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充气干燥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963059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充气干燥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充气干燥装置,包括压缩气源生成装置(1)、电磁阀(2)、节流阀(3)、空气干燥组件(4)、单向阀(5)、温湿度传感器(6)和溢流阀(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缩气源生成装置(1)、电磁阀(2)、节流阀(3)、空气干燥组件(4)、单向阀(5)顺序连接,所述的单向阀(5)的输出口通过管路与被充气干燥的密闭腔体(7)连通,所述的温湿度传感器(6)安装在被充气干燥的密闭腔体(7)之上。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充气干燥装置,经过高分子膜式干燥器处理的空气可达到较低的露点。气路通断由电气控制,容易实现自动化。每次更换干燥器滤芯时无需破坏设备密闭腔体的密封性。
【专利说明】一种自动充气干燥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充气干燥的装置,属于压缩空气后处理领域,适用于自 动为一定空间的密闭腔体提供质量较高的干燥气源。

【背景技术】
[0002] 光电产品的传感器等精密仪器设备对其所处环境气体的干燥度要求较高,为除去 传感器密闭腔体内空气中的水汽,通常的做法是往密闭腔体充入干燥氮气或空气,同时需 要在密闭腔体内放置分子筛或氧化铝或硅胶等化学剂,利用其吸湿特性来保证密闭腔内空 气在一段时间内的干燥度。由于密闭腔体的壳体在结构设计时需考虑对干燥剂盒的收纳, 不利于产品结构小型化,且每次更换干燥剂时需人工携带干燥氮气气源到设备现场重新充 气并置换干燥剂,具有一定危险性,且工作强度大。传统的干燥方法只能去除水汽,而不能 去除气源中的油雾滴、微尘等容易滋生霉菌的有害成分。因此,需要设计一套无需将干燥剂 内置于传感器密闭腔体,还能同时去除空气中水汽、油雾滴、微尘等有害成分,在腔体内气 体干燥度不达标时能自动充气的装备。


【发明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自动为光电 设备传感器或其它精密仪器设备密闭腔充入干燥空气的装置,它能够做到设计简洁、工作 简单可靠,并实时保证密闭腔内空气的干燥度。
[0004]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充气干燥装置,包括压缩气源生成装置、 电磁阀、节流阀、空气干燥组件、单向阀、温湿度传感器和溢流阀,其特征在于,
[0005] 所述的压缩气源生成装置、电磁阀、节流阀、空气干燥组件、单向阀顺序连接,所述 的单向阀的输出口通过管路与被充气干燥的密闭腔体连通,
[0006] 所述的温湿度传感器安装在被充气干燥的密闭腔体内,
[0007] 所述的溢流阀安装在被充气干燥的密闭腔体的壳体上,
[0008] 所述的压缩气源生成装置包括空气压缩机、后冷却器,空气压缩机的输出口通过 管路与后冷却器的输入口连通,后冷却器的输出口为压缩气源生成装置的输出口,
[0009] 所述的空气干燥组件包括顺序连通的管路过滤器、油雾分离器、微雾分离器和高 分子膜式空气干燥器。
[0010]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高分子膜式空气干燥器包括露点指示器和高分子中空隔膜。
[0011]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后冷却器具有自动排水器。
[001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充气干燥装置,
[0013] 1)经过高分子膜式干燥器处理的空气可达到较低的露点。
[0014] 2)采用温湿度传感器测量空气的干燥度指标比传统的观察硅胶等化学剂的变色 更加准确,且不需工作人员频繁到设备现场观察。
[0015] 3)气路通断由电气控制,容易实现自动化。
[0016] 4)每次更换干燥器滤芯时无需破坏设备密闭腔体的密封性。
[0017] 说明书附图
[0018]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充气干燥装置的组成图。
[0019]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充气干燥装置中的高分子膜式空气干燥器工作原理图。
[0020] 各附图标记的名称为:压缩气源生成装置一 1、空气压缩机一 1. 1、后冷却器一 1. 2、 自动排水器一 1. 2. 1、电磁阀一2、节流阀一3、空气干燥组件一4、管路过滤器一4. 1、油雾分 离器一4. 2、微雾分离器一4. 3、高分子膜式空气干燥器一4. 4、露点指示器一4. 4. 1、高分子 中空隔膜一4. 4. 2、减压阀一4. 5、单向阀一5、温湿度传感器一6、被充气干燥的密闭腔体一 7、溢流阀一 8。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过程作进一步说明。
[0022]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动充气干燥装置,用于传感器,它包括压缩气源 生成装置1、电磁阀2、节流阀3、空气干燥组件4、单向阀5、温湿度传感器6、溢流阀8。传感 器安装在被充气干燥的密闭腔体7内。温湿度传感器6将密闭腔体7内的实测湿度值通过 电信号反馈,当实测湿度值高于设定阈值时,比如,可经显示屏显示,由人操作,开启电磁阀 2,将干燥空气充入密闭腔体7,其内部气压逐渐升高,当气压值高于溢流阀8的设定值后, 溢流阀8排气口被打开,使密闭腔体7内的干、湿混合气体被排出而使密闭腔体7内的气压 值为设定值。
[0023] 如图2所示,压缩空气通过高分子膜式空气干燥器4. 4时,被过滤掉水蒸气的压缩 空气有少量会随管道进入露点指示器4. 4. 1,根据其颜色显示状态可了解高分子膜式空气 干燥器4. 4输出空气的干燥度情况。
[0024] 自动充气干燥装置采用的空气压缩机I. 1为无油式,力求尽量减少压缩空气中的 油雾等污染物。后冷却器1. 2可以将空气压缩机I. 1输出的空气温度降低到干燥器正常工 作温度范围,同时也起到初级过滤和除湿的功能。电磁阀2用于实现电气化控制气路通断。 节流阀3用于控制空气干燥组件4的进、出口空气流量,使空气干燥组件4不因出口空气流 量过大而致使露点过高。管路过滤器4. 1用于除去压缩空气中的油、水、固态物等污染物, 提高下游分离器、干燥器的功能,延长其使用寿命。油雾分离器4. 2、微雾分离器4. 3用于进 一步提高压缩空气中污染物的过滤精度,进行二次净化,尽量减少干燥器出现故障的可能。 高分子膜式空气干燥器4. 4为高分子膜式,采用了易于让水蒸气通过,而使空气中的氧气、 氮气难以通过的高分子膜中空纤维,干燥效果优于传统的干燥化学剂,且对滤芯的维护和 更换非常方便。减压阀4. 5将干燥的压缩空气气压降低到密闭腔体所需的气压。溢流阀8 用于设定充气过程中密闭腔体内的气压值,当腔内值超出设定值时,溢流阀8排气口开启。 温湿度传感器放置于密闭腔体内用于实时测量密闭腔体内的空气干燥度,其值将作为是否 需要更换腔内空气的依据。
[0025] 对本发明的原理和效果作进一步说明如下:
[0026] 1)检查各段气管接口,保证各处均已连接可靠,开启电磁阀2接通气路;空器压缩 机1. 1将电动机等原动件的机械能转换为从环境中吸入的空气的内能,其排出气体带有高 温高压的水汽,气体进入后冷却器1. 2后,利用后冷却器1. 2产生的循环风流可以带走气体 中的大部分热量并在气体遇冷的同时析出一部分水汽而通过自动排水器I. 2. 1排出,使压 缩空气变成常温非饱和压缩空气;高分子膜式空气干燥器4. 4的干燥效果与其进气量密切 相关,利用节流阀3可控制高分子膜式空气干燥器4. 4的进气量;压缩空气通过空气干燥组 件4后,其成分中绝大多数的水汽、油雾滴、微尘等被过滤掉,同时气压值也被降低为密闭 腔体7内的气压设定值;随着干燥空气被充入密闭腔体7,其内部气压逐渐升高,当气压值 高于溢流阀8的设定值后,溢流阀8排气口被打开,使密闭腔体7中多余的干、湿混合气体 被排出的同时保证密闭腔体7内的气压值上升至设定值,从而达到动态平衡;当密闭腔体7 内的空气湿度升高至温湿度传感器6的设定值时,电磁阀2打开,干燥空气被充入密闭腔体 7,使其气压达到动态平衡,直至腔内湿度不高于温湿度传感器6设定值时,电磁阀2关闭。
[0027] 2)气路布局的前置部分(包括压缩气源生成装置一 1、电磁阀一2、节流阀一3、空 气干燥组件4)需安装在室内,干燥的空气可通过软管引出至室外的密闭腔体7,免去了工 作人员每次充换气时需要在现场做大量复杂的工作。
[0028]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各元件具体型号清单见表1。
[0029] 表1实用新型所述的各元件型号
[0030]

【权利要求】
1. 一种自动充气干燥装置,包括压缩气源生成装置(1)、电磁阀(2)、节流阀(3)、空气 干燥组件(4)、单向阀(5)、温湿度传感器(6)和溢流阀(8),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压缩气源生成装置(1)、电磁阀(2)、节流阀(3)、空气干燥组件(4)、单向阀(5) 顺序连接,所述的单向阀(5)的输出口通过管路与被充气干燥的密闭腔体(7)连通, 所述的温湿度传感器(6)安装在被充气干燥的密闭腔体(7)内, 所述的溢流阀(8)安装在被充气干燥的密闭腔体(7)的壳体上, 所述的压缩气源生成装置(1)包括空气压缩机(1. 1)、后冷却器(1. 2),空气压缩机 (1.1)的输出口通过管路与后冷却器(1.2)的输入口连通,后冷却器(1.2)的输出口为压缩 气源生成装置(1)的输出口, 所述的空气干燥组件(4)包括顺序连通的管路过滤器(4. 1)、油雾分离器(4. 2)、微雾 分离器(4. 3)和高分子膜式空气干燥器(4. 4)。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充气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分子膜式空气 干燥器(4. 4)包括露点指示器(4. 4. 1)和高分子中空隔膜(4. 4. 2)。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充气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冷却器(1. 2)具 有自动排水器(1.2. 1)。
【文档编号】B01D53/26GK204073801SQ201420538218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8日
【发明者】曾超, 闫峰, 陶新 申请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七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