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次拌粉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3003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二次拌粉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拌粉机,特别是一种二次拌粉机。



背景技术:

在生产电池的过程中,需要将润滑粉和正极粉充分混合,提高电池的利用率,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间。

但是现有的机械设备中,针对润滑粉和正极粉的混合一般采用人工进行搅拌或者采用搅拌率较低的设备,使得润滑粉和正极粉之间不能充分混合,影响了电池的使用时间

综上所述,为解决现有拌粉机结构上的不足,需要设计一种混合均匀性好,可操作性强的二次拌粉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混合均匀性好,可操作性强的二次拌粉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二次拌粉机,包括:

机架,包括两个对称设置于所述机架两侧的槽型支架;

出料机构,安装于所述机架上,且所述出料机构包括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且所述第一输送单元的出料口高于第二输送单元出料口的位置;

搅拌机构,包括框形支架,且所述框形支架的两侧分别与所述槽型支架相连,其中,所述搅拌机构的进料口与所述第二输送单元的出料口对接;

旋转机构,安装于所述机架上,且所述旋转机构的进料口与所述搅拌机构的出料口相连;

升降机构,包括两个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槽型支架上的升降组件,且所述升降组件连接于所述槽型支架上;

四个存储筒,分别对称位于所述升降组件的下方。

在上述的一种二次拌粉机中,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包括:

第一进料箱,一端设置有斜向下进料口,另一端的各个部角上设置有T形固定块;

传动丝杠,一端贯穿所述第一进料箱,另一端设置有第一传动齿轮,且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与外部电机的输出轴相连;

套筒,套设于贯穿所述第一进料箱一端的所述传动丝杠上,并与所述第一进料箱一体成型。

在上述的一种二次拌粉机中,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包括:

第二进料箱,一端设置有存储正极粉的储料箱,另一端设置漏斗形输料箱;

U形槽板,一端与所述输料箱相连,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进料箱的出料口的下方;

引流板,安装于所述U形槽板的一侧,且沿所述引流板的长度方向阵列设置有若干条条形凹槽;

振动块,位于所述输料箱的正下方,并通过垫板与所述输料箱相隔。

在上述的一种二次拌粉机中,所述U形槽板的两端开口大小尺寸不一致,其中,与所述输料箱相连一端的U形槽板的开口尺寸大于与所述搅拌机构相连一端的所述U形槽板的开口尺寸。

在上述的一种二次拌粉机中,所述搅拌机构还包括:

混料筒,嵌套于所述框形支架的通孔内;

混料出料筒,一端与所述混料筒相连通,另一端设置有一混料出料口;

第一电机,安装于所述框形支架上,且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二传动齿轮相连;

搅拌轴,一端贯穿所述框形支架,并伸入所述混料筒中,另一端设置有第三传动齿轮。

在上述的一种二次拌粉机中,所述旋转机构包括:

旋转板,一端阵列设置有四根固定柱,另一端设置有一半圆形凹槽;

第二电机,安装于所述固定柱上,且所述第二电机包括一输出轴;

第四传动齿轮,与所述输出轴嵌套连接;

第五传动齿轮,与所述第四传动齿轮相啮合,并通过旋转接头将所述第五传动齿轮固定于所述旋转板的上方,其中,所述旋转接头贯穿旋转板,并与基板相连,且所述基板固定于所述机架上;

旋转盘,一端与所述半圆形凹槽相嵌合,另一端设置有一具有外螺纹的中空圆柱;

输送管,一端与所述中空圆柱螺纹配合,另一端与所述混料出料筒相连。

在上述的一种二次拌粉机中,所述升降组件包括:

气缸缸体,安装于固定板上;

两个活塞杆,一端与所述气缸缸体相连;

吸盘,一侧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相连;

筒盖,与所述吸盘的另一侧相连。

在上述的一种二次拌粉机中,每一所述筒盖上设置有一引流管,且所述引流管的一端与所述中空圆柱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存储筒相连,其中,所述引流管包括:

中空扁平管;

两个圆环,分别连接于所述中空扁平管的两端,并与所述中空扁平管相连通。

在上述的一种二次拌粉机中,伸入所述混料筒中的所述搅拌轴一端上沿所述搅拌轴的轴线方向呈环形阵列设置有若干个搅拌叶片。

在上述的一种二次拌粉机中,所述搅拌机构与所述槽型支架之间的角度可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二次拌粉机通过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分别将润滑粉和正极粉同时送入搅拌机构中,在搅拌机构的作用下,充分混合润滑粉和正极粉,得到均质的混合物,另外在旋转机构的作用下,能够依次填装四个存储筒,大大节省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料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二次拌粉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二次拌粉机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出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出料机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搅拌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搅拌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旋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升降机构和存储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机架;110、槽型支架;200、送料机构;210、第一输送单元;211、第一进料箱;212、T形固定块;213、传动丝杠;214、第一传动齿轮;215、套筒;220、第二输送单元;221、第二进料箱;221a、储料箱;221b、输料箱;222、U形槽板;223、引流板;223a、条形凹槽;224、振动块;300、搅拌机构;310、框形支架;311、连接孔;312、通孔;320、混料筒;330、混料出料筒;340、电机;350、第二传动齿轮;360、搅拌轴;361、搅拌叶片;370、第三传动齿轮;400、旋转机构;410、旋转板;411、固定柱;412、半圆形凹槽;420、第二电机;421、输出轴;430、第四传动齿轮;440、第五传动齿轮;450、旋转接头;460、基板;470、旋转盘;471、中空圆柱;480、输料管;500、升降机构;510、升降组件;511、汽缸缸体;512、固定板;513、活塞杆;514、吸盘;515、筒盖;516、引流管;516a、中空扁平管;516b、圆环;600、存储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二次拌粉机,包括:机架100,包括两个对称设置于机架100两侧的槽型支架110;出料机构200,安装于机架100上,且出料机构200包括第一输送单元210和第二输送单元220,且第一输送单元210的出料口高于第二输送单元220出料口的位置;搅拌机构300,包括框形支架310,且框形支架310的两侧分别与槽型支架110相连,其中,搅拌机构300的进料口与第二输送单元220的出料口对接;旋转机构400,安装于机架100上,且旋转机构400的进料口与搅拌机构300的出料口相连;升降机构500,包括两个分别对称设置于槽型支架110上的升降组件510,且升降组件510连接于槽型支架110上;四个存储筒600,分别对称位于升降组件510的下方。

其中,第一输送单元210作为润滑粉的传输单元;第二输送单元220作为正极粉的传输单元。

在混合时,第一输送单元210中的润滑粉的含量要少于第二输送单元220中正极粉的含量,而将第一输送单元210的出料口位于第二输送单元220的出料口的上方,使得正极粉能够充分包围润滑粉,为后续两者的充分混合提供基础。

优选地,如图1、图3以及图4所示,第一输送单元210包括:第一进料箱211,一端设置有斜向下进料口,使得添加润滑粉时,防止润滑粉的飞溅,第一进料箱211的另一端的各个部角上设置有T形固定块212,作为第一输送单元210与机架100之间的安装部;传动丝杠213,一端贯穿第一进料箱211,另一端设置有第一传动齿轮214,且第一传动齿轮214与电机的输出轴相连,通过电机驱动传动丝杠213转动,将第一进料箱211中的润滑粉向前输送,同时通过传动丝杠213的转动将润滑粉均质化;套筒215,套设于贯穿第一进料箱211一端的传动丝杠213上,并与第一进料箱211一体成型。

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输送单元220包括:第二进料箱221,一端设置有存储正极粉的储料箱221a,另一端设置漏斗形输料箱221b;U形槽板222,一端与输料箱221b相连,另一端位于第一进料箱211的出料口的下方;引流板223,安装于U形槽板222的一侧,且沿引流板223的长度方向阵列设置有若干条条形凹槽223a,防止进入U形槽板222的润滑粉发生飞溅;振动块224,位于输料箱221b的正下方,并通过垫板与输料箱221b相隔,通过振动块224的振动作用,将正极粉源源不断的向前输送,从而进入搅拌机构300中。

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U形槽板222的两端开口大小尺寸不一致,其中,与输料箱221b相连一端的U形槽板222的开口尺寸大于与搅拌机构300相连一端的U形槽板222的开口尺寸。

优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框形支架310框的两侧各设置有若干个连接孔311,作为搅拌机构300与机架100之间的固定部,且框形支架310与槽型支架110之间的角度可调,使得搅拌机构300的进料口与U形槽板222的出料口相对齐,框形支架310的一端设置有通孔312。

优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搅拌机构300还包括:混料筒320,嵌套入框形支架310的通孔312内;混料出料筒330,一端与混料筒320相连通,另一端设置有一混料出料口;第一电机340,安装于框形支架310上,且第一电机340的输出端与第二传动齿轮350相连;搅拌轴360,一端贯穿框形支架310,并伸入混料筒320中,另一端设置有第三传动齿轮370,且第三传动齿轮370与第二传动齿轮350位于同一垂直面内,并通过链条将第二传动齿轮350的旋转运动传递给第三传动齿轮370,从而通过第三传动齿轮370带动搅拌轴360在混料筒320中旋转,使得润滑粉和正极粉的混合物搅拌充分。

优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伸入混料筒320中的搅拌轴360一端上沿搅拌轴360的轴线方向呈环形阵列设置有若干个搅拌叶片361,从而充分搅拌润滑粉和正极粉的混合物。

优选地,如图7所示,旋转机构400包括:旋转板410,一端阵列设置有四根固定柱411,另一端设置有一半圆形凹槽412;第二电机420,安装于固定柱411上,且第二电机420包括一输出轴;第四传动齿轮430,与输出轴嵌套连接;第五传动齿轮440,与第四传动齿轮430相啮合,并通过旋转接头450将第五传动齿轮440固定于旋转板410的上方,其中,旋转接头450贯穿旋转板410,并与一基板460相连,且基板460固定于二次拌粉机的机架100上;旋转盘470,一端与半圆形凹槽412相嵌合,另一端设置有一具有外螺纹的中空圆柱471;输送管480,一端与中空圆柱471螺纹配合,另一端与混料出料筒330相连,接收混合物,并将混合物送入存储筒600中。

优选地,如图8所示,升降组件510包括:气缸缸体511,安装于固定板512上;两个活塞杆513,一端与气缸缸体511相连;吸盘514,一侧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活塞杆513的另一端相连;筒盖515,与吸盘514的另一侧相连,通过气缸作用于吸盘514上,使得吸盘514上下移动,从而带动筒盖515上下移动。

优选地,如图8所示,每一筒盖515上设置有一引流管516,且引流管516的一端与中空圆柱471相连,另一端与存储筒600相连,将搅拌后的混合物送入存储筒600中。

优选地,如图8所示,引流管516包括:中空扁平管516a;两个圆环516b,分别连接于中空扁平管516a的两端,并与中空扁平管516a相连通,使得混合物能够以较缓的速度装进存储筒600中,以至于尽可能的装满整个存储筒60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二次拌粉机的工作原理:首先将润滑粉和正极粉分别倒入第一进料箱211和第二进料箱221中,润滑粉在传动丝杠213的作用下,向前运送,进入U形槽板222中,同时,正极粉依次通过储料罐、输料箱221b,并在振动块224的作用下,向前运送,进入U形槽板222中,其次润滑粉和正极粉共同进入混料筒320中,通过驱动电机,依次通过第二传动齿轮350和第三传动齿轮370,带动搅拌轴360旋转,搅拌混料筒320中的润滑粉和正极粉的混合物,并将之搅拌均匀,然后将通过旋转机构400中的输送管480与搅拌机构300中的混料出料筒330对接,接收搅拌后的混合物,接着通过输料管将混合送入其中一个存储筒600中,同时通过气缸驱动,将吸附于吸盘514上的筒盖515扣接于存储筒600上,使得存储筒600处于密封状态,最后,驱动电机带动第四传动齿轮430转动,从而带动第五传动齿轮440转动,进而带动旋转盘470移动,依次将四个存储筒600装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二次拌粉机通过第一输送单元210和第二输送单元220,分别将润滑粉和正极粉同时送入搅拌机构300中,在搅拌机构300的作用下,充分混合润滑粉和正极粉,得到均质的混合物,另外在旋转机构400的作用下,能够依次填装四个存储筒600,大大节省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料率。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