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色机及其换向阀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920658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调色机及其换向阀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换向阀装置,其阀体上的第一开口用于与色浆容器连通,第二开口用于与注入泵连通;阀芯枢接设置在阀体的内部阀腔内,阀芯上具有内部通道和第一注浆孔,内部通道与所述阀体的第二开口连通;第一注浆孔的一端与内部通道连通,其另一端设置于阀芯的外周表面上;阀体上的第三开口开设于内部阀腔的内壁上,第一通道连通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第四开口开设于阀体的下端面上,且与内部阀腔连通;第一注浆孔可随阀芯的转动切换工作位置,在第一注浆工作位置,第一注浆孔外露于第四开口;在非注浆工作位置,第一注浆孔与第三开口连通;通过结构优化,本方案可完全规避出浆口处出现色浆现象。在此基础上,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该换向阀装置的调色机。
【专利说明】调色机及其换向阀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涂料调色【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调色机及其换向阀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调色机是用来配制所需颜色的涂料(特别是乳胶漆)的配色设备,按照色浆注入方式的不同,现有的自动调色机主要分为两大类:逐个注入自动调色机和同时注入调色机。
[0003]其中,逐个注入式自动调色机或手动调色机,其色浆注入系统包括一组装有不同颜色的色浆桶(通常为16个)、每个色浆桶均通过一个三通换向阀连接相应的色浆定量注出泵,每个三通换向阀的入口与相应的色浆出浆口连通,实现色浆的定量注出。不同颜色的色浆分别装在相应的色浆桶内,以根据不同的调色需求实现相应色浆的注入。
[0004]请一并参见图1和图2,其中,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典型色浆注入系统的出浆口封堵状态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色浆注入系统的出浆状态示意图。
[0005]图中所示,三通换向阀10位于色浆桶20与活塞式定量给出泵30之间,在三通换向阀的正面下方安装有一出浆口 40,该出浆口 40的正下方由一封堵板50,用来封堵出浆口。如图1所示,位于初始位置的三通换向阀,使得活塞定量泵与色浆桶接通,且出浆口与活塞泵之间的通道关断。定量配色使用时,定量给出泵上的活塞杆及活塞被提升机构拉出一定的要求长度,色浆桶内的色浆即可按规定量进入活塞泵上的量筒内。接下来如图2所示,三通换向阀转动一定角度,使得定量泵与出浆口之间的通道接通,且关闭定量泵与色浆桶之间的通道。此时打开封堵板侧,活塞及活塞杆被向下移动一定的距离,定量泵内吸入的色浆即可由出浆口中注出。完成色浆定量注出后,操作机构复位三通换向阀,出浆口的封堵板重新封堵住出浆口即可。
[0006]受自身结构的限制,出浆口处的封堵板不能实现完全地密封,长时间不使用的话,沉积在出浆口处产生干结,另外,三通换向阀体的出浆口管路中以及三通换向阀的阀芯中的出浆孔处在不注出色浆的关闭状态时,由于色浆不能在这些位置流动,会产生一定的沉积或干结,影响正常或准确地定量注出色浆,甚至是产生堵塞,无法正常注出色浆。目前,为了解决上述定量色浆注出泵存在的色浆易在管路中沉积的问题,现有调色机通常进行管路回流处理,具体如图1所示,此时通过定量泵的抽拉,可使管路中的色浆从色浆桶中经各管路抽入定量泵,压下活塞杆后,再通过各管路打回到色浆桶中,实现色浆管路中的循环流动,防止色浆在管路中的沉积。显然,该方案尽管解决了管路中色浆干结的问题,但是无法解决出浆口处的色浆干结现象。
[0007]此外,上述泵的管路中还存在另一个问题。现有技术中,用于泵送色浆的泵均有一个共性特点,在泵的注出速度确定的基础上,如果要想提高色浆的注出效率,其出浆口的截面积需要足够大,从而保证色浆注出时较小的工作阻力。然而,受流体表面张力的影响,当调色需要较少量色浆时,色浆往往挂在较大截面积的出浆口,而不能实现少量色浆的注出。也就是说,较大截面积的出浆口无法保障少量色浆的注出精度。显然,小截面积的出浆口能够有效提高注出少量色浆时的精度,但将直接影响大量色浆的注出效率,且小截面积更容易广生堵塞。
[0008]有鉴于此,亟待另辟蹊径针对现有色浆注入系统的阀装置进行优化设计,以完全规避出浆口处的色浆干结现象。

【发明内容】

[0009]针对上述缺陷,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调色机的换向阀装置,通过结构优化可完全规避出浆口处出现色浆现象。在此基础上,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该换向阀装置的调色机。
[0010]本发明提供的换向阀装置,包括阀体和阀芯;其中,所述阀体具有内部阀腔及与所述内部阀腔连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用于与色浆容器连通,所述第二开口用于与注入泵连通;所述阀芯枢接设置在所述阀体的内部阀腔内,所述阀芯上具有内部通道和第一注浆孔,所述内部通道与所述阀体的第二开口连通;所述第一注浆孔的一端与所述内部通道连通,其另一端设置于所述阀芯的外周表面上;所述阀体上还具有第三开口、第一通道和第四开口,所述第三开口开设于所述内部阀腔的内壁上,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所述第四开口开设于所述阀体的下端面上,且与所述内部阀腔连通;所述第一注浆孔可随所述阀芯的转动切换工作位置,并配置成:在第一注浆工作位置,所述第一注浆孔外露于所述第四开口 ;在非注浆工作位置,所述第一注浆孔与所述第三开口连通。
[0011]优选地,所述阀芯上还具有第二注浆孔,所述第二注浆孔的一端与所述内部通道连通、另一端设置于所述阀芯的外周表面上;所述阀体上还具有:开设于所述内部阀腔的内壁上的第五开口,用于与色浆容器连通的第六开口,和连通所述第六开口和所述第五开口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二注浆孔可随所述阀芯的转动切换工作位置,并配置成:在第二注浆工作位置,所述第二注浆孔外露于所述第四开口 ;在非注浆工作位置,所述第二注浆孔与所述第五开口连通;所述第一注浆孔和第二注浆孔中,一者的通流面积大于另一者的通流面积。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六开口设置在所述阀体外部的连接凸台上,所述连接凸台上罩装设置有盖嘴,所述盖嘴具有用于与色浆容器连通的浆口部。
[0013]优选地,所述阀芯上还具有第二注浆孔,所述第二注浆孔的一端与所述内部通道连通、另一端设置于所述阀芯的外周表面上;所述阀体上还具有:开设于所述内部阀腔的内壁上的第五开口,和连通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五开口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二注浆孔可随所述阀芯的转动切换工作位置,并配置成:在第二注浆工作位置,所述第二注浆孔外露于所述第四开口 ;在非注浆工作位置,所述第二注浆孔与所述第五开口连通;所述第一注浆孔和第二注浆孔中,一者的通流面积大于另一者的通流面积。
[0014]优选地,所述第二开口开设于所述阀体的下表面上。
[0015]优选地,所述第一注浆孔和所述第二注浆孔对称设置所述阀芯的轴心线的两侧,且同轴设置。
[0016]优选地,所述阀芯的外周表面上开设有与所述阀体上第二开口连通的环形槽,且所述环形槽通过径向通孔与所述内部通道连通。
[0017]优选地,所述阀芯的内部通道的内侧端与所述阀体的内部阀腔连通,所述阀体的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内部阀腔连通。
[0018]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六开口设置在所述阀体的上表面。
[0019]优选地,所述阀芯的操作端伸出于所述阀体的前侧或后侧表面,且所述阀芯的操作端设置有扳手部件。
[0020]本发明提供的调色机,包括注入泵、色浆容器,和通过管路与所述注入泵和色浆容器连通的换向阀装置,所述换向阀装置具体如前所述。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换向阀能够有效解决调色机的出浆口处色浆干结现象,以及出浆管路内色浆沉积的问题。具体地,对于阀芯,其内部通道与阀体的第二开口连通,其第一注浆孔的一端与内部通道连通、另一端设置于阀芯的外周表面上;对于阀体,其内部阀腔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三开口,其第一通道连通与色浆容器连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阀体的下端面上开设有与内部阀腔连通的第四开口 ;工作过程中,第一注浆孔可随阀芯的转动切换工作位置,并配置成:在第一注浆工作位置,第一注浆孔外露于所述第四开口,即,注浆工作状态时,自注入泵输出的色浆经由阀体的第二开口进入阀芯的内部通道,经第一注浆孔实现色浆的定量注出;在非注浆工作位置,第一注浆孔与第三开口连通,显然,非注浆状态下的第一注浆孔不再暴露于空气中,一方面大大减轻了出浆口的色浆干结现象;同时,非注浆状态下的调色机不需要设置专用的封堵板,就能完全防止出浆口处的色浆干结,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性好的特点。此外,非注浆工作位置下的第一注浆孔可以与第三开口连通,使得第一注浆孔还可以作为内部回流操作的通路结构,回流通路为:注入泵一第二开口一阀芯内部通道一第一注浆孔一第三开口一第一通道一第一开口一色浆容器,由此,可根据实际需要在非注入状态下随时进行注入泵的吸入和沿原管路泵回,从而实现内部色浆回流操作,可进一步防止第一注浆孔及内部色浆通道的任意位置出现沉积。
[0022]在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中,在阀芯上还设置有第二注浆孔,与第二注浆孔相应地,阀体的内部阀腔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五开口及连通第五开口与色浆容器的第二通道,且两个注浆孔中一者的通流面积大于另一者的通流面积。也就是说,两个注浆孔的通流面积不同,可以根据当前色浆注入量的大小选择阀芯的注浆工作位置,大注入量时转动阀芯切换至大通流面积的注浆孔外露于阀体下方的第四开口处,以降低色浆的流出阻力,提高注入效率;而小注入量时转动阀芯切换至小通流面积的注浆孔外露于阀体下方的第四开口处,以避免色浆挂在注浆孔,确保小注入量的精度。具有较为优质的可操作性和机动灵活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典型色衆注入系统的出衆口封堵状态不意图;
[0024]图2为图1所示色浆注入系统的出浆状态示意图;
[0025]图3为第一实施例所述换向阀装置的装配爆炸示意图;
[0026]图4为第一实施例所述换向阀装置的俯视图;
[0027]图5为第一实施例所述换向阀装置的主视图;
[0028]图6为图4的F-F剖视图;
[0029]图7为图4的1-1剖视图;
[0030]图8为图5的D-D剖视图;[0031 ]图9为图5的C-C剖视图;
[0032]图10示出了第一实施例中非注浆状态下的阀芯与阀体之间的相关位置关系;
[0033]图11示出了第一实施例中第二注浆状态下的阀芯与阀体之间的相关位置关系;
[0034]图12为第二实施例所述换向阀装置的轴测示意图;
[0035]图13为图12中所示换向阀装置的装配爆炸示意图;
[0036]图14为图12的A向视图;
[0037]图15为图12的B向视图;
[0038]图16为图14的K-K剖视图;
[0039]图17为图15的J-J剖视图;
[0040]图18为图14的G-G剖视图;
[0041]图19示出了第二实施例中第二注浆状态下的阀芯与阀体之间的相关位置关系;
[0042]图20示出了第二实施例中非注浆状态下的阀芯与阀体之间的相关位置关系;
[0043]图21为第三实施例所述换向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4]图22为第四实施例所述换向阀装置的轴测示意图;
[0045]图23为图22中所示换向阀装置的装配爆炸示意图;
[0046]图24为图22的C向视图;
[0047]图25为图22的D向视图;
[0048]图26为图24的H-H剖视图;
[0049]图27为图25的L-L剖视图;
[0050]图28为图25的M-M剖视图;
[0051 ]图29为图24的N-N剖视图;
[0052]图30示出了第四实施例中第二注浆状态下的阀芯与阀体之间的相关位置关系;
[0053]图31示出了第四实施例中非注浆状态下的阀芯与阀体之间的相关位置关系;
[0054]图32为第五实施例所述换向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55]图33为第六实施例所述换向阀装置的轴测示意图;
[0056]图34为图33中所示换向阀装置的装配爆炸示意图;
[0057]图35为图33的E向视图;
[0058]图36为图33的F向视图;
[0059]图37为图36的0-0剖视图;
[0060]图38为图35的P-P剖视图;
[0061 ]图39为图36的Q-Q剖视图;
[0062]图40为图35的R-R剖视图;
[0063]图41示出了第六实施例中第二注浆状态下的阀芯与阀体之间的相关位置关系;
[0064]图42示出了第六实施例中非注浆状态下的阀芯与阀体之间的相关位置关系;
[0065]图43为第七实施例所述换向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66]图3 —图 43 中:
[0067]阀体11、内部阀腔111、第一开口 112、第二开口 113、第三开口 114、第一通道115、第四开口 116、第五开口 117、第二通道118、工艺封堵部件119、阀芯12、内部通道121、第一注浆孔122、第二注浆孔123 ;[0068]阀体21、内部阀腔211、第一开口 212、第二开口 213、第三开口 214、第一通道215、第四开口 216、第五开口 217、第二通道218、第六开口 219、阀芯22、内部通道221、第一注浆孔222、第二注浆孔223、盖嘴23、浆口部231 ;
[0069]阀体31、内部阀腔311、第一开口 312、第二开口 313、第三开口 314、第一通道315、第四开口 316、第五开口 317、第二通道318、第六开口 319、阀芯32、内部通道321、第一注浆孔322、第二注浆孔323、盖嘴33、浆口部331 ;
[0070]阀体41、内部阀腔411、第一开口 412、第二开口 413、第三开口 414、第一通道415、第四开口 416、第五开口 417、第二通道418、第六开口 419、阀芯42、内部通道421、第一注浆孔422、第二注浆孔423、环形槽424、径向通孔425、盖嘴43、浆口部431。
【具体实施方式】
[0071]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结构优化的换向阀装置,以完全规避调色机的出浆口处色浆干结现象,以及出浆管路内色浆沉积的问题。不失一般性,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不同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72]实施例一:
[0073]请参见图3、图4和图5,其中,图3为第一实施例所述换向阀装置的装配爆炸示意图,图4为第一实施例所述换向阀装置的俯视图,图5为第一实施例所述换向阀装置的主视图。
[0074]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换向阀装置的主要功能部件包括阀体11和阀芯12,其中,阀体11具有容置阀芯12的内部阀腔111,阀芯12枢接于内部阀腔中,以便于转动切换至不同的工作位置,建立不同的导通关系。阀体11上还开设有与内部阀腔31连通的第一开口112和第二开口 113,第一开口 112用于与色浆容器(图中未示出)连通,第二开口 113用于与注入泵(图中未示出)连通。为了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内部结构,请一并参见图6、图7、图8和图9 ;其中,图6为图4的F-F剖视图,图7为图4的1-1剖视图,图8为图5的D-D剖视图,图9为图5的C-C剖视图。
[0075]本方案中,阀芯12上具有内部通道121,该内部通道121与阀体11的第二开口 113连通,具体如图6所示,内部通道121的内侧端与阀体11的内部阀腔111连通,且阀体11的第二开口 113与内部阀腔111连通。可以理解的是,基于本领域现有技术,实现内部通道121与第二开口 113的连通关系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这在后面的实施例中也有进一步说明。
[0076]其中,阀芯12上还开设有第一注浆孔122,如图6和图9所示,第一注浆孔122的一端与内部通道121连通,其另一端设置于阀芯12的外周表面上。同时,阀体11上还具有第三开口 114,开设于内部阀腔111的内壁上;连通第一开口 112和第三开口 114的第一通道115设置于内部阀腔111的旁侧,并在阀体11的下端面上开设有第四开口 116,该第四开口 116与内部阀腔111连通,以便于露出注浆孔。
[0077]工作过程中,随着阀芯12的转动可切换第一注浆孔122的工作位置,在第一注浆工作位置,该第一注浆孔122外露于阀体11的第四开口 116,阀芯12的外周表面封堵阀体11的第三开口 114和第五开口 117。具体可参见图6和图9;此状态下,自注入泵输出的色浆经由阀体11的第二开口 113进入阀芯12的内部通道121,经第一注浆孔122实现色浆的定量注出。而在非注浆工作位置,具体如图10所示,该图示出了非注浆状态下的阀芯与阀体之间的相关位置关系,形成图10的剖切位置与图9的剖切位置相同,转动至非注浆工作位置的第一注浆孔122与第三开口 114连通。
[0078]与现有技术相比,作为出浆口的第一注浆孔122在非注浆状态下不再暴露于空气中,可大大减轻了出浆口的色浆干结现象;此外,非注浆工作位置下可以与第三开口 114连通的第一注浆孔122,能够作为内部回流操作的通路结构,回流通路为:注入泵一第二开口113—内部通道121—第一注浆孔122—第三开口 114一第一通道115—第一开口 112—色浆容器,这样,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进行注入泵的吸入和沿原管路泵回,实现内部色浆回流操作,可进一步防止第一注浆孔及内部色浆通道的任意位置出现沉积。
[0079]在上述核心设计构思的基础上,还可以提供两个不同通流面积的注浆孔。具体如图6、图9和图10所示,阀芯12上还具有第二注浆孔123,与第一注浆孔的连通关系相同,该第二注浆孔123的一端与内部通道121连通、另一端设置于阀芯12的外周表面上;相应地,阀体11上还具有开设于内部阀腔111的内壁上的第五开口 117,以便非注浆工作状态下与第二注浆孔123连通,且通过第二通道118连通第一开口 112和第五开口 117,图中所示的第二通道118与第一通道115对称设置于阀芯12的两侧。工作过程中,随着阀芯12的转动切换第二注浆孔123的工作位置,在第二注浆工作位置,该第二注浆孔123外露于第四开口,第一注浆孔122被阀体11的内部腔体111封堵,阀芯12的外周表面封堵阀体11的第三开口 114和第五开口 117。本方案中第一注浆孔122的通流面积小于第二注浆孔123的通流面积,由此可有效适应色浆注入量的变化,具体请一并参见图11,该图示出了第二注浆状态下的阀芯与阀体之间的相关位置关系,形成图11的剖切位置与图9和图10的剖切位置相同。
[0080]如图10所示,在非注浆工作位置,第二注浆孔123与第五开口 117连通;同样地,此状态下的第二注浆孔123也能够作为内部回流操作的通路结构,回流通路为:注入泵一第二开口 113—内部通道121—第二注衆孔123—第五开口 117—第二通道118—第一开口112—色浆容器,该回流通路与基于第一注浆孔323所在的回流通路构成并联关系,工作原理相同,不再赘述。优选地,第一注浆孔122和第二注浆孔123对称设置在阀芯12的轴心线的两侧,且同轴设置,如此设置,可以提高加工工艺性及操作便利性。
[0081]本方案中阀体11上用于连通注入泵的第二开口 113开设于阀体11的上表面,SP注入泵上置;阀芯12的操作端伸出于阀体的前侧,且阀芯12的操作端设置有扳手部件,以便于手动转动阀芯,显然,阀芯12的转动操作不局限于图中所示的手动结构,根据需要也可以采用电机及传动机构等进行自动操作;与扳手部件相对地,用于色浆容器连通的第一开口 112开设于阀体11的后侧表面。此外,在阀芯12与阀体11内部阀腔111之间可以设置密封件,以建立良好的密封关系,由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现有技术可以实现,故本文不再赘述。
[0082]另外,图中所示的第一开口 321与第一通道115和第二通道118分别位于不同的高度,故,通过两个斜向设置的内部通道分别建立第一开口 321与第一通道115,以及第一开口 321与第二通道118之间的连通。显然,第一实施例需要自阀体11的外侧施钻,才能加工形成内部通道,同时需要在六个孔外端安装工艺封堵部件119,以便于满足换向阀的工作机能。[0083]相比较而言,过多的封堵部件直接影响到整个换向阀的工艺性及工作稳定性。为此可作进一步优化,具体请参见第二实施例所述换向阀。
[0084]实施例二:
[0085]请参见图12、图13、图14和图15,其中,图12为第二实施例所述换向阀装置的轴测示意图,图13为图12中所示换向阀装置的装配爆炸示意图,图14为图12的A向视图,图15为图12的B向视图。
[0086]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基本工作原理完全相同。阀体21具有容置阀芯22的内部阀腔211,阀芯22枢接于内部阀腔中,以建立不同的导通关系。阀体21上还开设有与内部阀腔211连通的第一开口 212、第二开口 213和第六开口 219,其中,第一开口 212和第六开口 219分别用于与色浆容器(图中未示出)连通,第二开口 213用于与注入泵(图中未示出)连通。为了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内部结构,请一并参见图16、图17和图18;其中,图16为图14的K-K剖视图,图17为图15的J-J剖视图,图18为图14的G-G剖视图。
[0087]其中,阀芯22上具有内部通道221,该内部通道221与阀体21的第二开口 213连通,具体如图18所示,内部通道221的内侧端与阀体21的内部阀腔211连通,且阀体21的第二开口 213与内部阀腔211连通。
[0088]其中,阀芯22上还开设有第一注浆孔222和第二注浆孔223,如图18所示,第一注浆孔222和第二注浆孔223的一端均与内部通道221连通,且另一端均设置于阀芯22的外周表面上。同时,阀体21上还具有第三开口 214和第五开口 217,均开设于内部阀腔211的内壁上,具体如图17所示;其中,连通第一开口 212和第三开口 214的第一通道215,以及连通第六开口 219和第五开口 217的第二通道218,对称设置于阀芯22的两侧。另外,在阀体21的下端面上开设有第四开口 216,该第四开口 216与内部阀腔211连通,以便于露出注浆孔。同样地,第一注浆孔212的通流面积小于第二注浆孔213的通流面积。
[0089]本方案中,第一开口 212和第六开口 219设置在阀体21外部的连接凸台上,该连接凸台上罩装设置有盖嘴23,第一开口 212和第六开口 219通过盖嘴23上的浆口部231与色浆容器连通。相比于第一实施例,本方案有效减少了封堵部件的使用,具有较佳的工艺性、工作稳定性。
[0090]工作过程中,随着阀芯22的转动可切换两个注浆孔的工作位置,在第一注浆工作位置,第一注浆孔222外露于阀体21的第四开口 216,具体可参见图18 ;此状态下可实现小注入量的操作。在第二注浆工作位置,第二注浆孔223外露于第四开口 216,请一并参见图19,该图示出了第二注浆状态下的阀芯与阀体之间的相关位置关系。而在非注浆工作位置,具体如图20所示,该图示出了非注浆状态下的阀芯与阀体之间的相关位置关系,转动至非注浆工作位置的第一注浆孔222与第三开口 214连通、第二注浆孔223与第五开口 217连通,从而形成两并联回流通路。形成图19和图20的剖切位置与图18的剖切位置相同。
[0091]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本实施例中用于连通注入泵的第二开口也设置在阀体的上表面上。当系统中存在非正常形成气体时,气体将与色浆一并吸入注入泵中,并根据需要进行定量注出,显然上述气体的存在直接影响注入精度。为此可针对该可能作进一步改进设计,具体请参见第三实施例所述换向阀。
[0092]实施例三:
[0093]请参见图21,该为本实施例所述换向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0094]除第二开口的设置位置外,本实施例所述换向阀装置的构成及连接关系与第二实施例完全相同,故具体结构细节请参考第二实施例。
[0095]为清楚示出本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之间的区别联系,本实施附图中采用相同的标记标示所描述的相应构件及结构。如图所示,本方案中用于与注入泵(双点划线示出)连通的第二开口 213开设于阀体21的下表面上,相应地注入泵与阀体21连通的浆口朝向上方,这样,当系统内存在气体时,气体将上移至注入泵顶部,从而可以在正式注入之前进行预排气处理,从而大大提高了调色机的注入精度。
[0096]显然,前述三个实施例所述换向阀装置的用于与色浆容器连通的开口,均设置在与扳手部件相对侧的阀体外表面上。根据不同调色机相关装配结构的要求,色浆容器的连通开口需要设置在阀体的上表面。具体请参见第四、五实施例。
[0097]实施例四:
[0098]请参见图22、图23、图24和图25,其中,图22为第四实施例所述换向阀装置的轴测示意图,图23为图22中所示换向阀装置的装配爆炸示意图,图24为图22的C向视图,图25为图22的D向视图。
[0099]如图所示,阀体31具有容置阀芯32的内部阀腔311,阀芯32枢接于内部阀腔中,以建立不同的导通关系。阀体31上还开设有与内部阀腔311连通的第一开口 312、第二开口 313和第六开口 319,其中,第一开口 312和第六开口 319均用于与色浆容器(图中未示出)连通,第二开口 313用于与注入泵(图中未示出)连通。为了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内部结构,请一并参见图26、图27、图28和图29 ;其中,图26为图24的H-H剖视图,图27为图25的L-L剖视图,图28为图25的M-M剖视图,图29为图24的N-N剖视图。
[0100]本方案中,用于连通色浆容器的第一开口 312和第六开口 319设置在阀体31的上表面。
[0101]其中,阀芯32上具有内部通道321,该内部通道321与阀体31的第二开口 313连通,具体如图26和图29所示,内部通道321的内侧端与阀体31的内部阀腔311连通,且阀体31的第二开口 313与内部阀腔311连通。
[0102]其中,阀芯32上还开设有第一注浆孔322和第二注浆孔323,如图28和图29所示,第一注浆孔322和第二注浆孔323的一端均与内部通道321连通,且另一端均设置于阀芯32的外周表面上。同时,阀体31上还具有第三开口 314和第五开口 317,均开设于内部阀腔311的内壁上,具体如图26和图28所示;其中,连通第一开口 312和第三开口 314的第一通道315,以及连通第六开口 319和第五开口 317的第二通道318,对称设置于阀芯32的两侧。另外,在阀体31的下端面上开设有第四开口 316,该第四开口 316与内部阀腔311连通,以便于露出注浆孔。同样地,第一注浆孔312的通流面积小于第二注浆孔313的通流面积。
[0103]同样地,第一开口 312和第六开口 319设置在阀体31上部的连接凸台上,该连接凸台上罩装设置有盖嘴33,第一开口 312和第六开口 319通过盖嘴33上的浆口部331与色浆容器连通。
[0104]工作过程中,随着阀芯32的转动可切换两个注浆孔的工作位置,在第一注浆工作位置,第一注浆孔322外露于阀体31的第四开口 316,具体可参见图29 ;此状态下可实现小注入量的操作。在第二注浆工作位置,第二注浆孔323外露于第四开口 316,请一并参见图30,该图示出了第二注浆状态下的阀芯与阀体之间的相关位置关系。而在非注浆工作位置,具体如图31所示,该图示出了非注浆状态下的阀芯与阀体之间的相关位置关系,转动至非注浆工作位置的第一注浆孔322与第三开口 314连通、第二注浆孔323与第五开口 317连通,从而形成两并联回流通路。形成图30和图31的剖切位置与图29的剖切位置相同。
[0105]实施例五:
[0106]请参见图32,该为本实施例所述换向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107]除第二开口的设置位置外,本实施例所述换向阀装置的构成及连接关系与第四实施例完全相同,故具体结构细节请参考第四实施例。
[0108]为清楚示出本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之间的区别联系,本实施附图中采用相同的标记标示所描述的相应构件及结构。如图所示,本方案中用于与注入泵(双点划线示出)连通的第二开口 313开设于阀体31的上表面上,相应地注入泵与阀体31连通的浆口朝向上方,即连通色浆容器和注入泵的接口均位于阀体31上方,可满足不同调色机相关装配结构的要求。
[0109]前述五个实施例中,阀芯的内部通道与阀体的第二开口(与注入泵连通)的连通关系的实现方式相同,即内部通道的开放式内侧端直接与阀体的内部阀腔连通。下面所提供的第六、七实施例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实现。
[0110]实施例六:
[0111]请参见图33、图34、图35和图36,其中,图33为第六实施例所述换向阀装置的轴测示意图,图34为图33中所示换向阀装置的装配爆炸示意图,图35为图33的E向视图,图36为图33的F向视图。
[0112]如图所示,阀体41具有容置阀芯42的内部阀腔411,阀芯42枢接于内部阀腔中,以建立不同的导通关系。阀体41上还开设有与内部阀腔411连通的第一开口 412、第二开口 413和第六开口 419,其中,第一开口 412和第六开口 419均用于与色浆容器(图中未示出)连通,第二开口 413用于与注入泵(图中未示出)连通。为了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内部结构,请一并参见图37、图38、图39和图40 ;其中,图37为图36的0-0剖视图,图38为图35的P-P剖视图,图39为图36的Q-Q剖视图,图40为图35的R-R剖视图。
[0113]其中,阀芯42上具有内部通道421,该内部通道421与阀体41的第二开口 413连通,具体如图38、图39和图40所示,阀芯42的外周表面上开设有与阀体41上第二开口 413连通的环形槽424,且该环形槽424通过径向通孔425与其内部通道421连通,以建立阀芯42的内部通道421与阀体41的第二开口 413的连通关系。
[0114]其中,阀芯42上还开设有第一注浆孔422和第二注浆孔423,如图37和图40所示,第一注浆孔422和第二注浆孔423的一端均与内部通道421连通,且另一端均设置于阀芯42的外周表面上。同时,阀体41上还具有第三开口 414和第五开口 417,均开设于内部阀腔411的内壁上,具体如图37和图38所示;其中,连通第一开口 412和第三开口 414的第一通道415,以及连通第六开口 419和第五开口 417的第二通道418,对称设置于阀芯42的两侧。另外,在阀体41的下端面上开设有第四开口 416,该第四开口 416与内部阀腔411连通,以便于露出注浆孔。同样地,第一注浆孔412的通流面积小于第二注浆孔413的通流面积。
[0115]同样地,第一开口 412和第六开口 419设置在阀体41上部的连接凸台上,该连接凸台上罩装设置有盖嘴43,第一开口 412和第六开口 419通过盖嘴43上的浆口部431与色浆容器连通。
[0116]工作过程中,随着阀芯42的转动可切换两个注浆孔的工作位置,在第一注浆工作位置,第一注浆孔422外露于阀体41的第四开口 416,具体可参见图40 ;此状态下可实现小注入量的操作。在第二注浆工作位置,第二注浆孔423外露于第四开口 416,请一并参见图41,该图示出了第二注浆状态下的阀芯与阀体之间的相关位置关系。而在非注浆工作位置,具体如图42所示,该图示出了非注浆状态下的阀芯与阀体之间的相关位置关系,转动至非注浆工作位置的第一注浆孔422与第三开口 414连通、第二注浆孔423与第五开口 417连通,从而形成经由环形槽424和径向通孔425的两并联回流通路。形成图41和图42的剖切位置与图40的剖切位置相同。
[0117]实施例七:
[0118]请参见图43,该为本实施例所述换向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119]除第二开口的设置位置外,本实施例所述换向阀装置的构成及连接关系与第四实施例完全相同,故具体结构细节请参考第四实施例。
[0120]为清楚示出本实施例与第六实施例之间的区别联系,本实施附图中采用相同的标记标示所描述的相应构件及结构。如图所示,本方案中用于与注入泵(双点划线示出)连通的第二开口 413开设于阀体41的上表面上,相应地注入泵与阀体41连通的浆口朝向上方,即连通色浆容器和注入泵的接口均位于阀体41上方,可满足不同调色机相关装配结构的要求。
[0121]除前述换向阀装置外,本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调色机。与现有技术相同,该包括注入泵、色浆容器,和通过管路与注入泵和色浆容器连通的换向阀装置,其中,换向阀装置具体如前述各实施例中任一方案所述。需要说明的是,注入泵和色浆容器等主要功能部件可以采用现有技术实现,例如,可以选配活塞泵、折叠泵或者其它结构形式的定量泵,只要应用本发明的核心设计均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实现,故本文不再赘述。
[012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换向阀装置,包括: 阀体,具有内部阀腔及与所述内部阀腔连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用于与色浆容器连通,所述第二开口用于与注入泵连通;和 阀芯,枢接设置在所述阀体的内部阀腔内,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芯上具有: 内部通道,与所述阀体的第二开口连通;和 第一注浆孔,其一端与所述内部通道连通,其另一端设置于所述阀芯的外周表面上; 所述阀体上还具有: 第三开口,开设于所述内部阀腔的内壁上; 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 ;和 第四开口,开设于所述阀体的下端面上,且与所述内部阀腔连通; 所述第一注浆孔可随所述阀芯的转动切换工作位置,并配置成:在第一注浆工作位置,所述第一注浆孔外露于所述第四开口 ;在非注浆工作位置,所述第一注浆孔与所述第三开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向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上还具有第二注浆孔,所述第二注浆孔的一端与所述内部通道连通、另一端设置于所述阀芯的外周表面上;所述阀体上还具有:开设于所述内部阀腔的内壁上的第五开口,用于与色浆容器连通的第六开口,和连通所述第六开口和所述第五开口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二注浆孔可随所述阀芯的转动切换工作位置,并配置成:在第二注浆工作位置,所述第二注浆孔外露于所述第四开口 ;在非注浆工作位置,所述第二注浆孔与所述第五开口连通;所述第一注浆孔和第二注浆孔中,一者的通流面积大于另一者的通流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向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六开口设置在所述阀体外部的连接凸台上,所述连接凸台上罩装设置有盖嘴,所述盖嘴具有用于与色浆容器连通的浆口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向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上还具有第二注浆孔,所述第二注浆孔的一端与所述内部通道连通、另一端设置于所述阀芯的外周表面上;所述阀体上还具有:开设于所述内部阀腔的内壁上的第五开口,和连通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五开口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二注浆孔可随所述阀芯的转动切换工作位置,并配置成:在第二注浆工作位置,所述第二注浆孔外露于所述第四开口 ;在非注浆工作位置,所述第二注浆孔与所述第五开口连通;所述第一注浆孔和第二注浆孔中,一者的通流面积大于另一者的通流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向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开设于所述阀体的下表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向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注浆孔和所述第二注浆孔对称设置所述阀芯的轴心线的两侧,且同轴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向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的外周表面上开设有与所述阀体上第二开口连通的环形槽,且所述环形槽通过径向通孔与所述内部通道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向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的内部通道的内侧端与所述阀体的内部阀腔连通,所述阀体的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内部阀腔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向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六开口设置在所述阀体的上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向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的操作端伸出于所述阀体的前侧或后侧表面,且所述阀芯的操作端设置有扳手部件。
11.调色机,包括注入泵、色浆容器,和通过管路与所述注入泵和色浆容器连通的换向阀装置,其特 征在于,所述换向阀装置具体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
【文档编号】B01F15/04GK103968106SQ201310045508
【公开日】2014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5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5日
【发明者】黄松, 牛伟红 申请人:沈如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