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釜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82883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调和釜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外加剂加工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调和釜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在混凝土外加剂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将各种外加剂原料在调和釜内搅拌均匀,在搅拌的过程中,调和釜内各类物料反应会集聚大量的反应热,因此需要对调和釜体内进行降温,现有的降温冷却方式是由双根盘旋在反应釜体内壁上细水管线来控制,细水管管径大都小于25厘米,水管线的进水口在底部,出水口在顶部,若是反应釜体内的温度过高,反应釜体内体积过大,冷却水从进水口进入,出水口出水,冷却水在反应釜体上部的温度会升高,就这造成在反应釜体上部冷却效果较差,对上部温度控制不够理想,就会增加蒸汽的蒸发量。这种温度控制方式存在方式单一,降温速度慢,能耗较大等缺点。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公开号为CN20381663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外加剂反应釜温度控制装置,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反应釜体、搅拌轴杆、盘旋冷却管和带动搅拌轴杆转动的电动机,搅拌轴杆中部设置有搅拌架,搅拌轴杆的底端设有V形结构的下叶片,搅拌轴杆的上端设有倒V形结构的上叶片;反应釜体内沿其内壁设有盘旋冷却管,盘旋冷却管底部进水口通过管道与水泵连接;反应釜体内设有至少三个温度传感器且分别设置在反应釜体内的上部、中部和下部,温度传感器分别通过线路与设置在反应釜体外的温度显示屏和电机转速控制器连接,电机转速控制器通过线路与电动机相连。

这种反应釜温度控制装置通过控制电机转速的快慢,实现物料与冷却管的快速结合,从而提高降温速度,但是其盘旋冷却管设置为单根,在冷却时冷却管内靠近进水口处的水温较低,而靠近出水口处的水温较高,因此依然会造成釜体上部和下部的温度依然会出现不均匀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调和釜冷却系统,具有釜体内上部和下部温度降低更加均匀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调和釜冷却系统,包括釜体,所述釜体内沿所述釜体的轴线方向均匀分布有多个绕所述釜体内壁呈环形设置的冷却管,所述冷却管连通有与进水池相通的进水管和与蓄水池相通的出水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行冷却时,多根进水管同时从进水池中通入冷却水,由于多个冷却管沿釜体的轴线均匀分布,因此在釜体内多个冷却管同时对位于釜体上部和位于釜体下部的物料进行冷却,从而对釜体内温度降低的更加均匀;冷却水经冷却管后温度升高,随后存储进蓄水池中,既可以通过自然冷却的方式使这部分水冷却后再次作为冷却水使用,又可以作为其他生产过程的水源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多个所述进水管连通有进水总管,所述进水总管与进水池相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却水从进水总管通入即可进入到各冷却管中,从而简化的管路的布置,同时方便对冷却管进行集中的进水控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多个所述出水管连通有出水总管,所述出水总管与蓄水池相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却水经冷却管后,由个出水管汇集到出水总管,最终流入蓄水池,方便的出水管的管路布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水管位于所述出水管的对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却水由进水管进入后向两侧扩散,对冷却管周围的物料进行均匀降温,且位于两侧的冷却管管路长度相同,即对物料的降温时间和降温效果也基本相同,从而使物料的冷却更加均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多个所述进水管绕所述釜体的轴线方向均匀分布,且多个所述进水管的的轨迹呈螺旋状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从进水管进入的冷却水温度较低,因此靠近进水管处的冷却效果相对较好,而靠近出水管的冷却效果相对差;进水管绕釜体的轴线方向均匀分布时,各冷却管可以对釜体内位于各个方向的物料均进行有效的降温,从而使物料降温更加均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四个所述进水管形成螺旋状轨迹的一个螺距。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即相当于相邻的进水管相互偏移了90°,这样在冷却时四个冷却管即绕釜体一周对釜体内的物料进行降温。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相邻所述冷却管之间连通有多根连通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行冷却时,冷却管内的水可以进入到连通管内,从而增加了冷却管的冷却面积,同时连通管连通相邻冷却管,提高了相邻冷却管之间的热交换能力,从而提高了冷却管的冷却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通管相对于所述冷却管倾斜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通管倾斜设置时,相对于竖直设置提高了覆盖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冷却面积,冷却效果更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通管与所述冷却管之间的夹角为45°-60°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45°-60°的倾斜角度使连通管可以覆盖一定的面积,同时安装和制造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相邻所述冷却管之间的距离为50mm-70mm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50mm-70mm的间距,使冷却管对釜体内的物料具有较好的冷却的效果,同时也不会使冷却管排布太过紧密,造成安装困难且制作成本较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通过设置多个均匀分布的冷却管,使釜体内位于上部和下部的物料同时进行降温,从而使釜体内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其二,通过设置进水总管和出水总管,使冷却水进入和排出的管路布置更加容易;

其三,进水管绕釜体的轴线均匀分布,使物料降温更加均匀;

其四,设置连通管且连通管相对于冷却管倾斜设置,增加了冷却管的冷却面积,提高了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中:1、釜体;2、冷却管;21、连通管;3、进水管;31、进水总管;4、出水管;41、出水总管;5、进水池;6、蓄水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调和釜冷却系统,如图1和图2所示,釜体1内沿釜体1的轴线方向均匀分布有多个冷却管2,冷却管2绕釜体1的内壁呈环形设置,相邻冷却管2之间的间距为50mm-70mm;每个冷却管2均连通有进水管3和出水管4,进水管3位于出水管4的对侧,这样冷却水由进水管3进入后向两侧扩散,对冷却管2周围的物料进行均匀降温,且位于两侧的冷却管2管路长度相同,即对物料的降温时间和降温效果也基本相同,从而使物料的冷却更加均匀;进水管3绕釜体1的轴线方向均匀分布,从而在整个釜体1外部形成呈螺旋状的轨迹,且每四个进水管3即形成螺旋状轨迹的一个螺距;由于从进水管3进入的冷却水温度较低,因此靠近进水管3处的冷却效果相对较好,而靠近出水管4的冷却效果相对差;进水管3绕釜体1的轴线方向均匀分布时,四个冷却管2即绕釜体1一周对釜体1内的物料进行降温,从而使物料降温更加均匀;为了方便冷却管2的进水与排水,多个进水管3连通有进水总管31,进水总管31与进水池5相通,多个出水管4连通有出水总管41,出水总管41与蓄水池6相通。

如图2所示,相邻冷却管2之间连通有多根连通管21,连通管21相对于冷却管2倾斜设置,且连通管21与冷却管2之间的夹角为45°-60°之间;进行冷却时,冷却管2内的水可以进入到连通管21内,从而增加了冷却管2的冷却面积,同时连通管21连通相邻冷却管2,提高了相邻冷却管2之间的热交换能力,从而提高了冷却管2的冷却效果;连通管21倾斜设置时,相对于竖直设置提高了覆盖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冷却面积,冷却效果更佳;45°-60°的倾斜角度使连通管21可以覆盖一定的面积,同时安装和制造更加方便。

进行冷却时,多根进水管3同时从进水池5中通入冷却水,由于多个冷却管2沿釜体1的轴线均匀分布,因此在釜体1内多个冷却管2同时对位于釜体1上部和位于釜体1下部的物料进行冷却,从而对釜体1内温度降低的更加均匀;冷却水经冷却管2后温度升高,随后存储进蓄水池6中,既可以通过自然冷却的方式使这部分水冷却后再次作为冷却水使用,又可以作为其他生产过程的水源使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