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竹木制品的便移动型涂胶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02929发布日期:2019-05-21 20:35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一种竹木制品的便移动型涂胶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竹木制品涂胶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竹木制品的便移动型涂胶机。



背景技术:

涂胶方法有刮涂、辊涂、浸涂和喷涂四种。浸胶是一种用浸渍达到涂装目的的施工方法。其操作是将被涂物全部浸没在漆液中,待各部位都沾上漆液后将被涂物提起离开漆液,自然或强制地使多余的漆液滴回到漆槽内,经干燥后在被涂物表面形成涂膜。手工浸涂用于间歇式小批量生产;机械浸涂用于连续式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上。该法只能用于颜色一致的涂装,不能套色,且被涂物上下部的涂膜厚薄不均匀,溶剂挥发量大,易污染环境,涂料的损耗率也较大。

然而现有的竹木制品的涂胶机的涂胶方式大多采用刮涂和辊涂这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在某些场合虽然有其自身的优点,但当竹木制品四周均需要涂胶时,使用刮涂和辊涂的方式则显得十分繁琐,且工作效率较低。

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CN 207446612 U中公开的一种竹木制品的涂胶机,虽然,该涂胶机的浸胶桶分为三段设计,最上端为浸胶段,中间处为细颈段,底端设置有活塞板,正常情况下胶水的液位高度位于细颈段,工作时通过上推活塞板使得胶水液位升高至浸胶段直到能够满足正常涂胶即可,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保证满足正常的浸胶工作,另一方面细颈段能够很好地防止因夹具未夹紧导致竹木制品掉落进浸胶桶中对后续工作造成影响,同时细颈段横截面积较小,但是,该涂胶机的底板底部只设置有防滑垫,不能根据生产的需要进行移动,搬运起来极为不便。

目前,现有的涂胶机使用不便,不利于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竹木制品的便移动型涂胶机,解决了现有的涂胶机不便于移动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竹木制品的便移动型涂胶机,包括涂胶机本体,所述涂胶机本体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底板的正面中部设置有转杆,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四角处均设置有万向轮,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四角处均设置有升降杆,所述升降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橡胶块,所述升降杆的两端均设置有限位杆;

所述底板内部的中部下端设置有第一主动轮,所述底板内部的中部上端设置有第二主动轮,所述底板内部的下端设置有第一旋转杆,所述底板内部的上端设置有第二旋转杆,所述第一旋转杆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二旋转杆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二从动轮,所述底板的内部四角处均设置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内部中间转动连接有转筒。

可选的,所述升降杆贯穿转筒,所述转筒的内表面开设有内螺纹,所述升降杆的外表面开设有外螺纹,所述转筒上的内螺纹与升降杆上的外螺纹相适配。

可选的,所述升降杆的顶端贯穿底板并延伸至底板的内部,所述升降杆的底端与橡胶块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限位杆的顶端贯穿底板并延伸至底板的内部,所述限位杆的底端与橡胶块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转杆的一端贯穿底板并延伸至底板的内部,依次贯穿第一主动轮和第二主动轮,并通过轴承与底板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转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转把。

可选的,所述第一旋转杆的两端均通过轴承与底板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旋转杆的两端均开设有螺纹凹槽。

可选的,所述第二旋转杆的两端均通过轴承与底板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旋转杆的两端均开设有螺纹凹槽。

可选的,所述第一主动轮与第一从动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主动轮与第二从动轮传动连接。

可选的,所述套筒的底端与底板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杆贯穿套筒。

可选的,所述转筒与第一旋转杆紧密接触,所述转筒的外表面中部呈环形阵列固定连接有多个凸块,所述转筒上的凸块与第一旋转杆上的螺纹凹槽相适配。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竹木制品的便移动型涂胶机,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竹木制品的便移动型涂胶机,通过设置有万向轮,能够根据生产的需要对该装置进行移动,操作简单,移动方便;通过转杆、升降杆、限位杆、第一主动轮、第二主动轮、第一旋转杆、第二旋转杆、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套筒和转筒的配合使用,方便升降杆的升降,便于固定该装置。

(2)、该竹木制品的便移动型涂胶机,通过设置有固定阀,便于将万向轮固定住,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通过设置有橡胶块,对该装置起到固定、减震和防滑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底板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底板局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转筒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转筒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中:涂胶机本体1、底板2、转杆3、万向轮4、升降杆5、橡胶块6、限位杆7、第一主动轮8、第二主动轮9、第一旋转杆10、第二旋转杆11、第一从动轮12、第二从动轮13、套筒14、转筒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竹木制品的便移动型涂胶机,包括涂胶机本体1,涂胶机本体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板2,底板2的正面中部设置有转杆3,底板2的下表面四角处均设置有万向轮4,万向轮4通过连接件与底板2转动连接,万向轮4的一侧活动连接有固定阀,当转下升降杆5时,向下转动固定阀,将万向轮4固定住,使该装置在转下升降杆5的过程中保持稳定,位置不发生移动,操作简单,使用便捷,能够根据生产的需要对该装置进行移动,操作简单,移动方便,底板2的下表面四角处均设置有升降杆5,升降杆5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橡胶块6,对该装置起到固定、减震和防滑的作用,升降杆5的两端均设置有限位杆7;

底板2内部的中部下端设置有第一主动轮8,底板2内部的中部上端设置有第二主动轮9,底板2内部的下端设置有第一旋转杆10,底板2内部的上端设置有第二旋转杆11,第一旋转杆10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从动轮12,第二旋转杆11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二从动轮13,底板2的内部四角处均设置有套筒14,套筒14的内部中间转动连接有转筒15。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升降杆5贯穿转筒15,转筒15的内表面开设有内螺纹,升降杆5的外表面开设有外螺纹,转筒15上的内螺纹与升降杆5上的外螺纹相适配,结构设计合理,简单实用,能够很好的对升降杆5进行升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升降杆5的顶端贯穿底板2并延伸至底板2的内部,升降杆5的底端与橡胶块6固定连接,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限位杆7的顶端贯穿底板2并延伸至底板2的内部,限位杆7的底端与橡胶块6固定连接,设计合理,简单实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转杆3的一端贯穿底板2并延伸至底板2的内部,依次贯穿第一主动轮8和第二主动轮9,并通过轴承与底板2的内侧壁转动连接,转杆3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转把,方便转动转杆3。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第一旋转杆10的两端均通过轴承与底板2的内侧壁转动连接,第一旋转杆10的两端均开设有螺纹凹槽,设计合理,传动方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第二旋转杆11的两端均通过轴承与底板2的内侧壁转动连接,第二旋转杆11的两端均开设有螺纹凹槽,设计合理,传动方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第一主动轮8与第一从动轮12传动连接,第二主动轮9与第二从动轮13传动连接,结构简单,传动可靠。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套筒14的底端与底板2的内底壁固定连接,升降杆5贯穿套筒14,设计合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转筒15与第一旋转杆10紧密接触,转筒15的外表面中部呈环形阵列固定连接有多个凸块,转筒15上的凸块与第一旋转杆10上的螺纹凹槽相适配,设计合理,使用方便。

综上所述,该竹木制品的便移动型涂胶机,使用时,使用者将该装置移动到生产的位置,通过踩下固定阀将万向轮4固定住,然后转动转把,转把通过转杆3带动第一主动轮8和第二主动轮9同时进行旋转,第一主动轮8和第二主动轮9分别通过第一从动轮12和第二从动轮13带动第一旋转杆10和第二旋转杆11进行旋转,第一旋转杆10和第二旋转杆11均通过转筒15带动升降杆5进行移动,使该装置四角处的升降杆同步下落,当橡胶块6与地面紧密接触后,便将该装置固定住,然后启动该装置,涂胶机本体1对竹木制品进行涂胶,涂胶机本体1为现有用于涂胶的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