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二次酶解法的肝素钠生产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25441发布日期:2020-12-08 15:09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二次酶解法的肝素钠生产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生物科技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二次酶解法的肝素钠生产设备。



背景技术:

在制备肝素钠的过程中,将准备好的猪肠黏膜原料加入盐度为4.0~4.5度的氯化钠水溶液中,混合均匀,得混合液,加入ph调节剂调节混合液的ph值,并将混合液升温至33±2℃后,加入碱性蛋白酶,持续升温至38±2℃后恒温保持酶解1~1.5小时,完成第一次酶解。

第一酶解结束后,加入ph调节剂调节混合液的ph值,调节混合液的盐度为3.0~3.5度,持续升温至55±1℃后,恒温保持酶解2.5~3小时,完成第二次酶解。

在酶解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温搅拌,故需要使用到搅拌设备,在制备完后需要对设备进行清理,从而避免内部细菌的滋生,常规市面上的设备,清洗的过程中将搅拌轴取出的过程中,由于搅拌轴的长度较长,故需要将搅拌轴竖直向上抬起的方式将整根搅拌轴从桶体内取出,该方式注定了设备的高度不能过高,不然需要人工攀爬梯子等方式方可将搅拌轴取出,一方面不方便清洗,另一方面爬高对人工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市面上的搅拌设备亦有翻盖形式的搅拌轴存在但翻盖的形式需要开口的大小与搅拌轴的长度进行配合,故市面上的搅拌装置通常为高度较矮,占地面积较大,但容量较小,由于制备时间较长,产量低下,同时搅拌过程中加热方式通常采用水浴加热法,但加热管均设置在底部,加热过程自下而上,导致上下温差较大,容易导致后续的温度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的基于二次酶解法的占地面积小、制备效率高的肝素钠生产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二次酶解法的肝素钠生产设备,包括筒体、设于所述筒体底下的支脚、开设于所述筒体内的搅拌装置、设于筒体上方的盖板、用于连接所述筒体与所述盖板的第一旋转件、设于所述筒体一侧的检测结构;所述搅拌装置包括开设于所述筒体内的搅拌腔、开设于所述筒体内壁的第一腔体、设于所述第一腔体内的加热管、设于所述盖板上的电机、设于所述盖板下方的伸缩搅拌结构、设于所述搅拌腔侧壁上的第一辅助结构、设于所述搅拌腔底部的出料结构;通过伸缩搅拌结构的设置,在搅拌完成后可将搅拌轴收缩,从而使搅拌轴缩短,随后以翻盖的形式打开,该方式有效方便了搅拌轴的移出,且翻盖的形式相较于向上抬升的形式更加方便、省力,不容易损坏,在筒体的设计过程中可将筒体的粗细设置为相对纤细的筒体,从而节约了占地面积,另一方面伸缩式搅拌轴可以适应更长的从而使罐体的设计高度更高,从而有效增加了设备的容纳体积,由于该制备方式过程较长,故更多的制备量将有效的提高了制备产物,从而有效提高了设备的工作效率,同时翻盖的方式使在需要清洗的时候搅拌轴的取出更加方便,取出过程中无需登高,保证了人员的安全,同时回缩的方式将有效提高搅拌轴整体的重心高度,从而使重心更贴近于第一旋转件,有效减少了翻盖的难度,操作方便,将更加方便内部的清洗,避免细菌的堆积,有效避免了提取物受到污染;通过侧壁升温的方式,以外侧向内升温的方式,相较于底部加热的方式加热,以多面加热的方式加热范围更大,扩散形式更加迅速,并且由于筒状为向心结构,热量传递的方向为朝向桶体圆心的位置,传热更加快速,集中的形式使中心受热更加迅速,同时对于本方案中窄且高的筒体加热效果更加明显,保温效果更加优越,有效保证了加热效率,保证了内部的温度均衡,同时提高了制备效率。

所述伸缩搅拌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盖板下方的第一搅拌轴、用于将第一搅拌轴固定于所述盖板上的固定槽、可在所述第一搅拌轴内来回移动的第二搅拌轴、开设于所述第一搅拌轴上的第一导向槽、开设于所述第二搅拌轴上的第一开口、可在所述第二搅拌轴内来回移动的第三搅拌轴、开设于所述第二搅拌轴内壁上的第二导向槽、开设于所述第三搅拌轴上的第二开口、设于所述电机上的螺纹杆、套设于所述螺纹杆上的第一套管、一端固连于所述第三搅拌轴底部的第二套管、设于所述第二搅拌轴和第三搅拌轴上的搅拌叶结构、设于所述盖板上的止转结构;所述第一套管内外均设置有螺纹;所述第二套管内壁设置有螺纹;所述第二套管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管上;以搅拌轴处于收缩状态为例,当其需要工作时,电机的转动将带动螺纹杆进行旋转,此时第一搅拌轴与第二搅拌轴通过第一导向槽与第一开口之间的配合,第二搅拌轴受到第一搅拌轴上的第一导向槽的限位,相对于第一搅拌轴处于静止状态,仅能上下移动,第二搅拌轴与第三搅拌轴之间通过第二导向槽与第二开口之间的配合同理,故第二套管处于相对于第三搅拌轴静止状态,当螺纹杆进行旋转时,将带动第一套管进行转动,第一套管的转动将带动第一套管进行转动,通过第二套管与第一套管螺纹之间配合,从而带动第二套管向下移动,或通过螺纹之间的配合带动第一套管向下移动,两者顺序均可,当第一套管与第二套管均延伸至极限,此时螺纹杆的转动将带动整个搅拌杆进行转动,从而对内部进行搅拌,反之,电机的反转将可带动搅拌轴进行收纳,第一套管主要作为延长管的结构存在,该结构的设置将保证了较长的搅拌轴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收纳,有效缩短了收纳状态下搅拌轴的长度,容纳体积较小,将整体的重心得到了有效地提升,从而保证了翻盖形式的操作流畅,同时有效避免了器械之间的碰触,从而保证了器械的使用寿命,减少了维护成本。

所述搅拌叶结构包括开设于所述第二搅拌轴和所述第三搅拌轴上的第一滑槽、设于所述第一滑槽内的多块第一滑块、开设于所述第一滑块上的凹槽、连接于相邻两块第一滑块的防水薄膜、设于所述凹槽内的折叠片、设于所述折叠片两侧的隔水片、设于所述折叠片上的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二搅拌轴和第三搅拌轴上的封堵片、穿设于所述第一滑块内的连接杆、固连于所述连接杆一端的搅拌叶、开设于所述搅拌叶上的第一通槽、设于所述第一通槽内的多块导流板、设于所述第一滑块上的调整结构;所述导流板与竖直方向呈一定角度;相邻两块搅拌叶上设置的导流板倾斜方向相反;当搅拌轴进行收纳时,以第二搅拌轴与第三搅拌轴为例,当第三搅拌轴相对于第二搅拌轴向上移动的时候,第二搅拌杆将推动封堵片向下移动,封堵片抵于最上方的第一滑块上方,从而起到封闭作用,从而避免液体进入其中,从而保证了内部螺纹不会由于内部进水从而导致螺纹生锈,导致内部器械生锈,导致器械之间的卡死,从而延长了器械的使用寿命,减少了维护成本,最上方的第一滑块在封堵片的推动下向下移动,挤压折叠片,从而使防水薄膜弯曲,折叠片两侧的隔水片起到了阻隔液体从折叠片两侧进入的作用,同理避免了内部器械的锈蚀,在该过程中挤压第一弹性件,最终将折叠片压至水平且嵌于第一滑块上下两头的凹槽内,完成容纳,此时搅拌叶与搅拌叶之间处于紧密贴合状态,即完成收纳状态,有效节约了空间,且该方式的收纳,将搅拌叶之间形成一个整体,当受到外界力的冲击时,也能将作用力分散开来,避免搅拌叶在收纳后开盖过程中碰到其他物件受损,而当搅拌轴打开,则搅拌叶将均匀散开,从而增加了搅拌的纵向面积,从而使得搅拌更加均匀,同时相邻两块搅拌叶上的第一通槽内,导流板方向不同,当搅拌叶进行旋转搅拌的时候,水流不仅通过搅拌叶的上方,同时穿过第一通槽,从而形成两股水流之间的冲击,相邻两组的导流板方向不同,则可在搅拌叶转动的过程中,搅拌叶的倾斜设置将带动水流向上移动,以此推动水流在罐体内部进行一定程度的循环,从而使搅拌更加均匀,底部更不容易残留有沉淀,在加热过程中受热亦更加均匀,其中一组将在旋转过程中将水流以导流板倾斜的方式向外拨散,另一组将在搅拌过程中以与之相反的方向起到了聚拢的作用,故而在水流将在相邻两块搅拌叶之间以曲线的方式向上移动,增加了路径长度,同时增加了水流的碰撞机会,从而增强了设备整体的搅拌效果,使酶解过程更加均匀,使物料的利用率更加高。

所述调整结构包括设于所述连接杆另一端的轮体、开设于所述轮体上的第一凸齿、开设于所述轮体上的第一卡接口、固连于所述第一滑块上的齿条、固连于所述齿条上的第一卡接块、套设于所述连接杆上的扭转件;当搅拌轴开始收缩的时候,第一滑块之间将相互靠近,在靠近的过程中,齿条将啮合与所述第一凸齿上,故齿条的移动将带动轮体的转动,轮体通过连接杆与搅拌叶相连,轮体的转动将带动倾斜的搅拌叶放平处于水平状态,同时第一卡接块将卡接到第一卡接口内,从而起到了搅拌叶之间的固定作用,将搅拌轴以水平的方式进行堆叠,从而进一步的减少了搅拌叶的占用空间,减少了搅拌叶在收纳过程中与第二搅拌轴之间的碰撞,从而减少了维护成本,并且在翻盖取出的过程中将有效减少了翻转时候最远点的距离,同时搅拌轴层叠的同时将使第一通槽相互拼接,由于第一通槽相互拼合,侧壁形成一个竖直的平面,故在清洗的时候,减少了物料残渣的残留方便了清洗,扭转件的设置则是使搅拌叶具有一定的翻转能力,能在承受超过一定限度的力使,进行一定程度的翻转,避免对于搅拌叶造成损伤,从而减少了设备的维护成本。

所述止转结构包括开设于所述第一搅拌轴上的第一容纳腔、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第一止转块、开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下方用于复位所述第一止转块的第二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一止转块上的第一压块、开设于所述第二搅拌轴上的第二容纳腔、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的第二止转块、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用于复位所述第二止转块的第三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二止转块上端的第二压块、设于所述第二止转块下端的第三压块、设于所述第三搅拌轴上的第四压块、设于所述固定槽内的单向齿、开设于所述第一止转块上的第三容纳腔、设于所述第三容纳腔内的第三止转块、设于所述第三容纳腔内用于复位所述第三止转块的第四弹性件;当搅拌轴向外延伸的过程中,第四压块将挤压第三压块,从而拉动第二止转块向下移动,设置于第二止转块上的第二压块将挤压第一压块向下移动,从而控制第一止转块向下移动,该结构有效保证了仅有搅拌轴处于极限状态时第一搅拌轴才可转动,在第三搅拌轴未达到第二搅拌轴末端时此时第二止转块将由于第三弹性件的支撑向上抬起,即使第二搅拌轴移动至第一搅拌轴的末端,第二止转块亦无法对第一止转块进行挤压移动,通过该结构的设置从而保证了搅拌轴在伸长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止转状态,从而保证了搅拌轴的稳定伸缩,当搅拌轴的长度延伸到极限,此时第一止转块向下移动,第一止转块上的第三止转块向外弹出,卡接于第一止转块原本的位置,第三止转块上设置有斜面,故而第三止转块起到了限制搅拌轴单向运动的作用,当搅拌轴进行搅拌时,第三止转块将由于斜面向内缩回,而当需要将搅拌轴收回时,反向转动的过程中,第三止转块将起到了固定作用,从而有效保证了器械的稳定性,保证了搅拌轴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所述第一辅助结构包括设于所述所述搅拌腔内壁上的第一支架、设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的第一导流环、设于所述搅拌腔内壁上的第二支架、设于所述第二支架上的第二导流环、开设于所述第一导流环上的斜槽;溶液在搅拌轴的搅拌作用下,将更多的以朝向四周扩散的形式散开,随即碰撞于第一导流环及第二导流环,水流将在第一导流环与第二导流环交界处进行互相碰撞,此时第二导流环起到了引流的作用,水流将顺着第二导流环朝第一导流环上冲击,在冲击到第一导流环上的时候首先与第一导流环进行碰撞,随后溶液将沿着第一导流环的方向顺着第一导流环朝向圆心聚拢,从而起到了更加好的溶液之间的碰撞,从而使得内部溶液更加均匀,同时该结构的设置也将有效辅助搅拌叶进行聚拢作用,使溶液在上升的过程中处于折线状的形式上升,折线状上升的方式将有效增加了碰撞,从而起到了良好的混合效果,而被搅拌叶输送到上方的液体在下降的过程中将有一部分将贴合搅拌腔侧壁,由第一导流环进行导向,从而紧贴侧壁下落,该过程中这部分的水将得到更好的加热,随后进入由搅拌叶带起的涡旋中,从而保证了内部温度的均匀,而有少量的一部分将在搅拌叶搅拌过程中向上的冲击下随着上升的大流向上运动,该过程将使每一组第一导流环与第二导流环均可形成一个较小的循环圈,配合上整体以沸腾状形式循环的大循环圈,两者之间不断碰撞和不断并流将有效的提高其溶液的均匀程度,从而保证了反应的效率。

所述出料结构包括设于所述搅拌腔底部的导流面、开设于所述搅拌腔底部的容纳槽、可旋转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的转块、设于所述转块底部的过滤网、设于所述转块上的刮片、设于所述刮片上抬料斜坡、设于刮片下方的挤压斜坡、设于所述刮片下方的凸块、设于所述第三搅拌轴上的传动块、设于所述搅拌腔下方的第二辅助结构;当搅拌轴延伸至极限位置,此时传动块卡在刮片一侧,故搅拌轴的转动将带动转块进行旋转,将带动刮片不断对导流面进行刮除,避免肉渣的沉淀,以增强反应效果,提高制备效率,增强了原料的利用率,且在转动的过程中大部分的物料将在刮片的转动下沿着其抬料斜坡向上移动,随后被搅拌叶带起的溶液循环捕捉进入循环过程,小部分的残渣或者极小的残渣不容易被抬料斜坡捕捉,若是采用刮底的形式,此时对于刮片对于导流面之间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刮伤,导致器械的磨损,增加了维护成本,在本发明中个体较小的物料将从下方的挤压斜面通过,同时由于凸块的存在,水流通过的纵截面略微减小,此时挤压斜面下方的流速将大于上方的正常流速,物料在高流速的带动下向后移动,并在最终脱离刮片的一刻,物料将被扬起,从而向上移动,并被下块经过的刮板向上带起,进入溶液循环之中,从而使得溶液的搅拌更加均匀,利用率更加高;当搅拌轴回缩之后,第三搅拌轴下方将从转块内伸出,此时溶液将朝着转块内灌入,从而通过过滤网进行过滤,残渣将留存于过滤网上,当搅拌轴伸长复位后,可将下方的过滤网取下,从而将残渣进行收集进行有效利用,残渣的收集方式更加方便。

所述第二辅助结构包括开设于所述搅拌腔下方的气腔、连通于所述气腔与所述搅拌腔的多个通孔、设于所述通孔内的第一单向阀、设于所述通孔内的螺旋轨道、设于所述气腔下方的供气结构;通过供气结构的不断供气,气体将不断在气腔内进行堆积,堆积后的气体达到一定程度后将从通孔内的第一单向阀处送出,并顺着螺旋轨道向上移动,同时第一腔体的水浴加热将不断加热气腔内的空气,由于输送进来的空气温度较低,故而在气腔内的空气经过加热后将不断增加气压,故而此处水浴加热将起到了增压的作用,由于入内的空气始终是温度较低的冷空气,故而加热从而加压的作用将始终存在,不会达到气压平衡的状态,有效利用了热力能源辅助了其的增压效果,在经过螺旋轨道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由于螺旋轨道的挤压,气泡将在挤压的条件下进行旋转,而旋转上升的气泡将做螺旋形式上升,从而对内部的溶液进行搅拌,并且气泡的上升过程中将通过搅拌叶上的导流板,被导流板捕捉,而气泡的上升移动,将顺着导流板向上移动,上移的过程中将对导流板上的残渣进行清理,避免残渣卡死在导流板之间从而保证了物料的反应效果,从而增加了最终的制备效果。

所述供气结构包括开设于所述气腔下方的第二腔体、套设于所述转块上的支撑环、设于所述连接环上的挤压块、开设于所述第二腔体底部的第二通槽、设于所述第二通槽侧壁上的第二旋转件、设于所述第二旋转件上的第一块体、设于第二腔体顶壁上的第三腔体、设于所述第三腔体内的旋板、开设于所述第一块体上的第二卡接槽、设于所述挤压块上的圆角、设于所述挤压块上的斜角、设于所述第二腔体顶壁上的第二单向阀、设于所述第二腔体下方的固定结构;支撑块将起到了支撑转块的作用,当转块转动的时候将带动挤压块不断移动,此时旋板卡接于第一块体上的第二卡槽内,从而第一块体对旋板进行固定,此时使内部形成一个密闭的结构,随着挤压块的移动将挤压密闭结构内的空气,从而使空气从第二单向阀内通过进入上方的气腔内,对上方气腔进行补充气压,当挤压块移动到极限位置此时将挤压第一块体绕着第二旋转件进行旋转,第一块体进行旋转的过程中旋板从第二卡槽内移出,此时旋板将在挤压块的作用下向上翻转,挤压块下方设置的圆角挤压第一块体进行旋转,嵌入第三腔体内,完成收容,随后开口容许挤压块通过,当挤压块完全通过后,由于挤压块后方斜角的设置,旋板将优先与第一块体复位,当挤压块完全通过后第一块体向上复位,此时旋板再次卡接进入第二卡接槽内,而第一块体沿着第二旋转件旋转,随后第一块体的复位露出第二通槽,故进行空气补充,即挤压块移动方向上为密闭状态,移动方向反向上为通气状态,当挤压块通过第一块体后,第一块体复位后再次进行密闭,通过该结构的设置将有效利用了搅拌轴的转动,减少了能源的消耗节能环保,同时保证了其的供气效果,保证了内部的搅拌效果,提升了搅拌质量。

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开设于所述第二腔体下方的第四腔体、设于所述第四腔体内的第二滑块、设于所述第四腔体内用于复位所述第二滑块的第五弹性件、开设于所述第二滑块上的第二卡接口、开设于所述第四腔体顶壁上的第三通槽、可在所述第三通槽内来回移动的第三滑块、设于所述第三滑块上方的挤压角;当挤压块处于挤压空气状态时,此时第二滑块收到第五弹性件的挤压从而伸出与第四腔体外,从而第二滑块起到了支撑锁定第一块体的作用,第一块体处于固定状态,保证了第一块体能与旋板之间起到了良好的固定作用,避免漏气导致无法将气体注入气腔内,当挤压辊不断靠近第一块体时,到了末端位置时挤压块将挤压第三滑块上的挤压角第三滑块将向下移动从而通过第二卡接口挤压第二滑块向着第四腔体内部移动从而解锁对于第一块体的锁定此时第一块体处于自由转动状态,从而使挤压块通过,该结构的设置有效保证了在挤压块移动到极限位置前第一块体的稳定性,从而使该结构提供的空气量更加稳定。

本发明通过伸缩搅拌结构的设置,在搅拌完成后可将搅拌轴收缩,以翻盖的形式打开,从而使罐体的设计高度更高,从而减小了占地面积,增大了设备的容纳体积,更加方便内部的清洗;同时通过侧壁升温的方式有效保证了加热效率,保证了内部的温度均衡,同时提高了制备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右视图。

图3为图2沿着a-a线剖开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3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正视图。

图7为图6沿着b-b线剖开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图8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为图6沿着c-c线剖开的剖面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放大示意图。

图12为图6沿着d-d线剖开的剖面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为所述旋块的放大示意图。

图15为所述旋块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15所示,一种基于二次酶解法的肝素钠生产设备,包括筒体1、支脚2、搅拌装置3、盖板4、第一旋转件41、检测结构8;筒体为高窄型的筒体结构,支脚2设于所述筒体底下,搅拌装置3开设于所述筒体内,盖板4设于筒体上方,第一旋转件41用于连接所述筒体与所述盖板,第一旋转件为铰接结构,用于铰接盖板与筒体,检测结构8设于所述筒体一侧,此处检测结构为现有技术,为现有的常规手段,此处不再赘述;所述搅拌装置3包括搅拌腔31、第一腔体32、加热管33、电机34、伸缩搅拌结构5、第一辅助结构6、出料结构7;搅拌腔31开设于所述筒体内,第一腔体32开设于所述筒体内壁,为设置在筒体周向一周的腔室,加热管33设于所述第一腔体内,电机34设于所述盖板上,所述加热管与所述电机均为市场上可以直接购买获得的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伸缩搅拌结构5设于所述盖板下方,第一辅助结构6设于所述搅拌腔侧壁上,出料结构7设于所述搅拌腔底部。

如图3-4、7-8、12所示,所述伸缩搅拌结构5包括第一搅拌轴51、固定槽52、第二搅拌轴53、第一导向槽54、第一开口55、第三搅拌轴56、第二导向槽57、第二开口58、螺纹杆59、第一套管510、第二套管511、搅拌叶结构9、止转结构14;第一搅拌轴51设于所述盖板下方,为一个筒体结构,固定槽52用于将第一搅拌轴固定于所述盖板上,为一个t型槽的结构,第二搅拌轴53可在所述第一搅拌轴内来回移动,第一导向槽54开设于所述第一搅拌轴上,第一开口55开设于所述第二搅拌轴上,此处第二搅拌轴可以设置为多个,设置为多个可以有效的增加搅拌轴的长度,同时保持了搅拌轴回缩后的长度,第三搅拌轴56可在所述第二搅拌轴内来回移动,第二导向槽57开设于所述第二搅拌轴内壁上,第二开口58开设于所述第三搅拌轴上,上述导向槽与开口均为相互配合,从而使搅拌轴之间仅能沿轴向方向上来回移动,且无法相对转动,螺纹杆59设于所述电机上,第一套管510套设于所述螺纹杆上,所述第一套管内外均设置有螺纹;第二套管511一端固连于所述第三搅拌轴底部,所述第二套管内壁设置有螺纹;所述第二套管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管上;搅拌叶结构9设于所述第二搅拌轴和第三搅拌轴上,止转结构14设于所述盖板上。

如图3-4所示,所述搅拌叶结构9包括第一滑槽91、第一滑块92、凹槽93、防水薄膜94、折叠片95、隔水片96、第一弹性件97、封堵片98、连接杆99、搅拌叶910、第一通槽911、导流板912、调整结构10;第一滑槽91开设于所述第二搅拌轴和所述第三搅拌轴上,第一滑块92设置有多块,设于所述第一滑槽内,凹槽93开设于所述第一滑块上,防水薄膜94连接于相邻两块第一滑块,防水薄膜此处采用橡胶材质的橡胶片,可以该为其他材质,折叠片95设于所述凹槽内,折叠片为两个可以翻折的两个片体,隔水片96设于所述折叠片两侧,隔水片设置在折叠片的两侧,用于封闭折叠片两侧,第一弹性件97设于所述折叠片上,此处第一弹性件设置为弹簧,封堵片98套设于所述第二搅拌轴和第三搅拌轴上,为一个圆环状的结构,其上设置有两个凸块,卡接于第一滑槽内,起到了封堵水流的作用,连接杆99穿设于所述第一滑块内,搅拌叶910固连于所述连接杆一端,搅拌叶倾斜设置,当搅拌叶起到了搅拌作用时,将带动水流向上移动,第一通槽911开设于所述搅拌叶上,第一通槽垂直设置于搅拌叶上,导流板912设置有多块,设于所述第一通槽内,所述导流板与竖直方向呈一定角度;相邻两块搅拌叶上设置的导流板倾斜方向相反,调整结构10设于所述第一滑块上。

如图12-13所示,所述调整结构10包括轮体101、第一凸齿102、第一卡接口103、齿条104、第一卡接块105、扭转件106;轮体101设于所述连接杆另一端,第一凸齿102开设于所述轮体上,第一卡接口103开设于所述轮体上,第一凸齿与第一卡接口均设置于轮体上对称设置的两个,齿条104固连于所述第一滑块上,第一卡接块105固连于所述齿条上,扭转件106套设于所述连接杆上,扭转件此处设置为扭簧。

如图8-9所示,所述止转结构14包括第一容纳腔141、第一止转块142、第二弹性件143、第一压块144、第二容纳腔145、第二止转块146、第三弹性件147、第二压块148、第三压块149、第四压块1410、第三容纳腔1411、第三止转块1412、第四弹性件1413;第一容纳腔141开设于所述第一搅拌轴上,第一止转块142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第二弹性件143开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下方用于复位所述第一止转块,第一压块144设于所述第一止转块上,第二容纳腔145开设于所述第二搅拌轴上,第二止转块146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第三弹性件147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用于复位所述第二止转块,第二压块148设于所述第二止转块上端,第三压块149设于所述第二止转块下端,第四压块1410设于所述第三搅拌轴上,第三容纳腔1411开设于所述第一止转块上,第三止转块1412设于所述第三容纳腔内,第四弹性件1413设于所述第三容纳腔内用于复位所述第三止转块,此处的第二弹性件、第三弹性件和第四弹性件均设置为弹簧。

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辅助结构6包括第一支架61、第一导流环62、第二支架63、第二导流环64、斜槽65;第一支架61设于所述所述搅拌腔内壁上,第一导流环62设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第二支架63设于所述搅拌腔内壁上,第二导流环64设于所述第二支架上,斜槽65开设于所述第一导流环上,第一导流环与第二导流环形成类似于v型结构,但第二导流环的末端朝向与第一导流环的末端位置。

如图3、14-15所示,所述出料结构7包括导流面71、容纳槽72、转块73、过滤网74、刮片75、抬料斜坡76、挤压斜坡77、凸块78、传动块79、第二辅助结构11;导流面71设于所述搅拌腔底部,容纳槽72开设于所述搅拌腔底部,转块73可旋转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过滤网74设于所述转块底部,过滤网为可拆卸结构,刮片75设于所述转块上,抬料斜坡76设于所述刮片上,挤压斜坡77设于刮片下方,凸块78设于所述刮片下方,凸块设置有多块平行设置有多块,传动块79设于所述第三搅拌轴上,第二辅助结构11设于所述搅拌腔下方。

如图3、5所示,所述第二辅助结构11包括气腔111、通孔112、第一单向阀113、螺旋轨道114、供气结构12;气腔111开设于所述搅拌腔下方,通孔112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与气腔顶部,连通于所述气腔与所述搅拌腔,第一单向阀113设于所述通孔内,所述第一单向阀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在赘述,螺旋轨道114设于所述通孔内,供气结构12设于所述气腔下方。

如图11、14所示,所述供气结构12包括第二腔体121、支撑环122、挤压块123、第二通槽124、第二旋转件125、第一块体126、第三腔体127、旋板128、第二卡接槽129、圆角1210、斜角1211、第二单向阀1212、固定结构13;第二腔体121开设于所述气腔下方,支撑环122套设于所述转块上,挤压块123设于所述连接环上,第二通槽124开设于所述第二腔体底部,第二旋转件125设于所述第二通槽侧壁上,第一块体126设于所述第二旋转件上,第三腔体127设于第二腔体顶壁上,旋板128设于所述第三腔体内,第二卡接槽129开设于所述第一块体上,圆角1210设于所述挤压块上,斜角1211设于所述挤压块上,第二单向阀1212设于所述第二腔体顶壁上,固定结构13设于所述第二腔体下方。

如图11所示,所述固定结构13包括第四腔体131、第二滑块132、第五弹性件133、第二卡接口134、第三通槽135、第三滑块136、挤压角137;第四腔体131开设于所述第二腔体下方,第二滑块132设于所述第四腔体内,第五弹性件133设于所述第四腔体内用于复位所述第二滑块,第二卡接口134开设于所述第二滑块上,第三通槽135开设于所述第四腔体顶壁上,第三滑块136可在所述第三通槽内来回移动,挤压角137设于所述第三滑块上方。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将原料全部放入筒体1内,随后将盖板4绕着第一旋转件41进行转动,从而关闭,加热管33对筒体内部进行加热,启动电机34开始转动,电机的转动将带动螺纹杆59进行旋转,此时第一搅拌轴51与第二搅拌轴53通过第一导向槽54与第一开口55之间的配合,第二搅拌轴受到第一搅拌轴上的第一导向槽的限位,相对于第一搅拌轴处于静止状态,仅能上下移动,第二搅拌轴与第三搅拌轴56之间通过第二导向槽与第二开口之间的配合同理,故第二套管511处于相对于第三搅拌轴静止状态,当螺纹杆进行旋转时,将带动第一套管510进行转动,第一套管的转动将带动第一套管进行转动,通过第二套管与第一套管螺纹之间配合,从而带动第二套管向下移动,或通过螺纹之间的配合带动第一套管向下移动,两者顺序均可,在移动的过程中,第一滑块之间相互分离,第一弹性件将控制折叠片95进行张开,从而搅拌叶910相互分开,由于齿条104与第一凸齿102之间的移动,第一卡接块105从第一卡接口103内移动出,此时搅拌叶进行翻转,成一定角度,当搅拌轴向外延伸的过程中,第四压块1410将挤压第三压块149,从而拉动第二止转块146向下移动,设置于第二止转块上的第二压块148将挤压第一压块向下移动,从而控制第一止转块142向下移动,该结构有效保证了仅有搅拌轴处于极限状态时第一搅拌轴才可转动,当第一套管与第二套管均延伸至极限,此时螺纹杆的转动将带动整个搅拌杆进行转动,从而对内部进行搅拌,此时传动块卡在刮片75一侧,故搅拌轴的转动将带动转块73进行旋转,将带动刮片不断对导流面71进行刮除,避免肉渣的沉淀,以增强反应效果,提高制备效率,增强了原料的利用率,且在转动的过程中大部分的物料将在刮片的转动下沿着其抬料斜坡76向上移动,随后被搅拌叶带起的溶液循环捕捉进入循环过程,个体较小的物料将从下方的挤压斜面77通过,同时由于凸块78的存在,水流通过的纵截面略微减小,此时挤压斜面下方的流速将大于上方的正常流速,物料在高流速的带动下向后移动,并在最终脱离刮片的一刻,物料将被扬起,从而向上移动,并被下块经过的刮板向上带起,进入溶液循环之中,液体将在搅拌的作用下,向上移动,相邻两块搅拌叶上的第一通槽内,导流板方向不同,当搅拌叶进行旋转搅拌的时候,水流不仅通过搅拌叶的上方,同时穿过第一通槽91,从而形成两股水流之间的冲击,相邻两组的导流板912方向不同,则可在搅拌叶转动的过程中,搅拌叶的倾斜设置将带动水流向上移动,以此推动水流在罐体内部进行一定程度的循环,从而使搅拌更加均匀,底部更不容易残留有沉淀,在加热过程中受热亦更加均匀,并且在通过该上升的水流在第一导流环62与第二导流环64处形成小型的循环结构,当转块转动的时候将带动挤压块123不断移动,此时旋板128卡接于第一块体126上的第二卡槽129内,从而第一块体对旋板进行固定,此时使内部形成一个密闭的结构,随着挤压块的移动将挤压密闭结构内的空气,从而使空气从第二单向阀1212内通过进入上方的气腔内,对上方气腔进行补充气压,当挤压块移动到极限位置此时将挤压第一块体绕着第二旋转件进行旋转,第一块体进行旋转的过程中旋板从第二卡槽内移出,此时旋板将在挤压块的作用下向上翻转,挤压块下方设置的圆角挤压第一块体进行旋转,嵌入第三腔体127内,完成收容,随后开口容许挤压块通过,当挤压块完全通过后,由于挤压块后方斜角1211的设置,旋板将优先与第一块体复位,当挤压块完全通过后第一块体向上复位,此时旋板再次卡接进入第二卡接槽内,而第一块体沿着第二旋转件旋转,随后第一块体的复位露出第二通槽124,故进行空气补充,气体将不断在气腔内进行堆积,堆积后的气体达到一定程度后将从通孔内的第一单向阀处送出,并顺着螺旋轨道114向上移动,从而增强搅拌,随后进行酶解,当酶解结束后点击倒转,此时第三止转块1412起到了固定第一搅拌轴的作用,随后控制搅拌轴上升,第三搅拌轴下方将从转块内伸出,此时溶液将朝着转块内灌入,从而通过过滤网进行过滤,残渣将留存于过滤网上,当搅拌轴伸长复位后,可将下方的过滤网取下,从而将残渣进行收集进行有效利用,此时即可将盖板打开,重复上述流程。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