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喷雾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24470发布日期:2018-09-01 03:36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喷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喷雾机。



背景技术:

喷雾就是人工造雾。简单的说就是高压系统将液体以极细微的水粒喷射出来,这些微小的人造雾颗粒能长时间漂移、悬浮在空气中,从而形成白色的雾状奇观,极像自然雾的效果,故曰喷雾。喷雾是一种悬浮在气体(如空气)中的微小粒子的混合物,这粒子可能是极小滴的水或颜料。

目前,喷雾机已经广泛应用于防治病虫害上,然而现有喷雾机还存在不少缺陷,一般需要人工在现场操作,这样会对人体产生较大的伤害,另外风机不方便调节高度和角度,可能导致喷射药物覆盖面减少,降低了杀虫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智能喷雾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喷雾机,包括车体、风机和底座,所述底座底部设有转轮,所述底座一端顶部设有车体,所述车体两侧设有第二太阳能电池板,所述车体顶部设有第一太阳能电池板,且第一太阳能电池板一侧设有无线接收器和摄像头,所述车体内部设有搅拌筒,且搅拌筒顶部设有减速电机和注液口,所述减速电机通过转轴与搅拌杆转动连接,所述搅拌筒一侧连接有水泵,且水泵通过水管与风机端口处连接,所述风机通过转动杆和液压伸缩杆一与支撑座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座通过转轴与液压升降机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板通过液压伸缩杆二与底座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风机可旋转角度为-20-80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风机端口处设有喷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搅拌杆表面均匀开设有多个通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摄像头底部通过支撑杆与无线接收器连接,且摄像头可旋转角度为0-360度。

本实用新型中,首先通过设置的无线接收器和摄像头,可以实现远程控制车辆移动进行药物喷洒,这样避免了人员现场操作造成对其身体的损伤,其次通过液压升降机和液压伸缩杆一,可以方便调节风机的高度和喷洒角度,这样增加了喷射药物覆盖面,增强了杀虫的效果,最后通过在车体周边设置的太阳能电池板,使得光能转化成电脑储存到蓄电池中,进而为喷雾机装置提供电源,环保又节能,符合现代人的工作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智能喷雾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智能喷雾机车体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车体表面太阳能电池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摄像头、2-车体、3-底座、4-无线接收器、5-第一太阳能电池板、6-注液口、7-减速电机、8-搅拌筒、9-风机、10-液压伸缩杆一、11-支撑座、12-液压升降机、13-转轮、14-搅拌杆、15-水泵、16-第二太阳能电池板、17-液压伸缩杆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智能喷雾机,包括车体2、风机9和底座3,底座3底部设有转轮13,底座3一端顶部设有车体2,车体2两侧设有第二太阳能电池板16,车体2顶部设有第一太阳能电池板5,且第一太阳能电池板5一侧设有无线接收器4和摄像头1,车体2内部设有搅拌筒8,且搅拌筒8顶部设有减速电机7和注液口6,减速电机7通过转轴与搅拌杆14转动连接,搅拌筒8一侧连接有水泵15,且水泵15通过水管与风机9端口处连接,风机9通过转动杆和液压伸缩杆一10与支撑座11固定连接,支撑座11通过转轴与液压升降机12固定连接。

摄像头1可旋转角度为0-360度,这样使得在车体2移动时可以远程看清前方的道路,同时也可以方便调节风机9的高度和角度,搅拌杆14表面均匀开设有多个通孔,这样可以方便搅拌药液,增强了药液的流动性,使得搅拌更加均匀。

第二太阳能电池板16通过液压伸缩杆二17与底座3固定连接,风机9可旋转角度为-20-80度,风机9端口处设有喷头,搅拌杆14表面均匀开设有多个通孔,摄像头1底部通过支撑杆与无线接收器4连接,且摄像头1可旋转角度为0-360度

工作原理:使用时,通过摄像头1和无线接收器4可以远程控制装置本体移动到合适位置,通过液压升降机12调整风机9的高度,通过液压伸缩杆一10调整风机9的喷射角度,而减速电机7带动搅拌杆14不停的转动,使得搅拌筒8内的药液时刻保持混合均匀状态,接着通过水泵15将药液通过水管输送到风机9端口处进行喷洒,其间,通过液压伸缩杆二17将第二太阳能电池板16顶起,使得更有利于吸收光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