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池浮渣收集分离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46470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生物池浮渣收集分离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污水厂生物池浮渣收集分离系统,属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污水处理厂生物池是活性污泥法核心处理设施,活性污泥法的变型很多,其基本模式为好氧系统,反应池中须鼓入空气,使混合液出水溶解氧保持2mg/L左右,以满足好氧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需要。为避免粗大物质及浮渣对后续生物处理系统的干扰,生物池前必须设预处理设施,包括粗、细格栅,沉砂池等。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大量在预处理阶段未处理掉的浮渣会以水为载体,自流进入生物池。由于生物池底部曝气器的作用,空气自下而上搅动活性污泥,并随水流在池内流动,部分污泥与浮于水面的浮渣混合粘结在一起,汇聚于生物池缺氧段死角。当其未能及时排除时,易导致浮渣与活性污泥的混合物在缺氧段呈现区域性分布,漂浮于生物池池面,不仅影响池面感观,产生恶臭,而且影响生物池内微生物的降解作用,降低污水的处理效果。此外,浮渣进入生物池会加速设备的磨损,甚至造成故障。
[0003]而工程上生物池内一般不设浮渣分离装置,日常运行当中通常采用人工清捞,其效率低,效果差,也影响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浮渣收集分离装置,以提升生物池内污水的降解效果,减少设备的不必要损坏,提高劳动效率,保障污水处理设施设备的有效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及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首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物池浮渣收集分离系统,通过自动收集、分离来系统解决因生物池缺氧段池面浮渣与部分污泥混合粘结,局部汇聚产生各种不良影响的技术问题。
[0005]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0006]本实用新型的生物池浮渣收集分离系统,包括集渣装置、吸渣栗和浮渣分离器,所述集渣装置、吸渣栗和浮渣分离器通过管路依次相连通。
[0007]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集渣装置包括集渣顶盖、集渣缓冲腔、浮力调整腔、吸渣口、支撑杆、排渣管,所述集渣顶盖与集渣缓冲腔通过所述支撑杆连接,所述集渣顶盖与集渣缓冲腔之间设置有浮力调整腔,所述吸渣口设置于集渣缓冲腔上,所述排渣管的一端与集渣缓冲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吸渣栗连通。
[0008]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浮力调整腔设有浮力材料。
[0009]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集渣顶盖上设有配重注水口,所述配重注水口与浮力调整腔连通。
[0010]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集渣缓冲腔侧面的上部设有吸渣口,所述吸渣口至少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吸渣口对称设置于集渣缓冲腔侧壁上,所述吸渣口开口朝上。
[0011]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支撑杆通过螺纹将所述集渣顶盖、集渣缓冲腔可拆卸式连接在一起。
[0012]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是:
[0013]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简单合理、适用性强,自动一体化运行,并能降低生物池浮渣量的生物池浮渣收集分离系统,对于净化水质,提高生物池处理污水的能力具有较大帮助。
[0014]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水厂生物池浮渣收集分离系统,对于降低劳动成本,保护操作人员身体健康,减少不必要的设备磨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生物池浮渣收集分离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生物池浮渣收集分离系统运行时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生物池浮渣收集分离系统集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生物池浮渣收集分离系统集渣装置的俯视图。
[0019]附图标记:
[0020]1.集渣顶盖,2.浮力调整腔,3.集渣缓冲腔,4.吸渣口,5.配重注水口,6.支撑杆,
7.排渣管,8.吸渣栗,9.浮渣分离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2]实施例一
[0023]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厂生物池浮渣收集分离系统包括集渣顶盖1、浮力调整腔2、集渣缓冲腔3、吸渣口 4、支撑杆6、排渣管7、吸渣栗8、浮渣分离器9,支撑杆6的两端具有螺纹,集渣顶盖I与集渣缓冲腔3通过支撑杆6连接在一起,并且通过拆卸支撑杆6能够使集渣顶盖I与集渣缓冲腔3分离开来,浮力调整腔2设置于集渣顶盖I与集渣缓冲腔3之间,并通过调整支撑杆6来使得浮力调整腔2被压紧在集渣顶盖I与集渣缓冲腔3之间,吸渣口 4设置于集渣缓冲器3上,本实施例中,吸渣口 4设置于集渣缓冲器3侧壁上部,并且吸渣口 4开口向上,吸渣口 4为两个,两个吸渣口 4对称设置于集渣缓冲腔3的侧壁上,便于快速吸收池面浮渣,吸渣口 4的开口一般要尽量大,以扩大集渣范围,提高集渣效率,本实施例中,吸渣口 4的水平开口为集渣缓冲腔3圆周的三分之二,吸渣栗8通过排渣管7与集渣缓冲腔3相连通,浮渣分离器9通过管路与吸渣栗8相连通。
[0024]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拆卸所述连接杆6可填充或调整浮力材料。浮力材料为泡沫塑料制品或内部充气的塑料制品等。
[0025]实施例二
[0026]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厂生物池浮渣收集分离系统包括集渣顶盖1、浮力调整腔2、集渣缓冲腔3、吸渣口 4、配重注水口 5、支撑杆6、排渣管7、吸渣栗8、浮渣分离器9,支撑杆6的两端具有螺纹,集渣顶盖I与集渣缓冲腔3通过支撑杆6连接在一起,并且通过拆卸支撑杆6能够使集渣顶盖I与集渣缓冲腔3分离开来,浮力调整腔2设置于集渣顶盖I与集渣缓冲腔3之间,并通过调整支撑杆6来使得浮力调整腔2被压紧在集渣顶盖I与集渣缓冲腔3之间,吸渣口 4设置于集渣缓冲器3上,本实施例中,吸渣口 4设置于集渣缓冲器3侧壁上部,并且吸渣口 4开口向上,吸渣口 4为两个,两个吸渣口 4对称设置于集渣缓冲腔3的侧壁上,便于吸收池面浮渣,吸渣口 4的开口一般要尽量大,以扩大集渣范围,提高集渣效率,本实施例中,吸渣口 4的水平开口为集渣缓冲腔3圆周的三分之二,吸渣栗8通过排渣管7与集渣缓冲腔3相连通,浮渣分离器9通过管路与吸渣栗8相连通。
[002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集渣顶盖I上设有配重注水口5,所述配重注水口5与浮力调整腔2连通,同时配重注水口 5上设有密封盖。
[0028]使用时,将装置集渣部分置于生物池浮渣较多处,从配重注水口5注水至装置所述吸渣口 4淹没于水下2?5cm,开启所述吸渣栗8及所述浮渣分离器9。在所述吸渣栗8的作用下,装置附近浮渣携带生物池部分悬浮污泥从所述吸渣口 4 一起进入所述集渣缓冲腔内部,再通过所述排渣管7及吸渣栗8进入浮渣分离器9,引导至相关处理单元进一步处理。
[002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简单合理、适用性强,自动一体化运行,并能降低生物池浮渣量的生物池浮渣收集分离系统,对于净化水质,提高生物池处理污水的能力具有较大帮助。同时对于降低劳动成本,保护操作人员身体健康,减少不必要的设备磨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0030]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生物池浮渣收集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渣装置、吸渣栗和浮渣分离器,所述集渣装置、吸渣栗和浮渣分离器通过管路依次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池浮渣收集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渣装置包括集渣顶盖、集渣缓冲腔、浮力调整腔、吸渣口、支撑杆、排渣管,所述集渣顶盖与集渣缓冲腔通过所述支撑杆连接,所述集渣顶盖与集渣缓冲腔之间设置有浮力调整腔,所述吸渣口设置于集渣缓冲腔上,所述排渣管的一端与集渣缓冲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吸渣栗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池浮渣收集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力调整腔设有浮力材料。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池浮渣收集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渣顶盖上设有配重注水口,所述配重注水口与浮力调整腔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池浮渣收集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渣缓冲腔侧面的上部设有吸渣口,所述吸渣口至少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吸渣口对称设置于集渣缓冲腔侧壁上,所述吸渣口开口朝上。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物池浮渣收集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通过螺纹将所述集渣顶盖、集渣缓冲腔可拆卸式连接在一起。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生物池浮渣收集分离系统,包括集渣装置、吸渣泵和浮渣分离器,所述集渣装置、吸渣泵和浮渣分离器通过管路依次相连通。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物池浮渣收集分离系统,能够有效降低生物池浮渣量,并且结构简单,降低劳动成本,保护操作人员身体健康,减少不必要的设备磨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IPC分类】C02F3/12
【公开号】CN205258122
【申请号】CN201521100272
【发明人】刘超, 蔡文雄, 袁莉, 储杰, 张玉, 王增伟, 陆丁伟
【申请人】上海友联竹园第一污水处理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5月25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