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应釜加热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11882发布日期:2018-11-13 21:01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反应釜加热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反应釜,具体涉及一种反应釜加热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反应釜是一种综合反应容器,其可根据不同的条件下对反应釜结构功能及配置做相应的变形,以获得最佳的使用效果,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橡胶、农药、染料、医药和食品等生产领域,需要加工的材料投入到反应釜中后,再进行加热搅拌和冷却,在这几个步骤中,通常采用反应釜加热套对反应釜进行加热,在加热后需要及时的进行冷却以便于反应的正常进行,而现有的通过蒸汽的冷却时间长,不能满足反应的正常需要,反应不能及时进行,导致反应得到的成品质量低,反应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时间短、加热效率高、冷热交换快且促反应效果好的反应釜加热冷却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反应釜加热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左往右依次设置的冷却塔、内部设置有加热腔的反应釜加热套和加热油箱,所述加热油箱和加热腔之间分别通过第一循环管和第二循环管相互连通,所述第二循环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二循环管通过第三循环管与冷却塔连通,所述第三循环管上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冷却塔通过第四循环管与第二循环管连通,所述第三循环管和第二循环管的连接处设置在第一阀门和反应釜加热套之间,所述第四循环管和第二循环管的连接处设置在第一阀门和加热油箱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热油箱和加热腔之间分别通过第一循环管和第二循环管相互连通,在第二循环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第二循环管通过第三循环管与冷却塔连通,第三循环管上设置有第二阀门,冷却塔通过第四循环管与第二循环管连通,需要加热时,打开第一阀门,此时第二阀门处于关闭的状态,在加热油箱中进行加热后的液体经第一循环管进入到反应釜加热套的加热腔中,对反应釜进行加热,再从第二循环管重新流回到加热油箱中进行加热,实现循环持续加热,保证加热效果,使反应釜内部的温度时刻保持均恒;完成材料的加热后,加热油箱停止运行,关闭第一阀门同时打开第二阀门,使液体进入到冷却塔中,在冷却塔中冷却后依次从第四循环管进入到第二循环管,流进加热油箱中,经第一循环管到反应釜加热套的加热腔中,对反应釜进行冷却,最后依次从第二循环管、第三循环管回到冷却塔中,对吸收了热量的液体重新冷却,实现循环持续冷却,保证反应釜加热套的冷却效果,使反应釜内部的温度时刻保持均恒,相比于蒸汽冷却来说,冷却塔的冷却时间更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却时间短、加热效率高、冷热交换快且促反应效果好的反应釜加热冷却系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循环管远离加热油箱的一端设置在反应釜加热套正下方。

优选为:所述第二循环管远离加热油箱的一端设置在反应釜加热套侧壁上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加热或冷却时,液体经第一循环管从反应釜加热套底部进入到加热腔中,对反应釜进行吸热或加热,完成吸热或加热的液体再从设置在反应釜加热套侧壁上部的第二循环管导出,提高了加热或换热的效果,缩短中间加热或冷却所需要的时间,提高了加热或冷却的效率,保证反应的正常进行和提高了反应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循环管和加热油箱的连接处设置在加热油箱下部侧壁上。

优选为:所述第一循环管和加热油箱的连接处设置在加热油箱顶部侧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热油箱正常运行时,放出热量后的液体经第二循环管从加热油箱下部侧壁进入到加热油箱中进行加热,通常加热油箱的加热端放置在加热油箱内底部,使放出热量后的液体经充分的加热,提高加热的效果和效率,同时使完成加热的液体从加热油箱顶部侧壁上经第一循环管导出用于加热反应釜,结构简单可靠。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循环管和冷却塔的连接处设置在冷却塔下部侧壁上。

优选为:所述第四循环管和冷却塔的连接处设置在冷却塔上部侧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行冷却时,液体由第三循环管从冷却塔下部侧壁上进入到冷却塔进行冷却,从下往上充分冷却后,再从冷却塔上部部侧壁上连接的第四循环管导出,保证了液体的冷却效果,从而减少冷却需要的时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冷却塔 2、反应釜加热套 3、加热腔 4、加热油箱 5、第二循环管 6、第一循环管 7、第一阀门 8、第三循环管 9、第二阀门 10、第四循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反应釜加热冷却系统,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包括从左往右依次设置的冷却塔1、内部设置有加热腔3的反应釜加热套2和加热油箱4,所述加热油箱4和加热腔3之间分别通过第一循环管6和第二循环管5相互连通,所述第二循环管5上设置有第一阀门7,所述第二循环管5通过第三循环管8与冷却塔1连通,所述第三循环管8上设置有第二阀门9,所述冷却塔1通过第四循环管10与第二循环管5连通,所述第三循环管8和第二循环管5的连接处设置在第一阀门7和反应釜加热套2之间,所述第四循环管10和第二循环管5的连接处设置在第一阀门7和加热油箱4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热油箱4和加热腔3之间分别通过第一循环管6和第二循环管5相互连通,在第二循环管5上设置有第一阀门7,第二循环管5通过第三循环管8与冷却塔1连通,第三循环管8上设置有第二阀门9,冷却塔1通过第四循环管10与第二循环管5连通,需要加热时,打开第一阀门7,此时第二阀门9处于关闭的状态,在加热油箱4中进行加热后的液体经第一循环管6进入到反应釜加热套2的加热腔3中,对反应釜进行加热,再从第二循环管5重新流回到加热油箱4中进行加热,实现循环持续加热,保证加热效果,使反应釜内部的温度时刻保持均恒;完成材料的加热后,加热油箱4停止运行,关闭第一阀门7同时打开第二阀门9,使液体进入到冷却塔1中,在冷却塔1中冷却后依次从第四循环管10进入到第二循环管5,流进加热油箱4中,经第一循环管6到反应釜加热套2的加热腔3中,对反应釜进行冷却,最后依次从第二循环管5、第三循环管8回到冷却塔1中,对吸收了热量的液体重新冷却,实现循环持续冷却,保证反应釜加热套2的冷却效果,使反应釜内部的温度时刻保持均恒,相比于蒸汽冷却来说,冷却塔1的冷却时间更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却时间短、加热效率高、冷热交换快且促反应效果好的反应釜加热冷却系统。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循环管6远离加热油箱4的一端设置在反应釜加热套2正下方。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循环管5远离加热油箱4的一端设置在反应釜加热套2侧壁上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加热或冷却时,液体经第一循环管6从反应釜加热套2底部进入到加热腔3中,对反应釜进行吸热或加热,完成吸热或加热的液体再从设置在反应釜加热套2侧壁上部的第二循环管5导出,提高了加热或换热的效果,缩短中间加热或冷却所需要的时间,提高了加热或冷却的效率,保证反应的正常进行和提高了反应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循环管5和加热油箱4的连接处设置在加热油箱4下部侧壁上。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循环管6和加热油箱4的连接处设置在加热油箱4顶部侧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热油箱4正常运行时,放出热量后的液体经第二循环管5从加热油箱4下部侧壁进入到加热油箱4中进行加热,通常加热油箱4的加热端放置在加热油箱4内底部,使放出热量后的液体经充分的加热,提高加热的效果和效率,同时使完成加热的液体从加热油箱4顶部侧壁上经第一循环管6导出用于加热反应釜,结构简单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循环管8和冷却塔1的连接处设置在冷却塔1下部侧壁上。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循环管10和冷却塔1的连接处设置在冷却塔1上部侧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行冷却时,液体由第三循环管8从冷却塔1下部侧壁上进入到冷却塔1进行冷却,从下往上充分冷却后,再从冷却塔1上部部侧壁上连接的第四循环管10导出,保证了液体的冷却效果,从而减少冷却需要的时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