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线护套全自动涂油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28767发布日期:2019-04-29 13:21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线护套全自动涂油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涂油机,具体涉及一种带线护套全自动涂油机。



背景技术:

线束护套的对插端需要对接,对接接触部分需要精密配合使对插段有很好的密封性,防止漏水。但是由于对插端配合比较精密,导致对插端对接时效率低下,常用的做法是在对插端涂上润滑油进行润滑;涂润滑油时,传统的做法是采用一个一个对对插端进行涂油,但是涂油效果依赖于工人经验和熟练程度导致对插端涂油质量不可控且产量低,影响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传统的带线护套涂润滑油时,采用一个一个对对插端进行涂油,涂油质量不可控且产量低,提供一种质量可控且产量高的带线护套全自动涂油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带线护套全自动涂油机,包括机架、插线盘、旋转涂油组件和油储罐,机架上设有YZ模组和X模组,插线盘设置在X模组上,旋转涂油组件设置在YZ模组上;机架上部设有上框架,上框架前部设有传感器;所述的旋转涂油组件包括针阀,与针阀相通设有油储罐,针阀的进油口和油储罐的出油口相连。

所述的插线盘包括插盘、导杆、手柄支架、固定座和快速夹钳,插盘两端与导杆活动连接,手柄支架两端与导杆连接,手柄支架上设有固定座,快速夹钳穿过固定座与手柄支架后伸至插盘边缘;所述的插盘上分布有多个减重孔和插线孔,插线孔一侧设有槽口。

所述的插盘包括左夹条和右夹条,左夹条和右夹条之间设有固定夹条。

所述的快速夹钳前端设有调整螺丝、后端设有手柄,快速夹钳与固定座、手柄支架均为螺纹连接。

所述的X模组包括X轴线性模组和定位座,定位座设置在X轴线性模组上,定位座上设有定位销、侧向定位柱和挡销,所述的定位销设置在定位座中间,定位柱和挡销设置在定位座两侧,与侧向定位柱相邻设有偏心块固定孔;所述的插线盘上设有方形槽,相邻方形槽上设有与定位销相配合的定位销孔,定位座左、右两侧的侧向定位柱、挡销分别与方形槽左、右两侧的内壁接触。

所述的旋转涂油组件包括电机、旋转轴和针阀,电机设置在固定座上,电机通过联轴器与旋转轴连接,旋转轴下方与针阀连接,所述的针阀下端设有针头、另一端设有流量旋钮。

所述的旋转轴下方设有套筒、转臂和弧形片,套筒一侧设有横轴,针阀外侧设有滑块,转臂一端与横轴铰接连接、另一端固定在滑块上,弧形片一端与横轴连接、另一端固定在转臂上。

所述的弧形片上设有条形孔I;所述的转臂上设有条形孔II。

与所述的针阀和油储罐相连设有气动控制器,气动控制器有若干个气路出口,针阀的闭路进气口和开路进气口分别和气动控制器的两个气路出口相通,油储罐的进气口与气动控制器的一个气路出口相通。

所述的机架下部的四个角处设有脚轮和支脚,支脚一端与机架螺纹连接、另一端与地面接触,脚轮一端固定在机架上、另一端与地面之间留有间隙。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全新型自动化涂覆润滑油的装置,凭借专业设计的工装定位与旋转涂油组件,完美解决了汽车行业线束护套人工涂油低效、不匀等难题,最大限度实现自动化操作,减轻繁重的人工操作,提高产品产出质量,助力企业工业改造升级计划, 为企业带来长久持续可观的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上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上框架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上框架内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插线盘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插线盘与X模组相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旋转涂油组件与YZ模组相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旋转涂油组件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9是本实用新型旋转涂油组件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9所示,一种带线护套全自动涂油机,包括机架1、插线盘3、旋转涂油组件11和油储罐12,机架1上设有YZ模组5和X模组15,插线盘3设置在X模组15上,旋转涂油组件11设置在YZ模组5上;机架1上部设有上框架8,上框架8前部设有传感器4;所述的旋转涂油组件11包括针阀119,与针阀119相通设有油储罐12,针阀119的进油口和油储罐12的出油口相连。

所述的插线盘3包括插盘31、导杆32、手柄支架33、固定座34和快速夹钳35,插盘31两端与导杆32活动连接,手柄支架33两端与导杆32连接,手柄支架33上设有固定座34,快速夹钳35穿过固定座34与手柄支架33后伸至插盘31边缘;所述的插盘31上分布有多个减重孔311和插线孔312,插线孔312一侧设有槽口313。导杆32两端穿过手柄支架33后采用螺母321固定,防止手柄支架33脱出。插线孔312内部的槽口313起固定线束的作用,共有60孔位的插线孔312,插盘31分为左右两区,左右两区内的插线孔312孔位以插盘31中心点左右对称。

所述的插盘31包括左夹条314和右夹条315,左夹条314和右夹条315之间设有固定夹条316。固定夹条它由顶丝固定在导杆32上,是整个插盘的定位基准,也是整个插线盘3上料的基准。所述的插线孔312设置在相邻的左夹条314、固定夹条316或右夹条315对接处;所述的槽口313方向均设置在插线孔312左侧。

所述的快速夹钳35前端设有调整螺丝351、后端设有手柄352,快速夹钳35与固定座34、手柄支架33均为螺纹连接。使用时,转动手柄352,进而带动调整螺丝351旋转,使调整螺丝351靠近或远离插盘31,进而实验多插盘31的夹紧或松开。

所述的X模组15包括X轴线性模组和定位座151,定位座151设置在X轴线性模组上,定位座151上设有定位销152、侧向定位柱153和挡销154,所述的定位销152设置在定位座151中间,定位柱153和挡销154设置在定位座151两侧,与侧向定位柱153相邻设有偏心块固定孔155;所述的插线盘3上设有方形槽302,相邻方形槽302上设有与定位销152相配合的定位销孔301,定位座151左、右两侧的侧向定位柱153、挡销154分别与方形槽302左、右两侧的内壁接触。X轴线性模组型号为RMH14-L10-650-M-H40-C4,定位座为插线盘的定位基准,他的定位原件为两个定位销152和一个可调节的侧向定位柱153。

所述的YZ模组包括模组支架、Y轴线性模组和Z轴线性模组。Y轴线性模组型号为RMH14-L10-400-M-H40-C4,Z轴线性模组型号为RMH14-L10-100-M-H40B-C4。

本实用新型插线盘的组装与维护包括以下步骤:a、中间夹条因为有定位操作,会发生磨损,直到失去定位精度时,即可更换。先标记各个夹条,松开导杆32两端M10的螺母321,取出手柄支架33和各个滑动夹条,如左夹条314、右夹条315,松开顶丝取出中间的固定夹条316。将新的固定夹条316或滑入导杆32,再依次按照标记好的顺序装入其它夹条,再装入手柄支架手动拧入螺母321,螺母321为薄螺母和盖型螺母。两左夹条314、右夹条315向中间的固定夹条316靠并,测量两侧插盘与手柄支架的间隙使之相等且为38毫米。拧入固定夹条316紧固顶丝,再锁紧两头M10螺母,尝试用手滑动各个夹条看看是否顺畅,若不顺畅尝试松动薄螺母,直至顺畅无误最后再锁紧盖型螺母。

b、若与左侧挡销配合的固定夹条定位部分磨损,可将左侧挡销拆掉并装入相邻的定位孔内使用。若与左侧全部磨损,可换至右侧挡销销孔。同理左侧定位销孔磨损严重,可将左侧定位销拆掉并装入相邻的定位孔内使用。

c、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侧向定位柱夹紧力度可能不足。可在旁边直径10mm内偏心块固定孔内使用组立棒压入一个较小的塑性侧向偏心块,以补充压力。也可更换该侧向定位柱,更换方法为使用扳手先松动偏心块内夹紧顶丝,再行取出,再用虎钳或其他工具固定偏心块,用大力钳咬住定位柱头部用力上拔即可取出,取出后的定位柱力量会损失,不建议再次使用。如到夜间或节假日休息应将插盘从机台上取下,避免长时间定位柱弹压导致弹性衰减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所述的旋转涂油组件11包括电机111、旋转轴115和针阀119,电机111设置在固定座112上,电机111通过联轴器113与旋转轴115连接,旋转轴115下方与针阀119连接,所述的针阀119下端设有针头164、另一端设有流量旋钮165。针阀119的位置通过横轴和转臂可以任意角度调节。

所述的旋转轴115下方设有套筒117、转臂160和弧形片161,套筒117一侧设有横轴118,针阀119外侧设有滑块162,转臂160一端与横轴118铰接连接、另一端固定在滑块162上,弧形片161一端与横轴118连接、另一端固定在转臂160上。旋转轴115穿过固定座112后与与针阀119,旋转轴115穿过固定座112处设有轴承114,轴承114设置在轴承座板上,轴承座板上设有接近开关。轴承的更换与维护:本实用新型应定期检查轴承的磨损情况并为之加注润滑油,当发现轴承损坏或磨损严重时应该及时更换。更换方法为:先松掉紧固在轴承座板上面的两个接近开关,在去掉光纤传感器,再将针阀拆掉。松开与之相连的联轴器螺丝,再拆卸轴承固定座底部的轴承座板的四个紧固螺丝,然后将整个旋转部分取出。在取出铰制螺栓,松开紧盯螺丝,拔出旋转轴即可更换。安装过程反向操作即可,但应注意在紧固轴承座板前轴承的安装螺丝应是松开的,待紧固轴承座板后依次紧固联轴器,最后再均匀拧紧轴承安装螺丝。

所述的弧形片161上设有条形孔I1611;所述的转臂160上设有条形孔II1601。通过锁紧螺丝固定在条形孔1611与转臂160的不同位置调节针阀的角度;根据针头的长度,确定锁紧螺丝固定在转臂160与滑块连接的位置。

与所述的横轴118相对侧的套筒117上设有配重块116,配重块116包括若干片配重片。配重块安装2-3片配重片并以合适的角度旋转可以使套筒117两边质量更加均衡。

所述的套筒117下方设有固定架166,固定架166上设有光纤传感器163。

本实用新型针阀的调整与使用包括以下步骤:a、当更换长针头或不同类型针头时,往往需要调整针阀的姿态,为安全起见,应先去掉旋转轴的电机使能,调整找圆到初始位置即1,1点位置,用手拨动针阀旋转一周观察其是否靠紧需要涂油的胶圈,若针阀与胶圈之间有不均匀间隙,应调整初始位置直至间隙均匀且靠紧。

b、具体调整时应稍微松动弧形片与横轴、转臂的两个锁紧螺丝且保留一定阻尼,手动扭动调节角度,确保针阀与胶圈之间的间隙均匀,且指向胶圈第一牙,然后紧固刚才松动的锁紧螺丝和未松动的锁紧螺丝。若间隙很小,松动滑块上的两个固定螺丝,轻微左右晃动滑块即可调节间隙量。

c、针阀顶部的流量旋钮可调节针头流量大小,但应限于微量调节,过松的调节可能会导致运行过程中旋钮弹出。若流量与预期有较大差距需更换合适的针头,用手捏住针头用力旋转即可轻松拆装。

与所述的针阀119和油储罐12相连设有气动控制器10,气动控制器10有若干个气路出口,针阀119的闭路进气口1191和开路进气口1192分别和气动控制器10的两个气路出口相通,油储罐12的进气口与气动控制器10的一个气路出口相通。若接线正确,运行时顶部旋钮会有动作。若旋钮不动作,对调控制器两个气路接口的气管。所述的针阀119为气动点胶阀,油储罐12为MIX-618点胶机储罐,气动控制器控制油储罐12出油阀的输入、输出气,使其开启或关闭油路。气动控制器具有气压调节,间隔时间设定等多种功能。油储罐由不锈钢材质制作而成,是润滑油的储存场所。由气动控制器输入的气压通过气缸和顶部气孔对油储罐12的活塞施加一定的压力来驱动润滑油。

所述的机架1下部的四个角处设有脚轮17和支脚18,支脚18一端与机架1螺纹连接、另一端与地面接触,脚轮17一端固定在机架上、另一端与地面之间留有间隙。当有移动机台的需要时,先松动支脚与地面连接处的锁紧螺母,再抬起机架1的一只角,将该角处的支脚逆时针迅速旋入机架,支脚旋入机架后该角处的脚轮17接触地面,依次将四个支脚收起,则四个脚轮17均接触地面,可以轻松推动机架移机。机台到达放置区域时,先将支脚旋至与地面平齐,用白板笔在支脚上做好记号,再抬起机台一角,然后迅速将该处支脚顺时针旋出3圈再放下,依次操作直至四个支脚全部落地,再将支脚与地面连接处的锁紧螺母拧紧固定完成移机。

本实用新型机架是承重结构,采用高强度欧标铝型材搭接而成,结构稳固可靠。机台工作台面高度690mm;电控板设置在机架1下部。

上框架是由铝型材框架搭接而成,侧面用钣金壁板加固,背后是两扇柜门13以方便操作需要,所有的壁板中间用亚克力板装饰,这样就围成一个安全的工作空间,既美观大方又安全坚固。

所述的上框架8上部设有控制按钮6、显示屏7和报警器9。所述的控制按钮:从左到右依次为电源键、人工/自动切换键、启动键、急停键。

所述的机架1上设有滑板2,X模组15设置在滑板2上。滑板采用镜面304板制作,最大限度减小线束拖地的摩擦力。两侧伸展至机台边缘,整个工作台面,浑然一体,光亮动人。

所述的传感器4为红外线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用来确认插线盘是否已经上料定位完成。

本实用新型的操作过程包括线束上下料操作和油路系统操作:

线束上下料操作包括以下步骤:

A、线束上下料操作:线束上料:将插线盘横向倒置于桌面上,并使插孔的槽口指向左侧。右手捏住护套根部,左手托起线束,悬空对正插线孔312及其槽口313,缓慢插入。待遇到阻力时,可稍停顿,然后施加一定的压力,听得砰地一声,护套弹片落入定位槽,线束定位完成。依次重复操作60次,至整个插线盘布满线束。握住手柄352翻转插线盘使插线盘朝上放置,这样整个预备工作就准备完毕。

B、定位:搬起插线盘使其高过定位座上的定位销152,当使用左侧挡销时,插线盘左侧的定位销孔301与定位座中间的定位销152对正落下,此时应注意插线盘的左定位面下部侧向定位柱固定孔302倒角压于侧向定位柱153左半部球头上,然后双手用力下压,在侧向定位柱153弹力作用下左定位面与左侧挡销154靠紧,插线盘定位完毕。确认无误后按下启动键,在X轴模组带动下就开始涂油作业。

C、线束取料:将插线盘竖向倒置于桌面上,将最外侧将要拿取的那排线束尾部放到自己这一侧的桌面上,再打开该侧的两个快速夹钳35,双手均匀拨动最外侧夹条约3公分远,这时外侧线束已经松开,逐次取出线束头,注意不要使油沾染到插盘31盘面上,依此法操作直至该侧线束取完。然后在调转180度,取完所有线束。最后拨动夹条使其向中间靠并,再合上夹钳。

油路系统操作包括以下步骤:

A、储油罐加油:当润滑油快要消耗完时,系统报警器9会提示人工换油。加油时用长勺将油脂一勺一勺放入桶中,可视储油罐内油堆堆积状况,不时用勺子将油匀平,以避免夹杂有空气,然后再继续勺油直至匀平后油层到达距桶顶面约1.3倍活塞厚度处。然后拆掉活塞上的密封螺丝,将活塞与储油罐口对正,均匀按压顶盖,使活塞进入储油罐内。

B、点胶涂油作业:随季节温度的变化,油脂粘度会受到影响,所以增加恒温控制系统。恒温控制系统包括两部分油路温控系统和油罐温控系统。其中以油路温控系统最为关键,其控制盒上可设定最低启动温度与最高停止温度,鉴于目前油脂的粘度状况推荐设定温度范围为80-90°C,其温度感应器安放于底部进线端,应当固定牢固防止松动从而导致温度失控。油罐温控系统是由加热包环绕周围,其外部应用保温泡沫包裹,防止人员和气管灼伤。

C、油罐压力,也即储罐顶部空气压力,鉴于油脂的粘性很大,不建议调节通过减压来调整流量。针头的粗细决定涂油量大小的关键,优先推荐使用扁嘴钢针针头和塑料锥形针头。若更换长针头需调节阀体固定座滑动量,旋转转臂臂及Z轴高度。

经多次实验,本实用新型涂油时间一个机台上人工上料取料周期为80S;插线盘人工上料时间插线盘插满线束所需时间为180S;插线盘人工取料时间插线盘取出线束所需时间为100S。

插线盘:净重5Kg,全重带线束12Kg,可插线束数60根,抓取宽度400mm。

本实用新型启动后,机台系统的X轴带动铝制插线盘上的线套到工作区域,针头z轴移动到设定的工作位置,前端光纤传感器对点位进行识别,若确认有工件存在对其旋转一周,于此同时点胶系统打开出油阀,润滑油便可均匀涂布在胶圈圆周,从而完成一个点位的涂油作业。紧接着针头z轴上抬,借助于X或YZ模组移动下一个点位。如是循环,可完成任意数量任意分布的工件盘面的涂油作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