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漆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70470阅读:44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油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关于一种油漆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油漆在装桶成为成品之前都会通过进料泵将油漆原料桶中的油漆泵入过滤器,通过过滤器后再进入油漆成品桶,整个过程中涉及到进料泵和过滤器两台设备。通常这两台设备是独立的,使用时将其移动至操作地点。这样给生产操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且通常进料泵较低,而过滤器的进料口较高,当进料泵以一定的流速将油漆从泵出口泵出后,油漆需要沿着向上的直管上升至进料口高度,然后再水平进入过滤器的进料管道。由于需要克服重力势能和管道压降,导致进入过滤器内部的油漆流速降低,直接降低了油漆的过滤效率和过滤质量。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油漆过滤装置,能够实现油漆的快速高效的过滤,同时保证过滤质量,且操作方便快捷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漆过滤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能够实现油漆的快速高效的过滤,同时保证过滤质量,且操作方便快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油漆过滤装置,包括底板,设置于底板顶面两侧的进料泵和过滤器,所述进料泵和过滤器分别通过进料泵支承架和过滤器支承架支承,其中:

所述进料泵的顶部对称设置两个朝上的泵出口,所述泵出口与一水平横管直连,所述水平横管的中部连接一个水平接头;

所述过滤器包括外壳和可拆卸地固定在外壳顶部的顶盖,所述顶盖上连接进料管道,所述进料管道的末端为过滤器进料口,所述过滤器进料口位于过滤器的上部的侧面;

所述进料泵支承架的底部与底板之间设置橡胶减振器,进料泵支承架的高度设置成水平接头与所述过滤器进料口的中心高度相同,水平接头与过滤器进料口通过金属软管水平连接;

所述底板还包括设置于底板一端的推手及底部的滑轮。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金属软管与过滤器进料口通过法兰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过滤器支承架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过滤器的外壳中上部的第一卡环及上端与所述第一卡环焊接连接的三条过滤器支腿,所述第一卡环为一环形薄片,环绕在外壳上,通过螺栓螺母穿过第一卡环两末端的弯折部分上的通孔而固定在外壳上,所述过滤器支腿的下端固定于底板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顶盖为圆形,圆周上均匀凸出设置若干个上卡扣配件,所述第一卡环的上部的外壳上固定设置第二卡环,所述第二卡环上对应设置若干个下卡扣配件,通过上卡扣配件与下卡扣配件之间的卡扣连接实现顶盖与外壳的固定连接,所述外壳内设置滤芯。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顶盖的一侧向外凸出,其上具有开孔,所述第二卡环与进料管道对应的一侧向外凸出,并形成一个U形开口,所述进料管道从顶盖向下弯曲,穿过所述开孔和所述U形开口继续向下,所述进料管道上设置一个下卡扣配件,与所述顶盖上相应的上卡扣配件卡扣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进料泵支承架包括支承柱和由支承柱支承的水平横梁,所述进料泵具有两个进料泵支腿,所述进料泵支腿分别固定于所述水平横梁上,支承柱设置在橡胶减振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承柱的顶部设置支承板,所述进料泵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承板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进料泵的底部设置泵进口,所述泵进口通过进料软管与油漆原料桶连接;所述过滤器的底部设置过滤器出料口,所述过滤器出料口与出料管道法兰连接,所述出料管道的末端通过出料软管连接至油漆成品桶。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推手与底板成90~150度的夹角。

优选地,所述夹角为100~130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油漆过滤装置,将过滤器和进料泵安装在一个底板上,通过进料泵支承架的高度保证进料泵的水平接头与过滤器进料口的中心高度相同,能够实现油漆的快速高效过滤。

2)进料泵支承架底部与底板之间安装橡胶减振器,能够减少进料时产生的振动对过滤器的不良影响,保证过滤质量,且操作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油漆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2-进料泵、3-过滤器、4-金属软管、5-橡胶减振器11-推手、12-滑轮、21-进料泵支承架、22-泵出口、23-水平横管、24-水平接头、25-进料泵支腿、26-泵进口、27-进料软管、211-支承柱、212-水平横梁、31-过滤器支承架、32-外壳、33-顶盖、34-进料管道、35-过滤器进料口、36-过滤器出料口、37-出料管道、38-安全阀、311-第一卡环、312-过滤器支腿、313-弯折部分、314-通孔、321-第二卡环、322-下卡扣配件、331-上卡扣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油漆过滤装置,包括底板1,设置于底板1顶面两侧的进料泵2和过滤器3,所述进料泵2和过滤器3分别通过进料泵支承架21和过滤器支承架31支承,其中:

所述进料泵2的顶部对称设置两个朝上的泵出口22,所述泵出口22与一水平横管23直连,所述水平横管23的中部连接一个水平接头24;

所述过滤器3包括外壳32和可拆卸地固定在外壳32顶部的顶盖33,所述顶盖33上连接进料管道34,所述进料管道34的末端为过滤器进料口35,所述过滤器进料口35位于过滤器3的上部的侧面;

所述进料泵支承架21的底部与底板1之间设置橡胶减振器5,进料泵支承架21高度能够保证水平接头24与过滤器进料口35的中心高度相同,所述水平接头24与过滤器进料口35通过一段金属软管4水平连接;

所述底板1还包括设置于底板1一端的推手11及底部的四个滑轮12。

通过进料泵支承架提高了进料泵的安装高度,将泵出口与过滤器进料口的垂直高度尽量缩小,几乎与进料口高度相同,保证了进料泵打出的油漆能够快速进入过滤器,且保证油漆在进入过滤器内后仍具有较大的流速,能够明显提高油漆的过程效率和质量。另外,底座上设置推手和滑轮,能够方便地将油漆过滤装置推动至需要过滤的油漆桶附近,方便快捷,提高了油漆过滤效率。

进料泵支承架底部设置橡胶减振器,能够减少进料泵进料时产生的振动对过滤器的影响,且进料泵和过滤器之间通过金属软管连接,具有一定的柔性,进一步降低了进料时振动对过滤器的影响,保证了过滤质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金属软管4与所述过滤器进料口35通过法兰连接。通过法兰连接,有利于安装和拆卸,有利于维修保养。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过滤器支承架31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外壳32中上部的第一卡环311及上端与所述第一卡环311焊接连接的三条过滤器支腿312,所述第一卡环311为一环形薄片,环绕在外壳32上,通过螺栓螺母穿过第一卡环311两末端的弯折部分313上的通孔314而固定在外壳32上,所述过滤器支腿312的下端固定于底板1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顶盖33为圆形,圆周上均匀凸出设置四个上卡扣配件331,所述第一卡环311的上部的外壳32上固定设置第二卡环321,所述第二卡环321上对应设置若干个下卡扣配件322,通过上卡扣配件331与下卡扣配件322之间的卡扣连接实现顶盖33与外壳32的固定连接,所述外壳32内设置滤芯(图中未示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顶盖33的一侧向外凸出,其上具有开孔,所述第二卡环321与进料管道34对应的一侧向外凸出,并形成一个U形开口323,所述进料管道34从顶盖33向下弯曲,穿过所述开孔和所述U形开口323继续向下,所述进料管道34上设置一个下卡扣配件322,与所述顶盖33上相应的上卡扣配件331卡扣连接。所述顶盖33与所述外壳32之间的固定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常规技术。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进料泵支承架21包括支承柱211和由支承柱211支承的水平横梁212,所述进料泵2具有两个进料泵支腿25,所述进料泵支腿25分别固定于所述水平横梁212上,支承柱211设置在橡胶减振器5上。

所述支承柱211的顶部也可设置支承板212,所述进料泵2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承板(图中未示出)上。通过支承板支承,将进料泵的使用时产生的振动均匀地传递到支承柱上,减少了振动,提高了进料泵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进料泵2的底部设置泵进口26,所述泵进口26通过进料软管27与油漆原料桶(图中未示出)连接。所述过滤器3的底部设置过滤器出料口36,所述过滤器出料口36与出料管道37法兰连接,所述出料管道37的末端通过出料软管(图中未示出)连接至油漆成品桶。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推手11与底板1成90~150度的夹角。优选地,所述夹角为100~130度。当夹角为110~130度时,操作人员操作时手臂与人体的夹角为50~70度,可以用较小的力就能拉动或推动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进料管道34的最高点上设置安全阀38,当过滤器3不正常过滤时,内部气压增大,超过过滤器安全阀门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时,安全阀38自动开启进行泄压。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顶盖33与外壳32的顶面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滑轮12上设置滑轮固定件,当移动至过滤地点后,通过设置滑轮固定件可将滑轮12固定,防止底板滑动。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操作人员将油漆过滤装置推动至油漆原料桶前,进料泵的泵进口通过进料软管连接至油漆原料桶,过滤器的出料管道的末端通过出料软管连接至油漆成品桶,然后开动进料泵,油漆通过进料泵从过滤器顶部进入外壳,通过外壳内部的滤芯的过滤作用后从过滤器底部的出料口流出,沿着出料管道和软管进入油漆成品桶。

使用完成后,可推动至下一个需要过滤的地点,全部使用结束后,可轻松地推动整个装置至存放地点。且可将过滤装置推动至清洗地点进行清洗,无需拆卸。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实用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