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10402阅读:5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废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废气中有害气体吸附处理装置,属于废气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为了除去锅炉废气、烧结炉废气等废气中含有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通常采用填充了粒状吸附材料的废气吸附处理装置。常规的吸附材料主要是碳质吸附材料、氧化铝吸附材料和硅质吸附材料等。碳质的吸附材料能够在比较低的温度下进行废气处理,并能够同时除去各种有害物质,与其他的吸附材料相比更优良。但是碳质吸附材料无吸附选择性,对于任何气体都吸附,不能对废气中特定气体组分进行选择性吸附,这也限制了活性炭吸附材料在某些领域应用。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指在标准状态下(20℃,760mmHg),其蒸气压大于0.1mmHg以上之有机化合物。光电材料及组件制造业、半导体业等行业会产生的废气中含有大量VOCs。常规的含VOCs废气处理方法有冷凝法、热焚化法、触媒焚化法、电浆破坏法以及吸附法。其中,冷凝法处理效率有限。催化焚化法及热焚化法由于需要较高的温度来破坏VOCs,所以需要大量的燃料,而且会产生微粒问题造成增加二次处理之费用。电浆破坏法易干扰机台,维修费用高,另电源供应器制造费用昂贵且制造技术仍有瓶颈。而吸附法可以在较短滞留时间及较低温度下操作进行,而且设备占据空间小、燃料消耗少、处理量大,也不会因高温而产生二次污染物的困扰,故吸附法是目前处理VOCs技术中最具发展潜力的。

现有的废气吸附装置,主要是吸附塔。安装吸附塔时都是在施工现场将吸附剂颗粒直接装填到吸附塔内的吸附剂容纳腔内,然后加盖密封。这种施工现场装填吸附剂的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吸附剂颗粒可能装填不均匀,由于重力作用,底层吸附剂颗粒之间接触紧密,空隙较小,上层吸附剂之间比较松散,空隙较大,而且加盖密封时,盖板与容纳腔内部之间也存在较大空隙,废气可能会快速从这些较大空隙中流过,不能充分与吸附剂接触,不能达到吸附有害气体的目的,因此吸附效果不佳;而且吸附剂更换也操作麻烦,现场装填及更换吸附剂颗粒不仅操作麻烦,颗粒还容易洒落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解决现有吸附塔采用施工现场装填吸附剂颗粒存在的吸附剂颗粒装填不均匀,易造成吸附剂浪费,装填或更换吸附剂的操作麻烦等问题。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废气处理装置,其包括:箱型壳体,多个立柱和多个方形吸附板;

所述壳体相对的两侧面分别设置进气口和出气口,壳体的顶面为可拆卸式结构;

壳体内部从壳体顶面到底面直立设置均匀分布的多个立柱,立柱表面沿轴线方向设置至少两个条形限位槽,所述吸附板沿着立柱的限位槽从上向下插入式固定在相邻立柱之间,且吸附板的上、下端面分别与壳体顶面和底面接触,所有吸附板分别插入相邻两个立柱之间,并通过限位槽固定,形成一个梳齿状整体,所述梳齿状整体将壳体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包括进气口及与进气口连通的未处理废气流通空间,另一部分包括出气口及处理后废气流通空间;相邻吸附板的连接处,以及吸附板与壳体内壁面的连接处以废气不能通过的方式完全密闭;

所述吸附板内部填充吸附剂颗粒,吸附板上、下表面均匀分布气孔。

优选的是,所述立柱以方形点阵分布方式均匀分布在壳体内部,与吸附板连接成为一个梳齿状整体。

优选的是,所述壳体的顶面开口,且在开口处设置盖板,盖板的内侧面与立柱顶端和吸附板顶端接触处设置有弹性密封垫。

优选的是,所述盖板设置为推拉门,包括上层推拉门和下层推拉门,推拉门的两相对侧面边缘设置条形凹槽,在壳体开口处内壁面上设置两个分别供上层推拉门和下层推拉门滑动的凸条,在上层推拉门和下层推拉门之间设置锁定件。

优选的是,所述吸附板的上、下表面设置金属网层,吸附板的边缘采用长条形金属片将下、上金属网层的边缘包裹密封,两金属网层之间的空间填充吸附剂颗粒,吸附剂的粒径大于金属网的孔径。

优选的是,所述吸附板上与立柱接触的侧面边缘设置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嵌入立柱的限位槽内并通过螺钉将凸出部与限位槽固定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壳体内部底面上与吸附板接触处设置有条形凹槽,凹槽底部设置弹性密封垫,所述吸附板的底边嵌入条形凹槽内与密封垫紧密接触。

优选的是,所述壳体的两分割部分内分别设置有气压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其一、将吸附剂颗粒预先在室内采用相关设备制成板状吸附层(吸附板),吸附板内吸附剂填充均匀紧密,不存在较大空隙,颗粒之间较小的缝隙供废气流过,避免了施工现场装填吸附剂颗粒存在的装填不均匀问题,以及吸附剂颗粒洒落浪费等问题。

其二、通过壳体内的立柱将吸附板拼接形成一个梳齿状的弯折吸附墙整体,组装操作工序简单,便于吸附板拆卸更换。

其三、壳体顶面开口,设置活动盖板,方便安装和更换吸附板,且进一步设置锁定件,使得盖板与壳体之间连接稳固,简单,实用,密封性好。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废气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废气处理装置的俯视图。

图3、实施例中立柱的俯视图和纵向截面图。

图4、实施例中吸附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实施例中盖板与壳体之间连接示意图。

图中标号:

壳体1、进气口11、出气口12、立柱2、限位槽21、吸附板3、金属网层31、金属片32、吸附剂颗粒33、凸出部34、盖板4、弹性密封垫41、上层推拉门42、下层推拉门43、条形凹槽44、凸条45、锁定件46、气压计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废气处理装置,其包括:箱型壳体1,多个立柱2和多个方形吸附板3。

所述壳体1相对的两侧面分别设置进气口11和出气口12,壳体的顶面为可拆卸式结构,便于吸附板的安装、拆卸更换。具体结构为:如图5所示,壳体的顶面开口,且在开口处设置盖板4,盖板4的内侧面与立柱2顶端和吸附板3顶端接触处设置有弹性密封垫41,保证气密封良好,以防止部分废气由盖板4与立柱2及吸附板3的连接处细缝中流过,这部分废气就不能经过吸附板3内的吸附剂颗粒进行吸附处理。所述盖板4设置为推拉门,包括上层推拉门42和下层推拉门43,两推拉门的两相对侧面边缘设置条形凹槽44,在壳体开口处内壁面上设置两个分别供上层推拉门42和下层推拉门43滑动的凸条45,在上层推拉门42和下层推拉门43之间设置锁定件46。盖板4设置为活动或可拆卸式结构,方便安装和更换吸附板,且进一步设置锁定件46,简单,实用,密封性好,即使在壳体内气压较高条件下,其具有良好气密性。壳体1内部从壳体顶面到底面直立设置均匀分布的多个立柱2。如图3所示,立柱2表面沿轴线方向设置至少两个条形限位槽21,所述吸附板3沿着立柱的限位槽21从上向下插入式固定在相邻立柱2之间,且吸附板3的上、下端面分别与壳体1顶面和底面接触,所有吸附板3分别插入相邻两个立柱2之间,并通过限位槽21固定,形成一个梳齿状整体。通过壳体内的立柱2将吸附板3拼接形成一个梳齿状的弯折吸附墙整体,组装操作工序简单,便于吸附板拆卸更换,而且吸附剂与废气的接触面积大,吸附效果显著。

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立柱2以方形点阵分布方式均匀分布在壳体1内部,与吸附板3连接成为一个梳齿状整体。所述梳齿状整体将壳体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包括进气口11及与进气口连通的未处理废气流通空间a,且在空间a内设置有气压计5;另一部分包括出气口12及处理后废气流通空间b,且在空间b内设置有气压计5。相邻吸附板的连接处,以及吸附板与壳体内壁面的连接处以废气不能通过的方式完全密闭。

所述吸附板3内部填充吸附剂颗粒33,吸附板上、下表面均匀分布气孔。进一步优选,如图4所示,所述吸附板3的上、下表面设置金属网层31,吸附板的边缘采用长条形金属片32将下、上金属网层31的边缘包裹密封,两金属网层31之间的空间填充吸附剂颗粒33,吸附剂的粒径大于金属网的孔径。且在吸附板3上与立柱2接触的侧面边缘设置有凸出部34,所述凸出部34嵌入立柱的限位槽21内并通过螺钉将凸出部与限位槽固定连接,使得立柱2与吸附板3之间连接紧密牢固,而且螺钉连接方式,方便吸附板3的拆卸安装。将吸附剂颗粒预先在室内采用相关设备制成板状吸附层(吸附板),吸附板内吸附剂填充均匀紧密,不存在较大空隙,颗粒之间较小的缝隙供废气流过,避免了施工现场装填吸附剂颗粒存在的装填不均匀问题,以及吸附剂颗粒洒落浪费等问题。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内部底面上与吸附板3接触处设置有条形凹槽(未示出),凹槽底部设置弹性密封垫(未示出),所述吸附板3的底边嵌入条形凹槽内与密封垫紧密接触。这使得吸附板3底面与壳体1内部底面紧密接触,气密性好,防止气体由吸附板与壳体底面的连接处流过,而不能进行吸附处理。

上述废气处理装置的工作原理为:待处理废气由进气口11进入废气处理装置,在与进气口11连通的未处理废气流通空间a内流动,废气与吸附板3接触,由于吸附板3与壳体内壁面的连接处以废气不能通过的方式完全密闭,废气只能由吸附板3内吸附剂颗粒间的间隙通过,在这过程中废气与吸附剂充分接触,废气中有害气体被吸附,经过吸附处理后的废气进入吸附板3的另一侧的处理后废气流通空间b,并由出气口排出,达到废气吸附处理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