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5538阅读:1161来源:国知局
涂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涂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涂布装置。



背景技术:

涂布就是将浆料均匀地、连续或间断地涂覆在基材(铜箔或铝箔)上,其中挤压涂布具有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制造精度易控制等优点,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现在的生产当中。

由于挤压涂布对涂布间隙(唇口到背辊的间距)比较敏感,因此进行双错位间歇涂布的过程中,在对基材的第二面进行涂布时,由于基材的第一面存在留白位置,进而会导致第二面的涂布间隙发生突变,造成涂布压力出现变化,最终导致涂布重量不一致。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涂布装置,以提高涂布重量的一致性。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涂布装置,其包括涂布辊、涂布模头、负压壳和电磁阀,所述涂布模头上具有出料口,所述负压壳与所述涂布模头固定连接,且所述负压壳与所述涂布辊围成空腔,所述空腔的边缘延伸至所述出料口处,所述电磁阀上能够形成第一导通位置和第二导通位置,在所述第一导通位置处,所述空腔为负压腔,在所述第二导通位置处,所述空腔用于与外部环境相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真空缓存罐,在所述第一导通位置处,所述空腔与所述真空缓存罐相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至少为两个,在所述第一导通位置处,各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相对两端均分别与所述空腔和所述电磁阀的内部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空腔为条形空腔,各所述第一连接管沿着所述空腔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优选地,各所述第一连接管的末端向所述空腔的中部延伸。

优选地,还包括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至少为两个,在所述第二导通位置处,各所述第二连接管的相对两端均分别与所述空腔和所述电磁阀的内部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空腔为条形空腔,各所述第二连接管沿着所述空腔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优选地,各所述第二连接管的末端向所述空腔的中部延伸。

优选地,所述负压壳包括第一中部板、第二中部板、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四者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涂布模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中部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二中部板的一侧固定连接,两者之间形成预设夹角,所述第一中部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端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中部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端板固定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三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电磁阀相连通,另一端为自由开口端,在所述第二导通位置处,所述空腔与所述第三连接管相连通。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涂布装置可通过电磁阀切换空腔的连通状态,当该空腔成为负压腔时,该负压腔可以对涂布模头向浆料施加的作用力提供补偿,使得浆料在整个涂布过程中所受到的作用力趋于稳定,进而提高涂布重量的一致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涂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涂布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涂布辊;

11-涂布模头;

110-上模头;

111-下模头;

12-负压壳;

120-第一中部板;

121-第二中部板;

122-第一端板;

123-第二端板;

13-电磁阀;

14-真空缓存罐;

15-第一连接管;

16-第二连接管;

17-第三连接管。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涂布装置,该涂布装置可以将浆料涂布至基材上,其包括涂布辊10、涂布模头11、负压壳12和电磁阀13。基材(图中未示出)位于涂布辊10上,涂布辊10可以带动基材移动。涂布模头11一般包括上模头110和下模头111,上模头110和下模头111拼在一起,进而形成出料口,浆料从该出料口挤出,并与基材相接触,进而贴附在基材的表面上。

负压壳12与涂布模头11固定连接,且负压壳12与涂布辊10围成空腔,具体地,负压壳12与涂布辊10具有预设间隙,该预设间隙用于容纳基材,但由于基材的厚度较小,因此可以认为负压壳12与涂布辊10可以围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腔。该空腔的边缘延伸至出料口处,也就是说,空腔的边缘与出料口之间的距离比较小,使得从出料口处挤出的浆料很快就会进入空腔内。电磁阀13上能够形成第一导通位置和第二导通位置,在该第一导通位置处,前述空腔为负压腔,即,可以采用抽真空设备将空腔内的空气抽出,使得空腔内保持一定的负压;在该第二导通位置处,前述空腔用于与外部环境相连通,即,空腔内的压力恢复至常压状态。

采用上述涂布装置对基材进行双错位间歇涂布时,首先通过常规的涂布操作进行基材的第一面的涂布。当第一面涂布完成需要对第二面进行涂布时,如果当前的涂布区域是第二面的单面区域,则控制电磁阀13保持在第一导通位置,此时空腔为负压腔,该负压腔将会向浆料施加作用力,此时,即使单面区域处涂布间隙发生变化,浆料受到的作用力也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使得此处的涂布重量趋于一致。当涂布区域是基材的双面区域时,则控制电磁阀13保持在第二导通位置,以此撤去负压腔对浆料的作用力,使得基材的双面区域能够正常涂布。当然,该涂布装置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种类的涂布操作中,并不一定只能用于双错位间歇涂布。

根据上述内容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涂布装置可通过电磁阀13切换空腔的连通状态,当该空腔成为负压腔时,该负压腔可以对涂布模头11向浆料施加的作用力提供补偿,使得浆料在整个涂布过程中所受到的作用力趋于稳定,进而使得涂布重量更加一致。另外,采用此种涂布装置后,在通过增大涂布间隙以缓解双错位涂布重量不一致的问题时,仍然能使浆料均匀的涂覆在基材上,不会出现漏金属问题,所以,该涂布装置还能够提高基材的涂布质量。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涂布装置还可包括真空缓存罐14,在电磁阀13的第一导通位置处,涂布辊10与负压壳12所围成的空腔与真空缓存罐14相连通,以此实现将空腔抽真空的目的。通过真空缓存罐14实现抽真空的操作,可以提高抽真空的效率,进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空腔变为负压腔,以此更好地补偿浆料受到的作用力。

一般地,前述空腔与电磁阀13的内部可通过连接管进行连接,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涂布装置还可包括第一连接管15,该第一连接管15至少为两个,在电磁阀13的第一导通位置处,各第一连接管15的相对两端均分别与空腔和电磁阀13的内部相连通。将上述第一连接管15设置为至少两个,可以在空腔的不同位置布置第一连接管15,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空腔抽真空,以此提高抽真空的效率。

同样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涂布装置还可包括第二连接管16,该第二连接管16至少为两个,在电磁阀13的第二导通位置处,各第二连接管16的相对两端均分别与前述空腔和电磁阀13的内部相连通。该第二连接管16设置为多个后,各第二连接管16可以为空腔提供更大的导通面积,使得电磁阀13切换至第二导通位置后,外部环境中的气体可以更快地进入空腔内,以使空腔以较大的速度恢复至常压,以利于更好地保证基材的涂布质量。

上述各第一连接管15和各第二连接管16的排布方式可以灵活选择,鉴于负压壳12通常呈长条状结构,使得其与涂布辊10共同形成的空腔亦呈长条形,因此各第一连接管15可以沿着空腔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以此强化第一连接管15的前述效果。同理地,各第二连接管16也可以沿着空腔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需要说明的是,空腔的延伸方向指的是空腔的长度方向。

可以理解地,上述第一连接管15和各第二连接管16的其中一个末端可以仅延伸至负压壳12的表面上,另一种实施例中,各第一连接管15的末端向空腔的中部延伸,使得第一连接管15的末端可以处于空腔的中部位置,以此在更多的方向上同时连通空腔与抽真空设备,从而提高抽真空的速率。同理地,各第二连接管16的末端也可以向孔腔的中部延伸,以使外部环境中的空气更快地充满空腔。

具体地,前述空腔与外部环境的连通可以通过在电磁阀13的一个阀口处不连接任何管来实现,但是此种形式会导致气体流经电磁阀13时的压力不好控制,将对电磁阀13的结构产生不良影响。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涂布装置还包括第三连接管17,该第三连接管17的一端与电磁阀13相连通,另一端为自由开口端,在电磁阀的第二导通位置处,空腔与第三连接管17相连通。此时,第三连接管17相对于电磁阀13的阀口外伸一端距离,以使气体流经电磁阀13时的压力更加稳定。

一种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的负压壳12具体可包括第一中部板120、第二中部板121、第一端板122和第二端板123,四者中的至少一者与涂布模头11固定连接,第一端板122和第二端板123上具有与涂布辊10的弧形外表面相适应的弧面。第一中部板120的一侧与第二中部板121的一侧固定连接,两者之间形成预设夹角,两者的另一侧则靠近涂布辊10。第一中部板120的一端与第一端板12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端板123固定连接,第二中部板121的一端与第一端板12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端板123固定连接。可选地,第一中部板120、第二中部板121、第一端板122和第二端板123均可采用平板结构。采用此种结构后,负压壳12与涂布辊10之间的空腔将具有规则性,使得空腔内的压力更加稳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