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丁辛醇尾气冷凝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00684发布日期:2020-03-17 15:27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一种丁辛醇尾气冷凝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丁辛醇尾气回收装置,尤其涉及的是一种丁辛醇尾气冷凝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丁辛醇,其工业化合成方法大都采用羰基合成法,具体是以丙烯为起始反应原料,合成丁辛醇。

工业化合成丁辛醇过程中,能够产生大量的尾气,尾气中含有大量的丙烯丙烷以及未充分反应的丁醛。

因此,将上述尾气进行回收利用,能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打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丁辛醇的尾气处理工艺中,冷凝处理,为尾气处理的关键工艺步骤,现有技术中公开的冷凝处理设备,冷凝效果不理性,造成冷凝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液量少,冷凝液量少表明尾气中仍旧有大量可冷凝回收的组分未能回收。

同时,现有技术公开的冷凝尾气处理设备中,并未对冷凝液进行吸附处理,造成冷凝液中的杂质偏高,造成大量积累的冷凝液除杂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丁辛醇尾气冷凝回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丁辛醇尾气冷凝回收装置,包括冷凝罐,所述冷凝罐连通有冷却液输入管和冷却液输出管;

所述冷凝罐内设置有冷却丁辛醇尾气的冷芯;

所述冷芯包括螺旋管,所述螺旋管具有顶部管口和底部管口;

所述顶部管口连通有顶部储液球,所述顶部储液球连通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一端贯穿冷凝罐的顶部连接有进气法兰,所述顶部储液球位于冷凝罐内;

所述底部管口连通有冷凝液管,所述冷凝液管的一端贯穿冷凝罐的底部后连通有底部储液球,所述底部储液球连通有冷凝液吸附装置。

优选地,所述冷凝液吸附装置包括主吸收塔,所述主吸收塔的顶部连通有冷凝液进液管,所述主吸收塔的底部连通有冷凝液出液管;

所述主吸收塔内设置有若干个活性炭吸附装置;

所述活性炭吸附装置内填充有活性炭。

优选地,所述活性炭吸附装置包括i类活性炭环和ⅱ类活性炭环;

所述i类活性炭环和ⅱ类活性炭环均采用耐腐蚀金属滤网编织制作;

所述i类活性炭环和ⅱ类活性炭环竖直分布在主吸收塔内,

所述i类活性炭环和ⅱ类活性炭环交替分布。

优选地,所述i类活性炭环的周长大于ⅱ类活性炭环;

所述i类活性炭环的侧壁固定连接在主吸收塔的内侧壁上;

所述ⅱ类活性炭环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主吸收塔的内侧壁上。

优选地,所述冷凝液吸附装置还包括辅吸收塔,所述辅吸收塔的顶部连通冷凝液出液管;

所述辅吸收塔内设置有活性炭吸附装置。

优选地,所述冷凝液出液管的底部密封,所述辅吸收塔的顶部连通有分流管,所述分流管连通冷凝液出液管;

所述辅吸收塔的底部连通有排液管。

优选地,所述辅吸收塔的设置个数为3个;

所述分流管连通在冷凝液出液管的侧壁上。

优选地,所述冷却液输入管和冷却液输出管均设置有连接法兰。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丁辛醇尾气冷凝回收装置,装置结构中通过螺旋管、顶部储液球、冷凝罐设计实现将尾气液化成液体,便于回收利用和储存,同时,通过上述辅吸收塔和主吸收塔设计,增加了冷凝液的除杂,增加了冷凝液的洁净度,增加了后续分离回收冷凝液回收工艺分离回收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冷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主吸收塔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ⅱ类活性炭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如图1-4所示,一种丁辛醇尾气冷凝回收装置,包括冷凝罐1,冷凝罐1的顶部连通有冷却液输入管11,冷凝罐1的底部连通有冷却液输出管12,在冷却液输入管11和冷却液输出管12上均连接有一个连接法兰(冷却液输入管11和冷却液输出管12连通到制冷循环机上,冷却液从冷却液输入管11进入冷凝罐1内,从冷却液输出管12循环流回制冷循环机内)。

冷凝罐1内设置有冷却丁辛醇尾气的冷芯2,冷却液进入冷凝罐1后,冷芯2浸没在冷却液中。丁辛醇尾气通入到冷芯2中,利用冷芯2将气体低温液化成液体。

冷芯2的具体结构是:

冷芯2包括螺旋管23,螺旋管23浸没在冷却液中,螺旋管23具有顶部管口和底部管口(即螺旋管23的两端)。顶部管口连通有入气管(入气管连通螺旋管23),入气管连通一个顶部储液球211(顶部储液球211为内部中空结构),顶部储液球211连通有进气管21,进气管21的一端贯穿冷凝罐1的顶部连接有进气法兰(进气管21的另一端连通在顶部储液球211上),同时,顶部储液球211位于冷凝罐1内。

螺旋管23的底部管口连通有冷凝液管22,冷凝液管22的一端贯穿冷凝罐1的底部后连通有底部储液球221(底部储液球221位于冷凝罐1外)。

尾气进入冷芯2内冷却成液体,成为冷凝液。

底部储液球221连通有冷凝液吸附装置,冷凝液吸附装置用于对冷凝液进行吸附,除去冷凝液中的可吸附性杂质。

冷凝液吸附装置的具体结构为:

冷凝液吸附装置包括主吸收塔31,主吸收塔31的顶部连通有冷凝液进液管311(冷凝液进液管311连通在主吸收塔31和底部储液球221之间),主吸收塔31的底部连通有冷凝液出液管312(冷凝液出液管312用于排出吸附后的冷凝液)。

主吸收塔31内设置有若干个活性炭吸附装置,活性炭吸附装置内填充有活性炭(利用活性炭将冷凝液中的杂质进行吸附)。

活性炭吸附装置的具体结构是:

活性炭吸附装置包括i类活性炭环313和ⅱ类活性炭环314,i类活性炭环313和ⅱ类活性炭环314均采用耐腐蚀金属滤网编织制作(i类活性炭环313和ⅱ类活性炭环314呈环状,二者区别在于i类活性炭环313的环体大于ⅱ类活性炭环314,因采用耐腐蚀金属滤网编织,因此,i类活性炭环313和ⅱ类活性炭环314具有多个微小滤孔,冷凝液进入i类活性炭环313或者ⅱ类活性炭环314,杂质被吸附,采用环形设计不影响液体的流动,冷凝液能够快速被吸附除杂,不会因过长时间吸附造成温度升高,发生气化)。i类活性炭环313和ⅱ类活性炭环314竖直分布在主吸收塔31内,采用i类活性炭环313-ⅱ类活性炭环314-i类活性炭环313……ⅱ类活性炭环314的方式进行竖直交替分布。i类活性炭环313的侧壁固定连接在主吸收塔31的内侧壁上;ⅱ类活性炭环314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连杆3141,连杆314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主吸收塔31的内侧壁上(i类活性炭环313的环体大于ⅱ类活性炭环314,因此ⅱ类活性炭环314与主吸收塔31的内侧壁具有间隔,采用连杆3141将其固定)。

冷凝液吸附装置还包括3个辅吸收塔32(辅吸收塔32连通在主吸收塔31的下方,目的是进一步进行吸附冷凝液中的杂质)。

具体是,每个辅吸收塔32的顶部均连通有分流管,3个分流管共同连通到冷凝液出液管312(冷凝液出液管312设有阀门)的侧壁上(冷凝液出液管312的底部密封)

连通冷凝液出液管312,辅吸收塔32内设置有活性炭吸附装置,即辅吸收塔32内也按照主吸收塔31设计,在辅吸收塔32内装配i类活性炭环313和ⅱ类活性炭环314,装配方式与主吸收塔31内的装配方式相同(包括i类活性炭环313和ⅱ类活性炭环314的分布方式也相同)。

每一个辅吸收塔32的底部连通有排液管(排液管设有阀门),经过吸附后的冷凝液从排液管排出。

工作过程:

将冷却液输入管11和冷却液输出管12连通到制冷循环机上,冷却液从冷却液输入管11进入冷凝罐1内,从冷却液输出管12循环流回制冷循环机内(利用冷却液输入管11和冷却液输出管12上的连接法兰将制冷循环机上的管道进行连接)。冷却液进入到冷凝罐1内并浸没螺旋管23,将高温的丁辛醇尾气从进气管21通入,经过进气管21进入顶部储液球211(顶部储液球211也浸没在冷却液中,气体受到低温,被液化),气体和部分液化的液体,经过入气管(入气管过度连接螺旋管23和顶部储液球211)进入螺旋管23内,采用螺旋管23设计,增加了气体的通过路径,气体被降温,进一步液化。

液化后的冷凝液从冷凝液管22进入底部储液球221(设计底部储液球221的目的是缓冲储存冷凝液),底部储液球221内的冷凝液从冷凝液进液管311进入主吸收塔31内,按照上述吸附方式对冷凝液中的杂质(易吸附性杂质)进行吸附,并同时进入3个辅吸收塔32内进行吸附,吸附除杂后的冷凝液具有一定的洁净度,再从排液管排出收集。

为了增加保温效果,可以在辅吸收塔32和主吸收塔31的外侧壁上包裹保温棉。经过吸附除杂后的冷凝液更方便后续冷凝液组份的分离、回收利用。

采用上述设计的优点在于:

通过上述螺旋管23、顶部储液球211、冷凝罐1设计实现将尾气液化成液体,便于回收利用和储存,同时,通过上述辅吸收塔32和主吸收塔31设计,增加了冷凝液的除杂,增加了冷凝液的洁净度,增加了后续分离回收冷凝液回收工艺分离回收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