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矩形污水水解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34397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矩形污水水解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效矩形污水水解池,水解池内设有两组对称分布可独立运行的水解单元,每个水解单元由2~3个长宽比为1.5~2:1的矩形的水解反应池和一个正方形的沉淀池组成。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传统污水水解池的缺点,在污水水解池总停留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水解反应池停留时间,大大提高了污水水解效果;不需要增加任何外加动力就可大大提高了污水、污泥的混合均匀性;将水解反应池分成多格并分成两点进水,使污水、回流污泥混合更均匀、水解反应更充分,避免了污水中的污泥和砂子的底部沉积;采用矩形池,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减少了占地面积。
【专利说明】一种高效矩形污水水解池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水解池,尤其是一种高效矩形污水水解池。
【背景技术】
[0002]目前,为了将污水中的固体、大分子和不易降解的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和可降解的物质,从而提高污水可生化性,通常采用水解池技术。
[0003]在市政污水处理领域,污水水解池为了便于在沉淀区采用圆形辐流式刮泥机通常将污水水解池设计为圆形,其外环为反应区,中部圆形区为沉淀区,从反应区前端一点进水,在反应区内设搅拌器使污水充分混合反应。传统圆形水解池一般总停留时间采用3?4h,沉淀区采用传统的辐流式沉淀池,为了满足普通沉淀池水力负荷2?4m3/m2.h的要求,沉淀区停留时间需要2?2.5h,故反应区停留时间只能取I?1.5h。
[0004]传统圆形污水水解池实际运行发现外环污水容易形成环流,混合、反应效果不佳,污水中的污泥和砂子在反应区底部沉积十分严重,且由于传统圆形污水水解池反应区从一点进水、混合不均匀、反应时间较短,故传统圆形污水水解池水解率一般很难达到设计要求的30?40%的要求。同时传统圆形污水水解池由于池形是圆形,在平面布置时空间利用率不闻,占地面积大,有时根本无法布置。
实用新型内容
[0005]为了克服现有的圆形污水水解池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矩形污水水解池。
[0006]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效矩形污水水解池,包括水解反应池、用于污水污泥分离的沉淀池、沉淀池出水支渠、出水总渠、总进水管、总出水管、污泥回流管,还包括泥水混合井、污泥分配槽和混合污水分配渠,高效矩形污水水解池设有两组对称分布可独立运行的水解单元,每个水解单元由2?3个长宽比为1.5?2:1的矩形的水解反应池和一个正方形的沉淀池组成;水解反应池的前端设有带污泥分配槽的泥水混合井,泥水混合井通过混合污水分配渠和进水分配闸连通水解反应池,水解反应池内设有潜水搅拌器;泥水混合井的前端设有总进水管;沉淀池内设有升流式的异向流斜板,沉淀池的上部设有纵向分布的出水总渠和枝状分布的沉淀池出水支渠,出水总渠后端连接总出水管;沉淀池内还设有辐流式刮泥机,沉淀池通过设有带有污泥回流泵的污泥回流管连通泥水混合井。
[0007]通过混合污水分配渠和进水分配闸将混合后的污水分两点分配给不同水解单元的水解反应池,水解反应池内设置有潜水搅拌器,使污水充分混合反应、水解,混合反应、水解后的污水流入污水、污泥分离的沉淀池。
[0008]沉淀池内设置有升流式的异向流斜板,沉淀池的上部设有纵向的出水总渠和枝状分布的沉淀池出水支渠,出水总渠后端连接总出水管;提高沉淀池水力负荷至4?Sm3/m2.h,沉淀池停留时间缩小为I?1.5h,沉淀后的污水经沉淀池的沉淀池出水支渠、出水总渠、总出水管流至后续处理构筑物。
[0009]沉淀池的底部为圆形锅底型状,沉淀池内还设置有辐流式刮泥机,沉淀池通过设置有带有污泥回流泵的污泥回流管连通泥水混合井;沉淀后的污泥经辐流式刮泥机刮至池底,再通过带有污泥回流泵的污泥回流管回流至泥水混合井内的污泥分配槽。
[00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沉淀池增设异向流斜板,提高了沉淀区水力负荷,减少了沉淀区停留时间,在污水水解池总停留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可增加水解反应池停留时间,大大提高了污水水解效果;通过在水解反应池前增设泥水混合井,并在其内设置混合污泥分配槽,使向上流的污水和向下流的回流污泥充分混合,不需增加外加动力就可提高污水、污泥的混合均匀性;通过将水解反应池分成多格,并将混合污水分两点进入水解反应池,使污水、回流污泥混合更均匀、水解反应更充分,进一步提高了污水水解效果,同时也避免了污水中的污泥和砂子在反应区底部沉积;将水解反应池和沉淀池组合成矩形池,在平面布置时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减少了占地面积。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2]图2是图1的俯视图。
[0013]图中零部件及编号:
[0014]1-泥水混合井;2_水解反应池;3_沉淀池;4_污泥分配槽;5_混合污水分配渠;6-沉淀池出水支渠;7_出水总渠;8_总进水管;9_总出水管;10_进水分配闸;11_潜水搅拌器;12_异向流斜板;13_辐流式刮泥机;14_污泥回流泵;15_污泥回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16]如图1?图2所示,一种高效矩形污水水解池,包括水解反应池2、用于污水污泥分离的沉淀池3、沉淀池出水支渠6、出水总渠7、总进水管8、总出水管9、污泥回流管15,还包括泥水混合井1、污泥分配槽4和混合污水分配渠5,高效矩形污水水解池设有两组对称分布可独立运行的水解单元,每个水解单元由2?3个长宽比为1.5?2:1的矩形的水解反应池2和一个正方形的沉淀池3组成;水解反应池2的前端设有带污泥分配槽4的泥水混合井I,泥水混合井I通过混合污水分配渠5和进水分配闸10连通水解反应池2,水解反应池2内设有潜水搅拌器11 ;泥水混合井I的前端设有总进水管8 ;沉淀池3内设有升流式的异向流斜板12,沉淀池3的上部设有纵向分布的出水总渠7和枝状分布的沉淀池出水支渠6,出水总渠7后端连接总出水管9 ;沉淀池3内还设有辐流式刮泥机13,沉淀池3通过设有带有污泥回流泵14的污泥回流管15连通泥水混合井I。
[0017]将水解反应池2和沉淀池3组合成矩形池,在平面布置时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便于水解池的布置。
[0018]沉淀池3内设置有升流式的异向流斜板12,沉淀池3的上部设有纵向的出水总渠7和枝状分布的沉淀池出水支渠6,出水总渠7后端连接总出水管9 ;提高沉淀池3水力负荷至4?8m3/m2.h,沉淀池3停留时间缩小为I?1.5h,沉淀后的污水经沉淀池3的沉淀池出水支渠6、出水总渠7、总出水管9流至后续处理构筑物。在污水水解池总停留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可增加了水解反应池2停留时间至2?2.5h,增长了水解反应时间,大大提高了污水水解效果。同时将沉淀池3设置成正方形,沉淀池3池底为圆形锅底型状,布置圆形辐流式刮泥机13,便于污泥的收集。
[0019]在水解反应池2的前端设有泥水混合井1,并在其内设置有污泥分配槽4,通过向上升流的污水和向下流的溢流分配的污泥异向相碰,不需增加任何外加动力就可提高了污水和污泥的混合均匀性。
[0020]水解反应池2设置成2?3个,每格长宽比为1.5?2:1的矩形池,并通过混合污水分配渠5和进水分配闸10将混合的污水分两点按各50%的流量进入不同水解单元的水解反应池2,在潜水搅拌器11的搅拌混合下,使污水、回流污泥混合更均匀、水解反应更充分,进一步提高了污水水解效果;同时保证了水解反应池2池底污水流速大于0.3m/s,从而避免了污水中的污泥和砂子在水解反应池2底部沉积。
[0021]沉淀池3内设置有辐流式刮泥机13,沉淀后的污泥经辐流式刮泥机13刮至池底泥坑中,再通过带有污泥回流泵14的污泥回流管15回流至泥水混合井I内的污泥分配槽4,污泥回流比一般为30?40%,并排放多余污泥至污水脱水间进行处理。
[0022]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传统污水水解池的缺点,在污水水解总停留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水解反应池2停留时间,大大提高了污水水解效果;不需要增加任何外加动力就可大大提高了污水、污泥的混合均匀性,设置两个水解单元,并将混合污水分两点进入不同单元的水解反应池2,使污水、回流污泥混合更均匀、水解反应更充分,进一步提高了污水水解效果,同时也避免了污水中的污泥和砂子在水解反应池2底部沉积;采用了矩形布置,在平面布置时提闻了空间利用率,减少了占地面积。
【权利要求】
1.一种高效矩形污水水解池,包括水解反应池(2)、用于污水污泥分离的沉淀池(3)、沉淀池出水支渠(6)、出水总渠(7)、总进水管(8)、总出水管(9)、污泥回流管(1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泥水混合井(I)、污泥分配槽(4)和混合污水分配渠(5),所述的高效矩形污水水解池设有两组对称分布可独立运行的水解单元,每个水解单元由2?3个长宽比为1.5?2:1的矩形的水解反应池(2)和一个正方形的沉淀池(3)组成;所述的水解反应池(2)的前端设有带污泥分配槽(4)的泥水混合井(1),所述的泥水混合井(I)通过混合污水分配渠(5)和进水分配闸(10)连通水解反应池(2),水解反应池(2)内设有潜水搅拌器(11);所述的泥水混合井(I)的前端设有总进水管(8);所述的沉淀池(3)内设有升流式的异向流斜板(12),沉淀池(3)的上部设有纵向分布的出水总渠(7)和枝状分布的沉淀池出水支渠(6),所述的出水总渠(7)后端连接总出水管(9);所述的沉淀池(3)内还设有辐流式刮泥机(13),所述的沉淀池(3)通过设有带有污泥回流泵(14)的污泥回流管(15)连通泥水混合井(I)。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矩形污水水解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池(3)的底部为圆形锅底型状。
【文档编号】B01D21/02GK203530019SQ201320713365
【公开日】2014年4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3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3日
【发明者】赵忠富, 黄慎勇, 付忠志, 罗万申, 李彦春, 王雪原, 罗伟, 侯继燕 申请人: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