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受热均匀的电热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03654发布日期:2020-08-05 00:26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受热均匀的电热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反应釜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涉及一种受热均匀的电热反应釜。



背景技术:

反应釜是化工技术领域中的常用设备,即物理或化学反应的容器,通过对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配置,实现工艺要求的加热、蒸发、冷却及低高速的混配功能。不同物质在混配过程中具有不同的需求,比如高温、高压、隔绝空气等。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让反应釜内的物质充分反映,通常都在反应釜内加装搅拌棒,使得不同的物质接触充分,反应彻底。遇到需要加热的反应时,就需要在反应釜上安装加热装置;

大部分反应釜的加热设备为夹套,而夹套一般都是设置在釜体的外面,这样加热导致靠近釜体侧壁的反应物质先受热,然后热传递到釜体中间,使得釜体中间的反应物质加热过慢,整体受热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受热均匀的电热反应釜,通过利用第一加热管和热传导管对反应物质堆积的中部进行加热,在釜体外部的夹套处设置外加热装置,并在釜体内部设置一个内热传导铜板,在第二加热管与内热传导铜板之间加设半圆管热传导铜块,使第二加热管与内热传导铜板的接触面积得到了提升,加强了第二加热管热量的传输效率,且利用大块的内热传导铜板进行加热,使得反应物质收受到的加热更加均匀,配合着内加热装置的加热,能够均匀且快速的将反应物质进行加热,从而完成反应。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受热均匀的电热反应釜,包括釜体,所述釜体内腔中部设有内加热装置,所述釜体底部固定套设有外加热装置,所述釜体内壁上固定贴合有内热传导铜板,所述釜体顶端设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一侧设有进料管以及另一侧设有观察透镜;

内加热装置包括热传导管,所述热传导管内部开设有加热腔,所述加热腔内部设有第一加热管,所述第一加热管呈螺旋环绕设置,所述第一加热管外壁与加热腔内壁相贴合,所述热传导管底端固定连接有密封管,所述密封管上嵌设有多个电磁阀,所述密封管底端与釜体内腔底部固定连接;

外加热装置包括夹套,所述夹套包括金属外胆和内保温棉层,所述内保温棉层内壁嵌设有第二加热管,所述第二加热管螺旋环绕于釜体的外壁上,所述第二加热管靠近釜体的一侧壁上套设有半圆管热传导铜块。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料管和观察透镜均固定设置于釜体的顶端外壁上,所述夹套外壁上固定设有多个支撑杆。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热传导管顶端固定设有轴承,所述轴承顶部固定连接有转盘,所述热传导管外部设有多个连接杆,多个所述连接杆顶端与转盘固定连接,多个所述连接杆外壁上设有搅拌叶。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电机输出轴端部连接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底端贯穿釜体延伸至釜体内腔,所述搅拌轴底端与转盘固定连接。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釜体底部设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顶端贯穿釜体,所述出料管设置于密封管的正下方。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半圆管热传导铜块和第二加热管均贯穿釜体,所述半圆管热传导铜块一侧壁与第二加热管外壁相吻合以及另一侧壁与内热传导铜板相贴合。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利用第一加热管和热传导管对反应物质堆积的中部进行加热,并在釜体内部设置一个内热传导铜板,在第二加热管与内热传导铜板之间加设半圆管热传导铜块,使第二加热管与内热传导铜板的接触面积得到了提升,提高了第二加热管热量的利用率,且利用大块的内热传导铜板进行加热,配合着内加热装置的加热,使得热量是从反应物质的外部和中间同时进行加热,能够均匀且快速的将反应物质进行加热,从而完成反应;

2、在热传导管顶部设置轴承固定转盘,在转盘底部连接多个连接杆,设置搅拌叶,对正在加热和反应过程中的反应物质进行搅拌,使反应物质外部和中间的热量能够均衡,进一步提高反应物质加热和反应的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a处细节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b处细节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转盘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半圆管热传导铜块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1釜体、2内加热装置、3外加热装置、4内热传导铜板、5驱动电机、6进料管、7观察透镜、8热传导管、9加热腔、10第一加热管、11密封管、12电磁阀、13夹套、14金属外胆、15内保温棉层、16第二加热管、17出料管、18搅拌轴、19支撑杆、20轴承、21转盘、22连接杆、23搅拌叶、24半圆管热传导铜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2所示的一种受热均匀的电热反应釜,包括釜体1,所述釜体1内腔中部设有内加热装置2,所述釜体1底部固定套设有外加热装置3,所述釜体1内壁上固定贴合有内热传导铜板4,所述釜体1顶端设有驱动电机5,所述驱动电机5一侧设有进料管6以及另一侧设有观察透镜7;

内加热装置2包括热传导管8,所述热传导管8内部开设有加热腔9,所述加热腔9内部设有第一加热管10,所述第一加热管10呈螺旋环绕设置,所述第一加热管10外壁与加热腔9内壁相贴合,所述热传导管8底端固定连接有密封管11,所述密封管11上嵌设有多个电磁阀12,所述密封管11底端与釜体1内腔底部固定连接;

所述进料管6和观察透镜7均固定设置于釜体1的顶端外壁上,所述夹套13外壁上固定设有多个支撑杆19;

实施方式具体为:工作时,将反应物质从进料管6投入至釜体1内部,启动内加热装置2,控制第一加热管10工作,产生热量使加热腔9内部空气升温,同时第一加热管10作用于热传导管8的内壁上,热传导管8将热量传输至釜体1的内部,对反应物质内部进行加热;

如图1-2、图4和图6所示的一种受热均匀的电热反应釜,所述外加热装置3包括夹套13,所述夹套13包括金属外胆14和内保温棉层15,所述内保温棉层15内壁嵌设有第二加热管16,所述第二加热管16螺旋环绕于釜体1的外壁上,所述第二加热管16靠近釜体1的一侧壁上套设有半圆管热传导铜块24;

所述半圆管热传导铜块24和第二加热管16均贯穿釜体1,所述半圆管热传导铜块24一侧壁与第二加热管16外壁相吻合以及另一侧壁与内热传导铜板4相贴合;

实施方式具体为:当内加热装置2在工作的过程中,同时控制外加热装置3工作,第二加热管16工作产生热量,且第二加热管16与釜体1内部的内热传导铜板4相贴合,第二加热管16产生的热量会直接作用于内热传导铜板4上,同时,第二加热管16与内热传导铜板4之间设置了半圆管热传导铜块24,使第二加热管16与内热传导铜板4的接触面积得到了提升,加提高了第二加热管16热量的利用率,且利用大块的内热传导铜板4进行加热,使得反应物质收受到的加热更加均匀,配合着内加热装置2的加热,使反应物质的外部和中间同时进行加热,改变了加热方式,能够均匀且快速的将反应物质进行加热,从而完成反应;

如图1-2、图3和图5所示的一种受热均匀的电热反应釜,所述热传导管8顶端固定设有轴承20,所述轴承20顶部固定连接有转盘21,所述热传导管8外部设有多个连接杆22,多个所述连接杆22顶端与转盘21固定连接,多个所述连接杆22外壁上设有搅拌叶23;

所述驱动电机5输出轴端部连接有搅拌轴18,所述搅拌轴18底端贯穿釜体1延伸至釜体1内腔,所述搅拌轴18底端与转盘21固定连接;

所述釜体1底部设有出料管17,所述出料管17顶端贯穿釜体1,所述出料管17设置于密封管11的正下方。

实施方式具体为:当内加热装置2和外加热装置3同时工作时,控制驱动电机5工作,驱动电机5输出轴转动带动搅拌轴18转动,搅拌轴18带动在转盘21在热传导管8的顶部转动,从而带动转盘21底部连接杆22上的多个搅拌叶23对正在加热的反应物质进行搅拌,进一步提高反应物质加热和反应的速率,当反应物质加热和反应完成后,打开电磁阀12,经过加热反应后的反应物质进入至密封管11内,从出料管17处完成出料。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参照说明书附图1-4和图6,在釜体1内部设置内加热装置2,利用第一加热管10和热传导管8对反应物质堆积的中部进行加热,在釜体1外部的夹套13处设置外加热装置3,并在釜体1内部设置一个内热传导铜板4,在第二加热管16与内热传导铜板4之间加设半圆管热传导铜块24,使第二加热管16与内热传导铜板4的接触面积得到了提升,加强了第二加热管16热量的传输效率,且利用大块的内热传导铜板4进行加热,使得反应物质收受到的加热更加均匀,配合着内加热装置2的加热,能够均匀且快速的将反应物质进行加热,从而完成反应;

参照说明书附图1-2、图3和图5,在热传导管8顶部设置轴承20固定转盘21,在转盘21底部连接多个连接杆22,设置搅拌叶23,对正在加热过程中的反应物质进行搅拌,提高反应物质加热和反应的速率。

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