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口烧瓶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94597阅读:5051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口烧瓶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化学实验器具,尤其涉及一种三口烧瓶搅拌装置,属于试验仪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不同阶段的教学过程以及高等教育实验尤其是化学领域中,三口烧瓶是一种非常常用、用途广泛的化学玻璃仪器,尤其是在有机化学实验中最为常见和普通。

目前,三口烧瓶的常规形状通常具有圆肚细颈的外观,并具有三个瓶口,通过这三个瓶口,可以同时加入多种反应物,或是夹装冷凝管、温度计、回流器等等。

目前,人们也对三口烧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具体操作,方便后处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

CN204320333U公开了一种三口烧瓶,其包括第一瓶口(1)、第二瓶口(2)、第三瓶口(3),但是改变原有不可拆分的一体化构造为可旋转打开的上下瓶身,可将传统三口烧瓶无法放入或取出的大块物体不经过瓶口直接打开瓶身放入瓶内或取出,包括上瓶身(4)、下瓶身(5)和密封螺纹(6)。上瓶身(4)和下瓶身(5)通过密封螺纹(6)旋转连接。保证了三口烧瓶的密封性并且分上下瓶身便于加入取出药品,方便清洗,节约资源。

CN102350383A公开了一种三口烧瓶,包括第一瓶口(1)、第二瓶口(2)、第三瓶口(3)和瓶身(4),所述第一瓶口(1)和第二瓶口(2),第二瓶口(2)和第三瓶口(3) 之间各设有一个连杆(5)。

CN203044031U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制备和混合高粘度产品的三口烧瓶,包括烧瓶本体,所述烧瓶本体上依次设有出料口、搅拌口以及用于冷凝回流和转接的回流口,所述出料口的内壁紧贴有一聚四氟乙烯套管。由于在出料口内紧贴有聚四氟乙烯套管,出料时,即使是高粘度产品也不会堵塞出料口,故能够轻松处理实验完毕后高粘度产品的残余,并且方便清洗,可以缩短清洗时间,提高实验效率。

CN203899625U公开了一种便于加料的三口烧瓶,包括烧瓶本体、搅拌口、进料口、出料口以及与进料口相连接的便于加料的漏斗;漏斗的长度为30mm、开口大小为75°、漏斗的下沿与水平成15°;其解决了三口烧瓶在实验操作中加料时存在的安全问题,避免药品和水因为溢出和外洒的问题而引起药品损失和腐蚀、设备损坏等实验事故,有利于药品更容易方便的加入烧瓶中;降低了实验过程中的失误,提高了实验准确性,具有安全可靠、加料方便等特点。

CN205109674U公开了一种可底部进料的三口烧瓶,包括第一瓶口(1)、第二瓶口(2)、第三瓶口(3)和进料管(44)。进料管(4)进料口位于瓶口(3)口颈,出料口位于三口烧瓶瓶身底部。需要从底部加料是直接将反应物从进料管(4)进料口加入,可使得反应物直达三口烧瓶底部参与反应,解决了普通三口烧瓶反应中途加入的反应物无法直接到达底部而导致的反应不完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CN205109675U公开了一种带冷凝回流装置的三口烧瓶,包括第一瓶口1、第二瓶口2、第三瓶口3、瓶身4、各个瓶口壁上的冷凝回流装置5以及冷凝回流装置5上的进水口6和出水口6。各个瓶口壁与冷凝回流装置5均为一体化设计,构型为管中管构造,夹层全封闭式只留有进水口6和出水口7为水流设计,冷凝时自来水从进水口6进入,出水口7排出,不会进入三口烧瓶内部,气体遇冷,凝结成液体回流到三口烧瓶中而到达冷凝效果。使用冷凝功能时可以省去外接冷凝管,直接将自来水接头接入进水口和出水口,使用方便,提高了冷凝效率。

CN205413077U公开了一种具有冷凝保温功能的三口烧瓶,属于化学实验仪器技术领域。所述的具有冷凝保温功能的三口烧瓶,包括瓶身、第一瓶口、第二瓶口和第三瓶口,第二瓶口和第三瓶口的上部通过螺纹连接冷凝器,冷凝器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瓶身的底部设有夹套。其中,冷凝器内设有螺旋状冷凝管。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二瓶口和第三瓶口与冷凝器用螺纹进行连接,冷凝器内的螺旋状冷凝管增大了传热面积,冷凝时的冷凝水从进水口进入,出水口排出,不会进入三口烧瓶内部,强化了冷凝回流效果;瓶身底部四周设置的夹套适用于反应结束后需要进行保温操作的物料。

如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着对三口烧瓶进行改进的大量文献,但对于新型的三口烧瓶,仍存在继续改进的需要和需求,尤其是三口烧瓶的瓶口通常较窄,虽然一是可以用来防止溶液溅出或是减少溶液的蒸发,二是可配合橡皮塞的使用来连接其它的玻璃器材。但因瓶口通常较窄,不适合用玻璃棒搅拌。若需要搅拌时,可以手握瓶口微转手腕实现搅拌,或者使用搅拌棒进行搅拌(但需要搅拌棒较小,以便能伸过瓶口)。但这些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手腕摇动在许多实验中无法使用,虽然可使用磁力搅拌器,然而同样存在由于瓶口细小而使得磁力转子的体积较小的缺陷,导致其搅拌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基于上述缺陷,在试验仪器领域,对于三口烧瓶搅拌装置仍存在研究和改进的需求,这也是目前试验仪器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和重点,更是本实用新型得以完成的出发点和动力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存在的诸多缺陷和研发新型三口烧瓶搅拌装置的需要,本发明人经过大量的深入研究,在付出了充分的创造性劳动后,从而完成了本实用新型。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三口烧瓶搅拌装置,其特别适用于涉及需要通入气体进行反应的化学反应中,搅拌效果好,提高了气体反应的综合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三口烧瓶搅拌装置,所述三口烧瓶搅拌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竖向延伸的立柱,所述立柱上安装有横向延伸的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上安装有三口烧瓶,所述三口烧瓶的一个瓶口安装有堵塞,一个瓶口通过导气管连接储气罐,另一个瓶口连接气体收集机构,所述储气罐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撑柱上,所述导气管伸入所述三口烧瓶底部;所述底座上安装有弧形轨道,所述弧形轨道上设有磁性球,所述三口烧瓶内设有磁性漂,所述磁性漂的最大截面积小于所述三口烧瓶的瓶口截面积。

通过如此的结构设计,与传统的磁力搅拌器相比较,由于磁性球在光滑的弧形轨道上来回滚动,磁性漂可跟随磁性球往复搅拌溶剂,提高了搅拌效果。

其中,所述三口烧瓶的一个瓶口安装的所述堵塞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替换成其它反应元件,例如温度计、滴液管、回流器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的反应条件需要而进行适当的改变和/或选择,在此不再进行详细描述。

其中,磁性球是非常公知的器件,可以使用常规的电磁铁装置来使其在弧形轨道反复运动,进而带动磁性漂在三口烧瓶内搅拌溶剂,在阅读本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显而易见地知晓具体的操作方式,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三口烧瓶搅拌装置中,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磁性漂形状为三棱锥状。

通过如此的设计,磁性漂由于为三棱锥状,从而在溶剂内更容易顺利转向,并且该形状提高了磁性漂在溶剂中的移动速度,便于跟随磁性球移动,也进一步提高了搅拌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三口烧瓶搅拌装置中,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磁性漂的数量为1-8个,例如可为1个、2个、3个、4个、5个、6个、7个或8个,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溶剂搅拌的需求而选择合适用量的磁性漂,从而达到搅拌完全的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三口烧瓶搅拌装置中,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弧形轨道由树脂或玻璃制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合适选择弧形轨道的厚度,并其使表面尽可能光滑(对于树脂而言,玻璃的表面本身可做成非常光滑),以便于能够灵活控制和产生磁性球的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三口烧瓶搅拌装置中,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立柱上设有第三支撑柱,所述弧形轨道安装于所述第三支撑柱上。

通过如此的结构设计,便于调整弧形轨道的高度位置,以保证在不同的溶剂物性下(例如粘度的不同),都可以使得磁性漂能够跟随磁性球移动,并产生合适速度和频率的搅拌。换言之,如果需要剧烈的搅拌,则将弧形轨道紧密贴近三口烧瓶;如果需要温和的搅拌,则适当远离三口烧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的需求情况,而调节弧形轨道的高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三口烧瓶搅拌装置中,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气体收集机构包括通过排气管连接所述三口烧瓶的负压瓶。

通过如此的结构设计,多余的没有充分反应的气体可由负压瓶进行收集,避免了气体(尤其是有毒或者有味的化学气体)溢出而污染操作环境。

此外,在目前的三口烧瓶通气反应中,最常规的通气手段就是使用气体导管直接进行气体的通入,但如此使得气体同溶剂中的很小区域内通入,难以均匀扩散到溶剂中的其它区域,导致反应不充分,以及需要长时间通入气体以确保反应的完全进行。

为了克服该缺陷,本发明人对此进行了继续研究,从而显著改善了该缺陷,具体如下:在所述导气管伸入所述三口烧瓶的端部安装有布气罩,所述布气罩为筒状结构,其直径与所述三口烧瓶的瓶口直径相适配,所述布气罩上开设有若干通气孔,所述导气管的端部设有波纹管,所述布气罩连接于所述波纹管上。

通过如此的结构改进,取得了诸多有益效果:1、可以使得导气管通入的气体从多个通气孔中排入溶剂中,从而形成众多小气泡,增加了接触面积,改善了反应效果,使得气体分布更为均匀,扩散区域变大,提高了反应效率。2、由于设置了波纹管,其可以弯曲变形,使得布气罩可横向置于三口烧瓶的底部,使得气体从溶剂的最下部中心区域向上及四周排出并扩散,更进一步增大了均匀分散性,使得反应更加充分。3、由于布气罩在波纹管的作用下可置于三口烧瓶的最底部,气泡在排出、扩散的同时,也对溶剂进行了搅拌,进一步提高了反应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口烧瓶,所述三口烧瓶通过独特的各个技术特征之间的相互组合和协同,从而取得了诸多有益的技术效果,例如:

1、由于弧形轨道上设有磁性球,三口烧瓶内设有若干磁性漂,磁性漂可以随着磁性球的移动而移动,磁性漂的最大截面积小于三口烧瓶的瓶口截面积,因此可以在三口烧瓶内布置多个磁性漂,以提高搅拌效果。这种结构与传统的磁力搅拌器相比较,磁性球在弧形轨道上滚动阻力小,并且可适当选择磁性漂的数量,使其跟随磁性球往复搅拌溶剂,搅拌效果好;

2、由于磁性漂形状为三棱锥状,以便于磁性漂在溶剂内顺利转向,并且该形状提高了磁性漂在溶剂中的移动速度,便于跟随磁性球移动,进一步提高了搅拌效果;

3、由于弧形轨道安装于第三支撑柱上,便于调整弧形轨道的高度位置,以保证不同溶剂浓度下,磁性漂都能够跟随磁性球移动;

4、由于对导气管的端部进行了改进,使得气体可以从多个通气孔中排出并扩散,且由于波纹管的使用,可使得气体从溶剂的最底部中心区域进行排出和扩散,进一步改善了反应效果和搅拌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口烧瓶搅拌装置,所述三口烧瓶搅拌装置通过独特的各个技术特征之间的相互组合和协同,从而取得了诸多有益的技术效果,在教学和实际化学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工业化生产潜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三口烧瓶搅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三口烧瓶搅拌装置的导气管端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在图1和图2中,各个数字标号分别指代如下的具体含义、元件或部件。

图中:1、底座;2、立柱;3、第一支撑柱;4、三口烧瓶;5、第二支撑柱; 6、储气罐;7、导气管;8、堵塞;9、排气管;10、石英检测管;11、醋酸铅试条;12、负压瓶;13、第三支撑柱;14、弧形轨道;15、磁性球;16、磁性漂;17、波纹管;18、布气罩;19、通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这些列举性实施方式的用途和目的仅用来列举本实用新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实际保护范围构成任何形式的任何限定,更非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局限于此。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三口烧瓶搅拌装置,所述三口烧瓶搅拌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上设有竖向延伸的立柱2,立柱2上安装有横向延伸的第一支撑柱3和第二支撑柱5,第一支撑柱3上安装有三口烧瓶4,三口烧瓶4的一个瓶口安装有堵塞8,将该瓶口封堵(当然如上所述,也可以替换成其它元件),一个瓶口通过导气管7连接储气罐6,另一个瓶口连接气体收集机构,储气罐6安装于第二支撑柱5上,导气管7伸入三口烧瓶4底部;底座1上安装有弧形轨道14,弧形轨道14上设有磁性球15,三口烧瓶4内设有一个或多个磁性漂16(可根据需要而选择合适数量的磁性漂,例如1-8个),磁性漂16的最大截面积小于三口烧瓶 4的瓶口截面积。

通过如此的结构设计,与传统的磁力搅拌器相比较,磁性球15在光滑弧形轨道14上的滚动阻力小,往复次数多,并且磁性漂16数量多,可以跟随磁性球 15的移动而移动,从而往复搅拌溶剂,搅拌效果好。

所述磁性漂16形状为三棱锥状。

通过如此的结构设计,由于磁性漂16形状为三棱锥状,从而更容易在溶剂内顺利转向,并且该形状提高了磁性漂16在溶剂中的移动速度,便于跟随磁性球15移动,进一步提高了搅拌效果。

所述弧形轨道14可由树脂或玻璃制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合适选择弧形轨道14的厚度,并其使表面尽可能光滑(对于树脂而言,玻璃的表面本身可做成非常光滑),以便于能够灵活控制和产生磁性球15的运动。

所述立柱2上设有第三支撑柱13,弧形轨道14安装于第三支撑柱13上。

通过如此的结构设计,便于调整弧形轨道14的高度位置,以保证在不同的溶剂物性下(例如粘度的不同),都可以使得磁性漂16能够跟随磁性球15移动,并产生合适速度和频率的搅拌。换言之,如果需要剧烈的搅拌,则将弧形轨道14 紧密贴近三口烧瓶4;如果需要温和的搅拌,则适当远离三口烧瓶4。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的需求情况,而调节弧形轨道14的高度。

所述气体收集机构包括通过排气管9连接三口烧瓶4的负压瓶12。

通过如此的结构设计,多余的没有充分反应的气体可由负压瓶12进行收集,避免了气体(尤其是有毒或者有味的化学气体)溢出而污染操作环境。

此外,在目前的三口烧瓶通气反应中,最常规的通气手段就是使用气体导管直接进行气体的通入,但如此使得气体同溶剂中的很小区域内通入,难以均匀扩散到溶剂中的其它区域,导致反应不充分,以及需要长时间通入气体以确保反应的完全进行。

为了克服该缺陷,本发明人对此进行了继续研究,从而显著改善了该缺陷,具体如下:在导气管7伸入三口烧瓶4的端部安装有布气罩18,布气罩18为筒状结构,其直径与三口烧瓶4的瓶口直径相适配,布气罩18上开设有若干通气孔19,所述导气管7的端部设有波纹管17,布气罩18连接于波纹管17上。

可以使得导气管7通入的气体从多个通气孔19中排入溶剂中,从而形成众多小气泡,增加了接触面积,使得储气罐6内的气体与溶剂能够在三口烧瓶4中充分反。

通过如此的结构改进,取得了诸多有益效果:1、可以使得导气管7通入的气体从多个通气孔19中排入溶剂中,从而形成众多小气泡,增加了接触面积,改善了反应效果,使得气体分布更为均匀,扩散区域变大,提高了反应效率。2、由于设置了波纹管17,其可以弯曲变形,使得布气罩18可横向置于三口烧瓶4的底部,使得气体从溶剂的最下部中心区域向上及四周排出并扩散,更进一步增大了均匀分散性,使得反应更加充分。3、由于布气罩18在波纹管17的作用下可置于三口烧瓶4的最底部,气泡在排出、扩散的同时,也对溶剂进行了搅拌,进一步提高了反应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口烧瓶搅拌装置,所述三口烧瓶搅拌装置通过独特的各个技术特征之间的相互组合和协同,从而取得了诸多有益的技术效果,在教学和实际化学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工业化生产潜力。

尽管为了举例和描述之目的,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方式和附图所示结构及处理过程。但这些并非是详尽的描述,也不能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局限于此。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方式做出多种修改和变化,而这些所有的修改和/或变化都包括在如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之内,并不脱离如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