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尘设备、烘干系统以及烘干系统的除尘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807035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纺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除尘设备、烘干系统以及烘干系统的除尘方法。



背景技术:

烘干是纺织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意在将染色或洗水时浸入布匹的水分烘干。但是由于烘干产生的高温干燥环境和高速的空气流动,使得烘干机内产生大量的尘絮。这些尘絮多为细小的棉纤维,传统的烘干机采用集尘网对其进行收集,并定期进行清洁。但是在清洁过程中要将集尘网完全拉出,用扫把进行清洁,产生大量灰尘危害员工职业健康的同时,清洁效率也相当低。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清洁效率高的除尘设备。

一种除尘设备,包括支架、吸尘器、集尘器以及移动驱动部件;所述集尘器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移动驱动部件活动设在所述支架上且连接于所述吸尘器,所述移动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吸尘器移动至烘干机的滤网上方以吸取所述滤网上的灰尘;所述移动驱动部件还能驱动所述吸尘器移动到所述集尘器处,并且所述集尘器的集尘口能够与所述吸尘器的出尘口连通,所述集尘器用于收集所述吸尘器内的灰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导轨,所述导轨设置所述支架上,所述吸尘器滑动连接在所述导轨上,所述移动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吸尘器沿着所述导轨移动;所述集尘器位于所述导轨的一端,当所述吸尘器沿着所述导轨移动到所述导轨的该端时,所述吸尘器的出尘口能够与所述集尘器的集尘口对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尘器的吸尘管能够伸缩移动,当所述吸尘器沿着所述导轨移动到所述滤网的上方时,所述吸尘管伸长以使得所述吸尘管端部连接的吸尘嘴移动到所述滤网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集尘袋以及集尘管,所述集尘器通过所述集尘管的集尘口与所述集尘袋连通,所述集尘器用于将所述吸尘器内的灰尘吸到所述集尘袋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尘袋与所述集尘管可拆卸式连接。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烘干系统。

一种烘干系统,包括烘干机,所述烘干机内设有多个过滤网,每两个所述过滤网上、下分布构成一列过滤组,所述烘干机内具有多列所述过滤组,多列所述过滤组依次顺序分布,还包括所述的除尘设备,所述除尘设备的支架靠近于所述烘干机。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烘干系统的除尘方法。

一种烘干系统的除尘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所述除尘设备的移动驱动部件驱动吸尘器移动到所述烘干机第一列的第一层滤网的一端边缘处;从所述烘干机的侧壁逐渐拉出第一列的第一层滤网,使得从第一列的第一层滤网的一端开始依次经过所述吸尘器下方,所述吸尘器对第一列的第一层滤网由一端至另一端依次吸尘;对第一列的第一层滤网吸尘完毕后第一列的第一层滤网复位;所述移动驱动部件驱动所述吸尘器继续下移;从所述烘干机的侧壁逐渐拉出第一列的第二层滤网,使得从第一列的第二层滤网的一端开始依次经过所述吸尘器下方,所述吸尘器对第一列的第二层滤网由一端至另一端依次吸尘;对第一列的第一层滤网吸尘完毕后第一列的第二层滤网复位;

所述移动驱动部件驱动吸尘器移动到所述烘干机第二列的第一层滤网的一端边缘处;从所述烘干机的侧壁逐渐拉出第二列的第一层滤网,使得从第二列的第一层滤网的一端开始依次经过所述吸尘器下方,所述吸尘器对第二列的第一层滤网由一端至另一端依次吸尘;对第二列的第一层滤网吸尘完毕后第二列的第一层滤网复位;所述移动驱动部件驱动所述吸尘器继续下移;从所述烘干机的侧壁逐渐拉出第二列的第二层滤网,使得从第二列的第二层滤网的一端开始依次经过所述吸尘器下方,所述吸尘器对第二列的第二层滤网由一端至另一端依次吸尘;对第二列的第一层滤网吸尘完毕后第二列的第二层滤网复位;以此类推;

当所述吸尘器对预设数量的所述过滤网吸尘后,所述移动驱动部件驱动所述吸尘器移动到集尘器处,所述集尘器与所述吸尘器连通后所述集尘器收集所述吸尘器内的灰尘。

上述的除尘设备在用于烘干机的过滤网除尘时,能够实现自动吸除过滤网上的灰尘,能够摆脱现有人工对烘干机除尘的各项弊端,包括效率低下、作业环境差、职业危害严重等问题。上述的除尘设备为烘干机灰尘清洁提供了一种高效、节省人力的清洁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烘干系统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烘干系统;100、烘干机;200、过滤网;300、除尘设备;310、支架;320、导轨;330、吸尘器;340、集尘器;350、集尘袋;360、集尘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了一种烘干系统10。该烘干系统10包括烘干机100以及除尘设备300。

参见图1所示,所述烘干机100内设有多个过滤网200,每两个所述过滤网200上、下分布构成一列过滤组,所述烘干机100内具有多列所述过滤组,多列所述过滤组依次顺序分布。所述除尘设备300的支架310靠近于所述烘干机100。

参见图1所示,上述的除尘设备300包括支架310、导轨320、吸尘器330、集尘器340、集尘袋350、集尘管360以及移动驱动部件;所述集尘器340设置在所述支架310上;所述移动驱动部件活动设在所述支架310上且连接于所述吸尘器330,所述移动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吸尘器330移动至烘干机100的滤网上方以吸取所述滤网上的灰尘;所述移动驱动部件还能驱动所述吸尘器330移动到所述集尘器340处,并且所述集尘器340的集尘口能够与所述吸尘器330的出尘口连通,所述集尘器340用于收集所述吸尘器330内的灰尘。

参见图1所示,所述导轨320设置所述支架310上,所述吸尘器330滑动连接在所述导轨320上,所述移动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吸尘器330沿着所述导轨320移动;所述集尘器340位于所述导轨320的一端部,当所述吸尘器330沿着所述导轨320移动到所述导轨320的端部时,所述吸尘器330的出尘口能够与所述集尘器340的集尘口对接。

参见图1所示,所述吸尘器330的吸尘管能够伸缩移动,当所述吸尘器330沿着所述导轨320移动到所述滤网的上方时,所述吸尘管伸长以使得所述吸尘管端部连接的吸尘嘴移动到所述滤网上。

参见图1所示,所述集尘器340通过所述集尘管360与所述集尘袋350连通,所述集尘器340用于将所述吸尘器330内的灰尘吸到所述集尘袋350内。所述集尘袋350与所述集尘管360可拆卸式连接。

本实施例涉及的烘干系统10在除尘时,涉及了一种烘干系统10的除尘方法。

一种烘干系统10的除尘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所述除尘设备300的移动驱动部件驱动吸尘器330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到所述烘干机100第一列的第一层滤网的一端边缘处、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到第一列的第一层滤网的上方;从所述烘干机100的侧壁逐渐拉出第一列的第一层滤网,使得从第一列的第一层滤网的一端开始依次经过所述吸尘器330下方,所述吸尘器330对第一列的第一层滤网由一端至另一端依次吸尘;对第一列的第一层滤网吸尘完毕后第一列的第一层滤网复位;所述移动驱动部件驱动所述吸尘器330继续下移;从所述烘干机100的侧壁逐渐拉出第一列的第二层滤网,使得从第一列的第二层滤网的一端开始依次经过所述吸尘器330下方,所述吸尘器330对第一列的第二层滤网由一端至另一端依次吸尘;对第一列的第一层滤网吸尘完毕后第一列的第二层滤网复位;

所述移动驱动部件驱动吸尘器330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到所述烘干机100第二列的第一层滤网的一端边缘处、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到第二列的第一层滤网的上方;从所述烘干机100的侧壁逐渐拉出第二列的第一层滤网,使得从第二列的第一层滤网的一端开始依次经过所述吸尘器330下方,所述吸尘器330对第二列的第一层滤网由一端至另一端依次吸尘;对第二列的第一层滤网吸尘完毕后第二列的第一层滤网复位;所述移动驱动部件驱动所述吸尘器330继续下移;从所述烘干机100的侧壁逐渐拉出第二列的第二层滤网,使得从第二列的第二层滤网的一端开始依次经过所述吸尘器330下方,所述吸尘器330对第二列的第二层滤网由一端至另一端依次吸尘;对第二列的第一层滤网吸尘完毕后第二列的第二层滤网复位;以此类推;

当所述吸尘器330对预设数量的所述过滤网200吸尘后,所述移动驱动部件驱动所述吸尘器330移动到集尘器340处,所述集尘器340与所述吸尘器330连通后所述集尘器340收集所述吸尘器330内的灰尘。

上述的除尘设备300在用于烘干机100的过滤网200除尘时,能够实现自动吸除过滤网200上的灰尘,能够摆脱现有人工对烘干机100除尘的各项弊端,包括效率低下、作业环境差、职业危害严重等问题。上述的除尘设备300为烘干机100灰尘清洁提供了一种高效、节省人力的清洁设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