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备微乳化液滴的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251569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制备微乳化液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收集管,所述第一收集管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内相流体入射管,所述内相流体入射管的出口插入所述第一收集管的第一开口,所述内相流体入射管与所述第一收集管同轴设置;外相流体入口,所述外相流体入口是由所述内相流体入射管与所述第一收集管的第一开口之间的间隙构成的;以及第二收集管,所述第一收集管的第二开口插入所述第二收集管的入口,并且所述第二收集管与所述第一收集管同轴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收集管和第二收集管的内壁是经过疏水处理的,所述疏水处理是通过下列步骤完成的:将疏水剂分别置于所述第一收集管和第二收集管中,并静置处理5~20秒,再分别对所述第一收集管和第二收集管进行干燥处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集管具有圆形纵截面,所述第二收集管具有正方形纵截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收集管管径为400~1000微米,在所述第一收集管的第一开口处,所述内相流体入射管的外壁与第一收集管的内壁的距离为40~150微米,所述内相流体入射管的出口口径为80~270微米,所述内相流体入射管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收集管的第一开口的距离为0.2~2厘米,所述第二收集管的管径与第一收集管的管径之比为1~1.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收集管管径为1000微米,在所述第一收集管的第一开口处,所述内相流体入射管的外壁与第一收集管的内壁的距离为140微米,所述内相流体入射管的管口口径为250微米,所述内相流体入射管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收集管的第一开口的距离为0.5~2厘米,所述第二收集管的管径与第一收集管的管径之比为1.05。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收集管管径为400微米,在所述第一收集管的第一开口处,所述内相流体入射管的外壁与第一收集管的内壁的距离为56微米,所述入射管的管口口径为100微米,所述内相流体入射管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收集管的第一开口的距离为0.5~2厘米,所述第二收集管的管径与第一收集管的管径之比为1.05。6.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制备微乳化液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内相流体由所述内相流体入射管流入所述第一收集管中,同时,将外相流体由所述外相流体入口流入所述第一收集管中,以便在所述第一收集管中形成外相流体包内相流体的液滴;以及将所述液滴由所述第一收集管的第二开口流入所述第二收集管的入口,以便在所述第二收集管中形成内相流体包外相流体的微乳化液滴,其中,所述第一收集管和第二收集管预先进行疏水化处理,所述疏水处理是通过下列步骤完成的:将疏水剂分别置于所述第一收集管和第二收集管中,并静置处理5~20秒,再分别对所述第一收集管和第二收集管进行干燥处理。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相流体流入所述第一收集管的速度高于所述外相流体流入所述第一收集管的速度,优选地,所述内相流体流入所述第一收集管的速度为1~80微升/分钟,所述外相流体流入所述第一收集管的速度为1~20微升/分钟。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相流体为油相溶液,所述外相流体为水相溶液,所述内相流体的粘度低于所述外相流体的粘度。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相流体的粘度大于100mPa·s且小于1410mPa·s,所述内相流体的粘度大于22.5mPa·s且小于等于100mPa·s。10.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备微乳化液滴的系统制备氧化锆陶瓷微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1)将含有2%道康宁749的纯液体石蜡油、氧化锆溶胶分别装入10ml注射针筒并分别用PE-5软管连接在微流体装置的内相流体入射管和外相流体入口,再将10ml注射针筒装载在数字控制流量泵上;(2)将外相流体流量调节至8微升/分钟,内相流量调节至32微升/分钟,利用盛有含2%道康宁749的纯液体石蜡油的培养皿收集所形成的微球;(3)将收集到的所述微球置于热盘上,在70℃加热30min,然后分别用三氯乙烯、10%的氨水溶液、去离子水、丙二醇甲醚清洗3次,然后自然风干;以及(4)将风干后的微球转移到坩埚中,在1500℃加热48h,形成氧化锆陶瓷微球,其中,所述第二收集管管径为400微米,在所述第一收集管的第一开口处,所述内相流体入射管的外壁与第一收集管的内壁的距离为56微米,所述入射管的管口口径为100微米,所述内相流体入射管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收集管的第一开口的距离为0.5~2厘米,所述第二收集管的管径与第一收集管的管径之比为1.05。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