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电池组自动除尘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314187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光伏电池组自动除尘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光伏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光伏电池组自动除尘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光伏电池的透光率接影响光电转换效率,因此如何除去光伏电池面板上的灰尘以及水雾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目前该领域存在许多除尘技术。
[0003]公开号为CN203991504U公开了一种太阳能电池板的主机控制多片级联除尘系统,包括多片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电池板上分别装置有玻璃保护层;太阳能电池板的一侧分别装置有驱动电机,玻璃保护层的下表面分别装置有多根平行的电极,电极的端部连接高压除尘模块,相邻的高压除尘模块间相互级联;高压除尘模块包括与电极连接的高压开关,高压开关电连接高压切换模块,高压切换模块通过高压供电模块供电;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端上连接有功率检测模块,功率检测模块连接数字处理与控制模块,数字处理与控制模块通过智能控制模块与所述高压切换模块连接,数字处理与控制模块连接主机。
[0004]上述方案缺点在于:只能调节电极两端的电压幅值,或短时间的断开,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同时电极处于长期导通状态会减少其使用寿命;且现有技术都难以在透明玻板的同一面布置3相及以上平行电极,因此,其除尘功能只能依靠二相平行电极完成,除尘能量不强,且无法去除大颗粒灰尘。

【发明内容】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光伏电池组自动除尘系统。能在透明玻板的同一面布置多相平行电极,提高其除尘能量,同时,能调节电极两端的电压幅值,通断频率和通断节奏,利用一组多相电源,对成千上万块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除尘控制。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具体方案如下;
[0007]—种光伏电池组自动除尘系统,包括M组光伏电池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相电源和多路转换开关;所述光伏电池组的迎光面设置有透明载体,该透明载体上布置有相互平行的A、C 二相电极,所述A相电极与C相电极呈梳齿状分布于透明载体的同一表面,A相电极与C相电极的梳齿开口相对,二者的梳齿相互平行且交替排布;在A相电极与C相电极的梳齿之间还排布有B相电极,该B相电极呈S型,B相电极的长边与所述A相电极、C相电极的梳齿平行#与平行电极的相数一致,平行电极通过多路转换开关与N相电源相连。
[0008]在A相电极与C相电极的梳齿之间还排布有D相电极或更多电极,该D相电极及更多电极与B相电极的布线方式一致,电极相数和为N。
[0009]通过给平行电极通电产生电场波,达到吹扫灰尘的目的,通过多路转换开关来控制平行电极的导通,可以节省电能,整个系统结构简单可靠。
[0010]所述透明载体或为光伏电池组自带的透明面板;
[0011]所述透明载体或为透明薄膜,该透明薄膜粘贴在所述光伏电池组的透明面板上;
[0012]所述透明载体或为透明的防尘罩,防尘罩覆盖在光伏电池上。
[0013]所述光伏电池组的迎光面还安装有振动电机,该振动电机固定在光伏电池组件表面的边框上。
[0014]给振动电机通电,通过振动电机带动大颗粒抖动,使其沿着光伏电池组的倾斜面运动,直至脱离光伏电池组表面。
[0015]平行电极中一相电极的电阻值大于其他相电极的电阻值。
[0016]当光伏电池透明面板上堆积有水雾时,单给该高电阻电极通电,由于其阻值较高类似于一根电阻丝,可以产生大量的热量蒸发干水雾达到去潮的效果,提高透明面板的光通过率。
[0017]所述平行电极彼此间的行间距相等。
[0018]设置有M个所述多路转换开关,每个多路转换开关控制一块光伏电池组上的N相平行电极,多路转换开关经控制器控制。
[0019]或设置有m个所述多路转换开关,多路转换开关经控制器控制,每个多路转换开关控制M/m块光伏电池组上的N相平行电极,m能被M整除。
[0020]设置M或m个多路转换开关可以使得每个多路转换开关的负载更加轻松。
[0021]本发明的显著效果:通过控制器来实现对转换开关的开断从而达到控制电极的通电状态,使整个光伏电池组系统中的电极轮流导通,而不是一直处于导通的状态,既节省了电能又提高了电极的寿命,同时还能到达去除水雾以及大颗粒灰尘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发明的系统框图;
[0023]图2防尘罩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是平行电极分布方式示意图;
[0025]图4是振动电机安装的示意图;
[0026]图5是振动电机工作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8]如图1所示:
[0029]—种光伏电池组自动除尘系统,包括多个光伏电池,每块光伏电池上的透明载体上都设置有平行电极,平行电极通过多路转换开关⑴与N相电源(3)相连,N与平行电极的相数一致。
[0030]透明载体可以是光伏电池的透明面板,或者是透明薄膜,或是透明的防尘罩如图2所示;透明薄膜直接贴在光伏电池的透明面板上,防尘罩则直接覆盖在光伏电池上方。
[0031]转换开关是一组场效应管,场效应管的通断由单片机控制。
[0032]透明面板为超白低铁玻璃面板。
[0033]电极为ITO电极或石墨烯电极。
[0034]电极的分布方式
[0035]如图3所示
[0036]相互平行的A、C 二相电极,所述A相电极与C相电极呈梳齿状分布于透明载体的同一表面,A相电极与C相电极的梳齿开口相对,二者的梳齿相互平行且交替排布;在A相电极与C相电极的梳齿之间还排布有B相电极,该B相电极呈S型,B相电极的长边与所述A相电极、C相电极的梳齿平行。在A相电极与C相电极的梳齿之间还排布有D相电极或更多电极,该D相电极及更多电极与B相电极的布线方式一致,电极相数和为N。
[0037]振动电机(5)安装方式
[0038]如图4、5所示;
[0039]振动电机(5)安装在光伏电池组件的表面边框(7)上,当振动电机(5)振动时,大颗粒灰(8)尘沿着箭头的方向抖动运动,直至脱离光伏电池组件表面(6)。
[0040]在本实施例中B相电极的电阻值较高是其他相电极阻值的5倍;
[0041]平行电极彼此间的行间距相等;
[0042]同时平行电极分布于所在透明载体的上表面或下表面。
[0043]透明面板的材料是超白低铁玻璃面板;
[0044]电极材料为ITO电极或石墨烯电极。
[0045]工作原理:当光伏电池组(4)透明面板上沉积有灰尘时,给平行电极和振动电机
(5)通电,电极之间便会形成一个均匀的电场波同时电机振动,对灰尘达到吹扫的效果同时振动带动灰尘沿图5中箭头所指方向运动,直至脱离光伏电池组件表面¢);当光伏电池组
(4)透明面板上沉积有水雾时,给B相电极通电,其余电极不通电,由于B相电极呈高电阻,所以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蒸发干面板上的水雾,达到祛除水雾的效果,电极与电源的通断通过单片机控制的场效应管来控制,使整个系统中的平行电极轮流导通,而不是一直处于导通状态,减少了能量消耗也提高了电极的使用寿命。
【主权项】
1.一种光伏电池组自动除尘系统,包括M组光伏电池组(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相电源(3)和多路转换开关(I);所述光伏电池组(4)的迎光面设置有透明载体,该透明载体上布置有相互平行的A、C 二相电极,所述A相电极与C相电极呈梳齿状分布于透明载体的同一表面,A相电极与C相电极的梳齿开口相对,二者的梳齿相互平行且交替排布;在A相电极与C相电极的梳齿之间还排布有B相电极,该B相电极呈S型,B相电极的长边与所述A相电极、C相电极的梳齿平行#与平行电极的相数一致,平行电极通过多路转换开关(I)与N相电源(3)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电池组自动除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载体或为光伏电池组(4)自带的透明面板; 所述透明载体或为透明薄膜,该透明薄膜粘贴在所述光伏电池组(4)的透明面板上; 所述透明载体或为透明的防尘罩,防尘罩覆盖在光伏电池上。3.根据权利要求1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电池组自动除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电池组(4)的迎光面还安装有振动电机(5),该振动电机(5)固定在光伏电池组件表面(6)的边框(7)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电池组自动除尘系统,其特征在于:在A相电极与C相电极的梳齿之间还排布有D相电极或更多电极,该D相电极及更多电极与B相电极的布线方式一致,电极相数和为N。5.根据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电池组自动除尘系统,其特征在于:平行电极中一相电极的电阻值大于其他相电极的电阻值。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电池组自动除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行电极彼此间的行间距相等。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电池组自动除尘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有M个所述多路转换开关(1),每个多路转换开关(I)控制一块光伏电池组(4)上的N相平行电极,多路转换开关(I)经控制器(2)控制。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电池组自动除尘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有m个所述多路转换开关(I),多路转换开关(I)经控制器(2)控制,每个多路转换开关(I)控制M/m块光伏电池组⑷上的N相平行电极,m能被M整除。
【专利摘要】发明公开了一种光伏电池组自动除尘系统,包括M组光伏电池组(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相电源(3)和多路转换开关(1);所述光伏电池组(4)设置有N相平行电极除尘装置,N相平行电极除尘装置通过多路转换开关(1)与N相电源(3)相连。本发明的效果在于:通过控制器来实现对转换开关的开断从而达到控制电极的通电状态,使整个光伏电池组系统中的电极轮流导通,而不是一直处于导通的状态,既节省了电能又提高了电极的寿命,同时还能到达去除水雾以及大颗粒灰尘的效果。
【IPC分类】H02S40/10, B08B13/00, F26B23/06, B08B7/04, B08B7/02, B08B5/02
【公开号】CN105032850
【申请号】CN201510367301
【发明人】董志明, 吴云君, 周学斌, 曾建奎, 向李娟
【申请人】重庆科技学院
【公开日】2015年11月11日
【申请日】2015年6月2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