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排尘式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83015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自动排尘式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除尘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自动排尘式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大多数工业生产加工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这些粉尘弥漫在空气中,会被现场的工作人员吸入而对其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若直接排放至大自然中,会对大自然造成巨大的伤害。而传统的除尘装置的工作过程是:将含有粉尘的空气通过具有多个孔眼的过滤装置,过滤装置允许空气通过,但却能够把空气中的粉尘截留下来,粉尘掉落至集尘装置内,从而净化现场的空气。

此类除尘装置广泛应用于含大量粉尘的空间内,例如石材加工、水泥等行业。但是,除尘装置在使用中也存在如下问题,除尘装置内的粉尘无法自动排出除尘装置外,都需要通过人工的方式排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排尘式除尘装置,可以自动将集尘室内的粉尘排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自动排尘式除尘装置,包括箱体、吸尘装置、过滤装置和收集装置,所述箱体内的上部为风室,所述箱体内的下部为集尘室,所述箱体上对应于所述风室与所述集尘室分别开设有至少一个的出风口和若干个吸尘口,所述吸尘装置装设于所述风室内,所述过滤装置装设于所述集尘室内并与所述风室相连通,还包括能够自动将粉尘排出的排尘装置,所述排尘装置均装设于所述集尘室的下部,所述排尘装置与所述收集装置相连通,其中所述收集装置装设于所述箱体外。

所述排尘装置包括至少一套相互配合的风机和风管,所述集尘室通过所述风管与所述收集装置相连通,并且所述集尘室的下部装设有另一吸尘装置。

所述排尘装置包括输送带,所述输送带装设于所述集尘室的底部,所述输送带一端伸出于所述箱体,且所述输送带由另一端向伸出端的方向传送,所述箱体外对应于所述输送带的伸出端的下方设有收集装置。

所述收集装置上罩设有阻尘盖,所述输送带的伸出端位于所述阻尘盖的罩设范围内。

所述排尘装置包括底板和振动装置,所述集尘室的下部倾斜设置有底板,将集尘室的下部形成容置腔,所述振动装置装设于所述容置腔内并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箱体上对应于所述底板的低端处开设有狭长状的出尘口,且所述出尘口与设于所述收集装置连通,并且所述底板的低端铰接于所述集尘室的内侧壁上。

所述振动装置均包括底板弹簧和振动电机;

所述底板弹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底板上,另一端与所述底板振动电机相连接,或者所述振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底板相抵顶,且所述振动电机的输出轴套设于所述底板弹簧内,所述底板弹簧的两端分别对应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和所述振动电机上。

所述振动装置包括振动电机,所述振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底板相接触。

所述振动装置安装于所述容置腔靠近于所述底板的高端处。

所述收集装置上罩设有阻尘盖,所述出尘口位于所述阻尘盖的罩设范围内。

所述过滤装置为滤筒或过滤布。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排尘装置,无需人工处理即可将集尘室内的粉尘自动排出箱体外,进入收集装置内,并且还能确保集尘室的底部不会堆积粉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二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三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箱体 11-风室

111-出风口 12-集尘室

121-吸尘口 122-容置腔

21-风机 22-风管

23-另一风机 3-滤筒

41-收集袋 42-收集箱

421-开口 5-输送带

6-阻尘盖 7-包围空间

81-底板 82-底板弹簧

83-振动电机 91-收集箱

92-阻尘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一种自动排尘式除尘装置,如图1-3所示,包括箱体1、吸尘装置、过滤装置和排尘装置,以及收集装置。

箱体1的内部的上部为风室11,箱体1的内部的下部为集尘室12,且箱体1上对应于风室11开设有至少一个的出风口111,箱体1上对应于集尘室12开设有若干个吸尘口121,各吸尘口121整体上呈回字形、多条横条状、多条竖条状或网格状。吸尘装置装设在风室11内,过滤装置装设在集尘室12内,并且过滤装置与风室11相连通,收集装置装设于箱体1外,排尘装置装设在集尘室12的下部。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箱体1外或风室11内安装有给自动排尘式除尘装置供电的电源箱。

排尘装置用于自动将集尘室12内的粉尘排出箱体1外,堆积至收集装置内。

在本实用新型中,吸尘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常见的风机21,例如抽风机;过滤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常见的滤筒或过滤布,本实施例以过滤装置为一个滤筒3为例。

收集装置为收集袋、收集箱或收集槽,并且收集袋为现有常见的过滤袋,收集箱为常见的过滤箱,用以截留空气中的粉尘,排出净化后的空气。其中,风机21、滤筒3和收集装置的数量根据箱体1的大小和现场粉尘的情况进行选择。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排尘装置包括风管22和另外的风机23。本实施例中,此另外的风机23为常见的抽风机。

具体地,风机23按常规的方式安装于集尘室12的下部,箱体1对应于风机23处开设有安装口,此安装口与风管22的一端按常规方式密封连接,风管22的另一端连通至收集装置内,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收集装置为收集袋41。较佳地,集尘室12的中下部装设有漏斗,以确保粉尘更容易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落入集尘室12的下部。

上述风机23用于将落于集尘室12下部的粉尘自动吸入风管22内,再经风管22吸入至箱体1外的收集袋41内。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现场粉尘情况以及箱体1的大小,来选择相配套的风机23和风管22的数量,其中各套相配合的风机23和风管22可以共用一个收集装置,也可以分组共用一个收集装置。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此排尘装置包括常规的输送带5。

为方便描述,以图2所示方位为参考方向。

此输送带5装设于集尘室12的底部,并沿集尘室12的长度方向布置。并且,输送带5的左端伸出于箱体1外,以输出带5的左端为伸出端,输送带5的传送方向为:由输送带5的右端向输送带的伸出端传送,确保集尘室12内的粉尘通过输送带5传送至箱体1外。箱体1外对应于输送带5的伸出端的下方设置有收集装置,在本实施例中此收集装置为收集箱42,收集箱42的上侧开设有开口421,输送带5的伸出端部位于收集箱42的开口范围内,以确保从输送带5上掉落的粉尘会经开口421进入收集箱42内。

作为优选地,收集箱42上罩设有阻尘盖6,此阻尘盖6呈四分之一球壳状,阻尘盖6具有与收集箱42接触的下侧沿和与箱体1的外侧壁接触的左侧沿,通过阻尘盖6和箱体1的外侧壁形成一个包围空间7,输送带5的伸出端位于此包围空间7内。通过阻尘盖6的设置,来避免粉尘飘出收集箱42重新回到现场的空气中。

作为另一优选方式,此阻尘盖6罩设于收集箱42上,使得阻尘盖6与收集箱42之间形成包围空间,并且阻尘盖6对应于输送带5的伸出端设有供其穿入的开口。

在本实施例中,阻尘盖6还可以呈其他尺寸的球壳状。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排尘装置包括底板81和振动装置,此振动装置包括底板弹簧82和振动电机83。其中,上述的风机21和振动电机83同步启动。

底板81倾斜设置于集尘室12的下部,将集尘室12形成一个容置腔122,底板弹簧82和振动电机83均装设于此容置腔8中,振动电机83安装于容置腔122的底部,振动电机83与底板弹簧82的一端相连接,底板弹簧82的另一端固定设于底板81上。箱体1外对应于出尘口的下方开设收集装置,本实施例中此收集装置为收集箱91,收集箱91紧挨着箱体1的侧壁上,且收集箱91上罩设有阻尘盖92,此阻尘盖92与实施二中所述的阻尘盖的结构相同,出尘口位于所述阻尘盖92的罩设范围内,从底板81滑落的粉尘经出尘口和阻尘盖92的内部进入收集槽内,而不会重新回到现场中。另外,底板81的低端按常规的方式铰接于集尘室12的内侧壁上,底板81的高端固定安装于集尘室12的内侧壁上,这样,底板81在振动电机83的作用下,能够沿底板81的低端上下抖动,使底板81上的粉尘滑落至收集装置内。

由于底板81倾斜设置,故箱体1上对应于底板81的低端处开设有狭长状的出尘口,且出尘口位于底板81的高端部的水平延伸线以下,用以防止出尘口高度较高而使集尘室12内的粉尘直接从出尘口飘出重新回到现场。

本实施例中通过振动电机83带动底板弹簧82振动,实现底板81的抖动,使落于底板81上的粉尘更加容易滑出出尘口,也会使底板81上堆积的粉尘持续松动,直至滑落出出尘口,并且由于底板81的倾斜设置,因此粉尘更容易滑落至出尘口,并从出尘口进入收集袋或收集槽内。

作为优选地,本实施例还可以振动电机83的输出轴直接抵顶底板81的下表面,来带动底板81抖动,并且振动电机83的输出轴套于伸缩弹簧82内,伸缩弹簧82的两端分别按常规方式固定连接于底板81和振动电机83上,起到缓冲振动、降低噪音的作用。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振动装置包括振动电机。

振动电机安装于容置腔内,并且振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底板的下表面相接触,这样,当振动电机工作时直接通过振动电机的输出轴的振动带动底板抖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和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