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业萘生产洗油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62967发布日期:2019-05-24 21:52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业萘生产洗油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焦油深加工生产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工业萘生产洗油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在萘的生产过程中,为了充分提取洗油中的萘,有时可以对洗油进行循环加工。将经过加工分离的含重质组分较多但仍有少量萘成份的洗油从塔底送入塔内再次加工,使萘从洗油中分离出来,循环次数越多,则洗油中萘的含量就越少。

中国专利CN 201692680 U公开了一种能将塔内的填料上的重质组分彻底清洗的工业萘塔,但其装置的洗油输出管的出口端位于工业萘塔的中部,仅能清洗塔内中上部填料上堆积的萘,清洗不够彻底。同时该专利中洗油输出管为单管。对于实际工业生产中,洗油输出管一般选用DN350等大直径管道,管道循环路径长,在装置开停工期间,萘的含量较高,萘较容易结晶堵塞管道,管道不易吹扫干净,需要操作工采用高温蒸汽对高空框架上的管道进行外部加热,增大生产成本,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洗油排出管中因萘结晶析出或者残余的物料堵塞管道的问题,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的工业萘生产洗油循环系统。

以上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工业萘生产洗油循环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精馏塔、洗油排出管一、洗油排出管二、洗油循环泵、洗油排出管三、管式换热炉、循环洗油进料管,还包括气体吹扫管、截止阀一、截止阀二和截止阀三,其特征在于所述洗油排出管一与精馏塔底部连接;

所述洗油排出管一分支为4根洗油排出管二,每根洗油排出管二上设有截止阀一和洗油循环泵;

所述洗油循环泵出口的4根洗油排出管二汇聚至一条管道后与洗油排出管三相连,洗油排出管三与管式换热炉连接;

所述每根洗油排出管二上的截止阀一与洗油循环泵之间设有气体吹扫管,4根气体吹扫管汇聚至一条具有两个入口的管道,两个入口可以通入氮气或蒸汽。

进一步的,所述洗油排出管一、洗油排出管三采用DN350的管道,长度为1.2m,洗油排出管二采用DN150的管道。

进一步的,所述气体吹扫管上设有截止阀二和截止阀三,气体吹扫管采用DN50的管道。

本实用新型使用原理及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将DN350的洗油排出管分解成为4根DN150的管道,同时在洗油排出管增设DN50的气体吹扫管道,装置开停车时,因其管道直径减小且可以使用较大压力的蒸汽和氮气吹扫管道内结晶或者残余的物料,避免物料残存。避免了操作工高空作业和烫伤,在保证装置运行和操作简便的基础上,大大缩短了装置的开停车时间,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1、新洗油加料管;2、精馏塔;3、洗油排出管一;4、洗油排出管二;5、洗油循环泵;6、洗油排出管三;7、管式换热炉;8、循环洗油进料管;9、气体吹扫管;10、截止阀一;11、截止阀二;12、截止阀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工业萘生产洗油循环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精馏塔2、洗油排出管一3、洗油排出管二4、洗油循环泵5、洗油排出管三6、管式换热炉7、循环洗油进料管8,还包括气体吹扫管9、截止阀一10、截止阀二11、截止阀三12和新洗油进料管1,洗油排出管一3与精馏塔2底部连接,采用DN350的管道,长度为1.2m。

洗油排出管一3分支为4根洗油排出管二4,每根洗油排出管二4上设有截止阀一10和洗油循环泵5,洗油排出管二4采用DN150的管道。

4台洗油循环泵5出口的4根洗油排出管二4汇聚至一条管道后与洗油排出管三6相连,洗油排出管三6与管式换热炉7连接,洗油排出管三6采用DN350的管道,长度为1.2m。

作为优选,每根洗油排出管二4上的截止阀一10与洗油循环泵5之间设有气体吹扫管9,4根气体吹扫管9汇聚至一条具有两个入口的管道,两个入口可以与蒸汽或氮气连接,气体吹扫管9上设有截止阀二11和截止阀三12,可以采用氮气、蒸汽或二者的混合气吹扫清洁洗油排出管一3、洗油排出管二4、洗油排出管三6。气体吹扫管9采用DN50的管道。

洗油从精馏塔2底部排出后经洗油循环泵5送入管式加热炉7中加热,加热后送入精馏塔2塔顶进行循环,提高洗油的使用效率。精馏塔2顶部增设新洗油进料口1,用以补充新洗油原料。

洗油从精馏塔2底部出来时温度相对较高,洗油中的萘不易结晶析出,后续分解为小直径管道并增设气体吹扫管9可以避免洗油在较长的管道输送中或者恶劣天气下,萘在低温条件下结晶析出不易吹扫而堵塞管道的问题。同时可以用较高压力的氮气、蒸汽或者二者的混合气吹扫清洗装置,缩短装置的开停车时间,装置的开车时间可以由改造前的56h缩短为21h,很大程度的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装置的安全有效运行能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