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试剂均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69988发布日期:2020-06-20 16:14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物试剂均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试剂制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生物试剂均混装置。



背景技术:

生物试剂(biochemicalreagent)是指有关生命科学研究的生物材料或有机化合物,以及临床诊断、医学研究用的试剂,生物试剂在制备过程中的混合不均匀,导致工作时间加长,工作效率低。根据申请号201721461127.9提出的一种生物试剂均混装置,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为中空设置,所述第一壳体的上侧壁设有第一进料口,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侧壁还设有第一出料口,且第一出料口的开口处转动连接有盖板,所述第一壳体中还设有第二壳体,且第二壳体为中空设置,所述第二壳体的上侧侧壁设有第二进料口,且第二进料口通过软管与第一进料口连接,所述第二壳体靠近第一出料口的一侧侧壁还设有第二出料口,且第二出料口的开口处设有密封装置,所述第一壳体中还对称设有两个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一壳体内壁固定连接,且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二壳体的侧壁转动连接。该生物试剂均混装置制造成本高,使用时噪音高,混合速度慢,不适用于大规模批量生产,易损坏,使用成本较高,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生物试剂均混装置,制造成本低,使用时噪音小,混合速度快,可适用于大规模批量生产,不易损坏,使用成本较低,使用寿命长,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生物试剂均混装置,包括混合罐体、预混单元和混合单元;

混合罐体:所述混合罐体呈桶装设置,所述混合罐体的下底面设置为漏斗状;混合罐体中漏斗状的底部可以使混合后的药液快速地流出,同时也有利于药液的完全导出。

预混单元:所述预混单元包含进药管道、整流球和进药法兰,所述进药管道共设置有三根,且三根进药管道的贯穿混合罐体上端的罐壁,所述进药管道位于混合罐体内部的一端分别贯通连接在整流球与之对应的外表面;药液经过进药管道进入整流球内进行了初次混合,进药法兰的设置可以满足各种设备一种或多种药液混合时,对管道之间连接或者关闭的需要。

混合单元:所述混合单元包含混药管,所述混药管呈竖向设置,所述混药管的上端与整流球下部的球体贯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混合单元还包含支撑杆、混药支撑环、混合室、第二混药出口和第一混药出口,所述支撑杆的下端呈斜向阵列固定连接在混合罐体下部的罐体上,所述支撑杆的上端与混药支撑环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混合室的下表面开设有环形的凹槽,所述混药支撑环的上表面卡接在混合室的下表面开设的环形凹槽内,所述混合室的侧壁上贯通开设有第二混药出口,且该第二混药出口阵列分布,所述混药管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混合室内部底面的中间位置,且混药管的管壁上贯通开设有第一混药出口,且该第一混药出口呈阵列分布。混合单元中混药管的上端与整流球贯通连接,可以使药液通过混药管侧壁上的第一混药出口流出,再次进行流动混匀,进而药液进入混合室进行再次的混合,达到完全混匀的目的,混合好的药液通过混合室侧壁上开设的第二混药出口流出,提高了混合的效果和混合药液的均匀程度。

进一步的,还包括上盖板和通气孔,所述上盖板固定连接在混合罐体上端罐体的上表面,所述通气孔贯通开设在上盖板一侧的上表面。上盖板的设置可以使混药装置在各种天气条件下的使用,也可以防止药液飞溅出造成意外情况的发生,通气孔的设置可以平衡混合罐体内部和外面大气压力的平衡。

进一步的,还包括罐体支撑环和支腿,所述罐体支撑环固定连接在混合罐体下部呈漏斗状罐体的外表面,所述支腿环形阵列有四根,四根支腿的上端固定连接在罐体支撑环与之对应位置的下表面。支撑环和支腿的设置可以将混合罐体支撑到相应的高度,满足生产时的需求。

进一步的,还包括出药管道和出药法兰,所述出药管道呈l型设置,所述出药管道的一端贯通连接在混合罐体底面的中间位置,所述出药管道另一端的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出药法兰。出药管道和出药法兰的设置,可以使混匀的药液快速地导入管道或其他容器中,提高了实用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生物试剂均混装置,具有以下好处:

1、该生物试剂均混装置,未大量采用电机、搅拌轮等机械搅拌方式,利用液体能够流动的特性,组合出造价成本低,且使用时不产生机械噪音的混合装置,有效地解决了药物混合中的难题

2、混合结构能够使液体边流动边混合,提高了混药效率,有效地节省了混合药液造成的浪费时间现象,在一方面上为企业节省了制造成本。

3、药液流动的方式,使罐体内的各结构更加不易损坏,降低了故障率,且检修维护较为方便,有效地减少了使用成本,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实用性更高,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混合罐体、2预混单元、21进药管道、22整流球、23进药法兰、3混合单元、31支撑杆、32混药支撑环、33混合室、34第二混药出口、35混药管、36第一混药出口、4上盖板、5罐体支撑环、6支腿、7出药管道、8出药法兰、9通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生物试剂均混装置,包括混合罐体1、预混单元2和混合单元3;

混合罐体1:混合罐体1呈桶装设置,混合罐体1的下底面设置为漏斗状;混合罐体1中漏斗状的底部可以使混合后的药液快速地流出,同时也有利于药液的完全导出。还包括出药管道7和出药法兰8,出药管道7呈l型设置,出药管道7的一端贯通连接在混合罐体1底面的中间位置,出药管道7另一端的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出药法兰8。出药管道7和出药法兰8的设置,可以使混匀的药液快速地导入管道或其他容器中,提高了实用性。还包括上盖板4和通气孔9,上盖板4固定连接在混合罐体1上端罐体的上表面,通气孔9贯通开设在上盖板4一侧的上表面。上盖板4的设置可以使混药装置在各种天气条件下的使用,也可以防止药液飞溅出造成意外情况的发生,通气孔9的设置可以平衡混合罐体1内部和外面大气压力的平衡。还包括罐体支撑环5和支腿6,罐体支撑环5固定连接在混合罐体1下部呈漏斗状罐体的外表面,支腿6环形阵列有四根,四根支腿6的上端固定连接在罐体支撑环5与之对应位置的下表面。支撑环5和支腿6的设置可以将混合罐体1支撑到相应的高度,满足生产时的需求。

预混单元2:预混单元2包含进药管道21、整流球22和进药法兰23,进药管道21共设置有三根,且三根进药管道21的贯穿混合罐体1上端的罐壁,进药管道21位于混合罐体1内部的一端分别贯通连接在整流球22与之对应的外表面;药液经过进药管道21进入整流球22内进行了初次混合,进药法兰23的设置可以满足各种设备一种或多种药液混合时,对管道之间连接或者关闭的需要。

混合单元3:混合单元3包含混药管35,混药管35呈竖向设置,混药管35的上端与整流球22下部的球体贯通连接。混合单元3还包含支撑杆31、混药支撑环32、混合室33、第二混药出口34和第一混药出口36,支撑杆31的下端呈斜向阵列固定连接在混合罐体1下部的罐体上,支撑杆31的上端与混药支撑环3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混合室33的下表面开设有环形的凹槽,混药支撑环32的上表面卡接在混合室33的下表面开设的环形凹槽内,混合室33的侧壁上贯通开设有第二混药出口34,且该第二混药出口34在混合室33的侧壁上呈环形阵列分布,混药管35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混合室33内部底面的中间位置,且混药管35的管壁上贯通开设有第一混药出口36,且该第一混药出口36呈阵列分布。混合单元3中混药管35的上端与整流球22贯通连接,可以使药液通过混药管35侧壁上的第一混药出口36流出,再次进行流动混匀,进而药液进入混合室33进行再次的混合,达到完全混匀的目的,混合好的药液通过混合室33侧壁上开设的第二混药出口34流出,提高了混合的效果和混合药液的均匀程度。

在使用时:

混合罐体1中漏斗状的底部可以使混合后的药液快速地流出,同时也有利于药液的完全导出。药液经过进药管道21进入整流球22内进行了初次混合,进药法兰23的设置可以满足各种设备一种或多种药液混合时,对管道之间连接或者关闭的需要。混合单元3中混药管35的上端与整流球22贯通连接,可以使药液通过混药管35侧壁上的第一混药出口36流出,再次进行流动混匀,进而药液进入混合室33进行再次的混合,达到完全混匀的目的,混合好的药液通过混合室33侧壁上开设的第二混药出口34流出,提高了混合的效果和混合药液的均匀程度。上盖板4的设置可以使混药装置在各种天气条件下的使用,也可以防止药液飞溅出造成意外情况的发生,通气孔9的设置可以平衡混合罐体1内部和外面大气压力的平衡。支撑环5和支腿6的设置可以将混合罐体1支撑到相应的高度,满足生产时的需求。出药管道7和出药法兰8的设置,可以使混匀的药液快速地导入管道或其他容器中,提高了实用性。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