和出水堰3设置于导流筒4内部并与导流筒4同轴,所述搅拌轴14的外圆周面上分别固接有上层桨叶15、下层桨叶16,所述上层桨叶15位于导流筒4上部,所述下层桨叶16位于导流筒4中部。上层桨叶15的搅拌促进污水与絮凝剂发生反应生成细小的矾花,下层桨叶16的搅拌能够促进细小的矾花凝结成大块结实的矾花。采用一台搅拌机5设置双层搅拌桨叶,确保污水中的污染物能够与两种药剂充分反应,生成大块结实的絮状矾花,不仅能够提高混凝效率,减少一台搅拌机5,还能降低能耗。

导流筒4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有十字隔板17,导流筒4底部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有反射板18,所述反射板18为倒漏斗结构。十字隔板17能够使在搅拌机5作用下旋转的水流停止旋转,平稳地接触反射板18,絮凝好的污水经过反射板18消能后平稳地进入反应室1底部,再进行沉淀分离,能够快速高效地实现泥水分离。

所述导流筒4外侧通过加强筋19与反应室1内壁固定连接,加强筋19能够避免在导流筒4内发生紊流反应时,反应筒发生偏转,从而对整个设备带来损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本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从进水口10内注入污水,通过第一加药管12向进水管11内加入絮凝剂,在上层桨叶15的搅拌下,污水发生絮凝反应生成细小的矾花。通过第二加药管13向导流筒4中部加入助凝剂,在下层桨叶16的搅拌下,促进细小的矾花凝结成大块结实的矾花。十字隔板17稳定水流后,大块结实的矾花在重力的作用下下降,同时污水经过反射板18的反射,向反应室1底部散开。污泥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沉积到集泥斗2中,而清水上升至出水堰3,快速高效地实现泥水分离。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