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芯循环利用多重过滤生活污水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71810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滤芯循环利用多重过滤生活污水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活污水净化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滤芯循环利用多重过滤生活污水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生活楼用水量没有专门的标准和规范,一般参照《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进行选用。船舶生活用水包括卫生间冲洗、洗衣、餐饮等。

生活污水的产生和排放通常是不稳定的,其流量也不稳定。根据在kl10-1平台上生活楼污水的调查,每日的最大污水量出现在早7∶00~8∶00,其污水量可达50l/h,与日污水量250l/d相比,可知变化系数为1∶5。对于生活楼而言,生活污水量波动较大,甚至会出现夜间无污水排放的情况。

为保证污水处理装置的稳定运行,必须进行污水流量的调节。就生活污水处理而言,生活用水量越少,污水越少,对处理越有利。

但是现有的污水处理装置中,缺少对应的污水处理机制,污水净化处理效果较差,并且污水处理装置中的滤芯利用率较差,过滤成本高昂。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滤芯循环利用多重过滤生活污水净化装置,用于解决现有的污水处理装置中,缺少对应的污水处理机制,污水净化处理效果较差,并且污水处理装置中的滤芯利用率较差,过滤成本高昂的缺点。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一种滤芯循环利用多重过滤生活污水净化装置,包括:缓冲罐、沉降室、喷洒腔、过滤室和过滤筒;所述缓冲罐为圆筒状,顶部设置有用于输入生活污水的污水输入管道,所述污水输入管道出口端设置有用于控制污水流量的污水阀门;所述缓冲罐底部具有导槽,所述导槽底部设置有同沉降室连通的棱形输送管路。

所述的沉降室底部设置有同喷洒腔连通的提升管路,所述提升管路的入口端设置有隔离室,所述隔离室内设置有隔离门和用于驱动所述隔离门开关的隔离液压缸,所述的沉降室底部具有排放槽;所述的喷洒腔底部具有喷洒管路;所述的喷洒管路底部设置有过滤室,所述的过滤室底部通过转运管道连通有过滤筒。

所述过滤筒中部设置有滤芯循环利用装置,所述滤芯循环利用装置包括位于所述过滤筒内部的过滤腔、同所述过滤腔连通的清洗腔,以及位于过滤腔和清洗腔内,循环参与过滤的第一滤芯和第二滤芯。

所述清洗腔通过隔板分隔成上层清洗空间和下层清洗空间,所述第一滤芯能够通过前后设置的第一滤芯过滤端链条和第一滤芯清洗端链条在过滤腔和下层清洗空间内循环移动,所述第二滤芯能够通过前后设置的第二滤芯过滤端链条和第二滤芯清洗端链条在过滤腔和上层清洗空间内循环移动。

所述上层清洗空间顶部设置有药液输入管,所述下层清洗空间底部设置有药液输出管,使药液输入管输入的药液能够从上层清洗空间进入下层清洗空间,最后从药液输出管输出。

作为优选所述的棱形输送管路上设置有驱动舱室,所述的驱动舱室内设置有封闭门、防护板和输送门液压缸;所述封闭门一端铰接于所述驱动舱室内的安装座上,另一端同防护板的上端面铰接,所述防护板的下端面插入所述驱动舱室的限位夹层内限位移动;所述输送门液压缸前端同所述封闭门底面铰接。

当输送门液压缸工作伸出后,所述封闭门逆时针转动,将所述棱形输送管路封闭,当输送门液压缸工作收缩后,所述封闭门顺时针转动,将所述棱形输送管路打开,所述封闭门作为所述棱形输送管路内壁。

作为优选所述的缓冲罐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测量罐内液位的污水液位计。

作为优选所述的排放槽底部设置有输送车,所述输送车上具有输送槽。

作为优选所述过滤室内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缓冲层、一级过滤层、二级过滤层、三级过滤层和收集槽,所述缓冲层上部设置有导流板,所述收集槽底部通过转运管道同所述过滤筒上部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过滤筒底部具有存储腔,所述存储腔上设置有输出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所述的滤芯循环利用多重过滤生活污水净化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所述的滤芯循环利用多重过滤生活污水净化装置,设置有缓冲罐,在用水高峰期,将污水直接排入沉降室,当位于污水低谷期,封闭缓冲罐,增加沉降室的沉降效果。

具体的,所述导槽底部设置有同沉降室连通的棱形输送管路,当输送门液压缸工作伸出后,所述封闭门逆时针转动,将所述棱形输送管路封闭,使沉降室达到安静沉降要求,沉降效果好。

当输送门液压缸工作收缩后,所述封闭门顺时针转动,将所述棱形输送管路打开,所述封闭门作为所述棱形输送管路内壁,使缓冲罐内缓冲的污水进入沉降室内。

2、本发明所述的滤芯循环利用多重过滤生活污水净化装置,所述隔离室内设置有隔离门和用于驱动所述隔离门开关的隔离液压缸,沉降室冲入污水过程中隔离门关闭,避免堵塞提升管路入口,沉降室内污水沉降完毕后,打开隔离门,通过耐酸泵将沉降室内上层污水提升至喷洒腔。

3、本发明所述的滤芯循环利用多重过滤生活污水净化装置,所述的喷洒腔底部具有喷洒管路;所述的喷洒管路底部设置有过滤室,喷洒管路喷洒的污水同空气充分接触后,实现充分曝气,洒落于过滤室内的污水实现初步过滤,再通入过滤筒内实现二级过滤,过滤效果好。

4、本发明所述的滤芯循环利用多重过滤生活污水净化装置,所述过滤筒中部设置有滤芯循环利用装置,所述滤芯循环利用装置包括位于所述过滤筒内部的过滤腔、同所述过滤腔连通的清洗腔,以及位于过滤腔和清洗腔内,循环参与过滤的第一滤芯和第二滤芯,工作时,第一滤芯首先位于过滤腔内过滤工作,当达到设定过滤时间,第一滤芯清洗端链条拉动,第一滤芯进入下层清洗空间,第二滤芯过滤端链条将第二滤芯拉至过滤腔内进行过滤作业,同时清洗腔内冲入药液实现第一滤芯的清洗,进而循环利用工作,降低滤芯应用程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缓冲罐部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沉降室部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喷洒腔、过滤室和过滤筒部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滤芯循环利用装置示意图。

其中:1、缓冲罐,11、污水输入管道,12、污水阀门,13、污水液位计,14、导槽,15、棱形输送管路,16、封闭门,17、防护板,18、输送门液压缸,19、驱动舱室,

2、沉降室,21、隔离室,22、隔离液压缸,23、隔离门,24、提升管路,25、排放槽,26、输送槽,27、输送车,

3、喷洒腔,31、倾斜面,32、喷洒管路,

4、过滤室,41、导流板,42、缓冲层,43、一级过滤层,44、二级过滤层,45、三级过滤层,46、收集槽,47、转运管道,

5、过滤筒,51、存储腔,52、输出口,

6、滤芯循环利用装置,601、过滤腔,602、清洗腔,603、第一滤芯,604、第二滤芯,605、药液输入管,606、药液输出管,607、第一滤芯过滤端链条,608、第一滤芯清洗端链条,609、第二滤芯过滤端链条,610、第二滤芯清洗端链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到图5所示,一种滤芯循环利用多重过滤生活污水净化装置,包括:缓冲罐1、沉降室2、喷洒腔3、过滤室4和过滤筒5;所述缓冲罐1为圆筒状,顶部设置有用于输入生活污水的污水输入管道11,所述污水输入管道11出口端设置有用于控制污水流量的污水阀门12;所述的缓冲罐1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测量罐内液位的污水液位计13。

所述缓冲罐1底部具有导槽14,所述导槽14底部设置有同沉降室2连通的棱形输送管路15;所述的棱形输送管路15上设置有驱动舱室19,所述的驱动舱室19内设置有封闭门16、防护板17和输送门液压缸18;所述封闭门16一端铰接于所述驱动舱室19内的安装座上,另一端同防护板17的上端面铰接,所述防护板17的下端面插入所述驱动舱室19的限位夹层内限位移动;所述输送门液压缸18前端同所述封闭门16底面铰接。

当输送门液压缸18工作伸出后,所述封闭门16逆时针转动,将所述棱形输送管路15封闭,当输送门液压缸18工作收缩后,所述封闭门16顺时针转动,将所述棱形输送管路15打开,所述封闭门16作为所述棱形输送管路15内壁。

所述的沉降室2底部设置有同喷洒腔3连通的提升管路24,所述提升管路24的入口端设置有隔离室21,所述隔离室21内设置有隔离门23和用于驱动所述隔离门23开关的隔离液压缸22,所述的沉降室2底部具有排放槽25;所述的排放槽25底部设置有输送车27,所述输送车27上具有输送槽26。

所述的喷洒腔3底部具有喷洒管路32,所述喷洒腔3的腔体具有倾斜面31;所述的喷洒管路32底部设置有过滤室4,所述过滤室4内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缓冲层42、一级过滤层43、二级过滤层44、三级过滤层45和收集槽46,所述缓冲层42上部设置有导流板41,所述收集槽46底部通过转运管道47同所述过滤筒上部连通。

所述的过滤室4底部通过转运管道47连通有过滤筒5。所述过滤筒5底部具有存储腔51,所述存储腔51上设置有输出口52。

所述过滤筒5中部设置有滤芯循环利用装置6,所述滤芯循环利用装置6包括位于所述过滤筒5内部的过滤腔601、同所述过滤腔601连通的清洗腔602,以及位于过滤腔601和清洗腔602内,循环参与过滤的第一滤芯603和第二滤芯604;所述清洗腔602通过隔板分隔成上层清洗空间和下层清洗空间,所述第一滤芯603能够通过前后设置的第一滤芯过滤端链条607和第一滤芯清洗端链条608在过滤腔601和下层清洗空间内循环移动,所述第二滤芯604能够通过前后设置的第二滤芯过滤端链条609和第二滤芯清洗端链条610在过滤腔601和上层清洗空间内循环移动;所述上层清洗空间顶部设置有药液输入管605,所述下层清洗空间底部设置有药液输出管606,使药液输入管605输入的药液能够从上层清洗空间进入下层清洗空间,最后从药液输出管606输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