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芯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98398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滤芯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滤芯组件。



背景技术:

滤芯组件包括滤瓶、滤瓶盖和滤芯,滤瓶盖上设置有进水口。但是,在现有技术中,进水口比较单一,进水效率较低。另外,滤芯组件内部起分流作用的元件密封效果较差,使得滤芯组件内部容易串水。

从而,现有技术中的滤芯组件具有进水效率较低、内部容易串水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滤芯组件具有进水效率较低、内部容易串水的缺陷,提供一种滤芯组件。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滤芯组件,其特点在于,所述滤芯组件包括:

滤瓶,所述滤瓶具有第一容置腔和顶部开口,所述顶部开口与所述容置腔相连通;

滤瓶盖,所述滤瓶盖具有盖本体、第一进水壳体、第二进水壳体和出水壳体,所述第一进水壳体、所述第二进水壳体和所述出水壳体沿所述滤瓶盖的轴向从下至上依次设置,且所述第一进水壳体、所述第二进水壳体和所述出水壳体在所述滤瓶盖的径向上从外至内依次设置,所述第一进水壳体连接于所述盖本体的顶部,所述盖本体的底部连接于所述滤瓶的顶部,所述盖本体的内部、所述第一进水壳体的内部和所述第二进水壳体的内部相连通并围绕形成第二容置腔,且所述第二容置腔与所述第一容置腔相连通;所述第一进水壳体的顶端的内壁面与所述第二进水壳体的底端的外壁面之间设有第一环形进水延伸部,从所述第一环形进水延伸部的底面沿所述滤瓶盖的轴向向下延伸有第一进水分隔体,所述第一进水分隔体位于所述第一进水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一进水隔离体的外壁面与所述第一进水壳体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第一进水腔室;

所述第二进水壳体的顶端的内壁面与所述出水壳体的底端的外壁面之间设有第二环形进水延伸部,从所述第二环形进水延伸部的底面沿所述滤瓶盖的轴向向下延伸有第二进水分隔体,所述第二进水分隔体位于所述第二进水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二进水分隔体的外壁面与所述第二进水壳体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第二进水腔室,且所述出水壳体具有两端为开口的出水腔室;

滤芯,所述滤芯具有滤芯本体和滤芯分流盖,所述滤芯本体的底部具有滤芯进水口,所述滤芯本体的顶部具有滤芯出水口,所述滤芯本体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滤芯本体的外壁面与所述滤瓶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流通间隙,至少部分所述滤芯分流盖位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所述滤芯分流盖具有分流盖本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滤芯分流盖的轴向从下至上依次设置,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所述滤芯分流盖的径向上从外至内依次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分流盖本体的顶部,所述分流盖本体连接于所述滤芯本体的顶部;至少部分所述分流盖本体位于所述盖本体的内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进水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进水壳体的内部,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壁面与所述第一进水分隔体的外壁面之间密封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壁面与所述第二进水分隔体的外壁面之间密封连接;所述分流盖本体上设有进水腔室和出水腔室,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出水腔室和进水腔室,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出水腔室;

其中,所述第一进水腔室、所述流通间隙、所述滤芯进水口、所述滤芯出水口、所述分流盖本体的出水腔室、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出水腔室、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出水腔室和所述出水壳体的出水腔室之间相连通;

所述第二进水腔室、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进水腔室、所述分流盖本体的进水腔室、所述流通间隙、所述滤芯进水口、所述滤芯出水口、所述分流盖本体的出水腔室、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出水腔室、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出水腔室和所述出水壳体的出水腔室之间相连通。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进水腔室和所述第二进水腔室的设置使得所述滤芯组件的进水效率较高;另外,所述滤芯分流盖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处均采用密封连接,密封效果较高,使得所述滤芯组件内部不易串水。

较佳地,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壁面具有第一环形凹陷部,所述第一环形凹陷部与所述第一进水分隔体的外壁面之间嵌设有密封圈;

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壁面具有第二环形凹陷部,所述第二环形凹陷部与所述第二进水分隔体的外壁面之间嵌设有密封圈。

较佳地,所述第一环形进水延伸部上设有多个第一进水通孔,所述多个第一进水通孔沿所述第一环形进水延伸部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且所述多个第一进水通孔中的每一个第一进水通孔均与所述第一进水腔室相连通;

所述第二环形进水延伸部上设有多个第二进水通孔,所述多个第二进水通孔沿所述第二环形进水延伸部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且所述多个第二进水通孔中的每一个第二进水通孔均与所述第二进水腔室相连通。

较佳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上的进水腔室和出水腔室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径向从内向外依次设置,所述分流盖本体上的进水腔室和出水腔室沿所述分流盖本体的径向从内向外依次设置。

较佳地,所述分流盖本体具有顶面、相对设置的左侧壁和右侧壁,所述顶面分别通过左侧过渡部、右侧过渡部邻接于所述左侧壁和所述右侧壁,且所述顶面、所述左侧过渡部、所述左侧壁、所述右侧壁和所述右侧过渡部之间围成所述分流盖本体的出水腔室;

其中,所述左侧过渡部具有第一过渡段和第二过渡段,所述顶面的左端、所述左侧过渡部的第一过渡段、所述左侧过渡部的第二过渡段和所述左侧壁首尾依次连接,所述顶面与所述左侧过渡部的第一过渡段之间的夹角、所述左侧过渡部的第一过渡段与所述左侧过渡部的第二过渡段之间的夹角、所述左侧过渡部的第二过渡段与所述左侧壁之间的夹角均大于90°且小于180°

所述右侧过渡部具有第一过渡段和第二过渡段,所述顶面的右端、所述右侧过渡部的第一过渡段、所述右侧过渡部的第二过渡段和所述右侧壁首尾依次连接,所述顶面与所述右侧过渡部的第一过渡段之间的夹角、所述右侧过渡部的第一过渡段与所述右侧过渡部的第二过渡段之间的夹角、所述右侧过渡部的第二过渡段与所述右侧壁之间的夹角均大于90°且小于180°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分流盖本体的设置减小了出水阻力,提高了出水效率。

较佳地,所述分流盖本体具有沿所述分流盖本体的轴向自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分流盖本体、第二分流盖本体和第三分流盖本体,所述第一分流盖本体连接于所述滤芯本体的顶部,所述第三分流盖本体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

所述第二分流盖本体的外壁面上沿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加强筋,且每一所述加强筋均从所述第三分流盖本体的底面沿所述第二分流盖本体的轴向向下延伸。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加强筋提高了所述滤芯分流盖的强度,防止所述滤芯分流盖被滤瓶盖压坏。

较佳地,所述第一分流盖本体的外壁面上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定位柱。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定位柱能够对所述滤芯起到导向作用,防止所述滤芯在所述滤瓶内晃动,提高了所述滤芯组件的可靠性。

较佳地,所述第一分流盖本体与所述滤芯本体的顶部之间粘接连接,连接方式简单,且连接较为可靠。

较佳地,所述第一进水壳体的外壁面设有卡扣,所述卡扣沿所述第一进水壳体的周向延伸,所述卡扣具有相对设置的顶面和底面、相对设置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以及邻接于所述顶面、底面、前表面和后表面的外侧面,所述前表面和后表面均邻接于所述顶面和底面,所述外侧面背离所述第一进水壳体的外壁面,所述顶面具有导向面,所述导向面的一端斜向下延伸至所述后表面。

较佳地,所述滤芯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的波纹管和底座,所述底座位于所述滤瓶的底部,所述波纹管套设于所述滤芯本体,所述波纹管的顶端连接于所述分流盖本体,所述波纹管的底端连接于所述底座;

所述波纹管的外壁面和所述滤瓶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所述流通间隙,所述流通间隙、所述底座和所述滤芯进水口相连通;

所述滤瓶的顶部与所述盖本体的底部之间旋熔焊接。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滤瓶与所述盖本体之间的连接强度较高,且便于更换所述滤芯。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中的滤芯组件提高了进水效率,滤芯分流盖采用双密封,使得所述滤芯组件内部不易串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滤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滤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滤芯分流盖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滤瓶

20:滤瓶盖

201:盖本体

202:第一进水壳体

2021:卡扣

203:第二进水壳体

204:出水壳体

205:第一环形进水延伸部

2051:第一进水通孔

206:第一进水分隔体

207:第一进水腔室

208:第二环形进水延伸部

2081:第二进水通孔

209:第二进水分隔体

210:第二进水腔室

211:出水腔室

30:滤芯

301:滤芯本体

302:滤芯分流盖

3021:分流盖本体

30211:顶面

30212:左侧壁

30213:右侧壁

30214:左侧过渡部

30215:右侧过渡部

3022:第一连接部

30221:第一环形凹陷部

3023:第二连接部

30231:第二环形凹陷部

3024:第一分流盖本体

3025:第二分流盖本体

3026:第三分流盖本体

3027:定位柱

303:波纹管

304: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4所示,滤芯组件包括滤瓶10、滤瓶盖20、滤芯30。其中,滤瓶10具有第一容置腔和顶部开口,所述顶部开口与所述容置腔相连通;滤瓶盖20具有盖本体201、第一进水壳体202、第二进水壳体203和出水壳体204,第一进水壳体202、第二进水壳体203和出水壳体204沿滤瓶盖20的轴向从下至上依次设置,且第一进水壳体202、第二进水壳体203和出水壳体204在滤瓶盖20的径向上从外至内依次设置,第一进水壳体202连接于盖本体201的顶部,盖本体201的底部连接于滤瓶10的顶部,盖本体201的内部、第一进水壳体202的内部和第二进水壳体203的内部相连通并围绕形成第二容置腔,且所述第二容置腔与所述第一容置腔相连通;第一进水壳体202的顶端的内壁面与第二进水壳体203的底端的外壁面之间设有第一环形进水延伸部205,从第一环形进水延伸部205的底面沿滤瓶盖20的轴向向下延伸有第一进水分隔体206,第一进水分隔体206位于第一进水壳体202的内部,第一进水隔离体206的外壁面与第一进水壳体202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第一进水腔室207;第二进水壳体203的顶端的内壁面与出水壳体204的底端的外壁面之间设有第二环形进水延伸部208,从第二环形进水延伸部208的底面沿滤瓶盖20的轴向向下延伸有第二进水分隔体209,第二进水分隔体209位于第二进水壳体203的内部,第二进水分隔体209的外壁面与第二进水壳体203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第二进水腔室210,且出水壳体204具有两端为开口的出水腔室211。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滤芯30具有滤芯本体301、滤芯分流盖302、波纹管303和底座304。其中,滤芯本体301的底部具有滤芯进水口,滤芯本体301的顶部具有滤芯出水口,滤芯本体301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滤芯本体301的外壁面与滤瓶10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流通间隙,至少部分滤芯分流盖302位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滤芯分流盖302具有分流盖本体3021、第一连接部3022和第二连接部3023,第一连接部3022和第二连接部3023沿滤芯分流盖302的轴向从下至上依次设置,且第一连接部3022和第二连接部3023在滤芯分流盖302的径向上从外至内依次设置,第一连接部3022连接于分流盖本体3021的顶部,分流盖本体3021连接于滤芯本体301的顶部;至少部分分流盖本体3021位于盖本体201的内部,第一连接部3022位于第一进水壳体202的内部、第二连接部3023位于第二进水壳体203的内部,且第一连接部3022的外壁面与第一进水分隔体206的外壁面之间密封连接、第二连接部3023的外壁面与第二进水分隔体209的外壁面之间密封连接;分流盖本体3021上设有进水腔室和出水腔室,第一连接部3022上设有出水腔室和进水腔室,第二连接部3023上设有出水腔室。底座304位于滤瓶10的底部,波纹管303套设于滤芯本体301,波纹管303的顶端连接于分流盖本体3021,波纹管303的底端连接于底座304;波纹管303的外壁面和滤瓶10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所述流通间隙,所述流通间隙、底座304和所述滤芯进水口相连通;滤瓶10的顶部与盖本体201的底部之间旋熔焊接。

其中,第一进水腔室207、所述流通间隙、所述滤芯进水口、所述滤芯出水口、分流盖本体3021的出水腔室、第一连接部3022的出水腔室3022、第二连接部3023的出水腔室和出水壳体204的出水腔室211之间相连通;第二进水腔室210、第一连接部3022的进水腔室、分流盖本体3021的进水腔室、所述流通间隙、所述滤芯进水口、所述滤芯出水口、分流盖本体3021的出水腔室、第一连接部3022的出水腔室、第二连接部3023的出水腔室和出水壳体204的出水腔室211之间相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进水腔室207和第二进水腔室210的设置使得所述滤芯组件的进水效率较高;另外,滤芯分流盖302的第一连接部3022和第二连接部3023处均采用密封连接,密封效果较高,使得所述滤芯组件内部不易串水。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部3022的外壁面具有第一环形凹陷部30221,第一环形凹陷部30221与第一进水分隔体206的外壁面之间嵌设有密封圈;第二连接部3023的外壁面具有第二环形凹陷部30231,第二环形凹陷部30231与第二进水分隔体209的外壁面之间嵌设有密封圈。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环形进水延伸部205上设有多个第一进水通孔2051,多个第一进水通孔2051沿第一环形进水延伸部205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且多个第一进水通孔2051中的每一个第一进水通孔2051均与第一进水腔室207相连通;第二环形进水延伸部208上设有多个第二进水通孔2081,多个第二进水通孔2081沿第二环形进水延伸部208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且多个第二进水通孔2081中的每一个第二进水通孔2081均与第二进水腔室210相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部3022上的进水腔室和出水腔室沿第一连接部3022的径向从内向外依次设置,分流盖本体3021上的进水腔室和出水腔室沿分流盖本体3021的径向从内向外依次设置。

如图1和图2所示,分流盖本体3021具有顶面30211、相对设置的左侧壁30212和右侧壁30213,顶面30211分别通过左侧过渡部30214、右侧过渡部30215邻接于左侧壁30212和右侧壁30213,且顶面30211、左侧过渡部30214、左侧壁30212、右侧壁30213和右侧过渡部30215之间围成分流盖本体3021的出水腔室;其中,左侧过渡部30214具有第一过渡段和第二过渡段,顶面30211的左端、左侧过渡部30214的第一过渡段、左侧过渡部30214的第二过渡段和左侧壁30212首尾依次连接,顶面30211与左侧过渡部30214的第一过渡段之间的夹角、左侧过渡部30214的第一过渡段与左侧过渡部30214的第二过渡段之间的夹角、左侧过渡部30214的第二过渡段与左侧壁30212之间的夹角均大于90°且小于180°;右侧过渡部30215具有第一过渡段和第二过渡段,顶面30211的右端、右侧过渡部30215的第一过渡段、右侧过渡部30215的第二过渡段和右侧壁30213首尾依次连接,顶面30211与右侧过渡部30215的第一过渡段之间的夹角、右侧过渡部30215的第一过渡段与右侧过渡部30215的第二过渡段之间的夹角、右侧过渡部30215的第二过渡段与右侧壁30213之间的夹角均大于90°且小于180°。其中,图2中并未将左侧过渡部30214的第一过渡段和第二过渡段示意出来,也未将右侧过渡部30215的第一过渡段和第二过渡段示意出来,而在图中仅将左侧过渡部30214和右侧过渡部30215以倒角部的形式示意出来。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流盖本体3021的设置减小了出水阻力,提高了出水效率。

如图1和图4所示,分流盖本体3021具有沿分流盖本体3021的轴向自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分流盖本体3024、第二分流盖本体3025和第三分流盖本体3026,第一分流盖本体3024连接于滤芯本体301的顶部,第三分流盖本体3026连接于第一连接部3022;第二分流盖本体3025的外壁面上沿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加强筋(未示出),且每一所述加强筋均从第三分流盖本体3026的底面沿第二分流盖本体3025的轴向向下延伸。加强筋提高了滤芯分流盖的强度,防止滤芯分流盖被滤瓶盖压坏。

另外,如图4所示,第一分流盖本体3024的外壁面上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定位柱3027。定位柱能够对滤芯起到导向作用,防止滤芯在滤瓶内晃动,提高了所述滤芯组件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分流盖本体3024与滤芯本体301的顶部之间粘接连接,该连接方式简单,且连接较为可靠。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进水壳体202的外壁面设有卡扣2021,卡扣2021沿第一进水壳体202的周向延伸,卡扣2021具有相对设置的顶面和底面、相对设置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以及邻接于所述顶面、底面、前表面和后表面的外侧面,所述前表面和后表面均邻接于所述顶面和底面,所述外侧面背离第一进水壳体202的外壁面,卡扣2021的顶面具有导向面,所述导向面的一端斜向下延伸至所述后表面。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