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溶解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3772阅读:487来源:国知局
一种溶解釜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溶解釜。



背景技术:

溶解是物质由固相转变为液相的相变过程。在锂电行业,生产前驱体原料时,需要将固体金属盐溶解成液体金属盐,现有的溶解釜通常将固体金属盐一次性全部加入罐体内,金属盐大量堆积在罐体底部,导致溶解效率相对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溶解釜,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旨在提高固体物料的溶解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溶解釜,该溶解釜包括:

釜体,具有用于容纳反应液的空间,顶部具有开口,底部具有出液口,内部可旋转地连接有搅拌器;

顶盖,设置在所述开口上,并与所述釜体固定或活动连接,沿厚度方向开设有至少一个向所述釜体内加入液体物料的进液口和至少一个向所述釜体内加入固体物料的进料口;

加料斗,固定在所述进料口上,且呈漏斗状。

进一步地,所述加料斗还包括:

导料通道,顶部固定在所述加料斗上,底部向所述釜体内延伸,且自上而下逐渐向所述釜体侧壁方向倾斜。

进一步地,所述导料通道在所述釜体的横截面方向上呈环状或螺旋状。

进一步地,所述导料通道在所述釜体的纵截面方向上呈直线形或弧线形。

进一步地,所述溶解釜还包括:

温度传感器,感应端位于所述釜体内;

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釜体中下部;

控制器,输入端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输出端连接所述加热装置,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输入的温度信号与温度阈值的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加热装置的启动与关闭。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装置包括:

固定架,包括至少三根立杆,围绕所述釜体内侧壁一周设置,顶部固定在所述顶盖上,底部固定在所述釜体上,中部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所述釜体内侧;

加热管,呈螺旋状盘绕设置于所述固定架围设形成的空间内。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管包括电加热管,所述控制器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加热管的电源控制端。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管内部通有热交换介质,所述加热管的入口处设置有用于开关所述加热管内部通道的电动阀门,所述控制器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动阀门的控制端。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装置包括:

夹套,套设于所述釜体外侧壁及底部,具有入口和出口,内部通有恒温介质,所述入口连接恒温介质源;

循环泵,吸入口连接所述夹套的出口。

进一步地,所述搅拌器包括:

电机,为搅拌轴的转动提供驱动力;

所述搅拌轴,与所述电机输出端传动连接,并沿所述釜体的中心轴线方向设置;

搅拌桨,设置在所述搅拌轴周围,包括至少两层间隔设置的桨叶;

所述溶解釜还包括:

挡板,呈扁条状,长度沿所述釜体轴向设置,且一侧固定在所述釜体内侧壁上,宽度沿所述釜体径向设置;

液位传感器,感应端位于所述釜体内,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输出端连接设置在所述进液口的阀门,用于根据所述液位传感器输入的液位信号与液位阈值的比较结果控制所述进液口的开闭;

支架,设于所述釜体外,并与所述电机的底座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溶解釜,液体物料通过进液口进入釜体内,固体物料通过漏斗加料斗被缓缓导入釜体内,下料顺畅,不易堵塞;在加料的同时,启动搅拌器搅拌使得釜体内的固、液物料流动并充分混合溶解,从而提高了固体物料的溶解效率,当反应釜内固体物料充分溶解后由釜体底部的出液口流出,相对现有技术,大大提高了固体物料的溶解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溶解釜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溶解釜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溶解釜,包括釜体1、顶盖2和加料斗3;釜体1具有容纳空间,顶部具有开口11,底部具有出液口12,内部可旋转地连接有搅拌器4;顶盖2设置在开口11上,并与釜体1铰接或可拆卸连接,顶盖2沿厚度方向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向釜体1内加入液体物料的进液口21和至少一个向釜体1内加入固体物料的进料口22;加料斗3固定在进料口22上,且加料斗3呈漏斗状,用于将固体物料(本实施例中为金属盐)导入到釜体1内。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顶盖2与釜体1铰接,顶盖2能翻转至釜体1的一侧裸露出开口11或翻转至釜体1上而覆盖开口11,便于安装和检查釜体1内部器件及清理釜体1内部;在并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顶盖2与釜体1可拆卸连接,作用同上。为了方便巡检设备,还可以在顶盖2上设置人孔10。

加料斗3呈漏斗状,加入其内部的固体金属盐能沿漏斗的侧壁缓缓进入釜体1内部,此时通过启动搅拌器4能够在加料的同时将加入釜体1内的固体物料与液体物料搅拌,从而加速固体物料的溶解,避免大量固体物料堆积在一起,不易被搅动从而影响溶解效率。当反应釜内固体物料充分溶解后由釜体底部的出液口12流出,相对现有技术,由于固定物料被缓缓导入,同时启动搅拌器搅拌固液混合物,大大提高了固体物料的溶解效率。

在本申请中,搅拌器4包括电机41、联轴器42、减速机43、搅拌轴44和设置在搅拌轴44周围的搅拌桨45,搅拌轴44沿釜体1的中心轴线方向设置,搅拌桨45包括至少两层间隔设置的桨叶;电机41输出轴通过联轴器42与减速机43输入轴传动连接,减速机43输出轴与搅拌轴44传动连接,从而将电机41的转动力矩传递给搅拌轴44,搅拌轴44带动桨叶转动以搅拌釜体1内的固液物料。

溶解釜还包括挡板5和支架6,挡板5呈扁条状,长度沿釜体1轴向设置,且挡板5一侧固定在釜体1内侧壁上,宽度沿釜体1径向设置;当釜体1内液体搅动时,通过液体与挡板5碰撞,可有效的提升其溶解速度,提高工作效率,为了进一步增加液体与挡板5碰撞和冲击效果,提高溶解速度,还可以在挡板5的两面设置多条筋板,此外,筋板的还可以增加挡板5的强度。

支架6与电机41的底座固定连接。支架6用于支撑电机41、减速机43,降低釜体1的承重。

实施例二

参见图3,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加料斗3还包括导料通道31,导料通道31顶部固定在加料斗3上,底部向釜体1内延伸,且自上而下逐渐向釜体1侧壁方向倾斜;导料通道31在釜体1的横截面方向上呈环状或螺旋状。导料通道31在釜体1的纵截面方向上呈直线形或弧线形。加料斗3内的金属盐通过进料口经导料通道31后能均匀的洒落在釜体1内部靠近侧壁一周(导料通道31在釜体1的横截面方向上呈环状)或整个液面上(导料通道31在釜体1的横截面方向上呈螺旋状),缩短搅拌周期,进一步提高金属盐的溶解效率。

此外,为了防止物料直接与金属材质接触,减少磁性异物的引入,釜体1、顶盖2及加料斗3均由PP材质制成。为了方便连接进料设备,漏斗状的加料斗3上部还可以设置一上部延伸接口30,参见图3。

进一步优选地,再次参见图1、图2,溶解釜还包括温度传感器7、加热装置8和控制器(图未示):温度传感器7感应端位于釜体1内,用于测试溶液内部温度;加热装置8设置于釜体1中下部,用于对釜体1内部的溶液进行加热,以满足溶液使用的温度要求;控制器输入端连接温度传感器7,输出端连接加热装置8,根据温度传感器7输入的温度信号与温度阈值的比较结果控制加热装置8的启动与关闭。

通过温度传感器7内能够实时监测釜体1内溶液的温度变化,例如釜体1内的温度需要保持在65℃~70℃,控制器根据预设的频率采集温度传感器7的温度信号,并将该温度信号转换后与温度阈值(65℃~70℃)比较,如果当前温度低于65℃时,则启动加热装置8,如果当前温度高于70℃时,则关闭加热装置8,如果当前温度在65℃~70℃时,则启动加热装置8进入保温模式;据此控制釜体1内部保持在恒定温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固体物料的溶解效率,并满足温度要求。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一,加热装置8包括加热管81和固定架82,固定架82包括至少三根立杆,立杆围绕釜体1内侧壁一周设置,立杆顶部固定在顶盖2上,立杆底部固定在釜体1上,中部通过紧固件固定在釜体1内侧;加热管81呈螺旋状盘绕设置于固定架82围设形成的空间内。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加热管81包括电加热管,控制器输出端连接电加热管的电源控制端。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加热管81内部通有热交换介质,加热管81的两个管口83设置在顶盖2上,其中一个管口83进气,另一个管口83排气,加热管81的入口处设置有用于开关加热管81内部通道的电动阀门,控制器输出端连接电动阀门的控制端。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二,加热装置8还包括夹套(图未示)和循环泵(图未示),夹套套设于釜体1外侧壁及底部,夹套具有入口和出口,内部通有恒温介质(通常为水);循环泵吸入口连接夹套的出口,夹套的入口可连接恒温介质源,循环泵的喷出口连接恒温水槽,介质在恒温水槽内被加热到恒定温度。

优选地,溶解釜还包括液位传感器9,液位传感器9感应端位于釜体1内,输出端连接控制器;控制器输出端连接设置在进液口21的阀门,用于根据液位传感器9输入的液位信号与液位阈值的比较结果控制进液口21的开闭。

控制器按照预设的频率采集液位信号,并比较液位信号值与液位阈值,如果前者在后者范围内,则控制阀门关闭,停止向釜体1内加入液体物料,从而初步控制溶液的浓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