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水泥助磨剂的添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18563阅读:485来源:国知局
液体水泥助磨剂的添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泥助磨剂加剂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体水泥助磨剂的添料装置。



背景技术:

水泥助磨剂是一种改善水泥粉磨效果和性能的化学添加剂,可以显著提高水泥台时产量、各龄期水泥强度,改善其流动性。水泥助磨剂能大幅度降低粉磨过程中形成的静电吸附包球现象,并可以降低粉磨过程中形成的超细颗粒的再次聚集趋势。水泥助磨剂也能显著改善水泥流动性,提高磨机的研磨效果和选粉机的选粉效率,从而降低粉磨能耗。

目前在添加水泥助磨剂时,需要采用人工添加,当入磨物料温度和磨内温度较高时,需要不断稀释水泥助磨剂的浓度,采用人工操作,费时费力,效率低,非常不方便。由于水泥助磨剂的用料非常小,在和物料混合后,常常只能分散在一个很小的面积上,导致混合不均匀,不能充分发挥助磨剂的效果。

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液体水泥助磨剂的添料装置,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体水泥助磨剂的添料装置,采用机械代替手工操作,自动定量地添加水泥助磨剂,能够根据需要对水泥助磨剂进行稀释,同时还能提高水泥助磨剂和物料的混合均匀度。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液体水泥助磨剂的添料装置,包括储料罐、稀释罐、计量泵、喷头、输送带,所述储料罐和稀释罐内设有搅拌器,所述储料罐的底部连接有输送管,所述稀释罐与所述输送带并联连接,所述稀释罐内设有补水管,所述计量泵和喷头依次设置在所述输送管的输出端口,所述输送带设置在所述喷头的下方,所述输送带上设有齿状的梳理器,所述梳理器设置在经所述喷头喷洒水泥助磨剂后的物料上。

进一步的,所述输送带的两侧设有防止物料抛洒掉落的挡板,所述梳理器与所述挡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稀释罐的数量为2个。

进一步的,所述补水管上设有控制阀。

进一步的,所述储料罐和稀释罐内均设有液位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液位传感器连接有液位报警器。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采用机械代替手工操作,通过计量泵自动定量地添加水泥助磨剂,提高了工作效率;储料罐还连接有稀释罐,稀释罐跟输送管并联,在需要稀释的情况下,可将水泥助磨剂先注入稀释罐中进行稀释再与物料混合,在不需要稀释时,直接从输送管输出即可,此种方式能适应一年四季不同温度下水泥助磨剂的添加,设计更加人性化;将水泥助磨剂喷到输送带上与物料混合,为使混合更加充分,在输送带上设置齿状的梳理器,经过喷头喷洒水泥助磨剂后的物料经过梳理器的翻动后,可在进入球磨机之前进行初步的搅动,使水泥助磨剂和物料在输送过程中就得到提前混合,提高了助磨剂的效果。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梳理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液体水泥助磨剂的添料装置,包括储料罐1、稀释罐2、计量泵3、喷头4、输送带5。储料罐1和稀释罐2内设有搅拌器6,储料罐1的底部连接有输送管7,稀释罐2的数量为2个,且均与输送带5并联连接,稀释罐2内设有补水管8,补水管8上设有控制阀9。储料罐1和稀释罐2内均设有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连接有液位报警器,可实时监控罐内的液位情况,如液位将至最低值,及时发出警报,通知工作人员。计量泵3和喷头4依次设置在输送管7的输出端口。输送带5设置在喷头4的下方,输送带5上设有齿状的梳理器10,梳理器10设置在经喷头4喷洒水泥助磨剂后的物料上。输送带5的两侧设有防止物料抛洒掉落的挡板11,梳理器10与挡板11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机械代替手工操作,通过计量泵3自动定量地添加水泥助磨剂,提高了工作效率;储料罐1还连接有稀释罐2,稀释罐2跟输送管7并联,在需要稀释的情况下,可将水泥助磨剂先注入稀释罐2中进行稀释再与物料混合,在不需要稀释时,直接从输送管7输出即可,此种方式能适应一年四季不同温度下水泥助磨剂的添加,设计更加人性化;将水泥助磨剂喷到输送带5上与物料混合,为使混合更加充分,在输送带5上设置齿状的梳理器10,经过喷头4喷洒水泥助磨剂后的物料经过梳理器10的翻动后,可在进入球磨机之前进行初步的搅动,使水泥助磨剂和物料在输送过程中就得到提前混合,提高了助磨剂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